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下面的文字 回答問題。
【甲】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huán)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節(jié)選自柳宗元《小石潭記》)【乙】
紹圣元年十月十二日,與幼子過游白水佛跡院,浴于湯池,熱甚,其源殆可熟物。
循山而東,少北,有懸水百仞,山八九折,折處輒為潭,深者縋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濺雷怒,可喜可畏。水崖有巨人跡數(shù)十,所謂佛跡也。
暮歸倒行,觀山燒火,甚俛仰,度數(shù)谷,至江山月出,擊汰中流,掬弄珠璧。
到家二鼓,復(fù)與過飲酒,食余甘煮菜。顧影頹然,不復(fù)甚寐。書以付過。東坡翁。
(蘇軾《游白水書付過》)(1)解釋下列語句中加點的詞。
①日光下澈 穿透穿透
②凄神寒骨 使……感到凄涼使……感到凄涼
③折處輒為潭 就就
④書以付過 寫寫
(2)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面句子。
①俶爾遠逝,往來翕忽。
②雪濺雷怒,可喜可畏。
(3)下列對甲、乙兩個文段內(nèi)容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BB
A.“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使用比喻手法,寫出了小溪岸勢高高低低,凹凸不平,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
B.“悄愴幽邃”寫出了作者的內(nèi)心感受。作者一來到小石潭,心情就凄苦憂傷。他游山玩水,是為了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
C.“掬弄珠壁”寫出了江月倒映水中,父子二人捧水弄影的幽雅情趣。
D.“顧影頹然,不復(fù)甚寐”的情狀刻畫蘊含豐富,作者的山水之樂、身世之悲交織其間。
(4)甲乙兩文都寫了水,結(jié)合畫線句子,分析寫法上有何不同,寫出水怎樣的特點?
【答案】穿透;使……感到凄涼;就;寫;B
【解答】
【點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quán)屬菁優(yōu)網(wǎng)所有,未經(jīng)書面同意,不得復(fù)制發(fā)布。
發(fā)布:2024/6/27 10:35:59組卷:8引用:1難度:0.5
相似題
-
1.閱讀下面兩篇短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
小石潭記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珮環(huán),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青樹翠蔓,蒙絡(luò)搖綴,參差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huán)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同游者:吳武陵,龔古,余弟宗玄。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乙)
小石城山記 自西山道口徑北,逾黃茅嶺①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尋之無所得;其一少北而東,不過四十丈,土斷而川分,有積石橫當(dāng)其垠②。其上,為睥睨梁欐之形③;其旁,出堡塢④,有若門焉。窺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聲,其響之激越,良久乃已。環(huán)之可上,望甚遠。無土壤而生嘉樹美箭⑤,益奇而堅,其疏數(shù)偃仰,類智者所施設(shè)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無久矣。及是,愈以為誠有。又怪其不為之于中州⑥,而列是夷狄⑦,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⑧,是固勞而無用。神者儻不宜如是,則其果無乎;或曰:“以慰夫賢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氣之靈不為偉人而獨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⑨?!笔嵌撸辔葱胖?。
(注釋)①黃茅嶺:在湖南零陵縣城西面。②垠:邊界,盡頭。③睥睨(pìnì):即“埤堄”,城上有孔的矮墻。梁(lì):屋的正梁。④堡塢(bǎowù):村落外邊,土筑的小城堡,用以守衛(wèi)。⑤箭:小竹子。⑥中州:中原,指現(xiàn)在的黃河中下游一帶。⑦夷狄:古代漢族統(tǒng)治階級對中原以外少數(shù)民族的侮辱性稱呼,這里指偏遠地區(qū)。⑧伎:同“技”,即技巧,指小石城山的奇景。⑨楚之南:湖南一帶是古代楚國的南部。
(1)解釋下列加點詞語在文中的意思。
①水尤清冽
②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
③或曰:“以慰夫賢而辱于此者?!?!--BA-->
④良久乃已
(2)請用“/”給文中劃線的句子斷句(限斷兩處)。
其 氣 之 靈 不 為 偉 人 而 獨 為 是 物 故 楚 之 南 少 人 而 多 石
(3)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A.以其境過清 先帝不以臣卑鄙 B.潭西南而望 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 C.如鳴珮環(huán),心樂之 輟耕之壟上 D.不可知其源 其真無馬邪
①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②自西山道口徑北,逾黃茅嶺而下。
(5)請對“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句子進行品析。
(6)《小石潭記》和《小石城山記》都是唐代文學(xué)家柳宗元被貶到湖南永州而寫的作品,這兩篇短文分別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情感?發(fā)布:2024/12/26 22:0:1組卷:47引用:2難度:0.3 -
2.閱讀以下詩文,回答問題。
桃花源記
陶淵明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yè)。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fù)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fù)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髯,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shè)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成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fù)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fù)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shù)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br />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fù)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guī)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歸園田居》其三
陶淵明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1)上面詩文的作者陶淵明是
(2)下列加點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芳草鮮美:新鮮美好
B.尋病終:尋找
C.晨興理荒穢:雜草
D.帶月荷鋤歸:背、扛
(3)上文第二段寫漁人見到一個美好的世界,請說說,“美好”體現(xiàn)在哪些方面。
(4)本文運用虛實結(jié)合的手法,描繪了令人神往的亦真亦幻的桃花源。文中哪幾處敘述讓人感覺這個地方宛若真實的存在?
(5)人生要有“愿”,正因有“愿”,生命才有了獨特的滋味。如何理解上面詩文中作者的“愿”?請結(jié)合詩文內(nèi)容談?wù)劇?/h2>發(fā)布:2024/12/26 20:30:2組卷:31引用:2難度:0.3 -
3.閱讀下面兩個語段,完成問題。
【甲】環(huán)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zhuǎn),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fā)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fēng)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選自歐陽修《醉翁亭記》)【乙】修既治滁之明年①,夏,始飲滁水而甘,問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遠。其上則豐山,聳然而特立;下則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顧②而樂之。于是疏泉鑿石,辟地以為豐樂亭,而與滁人往游其間。
修之來此,樂其地僻而事簡,又愛其俗之安閑。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間,乃日與滁人仰而望山,俯而聽泉。掇幽芳而蔭喬木,風(fēng)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時之景,無不可愛。又幸③其民樂其歲物之豐成,而喜與子游也。因為本④其山川,道⑤。其風(fēng)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豐年之樂者,幸生無事之時也。
(選自歐陽修《豐樂亭記》)【注釋】①明年:第二年。②顧:向四周看。③幸:慶幸。④因為本:于是就根據(jù)。⑤道:稱道。
(1)翻譯下面加點詞語的含義。
①峰回路轉(zhuǎn):
②醉翁之意不在酒:
③修既治滁之明年:
④四時之景:
(2)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面兩個句子。
①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樂其地僻而事簡,又愛其俗之安閑。
(3)選出下面對甲、乙兩段相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正確的一項
A.甲段中“環(huán)滁皆山也”從大處著筆,簡練而形象地寫出了滁州的地理特征。
B.甲、乙兩段中“名之者”“山水之樂……修之來此”的三個“之”的用法相同。
C.甲、乙兩段均寫到了“四時之景”,但各自描繪的景物特征有比較大的差異。
D.甲、乙兩段所表達的主旨大相徑庭。
(4)結(jié)合乙段的具體內(nèi)容,說說歐陽修取名“豐樂亭”的深刻用意。發(fā)布:2024/12/27 3:0:1組卷:7引用:2難度:0.5
相關(guān)試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