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16-17世紀(jì)傳入中國的三種糧食作物
學(xué)名 |
別名(部分) |
原產(chǎn)地 |
傳入途徑 |
玉米 |
番麥御麥 |
美洲 |
由西班牙殖民者帶到菲律賓,再傳入中國 |
甘薯 |
番薯金薯 |
美洲 |
由西班牙殖民者帶到菲律賓,再傳入中國 |
馬鈴薯 |
洋番薯、荷蘭 薯、土豆 |
美洲 |
由荷蘭殖民者帶進臺灣,再從中國臺灣傳入 中國大陸 |
--摘編自《中國文化與外來作物》材料二 乾隆五十年,清廷在上諭中說:“番薯既可充食,兼能耐旱,必使民間共知其利,廣為栽種,接濟民食,亦屬備荒之一法?!?br />
--《清高宗實錄》材料三 乾隆年間人口統(tǒng)計(部分)
年度 |
人口數(shù)(單位:人) |
乾隆十年(1745年) |
169922127 |
乾隆二十年(1755年) |
185612881 |
乾隆三十年(1765年) |
206993224 |
乾隆四十年(1775年) |
264561355 |
乾隆五十年(1785年) |
288863974 |
--據(jù)《清高宗實錄》整理(1)根據(jù)材料一,概括16-17世紀(jì)三種糧食作物傳入中國的特點。結(jié)合所學(xué)知識,簡析它們傳入中國的國際背景。
(2)結(jié)合材料二、三和所學(xué)知識,分析番薯“廣為栽種”對當(dāng)時社會的影響。
(3)綜合以上材料,總結(jié)影響農(nóng)作物物種傳播的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