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孟軻,騶(zōu)人也。受業(yè)子思之門人。道既通游事齊宣王宣王不能用適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則見以為迂遠(yuǎn)而闊于事情。當(dāng)是之時,秦用商君,富國強(qiáng)兵;楚、魏用吳起,戰(zhàn)勝弱敵;齊威王、宣王用孫子、田忌之徒,而諸侯東面朝齊。天下方務(wù)于合從連衡,以攻伐為賢,而孟軻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其后有騶子之屬。
(節(jié)選自《史記?孟子荀卿列傳》)      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yuǎn)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
      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茍為后義而先利,不奪不饜。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
      梁惠王曰:“晉國,天下莫強(qiáng)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東敗于齊,長子死焉;西喪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恥之,愿比死者一灑之,如之何則可?
      孟子對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彼奪其民時,使不得耕耨以養(yǎng)其父母,父母凍餓,兄弟妻子離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誰與王敵?故曰:‘仁者無敵?!跽埼鹨?!”
(節(jié)選自《孟子?梁惠王上》第1、5章)      孟子嘗有言矣:“人能充其無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勝用也。人能充其無欲為穿窬之心,而義不可勝用也?!薄试唬浩涞朗加谥链郑鴺O于至精。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必計。嗚呼,此其所以為孟子歟!后之觀孟子者,無觀之他,亦觀諸此而已矣。
(節(jié)選自蘇軾《孟軻論》)【注】①比:替。②耨(nòu):鋤草。③梃:棍棒。④穿窬(yú):穿墻(偷盜)。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B
B

A.道既通/游事齊宣王/宣王不能/用適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則見以為遷遠(yuǎn)而闊于事情/
B.道既通/游事齊宣王/宣王不能用/適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則見以為迂遠(yuǎn)而闊于事情/
C.道既通/游事齊宣王/宣王不能/用適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則見以為迂遠(yuǎn)而闊于事情/
D.道既通/游事齊宣王/宣王不能用/適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則見以為迂遠(yuǎn)而闊于事情/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C
C

A.合從連衡:戰(zhàn)國時六國諸侯聯(lián)合抗秦的謀略,稱為“合縱”;秦國聯(lián)合一些諸侯進(jìn)攻另外一些諸侯國的謀略,稱為“連衡”。從,同“縱”;衡,通“橫”。
B.萬乘:兵車萬輛。表示軍事力量強(qiáng)大。周朝制度,天子出兵車萬乘,諸侯出兵車千乘,后世以“萬乘”稱天子。
C.孝悌忠信:儒家八德中的內(nèi)容。儒家八德包括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是儒家倡導(dǎo)的做人的根本,也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內(nèi)容。其中“孝悌”指的是對父母要孝順。
D.仁義:是儒家的重要倫理范疇,本意為仁愛與正義。備受孟子推崇,與“禮、智、信”合稱為“五?!薄?br />(3)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C
C

A.孟子的思想主張并未被梁惠王等君王采納,因為當(dāng)時各國君王信奉的是“攻伐”之道,而孟子對此是深惡痛絕的,因此退而跟弟子著書立說。
B.孟子面對梁惠王利國的急切心態(tài),先表明自己施行仁義的觀點,然后運(yùn)用比喻論證來闡明施行仁義的意義,最后指出施行仁義的具體措施。
C.孟子批評那些不實行“仁政”的君王使老百姓陷于痛苦之中,也直接地批評了梁惠王“東敗于齊”“西喪地于秦”“南辱于楚”的根本原因。
D.蘇軾認(rèn)為孟子推崇的仁義之道,并不是神秘高深,而只是從最粗淺的辦法做起,不害人、不偷盜而已。因此孟子的觀點不是靠空虛的道理來支撐,更簡潔明了,易懂易行。
(4)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茍為后義而先利,不奪不饜。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后其君者也。
②克己復(fù)禮為仁。一日克己復(fù)禮,天下歸仁焉。
(5)梁惠王想洗雪恥辱,向孟子詢問對策。孟子給出的建議是什么?請簡要說明。

【答案】B;C;C
【解答】
【點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quán)屬菁優(yōu)網(wǎng)所有,未經(jīng)書面同意,不得復(fù)制發(fā)布。
發(fā)布:2024/5/27 14:0:0組卷:5引用:3難度:0.7
相似題
  • 1.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
          公諱鈞,字元播,姓崔氏。系出于魏相琰,至唐,世有顯人,天下望族。
          凡出仕四十有四年,終始一節(jié)。公為人溫厚靖深,喜慍不見于色。少讀書,以功名自任,不茍于吏事。初宰武安州,既以整辦稱矣。時深、冀水潦,民流移于武安者以千數(shù)。誘說豪右,出粟平其直,籍貧民,使得,而公自臨視之。至秋大熟,迄無殍踣[1]。黃發(fā)垂髫,扶攜而歸,皆曰:“活我者崔公也?!蔽浒仓?,紀(jì)公善政聞于朝,愿再留三年,詣闕下者五百余人。時驚異之。其后出守,專以清凈不擾為政,務(wù)在舉大綱,略細(xì)故,吏民立教,期于無犯。崇寧中,有詔天下建置佛祠。公時為遂寧守,奉詔矍然曰:“此地,上始封之國,可使不先他郡乎?然民不可勞也?!蹦艘虺悄蠌U寺,庀[2]材治具,躬自督視,鼓舞吏民,不逾月而告成。民視輪奐之鼎新,初不知追胥之?dāng)_也。請改轉(zhuǎn)運(yùn)副使。河?xùn)|地瘠民貧,漕挽歲常不足。公曰:“民不可取也?!蹦吮M索諸郡貢賦山澤之籍,與廩吏養(yǎng)兵儲邊之費,計入以為出;罷不急之務(wù),講在官之利,寬恤民力。明年,廥 [3]皆盈。
          推轂士類,率先寒素。掾?qū)儆泄嗜俗?,以其父書求薦章,置金函中。公舉之有物,謝而卻之,然卒加薦引。人以此多公篤于故舊,而能掩人之私也。公弟名龠,字符量,布衣,從公南北,友愛未嘗相舍。大禮[4]恩當(dāng)任子,舍其以先龠,朝廷不從。謂龠曰:“吾弟未祿仕,吾無以見先君。”既得歸,乃謝事,以恩授龠。命下兩月而公卒。嗚呼!可謂君子哉若人也。
          公風(fēng)姿秀整,氣溫而色莊,口不論臧否,言不及世故。平生無他嗜好,唯喜藏書,蓄古器,傾家賢以求之不憚。善作詩,傳于士大夫之間,編集于家二十卷。又自取唐史,撰次其人物之美者,各為詩以紀(jì)之。
          乃狀其行事,以告當(dāng)世君子。
    (取材于蘇過《河?xùn)|提刑崔公行狀》)注釋:[1]踣(bó):倒斃。[2]庀(pǐ):具備,備辦。[3]廥(kuài):倉庫。[4]大禮:宋代補(bǔ)蔭制度規(guī)定,凡朝廷行郊祀之類大典,官吏可舉薦其親屬為官。以崔鈞的職級,只能蔭及其子。
    (1)下列對句中加點詞語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籍貧民,使得   市,這里是“買”的意思,與《木蘭詩》“愿為市鞍馬”中的“市”意思相同。
    B.民視輪奐之鼎新 輪,高大;奐,眾多、盛大。與成語“美輪美奐”中的“輪”“奐”意思相同。
    C.舍其以先龠 息,這里是“兒子”的意思,與《陳情表》“晚有兒息”中的“息”意思相同。
    D.口不論臧否,言不及世故 臧否,這里是“貶低”的意思,與《出師表》“陟罰臧否”中的“臧否”意思相同。
    (2)下列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A.世有顯人,天下望族 而身死國滅,天下笑
    B.吏民立教 贏而不助五國也
    C.乃城南廢寺 之以饑饉
    D.撰次其人物美者 鏗然有聲者
    (3)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既以整辦稱矣 就已經(jīng)因為政事處理得當(dāng)被世人稱頌了
    B.初不知追胥之?dāng)_也 起初并不知道自己可能會受到公差的侵?jǐn)_
    C.推轂士類,率先寒素 推舉讀書人,為寒門學(xué)子做出表率
    D.可謂君子哉若人也 這個人可以稱得上是一位君子啊
    (4)文中第三段寫“笑謝而卻之”“嘆謂龠曰”,其中的“笑”與“嘆”分別體現(xiàn)了崔公怎樣的心理活動?
    (5)作者說崔公為政“清凈不擾”,第二段中哪些事例能體現(xiàn)他的這一特點?請結(jié)合文章內(nèi)容簡要分析。

    發(fā)布:2025/1/1 4:30:2組卷:7引用:3難度:0.6
  • 2.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
          杜夔字公良,河南人也。以知音為雅樂郎,中平五年,疾去官。州郡司徒禮辟,以世亂奔荊州。荊州劉表令與孟曜為漢主合雅樂,樂備,表欲庭觀之,夔諫曰:“今將軍號為天子合樂,而庭作之,無乃不可乎!”表納其言而止。后表子琮降太祖,太祖以夔為軍謀祭酒,參太樂事,因令創(chuàng)制雅樂。夔善鐘律,聰思過人,絲竹八音,靡所不能,惟歌舞非所長。時散郎鄧靜、尹齊善詠雅樂,歌師尹胡能歌宗廟郊祀之曲,舞師馮肅、服養(yǎng)曉知先代諸舞,夔總統(tǒng)研精,遠(yuǎn)考諸經(jīng),近采故事,教習(xí)講肄,備作樂器,紹復(fù)先代古樂,皆自夔始也。黃初中,為太樂令、協(xié)律都尉。漢鑄鐘工柴玉巧有意思,形器之中,多所造作,亦為時貴人見知。夔令玉鑄銅鐘,其聲均清濁多不如法,數(shù)毀改作。玉甚厭之,謂夔清濁任意,頗拒捍夔。夔玉更相白于太祖太祖取所鑄鐘雜錯更試然后知夔為精而玉之妄也于是罪玉及諸子皆為養(yǎng)馬士。文帝愛待玉,又嘗令夔與左驤等于賓客之中吹笙鼓琴,夔有難色,由是帝意不悅。后因他事系夔,使驤等就學(xué),夔自謂所習(xí)者雅,仕宦有本,意猶不滿,遂黜免以卒。弟子河南邵登、張?zhí)?、桑馥,各至太樂丞,下邳陳頏司律中郎將。自左延年等雖妙于音,成善鄭聲,其好古存正莫及夔。
    (節(jié)選自《三國志?魏書》)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夔/玉更相白于太祖/太祖取所鑄鐘/雜錯更試/然后知夔為精/而玉之妄也/于是罪玉及諸子/皆為養(yǎng)馬士
    B.夔/玉更相/白于太祖/太祖取/所鑄鐘雜錯更試/然后知夔為精而玉之妄也/于是罪/玉及諸子皆為養(yǎng)馬士
    C.夔/玉更相白于太祖/太祖取所鑄鐘/雜錯更試/然后知夔為精而玉之妄也/于是罪玉及諸子/皆為養(yǎng)馬士
    D.夔/玉更相/白于太祖/太祖取/所鑄鐘雜錯更試/然后知夔為精/而玉之妄也/于是罪/玉及諸子皆為養(yǎng)馬士
    (2)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牧”,有管理人民之意。文中的“牧”指古代的一種官名,荊州牧為荊州當(dāng)時的最高官員。
    B.“絲竹”指管弦樂器,與《琵琶行》中的“終歲不聞絲竹聲”的“絲竹”意義相同。
    C.太祖,先祖稱謂,后多用來指開國帝王的廟號。文中的“太祖”即三國時期魏武帝曹操。
    D.教習(xí),古代的一種學(xué)官,“訓(xùn)課庶吉士者曰教習(xí)”,主掌課試之事。文中的“教習(xí)”即此意。
    (3)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杜夔調(diào)制好雅樂后,沒有滿足荊州牧劉表想在庭院中觀賞的要求,反而說服劉表停止了這場不合時宜的演奏。
    B.杜夔聰明智慧,超過常人,在藝術(shù)領(lǐng)域水平頗高。于他而言,管弦樂器,音樂舞蹈,沒有不擅長的。
    C.魏文帝曹丕愛惜柴玉,曾經(jīng)命令杜夔等人在賓客之中吹笙彈琴,杜夔當(dāng)時面有難色。魏文帝對此不高興。
    D.左延年等人雖然也精通音樂,但都只擅長鄭聲一類的俗樂,他們在愛好古樂保存正聲方面,沒有誰能比得上杜夔。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今將軍號為天子合樂,而庭作之,無乃不可乎!
    ②夔令玉鑄銅鐘,其聲均清濁多不如法,數(shù)毀改作。
    (5)杜夔除了在音樂上的造詣,還有哪些個性令人稱道?請簡要概括。

    發(fā)布:2025/1/1 4:30:2組卷:5引用:4難度:0.6
  • 3.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左光斗,字遺直,桐城人。萬歷三十五年進(jìn)士。除中書舍人。選授御史,巡視中城。捕治吏部豪惡吏,獲假印七十余,假官一百余人,輦下震悚。出理屯田,因條上三因十四議,詔悉允行。水利大興,北人始知藝稻。鄒元標(biāo)嘗曰:“三十年前,都人不知稻草何物,今所在皆稻,種水田利也?!遍幦藙⒊Q東宮令旨,索戚畹廢莊。光斗不啟封還之,曰:“尺土皆殿下有,今日安敢私受。”閹人憤而去。楊漣劾魏忠賢,光斗與其謀,又與攀龍共發(fā)崔呈秀贓私,忠賢暨其黨咸怒。及忠賢逐南星攀龍大中次將及漣光斗光斗憤甚草奏劾忠賢及魏廣微三十二斬罪擬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還忠賢诇知,先二日假會推事與漣俱削籍。群小恨不已,復(fù)構(gòu)文言獄,入光斗名,遣使往逮。父老子弟擁馬首號哭,聲震原野,緹騎亦為雪涕。至則下詔獄酷訊。許顯純誣以受楊鎬、熊廷弼賄,漣等初不承,已而恐以不承為酷刑所斃,冀下法司,得少緩死為后圖。諸人俱自誣服,光斗坐贓二萬。忠賢乃矯旨,仍令顯純五日一追比,不下法司,諸人始悔失計。容城孫奇逢者,節(jié)俠士也,與定興鹿正以光斗有德于畿輔,倡議醵金,諸生爭應(yīng)之。得金數(shù)千,謀代輸,緩其獄,而光斗與漣已同日為獄卒所斃,時五年七月二十有六日也,年五十一。光斗既死,贓猶未竟。忠賢令撫按嚴(yán)追,系其群從十四人。長兄光霽坐累死,母以哭子死。都御史周應(yīng)秋猶以所司承追不力,疏趣之,由是諸人家族盡破。忠賢既誅,贈光斗右都御史,錄其一子。福王時,追謚忠毅。
    (節(jié)選自《明史?左光斗傳》)(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及忠賢逐南星/攀龍/大中/次將及漣/光斗/光斗憤甚/草奏劾忠賢/及魏廣微三十二斬罪/擬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還/
    B.及忠賢逐南星/攀龍/大中/次將及漣/光斗/光斗憤甚/草奏劾忠賢及魏廣微三十二斬罪/擬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還/
    C.及忠賢逐南星/攀龍/大中/次將及漣/光斗/光斗憤甚/草奏劾忠賢/及魏廣微三十二斬罪/擬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還/
    D.及忠賢逐南星/攀龍/大中/次將及漣/光斗/光斗憤甚/草奏劾忠賢及魏廣微三十二斬罪/擬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還/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輦下,又稱為輦轂下,意思是在皇帝的車駕之下,常常用作京都的代稱。
    B.東宮是古代皇家宮殿的稱呼,由于是太子所居之宮,文中用來借指太子。
    C.殿下是古代對太子、諸王、丞相的敬稱,禮尊意味次于敬稱皇帝的陛下。
    D.追比指舊時地方官吏嚴(yán)逼限期辦事,逾期以杖責(zé)等表示警懲,繼續(xù)追逼。
    (3)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左光斗為人剛直,大力整肅吏治。他的字為遺直,正與他的性格相符;他擔(dān)任御史時,捕治吏部惡吏,起獲假印,揭露假官,引起極大震驚。
    B.左光斗勤于政事,反對無理要求。他的建議得以施行,水利大興,百姓得利;劉朝以東宮名義索取戚畹廢莊,他將信件原封返還,堅決拒絕。
    C.左光斗揭露贓私,受到小人陷害。他與人彈劾魏忠賢,揭發(fā)崔呈秀,引起魏忠賢及其黨羽的憤恨,魏以先發(fā)制人的手段,繞過法司,害死光斗。
    D.左光斗飽受迫害,死后得以平反。他家中受到株連,母親、兄長以及同宗群從十余人被迫害致死,直到魏忠賢被誅,他才受到追贈,謚為忠毅。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漣等初不承,已而恐以不承為酷刑所斃,冀下法司,得少緩死為后圖。
    ②都御史周應(yīng)秋猶以所司承追不力,疏趣之,由是諸人家族盡破。

    發(fā)布:2025/1/1 4:30:2組卷:2引用:3難度:0.7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yīng)用名稱:菁優(yōu)網(wǎng) | 應(yīng)用版本:5.0.7 |隱私協(xié)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wù)條款
本網(wǎng)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wǎng)組織的資源外,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quán),請立刻和本網(wǎng)聯(lián)系并提供證據(jù),本網(wǎng)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