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古代中國追求和睦友好,向往“無訟”社會。首次明確提出“無訟”的是孔子。老子“無為”在訴訟上即歸于“使民不爭”。法家重刑,根本是為“無刑”也即“無訟”?!扒貪h以降,司法官多奉行調處息訟原則”。至兩宋調處制度化,明清則臻于完備?!懊鞯孪⒃A”官吏才會贏得好口碑,得到統(tǒng)治者贊賞。教化不成的興訟之人、訴訟參與人,包括證人等均會被視為“待罪之身”。明代建構了雙重調解程序:先民間調解,民間調解不能解決時再行訴訟,里老調處是民事訴訟的法定必經程序;即便進入訴訟程序,司法官也優(yōu)先調解。清代州縣訴訟內調解具強制性,當事雙方需“遵命和息”。清代還存在委托調解制度,即州縣接到訴狀,認為事微不值或事關親族關系不便公開傳訊,則將訴狀轉達鄉(xiāng)保、族長調處。又因民事糾紛多發(fā)于鄉(xiāng)里,鄉(xiāng)保易聞真實,這種“半官方”的鄉(xiāng)保調解,不但極常見且十分有效于糾紛解決。當然官府也必然同時嚴密監(jiān)控和管理。
——摘編自張嘉軍《古代中國民事訴訟調解政策初探》(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推動我國古代民事調解機制形成發(fā)展的原因。
(2)請從“古為今用”出發(fā),評價我國古代民事調解機制的當代價值。
【答案】見試題解答內容
【解答】
【點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屬菁優(yōu)網所有,未經書面同意,不得復制發(fā)布。
發(fā)布:2024/4/20 14:35:0組卷:8引用:4難度:0.6
相似題
-
1.《呂氏鄉(xiāng)約》在原約后,本附有罰式、聚會、主事三段,朱熹在《增損<呂氏鄉(xiāng)約>》中剔除了其中殘留的“刑治”的影子,完全刪去罰式,改聚會為讀約之禮。這些變化反映出( )
發(fā)布:2025/1/2 6:0:1組卷:6引用:3難度:0.6 -
2.《漢書?食貨志》載:“在野曰廬,在邑曰里。五家為鄰,五鄰為里,四里為族,五族為黨,五黨為州,五州為鄉(xiāng)……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救,民是以和睦,而教化齊同,力役生產可得而平也。”材料說明鄉(xiāng)里制度( ?。?/h2>
發(fā)布:2025/1/2 4:0:1組卷:5引用:5難度:0.6 -
3.元代理學家鄭玉曾在徽州的《方氏族譜序》中闡述宗族興盛的三個條件:“非有達官大人之勢,豪家巨室之資,世以力田相遺而能保守不壞?!睋丝芍?,當?shù)刈谧宓呐d盛( ?。?/h2>
發(fā)布:2025/1/2 4:30:1組卷:2引用:4難度:0.7
把好題分享給你的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