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斗一號:向萬米海底深潛??①這是一條能游弋于萬米海底的“中國魚”。身長3.8米,橘色的魚背、黃色的魚腹,一雙大眼睛明亮有神!要問它是誰?它就是我國自主研發(fā)的全海深自主遙控潛水器——“海斗一號”。
??②水深范圍從6000米到11000米左右的深??臻g,被科學家稱作“海斗深淵”。深海技術,代表了當前國際深海工程技術的頂級水平;深淵科學研究,代表了當前國際深??茖W研究的最新前沿??上攵?,探索海斗深淵有多難。
??③通信、控制、材料……處處是難題。最難的,是如何克服深海壓力。因為,海水深度每增加10米,壓力就會增加一個大氣壓。這意味著,在萬米海底,一個手指甲蓋大小的面積就要承受一噸重量。
??④克服這些困難是建設海洋強國必須要征服的高峰。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所聯(lián)合國內十余家科研單位,用近4年的時間協(xié)同攻關,終于“啃”下了這塊硬骨頭!
??⑤“海斗一號”在國內首次采用全海深高精度聲學定位技術和機載多傳感器信息融合技術,能夠滿足科學研究的多種需求。它有靈活的手臂——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全海深電動機械手,能抓取、能布放、能采樣;它還能“看”——通過高清攝像系統(tǒng)等設備,人類終于可以看清海斗深淵的真實面貌。
??⑥2020年5月,“海斗一號”首探馬里亞納海溝。10884、10907、10802、10863……這些數字不僅代表著一次次被打破的無人潛水器世界紀錄,更顯示出“海斗一號”卓越的穩(wěn)定性。它獲取的樣品與影像資料為我國科學家深入研究海底世界提供了寶貴的一手資料,至今仍在產出科研成果。
??⑦2021年10月,“海斗一號”再探馬里亞納海溝。它在萬米海底工作的航時、航程以及連續(xù)坐底工作時間等多項技術指標取得重要突破,首次在國際上實現對馬里亞納海溝深淵西部凹陷區(qū)進行大范圍、全覆蓋巡航探測。
??⑧“海斗一號”連續(xù)萬米深潛與科考的成功,標志著我國無人潛水器技術與裝備進入全海深探測與作業(yè)的新階段,標志著我國在全海深無人潛水器領域邁向國際領先水平。
??⑨“海斗一號”的故事還將繼續(xù),未來更加可期!
(選自《光明日報》,有刪改)(1)簡要說明第⑥自然段中加點詞“至今”的表達效果。
(2)通讀全文,說說你對第④自然段畫線句的理解。
【答案】見試題解答內容
【解答】
【點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屬菁優(yōu)網所有,未經書面同意,不得復制發(fā)布。
發(fā)布:2024/7/25 8:0:9組卷:123引用:3難度:0.3
相似題
-
1.不可忽視的土壤污染 ①土壤、水、陽光和空氣是大自然賦予人類和其他生物生存的四大要素。一般的污染馬上就能引起大家的關注,而土壤污染引起的不良后果要在幾年、幾十年甚至上百年后才能顯現出來。所以,人們常常忽視對土壤污染的整治。
②近年來,由于人口的急劇增長和工業(yè)的迅猛發(fā)展,固體廢物的傾倒和堆放量日益增多,有害廢水不斷向土壤中滲透,大氣中的有害氣體和漂浮的塵土也不斷隨雨水降落在土壤中,導致了土壤污染。
③土壤污染所造成的危害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土壤污染導致嚴重的直接經濟損失,對此目前尚缺乏系統(tǒng)的調查資料。僅以土壤重金屬污染為例,我國每年因重金屬污染而減產的糧食就有1 000多萬噸,被污染的糧食每年也多達1200萬噸,合計經濟損失至少200億元。第二,土壤污染導致食物品質不斷下降。我國大多數城市土壤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許多地方的糧食、蔬菜、水果等食物中的鎘、鉻、砷、鉛等重金屬含量超標和接近臨界值。第三,
④為了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科學家們提出了許多解決辦法:首先要控制和消除污染源,加強對工業(yè)“三廢”的治理。其次是采用生物(例如蚯蚓等)降解凈化土壤。還可以通過增施有機肥、換土和深翻等手段,治理土壤污染。
⑤近年來,世界各國的環(huán)保專家和生物學家都提出了讓植物來凈化土壤的新方案。他們培養(yǎng)出各種轉基因植物,讓它們吸收土壤中的有害物質,然后集中起來焚燒處理,這樣,經過植物吸收后的重金屬還可以提煉出來,變廢為寶,不但凈化了土壤,還獲得了貴重的重金屬。與傳統(tǒng)的化學、物理等除污手段相比,植物除污具有投資和維護成本低、操作簡便、不造成二次污染、經濟效益明顯等優(yōu)點。
(1)本文的說明內容除了土壤污染不被重視、土壤污染的原因和危害之外,還有說明了什么?
(2)第③段中加點的詞“至少”在句子中的作用是什么?
(3)請在下邊給第③段空白處補寫一句話。
(4)第④段中列舉的治理土壤污染的三種辦法的順序能顛倒嗎?為什么?請說明理由。
(5)為了提高人們對環(huán)境的保護意識,請你設計一條公益廣告。發(fā)布:2025/1/25 8:0:2組卷:3引用:1難度:0.3 -
2.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問題。
前兩天,一條微博意外成為網絡熱門話題。網友發(fā)帖稱,“天哪,樓里有家人,貌似媳婦懷孕了,說WiFi有輻射,影響他家媳婦的健康,逐家逐戶敲門叫我們不要用……今天已經敲了4次門了?!痹撐⒉┍缓芏嗝襟w轉發(fā)。
WiFi輻射成為公共議題,輿論當然不是樂在戲謔這位“中國好老公、好老爸”,而是指望藉此給大眾科普一下輻射常識。因為隨著WiFi的普及,各種“想當然”的擔心還真不少,臆想出的危害足以拍成系列科幻片。
事實上,輻射一般可分為電離輻射和非電離輻射:電離輻射包括核輻射、X射線等,危害較大;非電離輻射則包括紫外線、可見光、手機、電腦、高壓線、變電站、手機基站、電視廣播等產生的電磁場,危害性較弱。人們通常所說的“電磁輻射”屬于非電離輻射,但有時張冠李戴,就帶來了心結般的“輻射恐懼癥”。
生活中的電磁輻射的量級很小,比用于治療腫瘤所需要的輻射量差了上億倍的量級,比一次CT則差了近萬倍。WiFi其實與手機信號沒有本質區(qū)別,都屬于微波。目前尚無科學依據表明它會破壞人體DNA或蛋白質結構。
再說了,輻射對人體傷害一般是兩種效應:一種是輻射量達到一定程度與級別,另一種是長期在輻射環(huán)境下的累積作用。生活中電磁波輻射量,只有24小時不停地暴露在這種輻射環(huán)境下,長期累積才會對人體造成傷害。
這幾年,網上網下盛傳仙人球、龍舌蘭是“防輻射利器”,防輻射背心更是成了天下孕婦的“標配”。只是,專家早就提示,類似說法純屬商家炒作,都是忽悠。去年,果殼網發(fā)布了“十大最流行謠言”,眾多白領心中的“常識”紛紛上榜,其中就有“孕婦需穿防輻射服保護胎兒”的說法。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歐美國家的孕婦多沒聽說過防輻射服了。當然,如果媳婦懷孕就要滅了WiFi,那么,手機不能用了,電視不能看了,天上的通訊衛(wèi)星最好也摘下來了。
對輻射危害采取合理防護,這是公共安全的底線。但如果一味將輻射妖魔化,恐怕只會因噎廢食。眼下,我們身邊的輻射源確實越來越多。然而現代生活注定離不開輻射,只須堅持“輻射防護與安全最優(yōu)化”原則,既不掉以輕心,也不杯弓蛇影。平日里,了解電器輻射參數指標,適度遠離輻射中心,理性關注,科學防護,輻射其實也不是洪水猛獸。
(選自《健康時報》)(1)根據選文的內容,下面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WiFi輻射成為公共議題,輿論樂在戲謔這位“中國好老公、好老爸”。
B.目前有科學依據表明它會破壞人體DNA或蛋白質結構。
C.生活中電磁波輻射量,只有24小時不停地暴露在這種輻射環(huán)境下,長期累積才會對人體造成傷害。
D.仙人球、龍舌蘭是“防輻射利器”,防輻射背心更是成了天下孕婦的“標配”。
(2)通讀全文,生活中的輻射并不可怕,它的科學依據是什么?
(3)我們應該如何正確對待生活中的“輻射恐懼癥”呢?發(fā)布:2025/1/12 8:0:1組卷:24引用:2難度:0.8 -
3.現代文閱讀,完成下列各題。
前兩天,一條微博意外成為網絡熱門話題。網友發(fā)帖稱,“天哪,樓里有家人,貌似媳婦懷孕了,說WiFi有輻射,影響他家媳婦的健康,逐家逐戶敲門叫我們不要用……今天已經敲了4次門了?!痹撐⒉┍缓芏嗝襟w轉發(fā)。
WiFi輻射成為公共議題,輿論當然不是樂在戲謔這位“中國好老公、好老爸”,而是指望藉此給大眾科普一下輻射常識。因為隨著WiFi的普及,各種“想當然”的擔心還真不少,臆想出的危害足以拍成系列科幻片。
事實上,輻射一般可分為電離輻射和非電離輻射:電離輻射包括核輻射、X射線等,危害較大;非電離輻射則包括紫外線、可見光、手機、電腦、高壓線、變電站、手機基站、電視廣播等產生的電磁場,危害性較弱。人們通常所說的“電磁輻射”屬于非電離輻射,但有時張冠李戴,就帶來了心結般的“輻射恐懼癥”。
生活中的電磁輻射的量級很小,比用于治療腫瘤所需要的輻射量差了上億倍的量級,比一次CT則差了近萬倍。WiFi其實與手機信號沒有本質區(qū)別,都屬于微波。目前尚無科學依據表明它會破壞人體DNA或蛋白質結構。
再說了,輻射對人體傷害一般是兩種效應:一種是輻射量達到一定程度與級別,另一種是長期在輻射環(huán)境下的累積作用。生活中電磁波輻射量,只有24小時不停地暴露在這種輻射環(huán)境下,長期累積才會對人體造成傷害。
這幾年,網上網下盛傳仙人球、龍舌蘭是“防輻射利器”,防輻射背心更是成了天下孕婦的“標配”。只是,專家早就提示,類似說法純屬商家炒作,都是忽悠。去年,果殼網發(fā)布了“十大最流行謠言”,眾多白領心中的“常識”紛紛上榜,其中就有“孕婦需穿防輻射服保護胎兒”的說法。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歐美國家的孕婦多沒聽說過防輻射服了。當然,如果媳婦懷孕就要滅了WiFi,那么,手機不能用了,電視不能看了,天上的通訊衛(wèi)星最好也摘下來了。
對輻射危害采取合理防護,這是公共安全的底線。但如果一味將輻射妖魔化,恐怕只會因噎廢食。眼下,我們身邊的輻射源確實越來越多。然而現代生活注定離不開輻射,只須堅持“輻射防護與安全最優(yōu)化”原則,既不掉以輕心,也不杯弓蛇影。平日里,了解電器輻射參數指標,適度遠離輻射中心,理性關注,科學防護,輻射其實也不是洪水猛獸。
(1)生活中的輻射并不可怕,它的科學依據是什么?
(2)我們應該如何消除人們的“輻射恐懼癥”呢?發(fā)布:2025/1/12 8:0:1組卷:3引用:1難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