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積土成山,風雨興;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高中語文必修三《勸學》)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質(zhì)非不美也,所漸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擇鄉(xiāng),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君子之學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端而言,蠕而動,一可以為法則。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故不問而告謂之傲,問一而告二謂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
(荀子《勸學》有刪減)(1)下列語句中加點的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
A

A.假輿馬者,非足也 利:對……有利
B.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無以:沒有用來……的(辦法)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江河 絕:橫渡
D.積土成山,風雨興 焉:兼詞,于此
(2)下列語句中加點的虛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D
D

A.①青,取之于藍,而青 ②君子生非異也,善假物也
B.①假舟楫,非能水也 ②雖有槁暴,不復挺,使之然也
C.①知明行無過矣 ②積善成德,神明自得,圣心備焉
D.①用心一 ②用心躁
(3)下列對文中相關古代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C
C

A.輿,原指造車的工匠,后多指車廂,并泛指車,又引申為“眾人之論”。
B.“君子”一語,廣見于先秦典籍,是古代統(tǒng)治者和一般貴族男子的通稱,強調(diào)政治地位的崇高。后孔子為“君子”一詞賦予了道德的含義,如本課“君子曰:學不可以已”中的“君子”即指有學問、有修養(yǎng)的人。
C.“騏驥”是千里馬的別稱。千里馬的別稱還有“赤兔”“的盧”等。
D.跬步,古代稱跨出一腳為“跬”,跨兩腳為“步”,引申為舉步、邁步,也被用于形容極近的距離、數(shù)量極少等。
(4)對“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的含意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D
D

A.喻人本性無善無惡,唯在教育與學習,論證學習與教育的重要性。
B.喻人善惡無常,唯在學習,論證教育的重要。
C.喻人是可塑的,強調(diào)學的重要。
D.與“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同義,強調(diào)學習環(huán)境與內(nèi)容的重要。
(5)把文中畫橫線的語句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譯文:
螃蟹有六只腳和兩只蟹鉗,如果沒有蛇洞和鱔穴就無處存身,這是因為它用心浮躁啊。
螃蟹有六只腳和兩只蟹鉗,如果沒有蛇洞和鱔穴就無處存身,這是因為它用心浮躁啊。

②口耳之間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
譯文:
小人學習是從耳聽從嘴出的,相距不過四寸而已,怎么能夠完美他的七尺之軀呢?
小人學習是從耳聽從嘴出的,相距不過四寸而已,怎么能夠完美他的七尺之軀呢?

【考點】文本類型;;;;;文言翻譯
【答案】A;D;C;D;螃蟹有六只腳和兩只蟹鉗,如果沒有蛇洞和鱔穴就無處存身,這是因為它用心浮躁啊。;小人學習是從耳聽從嘴出的,相距不過四寸而已,怎么能夠完美他的七尺之軀呢?
【解答】
【點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quán)屬菁優(yōu)網(wǎng)所有,未經(jīng)書面同意,不得復制發(fā)布。
發(fā)布:2024/4/20 14:35:0組卷:10引用:2難度:0.6
相似題
  • 1.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shù)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項王則夜起,飲帳中。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于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shù)闋,美人和之。項王泣數(shù)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于是項王乃上馬騎,麾下壯士騎從者八百余人,直夜?jié)铣觯Y走。平明,漢軍乃覺之,令騎將灌嬰以五千騎追之。項王渡淮,騎能屬者百余人耳。項王至陰陵,迷失道,問一田父,田父紿曰:“左。”左,乃陷大澤中,故漢追及之。項王乃復引兵而東,至東城,有二十八騎。漢騎追者數(shù)千人。項王自度不得脫,謂其騎曰:“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余戰(zhàn),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戰(zhàn)罪也。今日固決死,愿為諸君快戰(zhàn),必三勝之,為諸君潰圍,斬將,刈旗,令諸君知天亡我,非戰(zhàn)之罪也?!蹦朔制潋T以為四隊,四向。漢軍圍之數(shù)重。項王謂其騎曰:“吾公取彼一將?!绷钏拿骝T馳下,期山東為三處。于是項王大呼馳下,漢軍皆披靡,遂斬漢一將。是時,赤泉侯為騎將,追項王,項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馬俱驚,辟易數(shù)里。與其騎會為三處。漢軍不知項王所在,乃分軍為三,復圍之。項王乃馳,復斬漢一都尉,殺數(shù)十百人,復聚其騎,亡其兩騎耳。乃謂其騎曰:“何如?”騎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艤船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shù)十萬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于心乎?”乃謂亭長曰:“吾知公長者。吾騎此馬五歲,所當無敵,嘗一日行千里,不忍殺之,以賜公?!蹦肆铗T皆下馬步行,持短兵接戰(zhàn)。獨籍所殺漢軍數(shù)百人,項王身亦被十余創(chuàng),顧見漢騎司馬呂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項王也。”項王乃曰:“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戶,吾為若德?!蹦俗载囟?。
    (選自《史記?項羽本紀》)(1)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乃陷大澤中,故漢追及之 身翼蔽沛公
    B.吾公取彼一將 旦日饗士卒,擊破沛公軍
    C.此天亡我,非戰(zhàn)之罪也 臣請入,與同命
    D.至東城,有二十八騎 項伯夜馳之沛公軍
    (2)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shù)十萬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
    B.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shù)十萬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
    C.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shù)/十萬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
    D.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shù)十萬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
    (3)下列各項對文章內(nèi)容的闡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項羽被漢軍包圍在垓下,夜聽四面楚歌,感到大勢已去,于是飲酒帳中,慷慨悲歌,無限悲涼。
    B.項羽帶領騎兵,乘夜突圍,過淮河,剩下八百余人,到陰陵時迷路,為一老農(nóng)所騙,陷入沼澤地,被漢軍追及。
    C.為了證明“天之亡我,非戰(zhàn)之罪”,項羽奮起殺敵,斬漢軍二將,殺數(shù)十百人,使?jié)h軍騎將赤泉侯倒退數(shù)里。
    D.烏江亭長請項羽過江,項羽自言無面目再見江東父兄,把馬送給亭長,帶領部下徒步作戰(zhàn),最后自刎而死。
    (4)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②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5)從文中看,項羽有機會逃回江東從頭再來,但最后項羽把自己的馬送人,浴血奮戰(zhàn)后自殺,結(jié)合文章分析項羽這樣做的原因。

    發(fā)布:2024/11/19 14:0:1組卷:19引用:3難度:0.6
  • 2.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東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來邳豹、公孫支于晉。此五子者,不產(chǎn)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國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盛,國以富強,百姓樂用,諸侯親服,獲楚、魏之師,舉地千里,至今治強?;萃跤脧垉x之計,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包九夷,制鄢、郢,東據(jù)成皋之險,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國之眾,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廢穰侯,逐華陽,強公室,杜私門,蠶食諸侯,使秦成帝業(yè)。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觀之,客何負于秦哉!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nèi),疏士而不用,是使國無富利之實,而秦無強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隨和之寶,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乘纖離之馬,建翠鳳之旗,樹靈鼉之鼓。此數(shù)寶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之,何也?必秦國之所生然后可,則是夜光之璧,不飾朝廷;犀象之器,不為玩好;鄭、衛(wèi)之女不充后宮,而駿良駃騠不實外廄,江南金錫不為用,西蜀丹青不為采。所以飾后宮,充下陳,娛心意,說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則是宛珠之簪,傅璣之珥,阿縞之衣,錦繡之飾不進于前,而隨俗雅化,佳冶窈窕,趙女不立于側(cè)也。夫擊甕叩缶彈箏搏髀,而歌呼嗚嗚快耳者,真秦之聲也;《鄭》《衛(wèi)》《桑間》,《韶》《虞》《武》《象》者,異國之樂也。今棄擊甕叩缶而就《鄭》《衛(wèi)》,退彈箏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今取人則不然。不問可否,不論曲直,非秦者去,為客者逐。然則是所重者在色樂珠玉,而所輕者在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內(nèi)、制諸侯之術(shù)也。
          臣聞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眾,兵強則士勇。是以太山不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無四方,民無異國,四時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也。今棄黔首資敵國,卻賓客以業(yè)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謂“借寇兵而盜糧”者也。
          夫物不產(chǎn)于秦,可寶者多;士不產(chǎn)于秦,愿忠者眾。今逐客以資敵國,損民益仇,內(nèi)自虛而外樹怨于諸侯,求國無危,不可得也。
    (1)對下列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 過:錯
    B.而陛下之,何也 說:說到,提及
    C.是以泰山不土壤,故能成其大 讓:推辭,拋棄
    D.藉寇兵而盜糧 赍:給予,送給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
     

    A.①士不產(chǎn)于秦,愿忠者眾 ②秦以城求璧趙不許,曲在趙
    B.①今乃棄黔首資敵國 ②損民益仇
    C.①然則是所重者在色樂珠玉 ②而所輕者在人民也
    D.①今棄黔首以資敵國 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李斯認為,從前秦穆公、秦孝公、秦惠王和秦昭王四位君主都依靠客卿,使秦國富裕強大。以此看來,客卿并沒有什么對不起秦國的。
    B.文章指出,如果一定要是秦國出產(chǎn)的東西才可用,那么不是秦國出產(chǎn)的器物也不能用,甚至連江南的金錫、西蜀的丹青也不能用了。
    C.李斯對秦王辭退一切賓客、把兵器和糧食給予寇盜,使得天下的士子不敢向西進入秦國、最終與諸侯國建立怨仇的做法很不理解。
    D.李斯用“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的道理勸說秦王,希望他不要趕走客卿,而加多敵國的力量。
    (4)翻譯文中劃線的句子。
    ①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
    ②若是者何也?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

    發(fā)布:2024/11/19 17:30:1組卷:1引用:3難度:0.6
  • 3.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
          白居易,字樂天,太原人。居易幼聰慧絕人,襟懷宏放。年十五六時,袖文一編,投著作郎吳人顧況。況能文,而性浮薄,后進文章無可意者。覽居易文,不覺迎門禮遇曰:“吾謂斯文遂絕,復得吾子矣?!?/bdo>貞元十四年,始以進士就試,授秘書省校書郎。居易文辭富艷尤精于詩筆所著歌詩數(shù)十百篇皆意存諷賦箴時之病補政之缺而士君子多之 章武皇帝納諫思理,渴聞讜言,召入翰林為學士。三年五月,拜左拾遺。居易與河南元稹相善,同年登制舉,交情隆厚。稹自監(jiān)察御史謫為江陵府士曹掾,翰林學士李絳、崔群上前面論稹無罪,居易累疏切諫,疏入不報。十年七月,盜殺宰相武元衡,居易首上疏論其冤,急請捕賊以雪國恥。會有素惡居易者,掎摭居易,言浮華無行。執(zhí)政方惡其言事,奏貶為江表刺史,追詔授江州司馬。居易儒學之外,尤通釋典,常以忘懷處順序為事,都不以遷謫介意。在湓城,居易與湊、滿、朗、晦四禪師,每相摧游詠,躋危登險,極林泉之幽邃。元稹在通州,篇詠贈答往來,不以數(shù)千里為遠。十四年三月,元稹會居易于峽口,停舟夷陵三日,置酒賦詩,戀戀不能訣。其年冬,召還京師,拜司門員外郎。時天子荒縱不法,執(zhí)政非其人,制御乖方,河朔復亂。居易累上疏論其事,天子不能用,乃求外任。居易初對策高第,擢入翰林,蒙英主特達顧遇,頗欲奮厲效報,茍致身于訏謨之地,則兼濟生靈。蓄意未果,望風為當路者所擠,流徙江湖,四五年間,幾淪蠻瘴。自是宦情衰落,無意于出處,唯以逍遙自得,吟詠情性為事。會昌中,請罷太子少傅,以刑部尚書致仕。與香山僧如滿結(jié)香火社,每肩輿往來,白衣鳩杖,自稱香山居士
    (選自《舊唐書?白居易》,有刪改)(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居易文辭富艷/尤精于詩筆/所著歌詩數(shù)十百篇/皆意存諷賦/箴時之病/補政之缺/而士君子多之/
    B.居易文辭富艷/尤精于詩筆所著/歌詩數(shù)十百篇/皆意存諷賦/箴時之病/補政之缺而士君子多之/
    C.居易文辭富艷/尤精于詩筆/所著歌詩/數(shù)十百篇/皆意存諷賦/箴時之病/補政之缺而士君子多之/
    D.居易文辭富艷/尤精于詩筆所著/歌詩數(shù)十百篇/皆意存諷賦/箴時之病/補政之缺/而士君子多之/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后進,現(xiàn)在指學識或資歷較淺的人,也指進步較慢、水平較低的人或集體。文中指后輩。
    B.司馬,原為掌管軍政和軍賦之官,唐中期后,邊遠州司馬常作為官員貶降之職。
    C.致仕,指仕途結(jié)束,即被貶或流放,相同意思還有致事、致政等等。文中指白居易遭流放。
    D.居士,舊時對在家信道拜佛的人的泛稱,也稱有德才而隱居不仕的人。白居易用來自稱。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白居易才華橫溢。他十五六歲時,曾袖揣著自己的文章去拜訪擅長寫文章顧況,顧況看到文章后,內(nèi)心折服。
    B.白居易性情灑脫。在湓城時,他不把貶謫的事情放在心上,常常和四位禪師結(jié)伴游玩吟詠,感受自然的幽深靜謐。
    C.白居易重視友情。他為元稹被貶屢次上疏,直言極諫,兩人雖遠隔千里卻書信不斷,相見甚歡,離別難舍。
    D.白居易敢于直諫。他上疏直指皇帝荒唐放縱不守法度,執(zhí)政者無能,治理失當,再次遭到貶謫流放。
    (4)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覽居易文,不覺迎門禮遇曰:“吾謂斯文遂絕,復得吾子矣?!保ㄎ闹挟嫏M線的)
    ②因為長句,歌以贈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白居易《琵琶行》)

    發(fā)布:2024/11/19 17:30:3組卷:5引用:1難度:0.6
小程序二維碼
把好題分享給你的好友吧~~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 應用名稱:菁優(yōu)網(wǎng) | 應用版本:4.8.2  |  隱私協(xié)議      第三方SDK     用戶服務條款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jīng)營許可證出版物經(jīng)營許可證網(wǎng)站地圖本網(wǎng)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wǎng)組織的資源外,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quán),請立刻和本網(wǎng)聯(lián)系并提供證據(jù),本網(wǎng)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