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閱讀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題。
曰:“無恒產(chǎn)而有恒心者,惟士為能。若民,則無恒產(chǎn),因無恒心。茍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及陷于罪,然后從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產(chǎn),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死亡;然后驅(qū)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今也制民之產(chǎn),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苦,兇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贍,奚暇治禮義哉?王欲行之,則盍反其本矣: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jǐn)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fù)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br />(《孟子?齊桓晉文之事》)(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俯足以畜妻子 |
蓄:供養(yǎng) |
B.明君制民之產(chǎn) |
制:限制 |
C.百畝之田,勿奪其時 |
奪:耽誤 |
D.樂歲終身苦 |
樂歲:豐年 |
(2)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虛詞意義和用法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①故民
之從之也輕;②雞、豚、狗、彘
之畜;③然后從
而刑之;④然后驅(qū)
而之善。
A.①②兩個“之”字相同/③④兩個“而”字也相同。
B.①②兩個“之”字相同/③④兩個“而”字不同。
C.①②兩個“之”字不同/③④兩個“而”字也不同。
D.①②兩個“之”字不同/③④兩個“而”字相同。
(3)下列對文意的理解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孟子在文章的這個部分提出了自己的“仁政”的主張,這正是孟子的目的所在。
B.孟子在談話中首先從“養(yǎng)”“教”兩個方面概述了“仁政”的基本內(nèi)容,這二者的關(guān)系是在施“教”的基礎(chǔ)上有“養(yǎng)”。
C.為了進一步說服齊宣王,孟子在談話中提出了從田宅桑畜直到禮義庠序的王道仁政模式圖。
D.孟子的這一番話,充分體現(xiàn)了善于論辯、富有氣勢的特點。
(4)將下面的句子譯為現(xiàn)代漢語。
①謹(jǐn)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fù)戴于道路矣。
②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③故遣將守關(guān)者,備他盜出入與非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