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隨、和之寶,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乘纖離之馬,建翠鳳之旗,樹靈鼉之鼓。此數(shù)寶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說之,何也?必秦國之所生然后可,則是夜光之璧不飾朝廷,犀象之器不為玩好,鄭、衛(wèi)之女不充后宮,而駿良馬夬馬是不實外廄,江南金錫不為用,西蜀丹青不為采。所以飾后宮、充下陳、娛心意、說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則是宛珠之簪傅璣之珥阿縞之衣錦繡之飾不進于前,而隨俗雅化佳冶窈窕趙女不立于側也。夫擊甕叩缶,彈箏搏髀,而歌呼嗚嗚快耳者,真秦之聲也;《鄭》《衛(wèi)》《桑間》,《昭》《虞》《武》《象》者,異國之樂也。今棄擊甕叩缶而就《鄭》《衛(wèi)》,退彈箏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今取人則不然,不問可否,不論曲直,非秦者去,為客者逐。然則是所重者在乎色、樂、珠玉,而所輕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內、制諸侯之術也。
臣聞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眾,兵強則士勇。是以太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無四方,民無異國,四時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也。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yè)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謂“藉寇兵而赍盜糧”者也。
(1)對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最恰當?shù)囊豁検?!--BA-->DD
A.必出于秦/然后可/則是宛珠之簪傅璣之珥/阿縞之衣/錦繡之飾不進于前
B.必出/于秦然后可/則是宛珠之簪/傅璣之珥阿縞之衣/錦繡之飾不進于前
C.必出/于秦然后可/則是宛珠之簪/傅璣之珥/阿縞之衣/錦繡之飾不進于前
D.必出于秦然后可/則是宛珠之簪/傅璣之珥/阿縞之衣/錦繡之飾不進于前
(2)下列對文中加點的字相關內容的解說,錯誤的一項是AA
A.陛下:對皇帝的尊稱。本義是臺階,特指皇宮的臺階。如《荊軻刺秦王》說:“秦舞陽奉地圖匣,以次進。至陛下?!?br />B.黔首:是中國戰(zhàn)國時期和秦代對平民的稱呼。秦始皇時期開始作為官方辭令使用。《史記?秦始皇本紀》載:“分天下以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監(jiān)。更名民曰‘黔首’。”
C.海內:國境之內,也就是指九州全境。古代傳說,頭上是天,腳下是地,天是半圓形罩在四方形的大地上,大地的四周是四海。
D.粟:谷子,去殼后叫小米,是古代中國北方主要糧食作物。此處泛指糧食。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BB
A.作者列舉秦王的愛好,諸如昆山之玉、隨和之寶、明月之珠,以及所佩太阿劍、所乘纖離之馬等等,都是來自諸侯各國。
B.在論說的層次上,作者把用客卿提到“跨海內、制諸侯之術”的高度;接著再以前代四位秦君“不卻眾庶”“無敵天下”去打動秦王。
C.文章多個層次都反復論述這樣一個根本的利害關系:納客就能統(tǒng)一天下,逐客就有亡國危險。
D.文章以利勸之,以害怵之,這就緊緊抓住了秦王的心,使秦王順理成章地接納意見,并收回逐客令,達到了上書的目的。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不問可否,不論曲直,非秦者去,為客者逐。
②是以地無四方,民無異國,四時充美。
【答案】D;A;B
【解答】
【點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屬菁優(yōu)網(wǎng)所有,未經(jīng)書面同意,不得復制發(fā)布。
發(fā)布:2024/12/4 16:0:1組卷:23引用:5難度:0.6
相似題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甲)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憂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豈其取之易而守之難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竭誠則胡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雖董之以嚴刑,振之以威怒,終茍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車朽索,其可忽乎?
(選自《諫太宗十思疏》
(乙) 上問侍臣:“創(chuàng)業(yè)與守成孰難?”房玄齡曰:“草昧之初,與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創(chuàng)業(yè)難矣!”魏征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艱難,失之于安逸,守成難矣!”上曰:“玄齡與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創(chuàng)業(yè)之難征與吾共安天下??烛溕萆诟毁F禍亂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難然創(chuàng)業(yè)之難,既已往矣;守成之難,方當與諸公慎之。”玄齡等拜曰:“陛下及此言,四海之福也。”
(選自《資治通鑒?唐紀》)(丙) 貞觀十一年,太宗謂魏征曰:“比來所行得失政化,何如往前?”對曰:“若恩威所加,遠夷朝貢,比于貞觀之始,不可等級而言。若德義潛通,民心悅服,比于貞觀之初,相去又甚遠。”太宗曰:“遠夷來服,應由德義所加。往前功業(yè),何因益大?”征曰:“昔者四方未定,常以德義為心。旋以海內無虞,漸加驕奢自溢。所以功業(yè)雖盛,終不如往初?!碧谟衷唬骸八斜韧昂螢楫??”征曰:“貞觀之初,恐人不言,導之使諫。三年已后,見人諫,悅而從之。一二年來,不悅人諫,雖黽勉聽受,而意終不平,諒有難色?!碧谠唬骸罢\如公言,非公無能道此者。人皆苦不自覺,公向未道時,都自謂所行不變,及見公論說,過失堪驚。公但存此心,朕終不違公語。”
(選自《貞觀政要?論納諫第五》)(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玄齡與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創(chuàng)業(yè)之難/征與吾共安天下/??烛溕萆诟毁F/禍亂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難/
B玄齡與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創(chuàng)業(yè)之難/征與吾共安天下/常恐驕奢生/于富貴禍亂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難/
C.玄齡與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創(chuàng)業(yè)之難/征與吾共/安天下??烛溕萆?于富貴禍亂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難
D.玄齡與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創(chuàng)業(yè)之難/征與吾共安天下/??烛溕萆诟毁F禍亂/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難/
(2)下列句子對古代文化常識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疏,奏文的一種。作為文體,是古代官員向皇帝進言以使下情上達的進諫文書。比較著名的如賈誼的《論積貯疏》、魏征的《諫太宗十思疏》等。
B.太宗,中國古代帝王謚號。中國古代封建王朝開國皇帝的謚號通常為“太祖”或“高祖”,第二代帝王的謚號多為“太宗”。
C.神器:指“帝位”,古時認為“君權神授”,所以稱帝位為神器。
D.三驅,指古代圣賢之君田獵時設網(wǎng)三面,留一面不設,從而體現(xiàn)圣人的好生之仁。另一種解釋是田獵活動以一年三次為度。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甲文中作者概括了歷代統(tǒng)治者能善始卻不能善終的歷史教訓,得出了“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的結論。
B.乙文中唐太宗說對于守成之難,現(xiàn)在應當慎之又慎,房玄齡聽了之后拜服,改變了自己“創(chuàng)業(yè)難”的觀點。
C.丙文中魏征認為當時的唐王朝恩澤聲威比貞觀初年要大,但是在德行仁義方面卻不如貞觀初年,唐太宗對此很不理解。
D.三篇短文圍繞治理國家闡述了主張,甲文作為奏疏,言辭誠懇急切;乙文和丙文利用對話,塑造了進諫和納諫的典型形象。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雖董之以嚴刑,振之以威怒,終茍免而不懷仁。
②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艱難,失之于安逸,守成難矣!
(5)丙文中唐太宗聽了魏征的話之后說自己“過失堪驚”,“過失”指什么?發(fā)布:2024/12/19 12:30:1組卷:7引用:3難度:0.6 -
2.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
(一)魏征諫太宗十思疏 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理,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乎!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將崇極天之峻,永保無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德不處其厚,情不勝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憂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豈取之易而守之難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竭誠則吳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雖董之以嚴刑,振之以威怒,終茍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車朽索,其可忽乎!
君人者,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樂盤游則思三驅以為度,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想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罰所及則思無因怒而濫刑??偞耸?,弘茲九德,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則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爭馳,在君無事,可以盡豫游之樂,可以養(yǎng)松、喬之壽,鳴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勞神苦思,代下司職,役聰明之耳目,虧無為之大道哉!
(二)太宗答魏征 省頻抗表,誠極忠款,言窮切至。披覽忘倦,每達宵分。非公體國情深,啟沃義重,豈能示以良圖,匡其不及!朕聞晉武帝自平吳已后,務在驕奢,不復留心治政。何曾退朝謂其子劭曰:“吾每見主上不論經(jīng)國遠圖,但說平生常語,此非貽厥子孫者,爾身猶可以免?!敝钢T孫曰:“此等必遇亂死?!?bdo class="mathjye-underline">及孫綏,果為淫刑所戮。前史美之,以為明于先見。朕意不然,謂曾之不忠,其罪大矣。夫為人臣當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所以共為治也。曾位極臺司,名器崇重,當直辭正諫,論道佐時。今乃退有后言,進無廷諍,以為明智,不亦謬乎!危而不持,焉用彼相?公之所陳,朕聞過矣。當置之幾案,事等弦、韋(注),必望收彼桑榆,期之歲暮,不使“康哉良哉”,獨美于往日,若魚若水,遂爽于當今。遲復嘉謀,犯而無隱。朕將虛襟靜志,敬佇德音。
注:韋、弦:韋,柔軟的皮;弦,弓弦。當年西門豹曾身佩軟皮,董安于佩戴強弓。在這里韋、弦代指有益的規(guī)勸。
(1)下列加點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A.人君當神器之重 當:處于 B.永保無疆之休 休:休息 C.縱情以傲物 物:事物 D.此非貽厥子孫者 厥:相當于“其” A.必固其根本 匡其不及 B.根不固而求木之長 危而不持 C.居域中之大 議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D.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
A.夫為人臣/當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所以共為治也
B.夫為人/臣當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所以共為治也
C.夫為人臣/當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所/以共為治也
D.夫為人/臣當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所以共為治也
(4)下列對選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諫太宗十思疏》的上奏,正值繁榮的貞觀之治時期;作者以其敏銳的眼光洞察到唐太宗逐漸滋長的貪圖享樂、喜好驕奢的思想,并且敢于犯顏直諫。
B.《諫太宗十思疏》先譬喻論證“積德義”之重要;后數(shù)“竭誠”之善,明“傲物”之惡,彰“載舟覆舟”之力,強調“積德義”之必要;再分條列出“十思”之內容。
C.《諫太宗十思疏》以“居安思?!睘榭偫K,以勸諫太宗“十思”為目的;內容如高山流水,勢貫始終;論證環(huán)環(huán)相連,無懈可擊;通篇駢儷工整,華美流暢。
D.從《太宗答魏征》可見唐太宗從諫如流,這成就了“貞觀之治”的美政,也證明了魏征奏疏的成功。
(5)將下面的句子譯為現(xiàn)代漢語。
①文武爭馳,在君無事,可以盡豫游之樂,可以養(yǎng)松、喬之壽,鳴琴垂拱,不言而化。
②及孫綏,果為淫刑所戮。前史美之,以為明于先見。
(6)唐太宗在回答魏征的詔書中認為晉朝的何曾“不忠”“罪大”,唐太宗這樣說的理由是什么?請根據(jù)原文用自己的話概括。發(fā)布:2024/11/29 17:0:1組卷:53引用:5難度:0.5 -
3.文言文閱讀
閱讀下面節(jié)選的課內文言文文段,完成下列各題。
北冥有魚,其名曰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齊諧者,志怪者也。諧之言曰:“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币榜R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故九萬里則風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風,背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者,而后乃今將圖南。蜩與學鳩笑之曰:“我決起而飛,搶榆枋,時則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適莽蒼者,三餐而反,腹猶果然;適百里者,宿舂糧;適千里者,三月聚糧。之二蟲又何知?《逍遙游》
臣密言:臣以險釁,夙遭閔兇。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行年四歲,舅奪母志。祖母劉愍臣孤弱,躬親撫養(yǎng)。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無伯叔,終鮮兄弟,門衰祚薄,晚有兒息。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僮,煢煢孑立,形影相吊。而劉夙嬰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湯藥,未曾廢離。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榮舉臣秀才。臣以供養(yǎng)無主,辭不赴命。詔書特下,拜臣郎中,尋蒙國恩,除臣洗馬。猥以微賤,當侍東宮,非臣隕首所能上報。臣具以表聞,辭不就職。詔書切峻,責臣逋慢??たh逼迫,催臣上道;州司臨門,急于星火。臣欲奉詔奔馳,則劉病日篤;欲茍順私情,則告訴不許:臣之進退,實為狼狽?!蛾惽楸怼?br />(1)下列句子中加點的字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形影相吊(安慰) B、齊諧者,志怪者也(記載)
C.舅奪母志(奪?。?nbsp; D、野馬也,塵埃也(山野中的霧氣)
(2)下列虛詞意義相同一項是
A、以:①猥以微賤,當侍東宮 ②去以六月息者也
B、之:①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②臣之進退,實為狼狽
C、其:①北冥有魚,其名為鯤 ②天之蒼蒼,其正色邪
D、于:①鵬之徙于南冥也 ②州司臨門,急于星火
(3)以下說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逍遙游》大量使用寓言故事,如鯤之變化、海運鵬徙、蜩鳩譏笑等等,使文章充滿奇特的想象,富有傳奇的色彩,體現(xiàn)莊子的浪漫主義風格。
B、“逍遙”,莊子指不受任何束縛地自由自在地活動。本段所寫的鯤鵬能夠高飛九萬里,能夠從北海飛到南海,但必須借助“海運”“扶搖”,意在說明它也沒有達到真正逍遙。
C、《陳情表》的背景是晉武帝征詔李密為太子洗馬,李密不愿應詔,就寫了這篇申訴自己不能應詔的苦衷的表文。
D、《陳情表》開篇就提出不愿應詔,接著從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寫起,說明自己與祖母相依為命的特殊感情,致使君王收回成命。
(4)翻譯
①適莽蒼者,三餐而反,腹猶果然。
②既無伯叔,終鮮兄弟,門衰祚薄,晚有兒息。
③尋蒙國恩,除臣洗馬。發(fā)布:2024/12/5 8:0:1組卷:2引用:1難度:0.7
把好題分享給你的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