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閱讀下文,完成各題。
甲《孟子見梁襄王》        孟子見梁襄王。出,語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見所畏焉。卒然問曰:‘天下惡乎定?’吾對日:‘定于一?!肽芤恢??‘對曰:‘不嗜殺人者能一之?!肽?bdo class="mathjye-underpoint">與之?’對曰:‘天下莫不與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間旱,則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則苗浡然興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未有不嗜殺人者也。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領而望之矣。誠如是,民歸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誰能御之?’”
乙《孟子見梁惠王》        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
      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利而國危矣。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茍為后義而先利,不奪不饜。未有仁而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日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
(1)解釋加點字。
①今夫天下之人
管理民眾的人,即統(tǒng)治者
管理民眾的人,即統(tǒng)治者
。
②未有仁而其親者也
遺棄
遺棄
。
(2)為下列句子中的加點詞選擇正確的義項。
①孰能之?
B
B

A.給與
B.跟隨
C.贊許
D.參與
②上下交利而國危矣
C
C

A.征收
B.證明
C.爭奪
D.討伐
(3)把兩篇文章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誠如是,民歸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誰能御之?
②茍為后義而先利,不奪不饜。
(4)漢代趙岐《孟子題辭》說:“孟子長于譬喻,辭不迫切,而意已獨至。”,請結合甲文對這一特點進行分析。
(5)孟子旨在勸說君王施行“仁政”,但甲乙兩文的論說角度卻有所不同,請加以分析。

【考點】散文;一般實詞;文言翻譯內容理解;表達技巧
【答案】管理民眾的人,即統(tǒng)治者;遺棄;B;C
【解答】
【點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屬菁優(yōu)網(wǎng)所有,未經(jīng)書面同意,不得復制發(fā)布。
發(fā)布:2024/6/27 10:35:59組卷:3引用:1難度:0.6
相似題
  • 1.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
    (甲)       君子之學必好問。問與學,相輔而行者也。非學無以致疑,非問無以廣識a好學而不勤問,非真能好學者也。
          賢于已者,問焉以破其疑,所謂“就有而正”也。不如己者,問焉以求一得,所謂”以能問于不能,以多問于寡”也。等于已者,問以資切碳,所謂交相問難,審問而明辨之也。
          古之人虛中樂善,不擇事而問焉,不擇人而問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擇之,芻菟之微,先民詢之,舜以天子而詢于壓夫,以火知而察及邇言,非茍為謙,誠取善之弘也。三代而下,有學而無問,朋友之交,至于勸善規(guī)過足矣,其以義理相咨訪,孜孜焉唯進修是急,未之多見也,況流俗乎?
          是已而非人,俗之同病。學有未達,強以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則終身幾無可問之事。賢于已者是之而不愿問焉不如已者輕之而不屑問焉等于己者把之而不甘問卷如是則天下幾無可問之人。人不足服矣。事無可疑矣,此唯師心自用耳。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謹護其失,寧使學終不進,不欲虛以下人,此為害于心術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為惡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來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理無專在,而學無止境也,然則問可少耶?《周禮》,外朝以詢萬民,國之政事尚問及庶人,是故貴可以問賤,賢可以問不肖,而老可以問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節(jié)選自清?劉開《問說》)(乙)       嗟乎!師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惡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感之不解,或卵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眴韬?!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jīng)傳皆逼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節(jié)選自唐韓愈《師說》)(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賢于己者忌之/而不愿問焉/不如己者輕之/而不屑問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問焉/如是則天下幾無可問之人
    B.賢于已者/忌之而不愿問焉/不如己者/輕之而不屑問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問焉/如是/則天下幾無可問之人
    C.賢于己者/忌之而不愿問焉/不如己者/輕之而不屑問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問焉/如是/則天下幾無可問之人
    D.賢于己者忌之/而不愿同焉/不如己者輕之/而不屑問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問焉/如是則天下幾無可問之人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甲文中“就有道而正”與乙文中“師道之不傳也久矣”中的“道”意思一樣。
    B.甲文中“問焉以資切磋”與乙文中“則恥師焉”中的“焉”意思不一樣。
    C.《周禮》是儒家經(jīng)典,是西周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周公旦所著。
    D.巫醫(yī),古代巫和醫(yī)不分,故并舉。巫主要以祝禱、占卜等為業(yè),也為人治病。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甲文與荀子的《勸學》提出觀點的方式是一樣的,都是開門見山。
    B.甲文提倡多問,對低于自己的人,可以交相問難,審同而明辨之。
    C.乙文批判當時“恥學于師”的不良風氣,并評價李蟠“不拘于時,能行古道”。
    D.甲乙兩文對“問”的論述角度不同,甲強調“學必好問”,乙主張“從師而問”。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人不足服矣,事無可疑矣,此唯師心自用耳。
    ②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5)甲文運用了對比論證的方法,請舉一例進行分析。

    發(fā)布:2024/11/6 20:30:1組卷:1引用:3難度:0.6
  • 2.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
    勸學(節(jié)選)
    《荀子》
           ①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②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③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聲,長而異俗,教使之然也。
          ④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⑤南方有鳥焉,名曰蒙鳩,以羽為巢,而編之以發(fā),系之葦苕,風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莖長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臨百仞之淵,木莖非能長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質非不美也所漸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擇鄉(xiāng),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⑥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質/非不美也/所漸者然也/
    B.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質非不美也/所漸者然也/
    C.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質非不美也/所漸者然也/
    D.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質/非不美也/所漸者然也/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金,泛指金屬制品,這里指金屬制的刀劍等。
    B.遺言,人在臨終前留下的言辭,用于囑咐后人。
    C.神明,通常指神靈,文中指人的精神和智慧。
    D.跬步,半步,跨一腳。也用于形容極近的距離。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第①段提出中心論點,即學習不能停止。它與下文是總領和分述的關系。
    B.第②段是上一段觀點的延續(xù),都運用了舉例論證,強調學習可以改變人。
    C.第⑤段中,作者認為學習者應對自己生活、學習的環(huán)境進行選擇和改造。
    D.選文主要論述了學習的意義、方法、態(tài)度等,在今天仍具有一定現(xiàn)實意義。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②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5)請根據(jù)第⑥段內容,簡要概括學習應持有的方法和態(tài)度。

    發(fā)布:2024/11/7 15:0:1組卷:3引用:2難度:0.6
  • 3.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
    師  說
    韓愈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師。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明也。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圣人無常師??鬃訋熪白?、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鬃釉唬喝诵校瑒t必有我?gu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1)下列對兩組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說,正確的一項是
     

    ①孰能無
    ②吾師道 師道之不復
    A.①兩句中的“惑”意思相同,②兩句中的“師道”意思相同。
    B.①兩句中的“惑”意思不同,②兩句中的“師道”意思相同。
    C.①兩句中的“惑”意思相同,②兩句中的“師道”意思不同。
    D.①兩句中的“惑”意思不同,②兩句中的“師道”意思不同。
    (2)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例句:師不必賢弟子
    A.而恥學
    B.學
    C.而青
    D.善假物也
    (3)下列各句中的加點詞去掉后,影響句子意思表達的一項是
     

    A.其聞道固先乎吾
    B.圣人所以為圣
    C.吾未見明也
    D.則群聚笑之
    (4)下列各句中,最能體現(xiàn)出作者推崇的擇師標準的一項是
     

    A.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B.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C.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
    D.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5)“其可怪也歟”一句,有人翻譯為“這是應該感到奇怪的啊”,有人翻譯為“難道值得奇怪嗎”。你認為哪種翻譯更合理?請根據(jù)文意,簡要闡明理由。

    發(fā)布:2024/11/7 2:30:1組卷:16引用:3難度:0.7
小程序二維碼
把好題分享給你的好友吧~~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 應用名稱:菁優(yōu)網(wǎng) | 應用版本:4.8.2  |  隱私協(xié)議      第三方SDK     用戶服務條款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jīng)營許可證出版物經(jīng)營許可證網(wǎng)站地圖本網(wǎng)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wǎng)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wǎng)聯(lián)系并提供證據(jù),本網(wǎng)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