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
答韋中立論師道書①
柳宗元 二十一日,宗元白:
辱書云,欲相師。仆道不篤,業(yè)甚淺近,環(huán)顧其中,未見可師者。雖常好言論,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②自京師來蠻夷間,乃幸見取。仆自卜固無取,假令有取,亦不敢為人師。為眾人師且不敢,況敢為吾子師乎?
孟子稱“人之患,在好為人師”。由魏晉氏以下人益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世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居長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東,如是者數矣。
屈子賦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逼屯動?sup>③、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則犬吠,余以為過言。前六七年,仆來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嶺,被南越中數州。數州之犬,皆蒼黃④吠噬,狂走者累日,至無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聞者。今韓愈既自以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獨見病,亦以病吾子。然雪與日豈有過哉?顧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幾人,而誰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鬧取怒乎?
吾子行厚而辭深,凡所作皆恢恢然有古人形貌;雖仆敢為師,亦何所增加也?吾子前所欲見吾文,既悉以陳之,非以耀明于子,聊欲以觀子氣色,誠好惡如何也。今書來,言者皆大過。吾子誠非佞譽誣諛之徒,直見愛甚故然耳!
始吾幼且少,為文章,以辭為工。及長,乃知文者以明道,是固不茍為炳炳烺烺⑤,務采色,夸聲音而以為能也。凡吾所陳,皆自謂近道,而不知道之果近乎?遠乎?吾子好道而可吾文,或者其于道不遠矣。茍亟來以廣是道,子不有得焉,則我得矣,又何以師云爾哉?取其實而去其名,無招越、蜀吠,而為外廷所笑,則幸矣。宗元復白。
【注】①作者被貶永州期間,韋中立曾不辭道遠,從長安到永州拜訪柳宗元并向他求教;返回長安后,致信柳宗元,請求拜師,作者以此信回復。②吾子:古時對人的尊稱,可譯為“您”。③庸:古國名,在今湖北省竹山縣東南。④蒼黃:同“倉皇”,驚慌失措的樣子。⑤炳炳烺烺:謂漂亮,有光彩,形式上好看。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CC
A.由魏晉氏以下/人益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
B.由魏晉氏以下人/益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
C.由魏晉氏以下/人益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
D.由魏晉氏以下人/益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
(2)下列對文中相關文學文化常識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DD
A.柳宗元,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是唐代和宋代八位散文家的合稱,分別為唐代韓愈、柳宗元和宋代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八位。其中韓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運動的領袖。
B.辱,謙辭,表示承蒙,書,指書信?!叭钑啤本褪浅忻赡鷣硇耪f,本文是作者被貶永州期間給韋中立的一封回信。
C.孟子,名軻,字子輿,戰(zhàn)國時期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并稱“孔孟”,宣揚“仁政”,最早提出“民貴君輕”思想。屈子,即屈原,戰(zhàn)國時期楚國人,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愛國詩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
D.二年,指“元和二年”,這是帝王年號紀年法,此外最常見的紀年法是干支紀年法,即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地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兩兩相配,用以紀年。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BB
A.文章開篇作者針對韋中立提出的“欲相師”的請求,明確表明自己“不敢為人師”的態(tài)度,言辭謙恭委婉,鋒芒含而不露。
B.作者以韓愈抗顏為師遭到詆毀,以致生計難以維持,被迫匆匆離開長安為例,意在說明師道之衰、自己不敢為師的社會原因。
C.作者以蜀犬吠日、越犬吠雪為喻,對反對從師者的“群怪聚罵”痛下針砭,并緣事說理,進一步申述自己不敢為師的苦衷。
D.文章結尾作者提出“文以明道”的寫作主張,并對拜師心切的韋中立給出“取其實而去其名”,以免招致物議、嗤笑的建議。
(4)請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今韓愈既自以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為越之雪,不以病乎?
②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勸學》)
③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可及,其可怪也歟?。ā稁熣f》)
【答案】C;D;B
【解答】
【點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屬菁優(yōu)網所有,未經書面同意,不得復制發(fā)布。
發(fā)布:2024/4/20 14:35:0組卷:4引用:1難度:0.6
相似題
-
1.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狄仁杰論
蘇轍 母后臨朝,據人君之地而私其親。有志之士,將欲正之,常患不克。漢呂后欲王諸呂,王陵以高帝舊約爭之曰:“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背之不可?!毖噪m直,不見省。陵幸而不死,亦廢不用。唐武后廢廬陵王而立豫王①。豫王雖在位,未嘗省天下事。徐敬業(yè)為之起兵于外,裴炎爭之于內,皆不旋踵為戮,何者?位尊權重,臣下無所奈何,勢必至此也?;莸壑鲆?,陳平聽張辟疆計,封王諸呂,呂后安之。故平與周勃得執(zhí)將相之柄,以伺其間。周勃得入北軍左袒一呼,而呂氏以亡。豫王既立武后革命稱帝追尊祖考封王子弟戕殺天下豪俊志得氣滿以為武氏有泰山之安矣狄仁杰雖為宰相而未嘗一言,及后欲以三思為太子,仁杰乃曰:“臣觀天人未厭唐德。頃匈奴犯邊,陛下使三思募士,逾月不及千人,及使廬陵王不旬即得五萬人。今欲立嗣,非廬陵不可。”后怒罷議。久之,復召問曰:“朕數夢雙陸不勝,何也?”對曰:“雙陸不勝,無子也。意者天以此儆陛下耶。文皇帝身蹈鋒刃,百戰(zhàn)以有天下,傳之子孫。先帝寢疾,詔陛下監(jiān)國,陛下掩神器而取之十余年矣。又欲以三思為后,且母子與姑侄孰親?陛下立廬陵王,則千秋萬歲血食于太廟。三思立廟,無祔姑之禮。”后感悟,即日遣徐彥伯迎廬陵于房州而立之。
蓋王陵、裴炎迎禍亂之鋒,欲以一言折之,故不廢則死。陳平、狄仁杰待其已衰而徐正之,故身與國俱全。惟呂后無子,親止于侄,故沒身而后變。武后有子,母子之愛,人情之所同,故老而自復。由此觀之,陳、狄之所以成功者,皆以緩得之也。然廬陵既立,而張易之、昌宗未去。仁杰猶置之不問,復授之張柬之,俟其惡稔而后取。老氏有言:“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柔勝剛,弱勝強?!倍弥?。
(選自《四庫全書?歷代名賢確論》)【注】①廬陵王即唐中宗李顯,豫王即唐睿宗李旦,二人皆為武則天所生。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豫王既立武后/革命稱帝/追尊祖考/封王子弟/戕殺天下/豪俊志得氣滿/以為武氏有泰山之安矣/
B.豫王既立/武后革命稱帝/追尊祖考/封王子弟/戕殺天下豪俊/志得氣滿/以為武氏有泰山之安矣/
C.豫王既立武后/革命稱帝/追尊祖考/封王子弟/戕殺天下豪俊/志得氣滿/以為武氏有泰山之安矣/
D.豫王既立/武后革命稱帝/追尊祖考/封王子弟/戕殺天下/豪俊志得氣滿/以為武氏有泰山之安矣/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左袒,古代儀禮,露出左臂。太尉周勃謀誅諸呂,行令軍中說:“為呂氏右袒,為劉氏左袒?!避娭薪宰筇?。后來管偏護一方叫“左袒”。
B.雙陸,古代的一種賭博游戲,局如棋盤,左右各有六路,子分黑白,雙方各持十五子相博。
C.文皇帝,即唐太宗李世民,初謚文皇帝,后加謚為文武大圣大廣孝皇帝,太宗是他的年號。
D.血食,指受享祭品,古代殺牲取血以祭,故稱;也指用于祭祀的食品。古代常常以“血食”指代國家命脈的延續(xù)。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處在當時復雜政治局勢中,狄仁杰謹慎以對。對于立嗣一事,他先是不置可否,后借機從母子親情的角度說服武后立其子李顯為嗣。
B.匈奴侵犯邊境時,武則天讓武三思募兵超過一月卻不到一千人,而讓廬陵王募兵不到十天就得到五萬人,由此可見,當時的民心是順應李唐王朝的。
C.廬陵王被立為太子后,武后勢力還未鏟除,狄仁杰授意張柬之處理,等到武后的罪惡到達極點然后才處置。
D.選文將唐代狄仁杰如何應對武則天,與漢代朝臣如何應對呂后,進行并舉論證,形成正反對比,突出了狄仁杰的政治智慧。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徐敬業(yè)為之起兵于外,裴炎爭之于內,皆不旋踵為戮,何者?
②蓋王陵、裴炎迎禍亂之鋒,欲以一言折之,故不廢則死。
(5)文末引用老子《道德經》中的話語,作出“二公得之矣”的結論。請結合選文簡要說明作者為何得出這一結論。發(fā)布:2025/1/1 2:30:1組卷:4引用:2難度:0.5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榮名者,必尊賢而下士。夫朝無賢人猶鴻鵠之無羽翼也雖有千里之望猶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是故游江海者托于船致遠道者托于乘欲霸王者托于賢伊尹、呂尚、管夷吾、百里奚,此霸王之船乘也。是故呂尚聘而天下知商將亡,而周之王也;管夷吾、百里奚任,而天下知齊秦之必霸也,豈特船乘哉!
齊景公問于孔子曰:“秦穆公其國小,處僻而霸,何也?”對曰:“其國小而志大,雖處僻而其政中,其舉果,其謀和,其令不偷。親舉五段大夫(注:指百里奚)于系縲之中,與之語三日而授之政,以此取之,雖王可也,霸則小矣?!?br /> 齊景公伐宋,至于岐堤之上,登高以望,太息而嘆曰:“昔我先君桓公,長轂八百乘以霸諸侯。今我長轂三千乘,而不敢久處于此者,豈其無管仲歟!”弦章對曰:“臣聞之,水廣則魚大,君明則臣忠。昔有恒公,故有管仲;今恒公在此,則車下之臣盡管仲也?!?br /> 周公攝天子位七年,布衣之士,執(zhí)贊所師見者十二人,窮巷白屋所見者四十九人,時進善者百人,教士者千人,官朝者萬人。當此之時,誠使周公驕而且吝,則天下賢士至者寡矣。茍有至者,則必貪而尸祿者也,尸祿之臣,不能存君矣。
衛(wèi)君問于田讓曰:“寡人封侯盡千里之地,賞賜盡御府繒帛而士不至,何也?”田讓對曰:“君之賞賜,不可以功及也;君之誅罰,不可以理避也;猶舉杖而呼狗,張弓而祝雞矣;雖有香餌而不能致者,害之必也?!?br />(節(jié)選自《說苑?尊賢》,有刪改)(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夫朝無賢人猶鴻鵠之/無羽翼也/雖有千里之望/猶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是故游江海者托于船/致遠道者托于乘/欲霸王者托于賢/
B.夫朝無賢人/猶鴻鵠之無羽翼也/雖有千里之望/猶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是故游江海者托于船/致遠道者托于乘/欲霸王者托于賢/
C.夫朝無賢人/猶鴻鵠之無羽翼也/雖有千里之望/猶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是故游江海者托于船/致遠道者托于乘/欲霸王者托于賢/
D.夫朝無賢人猶鴻鵠之/無羽翼也/雖有千里之望/猶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是故游江海者托于船/致遠道者托于乘/欲霸王者托于賢/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而垂榮名者”與“其翼若垂天之云”(《逍遙游》)兩句中的“垂”字含義不同。
B.“其舉果”與“汝不果來”(《祭十二郎文》)兩句中的“果”字含義不同。
C.“雖王可也”與“雖無風,亦浪涌”(《過小孤山大孤山》)兩句中的“雖”含義相同。
D.“周公攝天子位七年”與“攝乎大國之間”(《論語?先進》)兩句中的“攝”字含義相同。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齊景公向孔子詢問秦穆公國小地僻卻能稱霸的原因,孔子認為穆公志向遠大,為政恰當,能在囚犯中選拔并重用百里奚,像他這樣做都可以稱王了,何況稱霸。
B.齊景公感嘆當年桓公憑借八百輛兵車稱霸諸侯,而如今自己兵車超過桓公卻不敢長久呆在岐堤,是因為沒有管仲。弦章指出君明則臣忠,有桓公才有管仲。
C.周公非常禮賢下士,曾多次攜帶禮物去拜見平民百姓,按時舉薦賢才,親自教導士人,假如周公傲慢而且吝嗇,那么前來投奔的賢士就會少得多。
D.衛(wèi)君覺得自己封賞非常大方,可賢士仍不來,有點想不通。田讓認為他公私不分,獎賞不能憑功獲得,處罰不能靠理避開,必然受到傷害,所以賢士不來。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管夷吾、百里奚任,而天下知齊秦之必霸也,豈特船乘哉!
②茍有至者,則必貪而尸祿者也,尸祿之臣,不能存君矣。發(fā)布:2025/1/1 4:30:2組卷:2引用:1難度:0.6 -
3.文言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問題。
松風閣記
[明]劉基
雨、風、露、雷,皆出乎天。雨、露有形,物待以滋。雷無形而有聲,惟風亦然。
風不能自為聲,附于物而有聲,非若雷之怒號,訇磕于虛無之中也。惟其附于物而為聲,故其聲一隨于物:大小清濁,可喜可愕,悉隨其物之形而生焉。土石屃赑①雖附之不能為聲谷虛而大其聲雄以厲水蕩而柔其聲洶以豗。皆不得其中和。使人駭膽而驚心。故獨于草木為宜。
而草木之中,葉之大者,其聲窒;葉之槁者,其聲悲;葉之弱者,其聲懦而不揚。是故宜于風者莫如松。
蓋松之為物,干挺而枝樛(jiū),葉細而條長,離奇而巃嵸②,瀟灑而扶疏,鬖髿③(sān suō)而玲瓏。故風之過之,不壅不激,疏通暢達,有自然之音;故聽之可以解煩黷,滌昏穢,曠神怡情,恬淡寂寥,逍遙太空,與造化游。宜乎適意山林之士,樂之而不能違也。
金雞之峰,有三松焉,不知其幾百年矣。微風拂之,聲如暗泉颯颯走石瀨;稍大,則如奏雅樂;其大風至,則如揚波濤,又如振鼓,隱隱有節(jié)奏。
方舟上人④為閣其下,而名之曰松風之閣。予嘗過而止之,洋洋乎若將留而忘歸焉。蓋雖在山林,而去人不遠。夏不苦暑,冬不酷寒,觀于松可以適吾目,聽于松可以適吾耳,偃蹇而優(yōu)游,逍遙而相羊,無外物以汩其心,可以喜樂,可以永日,又何必濯潁水而以為高,登首陽而以為清也哉⑤?
予,四方之寓人也,行止無所定,而于是閣不能忘情,故將與上人別而書此以為之記。時至正十五年七月九日也。
【注】①屃赑(xì bì):強壯有力的樣子。②巃嵸(lóng zōng):聚集的樣子。③鬖髿(sān suō):比喻草木枝葉散亂貌。④方舟上人:法號叫方舟的老和尚。⑤《高士傳》:許由耕于中岳潁水之陽箕山之下。堯召為九州長,由不欲聞之,洗耳于潁水濱?!妒酚洝罚何渫跻哑揭髞y,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于首陽山,采薇而食之。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 瀟灑而扶疏 扶疏:枝葉殘落貌 B. 不壅不激 壅:堵塞,阻止 C. 無外物以汩其心 汩:擾亂,干擾 D. 蓋雖在山林,而去人不遠 去:距離
A. 土石屃赑雖附之/不能為聲/谷虛而大/其聲雄/以厲水蕩/而柔其聲洶以豗。
B. 土石屃赑/雖附之/不能為/聲谷虛而大/其聲雄/以厲水蕩而柔/其聲洶以豗。
C. 土石屃赑雖附之/不能為聲/谷虛而大/其聲雄以厲/水蕩而柔/其聲洶以豗。
D. 土石屃赑雖附之/不能為/聲谷虛而大/其聲雄以厲/水蕩而柔/其聲洶以豗。
(3)下列各句對原文的理解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開頭寫雨、露、雷是為了襯托風無形有聲、附物為聲。風的聲音是一直附著于其它物體上的。
B.文章第二段至四段先寫風吹它物之聲令人“駭膽而驚心”,次寫草木之聲令人不快,最后寫松風之聲令人“曠神怡情”,層層推進,井然有序。
C.第五段連用四個比喻,筆墨簡練,形象真切地表現(xiàn)金雞峰三松隨風勢由弱而強,其聲亦隨之變化萬端的特征,令人如臨其境。
D.本文描繪了松風閣的獨特風聲,抒發(fā)了對山間美景的鐘愛之情,表達了融入自然、追求寧靜生活但并不消極避世的意愿。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予嘗過而止之,洋洋乎若將留而忘歸焉。
譯文:
②又何必濯潁水而以為高,登首陽而以為清也哉?
譯文:發(fā)布:2025/1/1 2:30:1組卷:10引用:3難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