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蟻們集體合作搬運體積較大的食物,它們之間是怎樣通訊的呢?某小組利用他們采集并養(yǎng)殖了一段時間的螞蟻進行了探究。下面是他們的探究過程:
步驟1:用毛筆取10只螞蟻裝入干凈的紙盒中,饑餓處理24小時。
步驟2:將螞蟻愛吃的食物放在石塊B上,將處理后的螞蟻放到石塊A上,發(fā)現一開始有的螞蟻爬上橋①,有的爬上橋②。一段時間后,一只螞蟻發(fā)現食物后,返回到石塊A,然后其他螞蟻陸續(xù)爬上橋①,到達石塊B上取食,如圖1所示。
步驟3:待大部分螞蟻爬上橋①后,用毛筆將螞蟻掃到石塊A上,然后用手將橋①與橋②換位,發(fā)現螞蟻紛紛爬上橋①,爬向石塊C。
步驟4:隨后,某同學在橋①中部用香皂輕輕劃一道線,觀察到橋①上的螞蟻被分成兩部分,它們爬到接近香皂線的地方時就停滯不前或往回折返,似乎它們原來的“路”被阻斷了,如圖2所示。
分析實驗,回答下列問題:
(1)步驟1中,將螞蟻進行饑餓處理的目的是 使螞蟻對食物更敏感,刺激其積極取食(意思相近即可)使螞蟻對食物更敏感,刺激其積極取食(意思相近即可)。
(2)實驗裝置中加入少量清水的作用是 使螞蟻只能通過橋①到達石塊B獲得食物(意思相近即可)使螞蟻只能通過橋①到達石塊B獲得食物(意思相近即可)。
(3)步驟3的操作有一處不合理,請你提出改進建議:應該用鑷子將兩橋換位應該用鑷子將兩橋換位。
(4)根據步驟3和步驟4所觀察到的現象,可以得出的結論是:螞蟻可以通過留在橋上的氣味進行通訊(意思相近即可)螞蟻可以通過留在橋上的氣味進行通訊(意思相近即可)。
(5)實驗結束后應該怎樣處理這些螞蟻?將螞蟻放回到適宜它生存的自然環(huán)境中(意思相近即可)將螞蟻放回到適宜它生存的自然環(huán)境中(意思相近即可)。
【考點】探究螞蟻的行為(如通訊).
【答案】使螞蟻對食物更敏感,刺激其積極取食(意思相近即可);使螞蟻只能通過橋①到達石塊B獲得食物(意思相近即可);應該用鑷子將兩橋換位;螞蟻可以通過留在橋上的氣味進行通訊(意思相近即可);將螞蟻放回到適宜它生存的自然環(huán)境中(意思相近即可)
【解答】
【點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屬菁優(yōu)網所有,未經書面同意,不得復制發(fā)布。
發(fā)布:2024/6/27 10:35:59組卷:1引用:1難度:0.7
相似題
-
1.下列關于“探究螞蟻的行為”活動的敘述中錯誤的是( ?。?/h2>
發(fā)布:2024/10/24 5:0:2組卷:35引用:7難度:0.7 -
2.為探究螞蟻的通訊行為,某生物興趣小組進行了如下實驗設計:
步驟一:將三塊小石頭放在盛有少許清水的容器內,形成A、B、C三個小島。A、B島與A、C島間用等長的木條連接起來,形成橋①和橋②(如圖所示)。
步驟二:將饑餓的螞蟻放在A島處,B島放食物,C島不放食物,讓螞蟻自由通過橋①和橋②,大多數螞蟻爬向了B島。
步驟三:一段時間后將橋①和橋②對換,大多數螞蟻爬向了C島。
(1)實驗前對螞蟻進行饑餓處理的目的是
(2)完成步驟二后,橋①和橋②的唯一區(qū)別是:
(3)完成步驟三后可以推測,螞蟻靠
(4)完成步驟二后在不干擾螞蟻活動的情況下給橋①滴灑香水,螞蟻隊伍出現混亂狀態(tài),短時間內不能準確走向目的地,可能的原因是
(5)該小組完成步驟三后進行了幾次重復實驗,目的是發(fā)布:2024/10/24 20:0:2組卷:55難度:0.5 -
3.下面是某實驗小組在探究“螞蟻是否喜歡甜食”中的實驗設計。
材料用具:一截劈開的竹筒(長15cm)、一只螞蟻、一杯濃糖水、一杯清水、一個放大鏡、兩支滴管。
實驗步驟:①在竹筒的兩端,分別用兩支滴管各滴上一滴濃糖水和一滴清水,將一只螞蟻放在兩滴水之間的中點。②用放大鏡觀察螞蟻的覓食行為。
(1)在竹筒兩端分別滴加糖水和清水的目的是
(2)本實驗的變量是
(3)對實驗結果的預測和分析:
預測①:若實驗結果是螞蟻爬向清水一端或停留在原處不動或不定向爬動,則可以得出的結論是
預測②:若實驗結果是螞蟻爬向濃糖水一端取食,則可以得出的結論是
(4)本實驗設計的不足之處主要是
(5)完成本實驗后,螞蟻應該怎樣處理?發(fā)布:2024/10/24 21:0:1組卷:39引用:3難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