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對中西方的思想界產生了巨大的震動,引發(fā)了人們對于中西方文化利弊的反思。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1914年以前,歐洲已是近代基本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的發(fā)源地,正如我們所看到的那樣,這些思想和制度的影響已波及全球各個角落。然而,戰(zhàn)爭的浩劫卻使歐洲人士氣沮喪,失去信心。在歐洲各個地方,古老的秩序正在受到懷疑和挑戰(zhàn)。
--[美]斯塔夫里阿諾斯著:《全球通史,從史前史到21世紀》材料二 實際上,我的確相信,歐洲人民于這場大戰(zhàn)之后,將在中國這兒,找到解決戰(zhàn)后文明難題的鑰匙。我再說一遍,正是在中國,存在一筆無法估價的、迄今為止毋庸置疑的巨大的文明財富。這筆財富,就是真正的中國人。因為他擁有歐洲人民戰(zhàn)后重建新文明的奧秘。而這種新文明的奧秘就是我所謂良民宗教。這種良民宗教的第一條原則,是要相信人性本身是善的:相信善的力量:相信美國人愛默生所說的愛和正義的法則之力量與效用。
--辜鴻銘:《中國人的精神》,黃興濤、宋小慶譯材料三 不少德國學者對儒學的態(tài)度頗為矛盾,或者說,他們是以一分為二的態(tài)度看待孔子及儒家學說的:一方面,他們預感到西方技術文明在表面的繁榮之下其實孕育著深刻的危機,認為儒家的道德學說確實能夠為西方提供一些有益的補充;然而另一方面,儒家學說“貧乏”的哲學和宗教內涵卻讓他們始終無法認同,而且,在審視了中國自近代以來落后動亂的社會現實之后,他們又開始質疑儒家思想是否具有促進中國現代化的能力。
--方厚升:《辜鴻銘與德國》請回答: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推動歐洲形成近代政治思想的歷史事件,分析其構建的社會制度受到懷疑的原因。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良民宗教”的代表學派,簡述該思想學派對當代社會的現實意義。
(3)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從中西文化利弊反思中得到的啟示。

【答案】見試題解答內容
【解答】
【點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屬菁優(yōu)網所有,未經書面同意,不得復制發(fā)布。
發(fā)布:2024/4/20 14:35:0組卷:2引用:4難度:0.5
相似題
  • 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古希臘人與其所面臨的自然環(huán)境是對抗性而非順應性的,他們致力于改造自然以適應人類需要的同時,建立在公共范疇內的個人主義開始萌芽,他們認為個人的價值只有在城邦生活中才能得到體現。中世紀時期,宗教性的外部權威對個人自由構成了極大禁錮。14世紀以來,由于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和城市自治權的出現,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運動使具有人文主義色彩的個體逐漸沖破神學束縛,人作為獨立個體去面對上帝。啟蒙運動時期,英國霍布斯第一次把人提高到無可非議的地位,他認為每個人的體力和智力都是平等的,人們擁有不受任何權威限制的個人自由,至此,西方個人主義傳統(tǒng)逐漸完善。
    --摘編自吳彬《西方個人主義傳統(tǒng)的淵源與發(fā)展》材料二:受地理環(huán)境、農耕文明和專制集權體制的影響,傳統(tǒng)中國的國家主義以國家權力為核心不斷演變。至20世紀前期,傳統(tǒng)社會的變動以及西方啟蒙思潮的傳入,倡導愛國主義、維護國家統(tǒng)一和主權完整、國人改造中國的新國家主義產生。改革開放30年來,經濟發(fā)展取得巨大成就的背后,國民心態(tài)也有了大幅度的躍升,“中國世紀”的國民意識和愛國主義不斷凸顯。當代中國,國家主義內涵不斷豐富并被納入法制化軌道,這在很大程度上與當前社會發(fā)展的實際需要具有很大契合度。
    --摘編自曹長香《中國傳統(tǒng)國家主義的發(fā)端及其對近現代社會的影響》等(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西方個人主義變遷的階段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近現代中國國家主義變遷的特征。
    (3)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個人主義和國家主義的認識。

    發(fā)布:2025/1/2 5:30:3組卷:5引用:3難度:0.6
  • 2.孟子“養(yǎng)浩然之氣”與宇宙天地相交通;墨子認為榮辱、安危等一切系于人的努力;莊子追求理想人格和人生境界;兵家充分發(fā)揮高度冷靜的理智;韓非子對待人生如戰(zhàn)場。上述思想家對人生、生命、生活的認識(  )

    發(fā)布:2024/12/15 8:30:1組卷:11引用:8難度:0.6
  • 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人有多元、復合的特征,故人文關懷必須通過多方位多角度的途徑來實現,子曰:“克己復禮為仁”,實現“禮之用,和為貴”,構建一種全面的和諧關系體現對人的整體關懷,進而實現對整個社會的人文關懷。以“仁愛”為出發(fā)點與核心,將“孝”定為倫理的起點,以“中庸”為方式構建良好人際關系,培養(yǎng)“浩然正氣”,提高個人修養(yǎng),養(yǎng)成高尚道德情操。傳統(tǒng)文化還尊重人的自主性,老子認為“道法自然”,在人與自然的相互依存與相輔相成中實現精神自由與靈魂安頓,以“仁民而愛物”之心,實現“天下一家,萬物一體”的博愛情懷。
    ——摘編自杜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人文關懷思想研究》材料二:對個人命運、價值和尊嚴的關注是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者一種最基本的信念。西方人文主義者力圖以科學和理性來反對中世紀獨斷主義的封建神學,以解放神學統(tǒng)治下的人和自然。他們從反對神學對人的統(tǒng)治出發(fā),追求現實的人生幸福,要求恢復人的各種權利,他們把神權與人權對立起來,認為只有推翻封建神權的統(tǒng)治,才能徹底解放人自己。他們強調個體的自由,注重個人的奮斗和個人的權利,私人的權利和財產神圣不可侵犯。彼得拉克說:“我不想變成上帝,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在對待人與自然的關系上,西方人文主義強調以人的欲望、要求作為出發(fā)點,對自然采取征服、掠奪的方式,強調“天人相爭”的觀念。
    ——摘編自楊春苑、李春榮《論西方人文主義》(1)根據材料一,概括中國古代人文關懷的特點。
    (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西方人文主義與中國古代人文關懷的不同之處,并分析原因。
    (3)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古代中國人文關懷和近代西方人文主義的共同價值。

    發(fā)布:2025/1/1 23:0:1組卷:4引用:4難度:0.5
小程序二維碼
把好題分享給你的好友吧~~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yōu)網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xié)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聯系并提供證據,本網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