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
(一)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二)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滫④,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質(zhì)非不美也,所漸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擇鄉(xiāng)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勸學》) (三)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圣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鬃釉唬喝诵?,則必有我?guī)煛J枪实茏硬槐夭蝗鐜?,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師說》)(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C
C
A.故君子居/必擇鄉(xiāng)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B.故君子居必擇/鄉(xiāng)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C.故君子/居必擇鄉(xiāng)/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D.故君子居/必擇鄉(xiāng)/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2)文中加點的詞語錯誤的一項是D
D
A.君子,為西周、春秋時對貴族的通稱,強調(diào)政治地位的崇高。后指有學問、有修養(yǎng)的人。
B.巫醫(yī),古代巫和醫(yī)不分,故并舉。巫以祝禱、占卜為業(yè),也為人治病。
C.古文,指先秦兩漢時期的散文,與駢文相對。韓愈和柳宗元發(fā)起了古文運動,影響深遠。
D.經(jīng)傳,經(jīng)是指儒家和道家的經(jīng)典著作,傳就是解釋儒家和道家經(jīng)書的著作。
(3)下列分析中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C
C
A.《師說》選段運用三組對比,批判了士大夫之族“恥學于師”的惡劣習氣。
B.韓愈認為“句讀之師”與“傳道解惑之師”是有區(qū)別的,前者“小”而后者“大”。
C.《勸學》選段(一)中用喻證法論證了要學習更要思考的道理,而《師說》選文中用了對比法論證“師道之不傳也久矣”的現(xiàn)象和原因。
D.荀子認為學習者要“善假于物”,韓愈強調(diào)要“從師而學”,從某種意義上講,“從師而學”也是一種“善假于物”。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譯文:君子的天賦不是(和一般人)不同,是他們善于借助客觀條件啊。
君子的天賦不是(和一般人)不同,是他們善于借助客觀條件啊。
②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譯文:我贊許他能夠遵行古人從師之道,寫這篇《師說》來贈送他。
我贊許他能夠遵行古人從師之道,寫這篇《師說》來贈送他。
(5)《勸學》文段(二)談論的也是學習,請分析荀子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強調(diào)了什么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