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
(甲) 管子曰:“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嘗聞。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饑;一女不織,或受之寒?!鄙袝r,而用之亡度,則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纖至悉也,故其畜積足恃。今背本而趨末食者甚眾是天下之大殘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長是天下之大賊也。殘賊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將泛,莫之振救。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財產(chǎn)何得不蹶!
漢之為漢,幾四十年矣,公私之積,猶可哀痛!失時不雨,民且狼顧;歲惡不入,請賣爵子,既聞耳矣。世之有饑穰。天之行也,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國胡以相恤?卒然邊境有急,數(shù)千百萬之眾,國胡以饋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擊,罷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畢通也,遠(yuǎn)方之能擬者并舉而爭起矣,乃駭而圖之,豈將有及乎?
夫積貯者,天下之大命也,茍粟多而財有余,何為而不成?以攻則取,以守則固,以戰(zhàn)則勝。懷敵附遠(yuǎn),何招而不至!今驅(qū)民而歸之農(nóng),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轉(zhuǎn)而緣南畝,則富積足而人樂其所矣??梢詾楦话蔡煜拢睘榇藦[廩也,竊為陛下惜之。
(節(jié)選自《漢書?食貨志》)(乙) 常山之東,河汝之間,蚤生而晚殺,五谷之所蕃孰也,四種而五獲。中年畝二石,一夫為粟二百石。今也倉廩虛而民無積,農(nóng)夫以鬻子者,上無術(shù)以均之也。故先王使農(nóng)、士、商、工四民交能易作,終歲之利無道相過也。是以民作一而得均。民作一則田墾,奸巧不生。田墾則粟多,粟多則國富。奸巧不生則民治。富而治,此王之道也。粟者,民之所歸也;粟者,財之所歸也;粟者,地之所歸也。粟多則天下之物盡至矣。故舜一徙成邑,二徙成都,叁徙成國,舜非嚴(yán)刑罰重禁令,而民歸之矣。去者必害,從者必利也。先王者善為民除害興利,故天下之民歸之。所謂興利者,利農(nóng)事也;所謂除害者,禁害農(nóng)事也。農(nóng)事勝則入粟多,入粟多則國富,國富則安鄉(xiāng)重家,安鄉(xiāng)重家則雖變俗易習(xí)、驅(qū)眾移民,至于殺之,而民不惡也。此務(wù)粟之功也。
(節(jié)選自《管子?治國》)(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
A
A.至纖至悉 |
達(dá)到 |
B.罷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 |
通“?!保7?/td>
|
C.歲惡不入 |
(年成)不好 |
D.懷敵附遠(yuǎn),何招而不至 |
安撫 |
(2)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
A
A.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 |
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己 |
B.莫之振救 |
未之有也 |
C.天下財產(chǎn)何得不蹶 |
青泥何盤盤 |
D.一夫為粟二百石 |
父母宗族,皆為戮沒 |
(3)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最合理的一項是
B
B
A.今背本而趨末食者/甚眾/是天下之大殘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長/是天下之大賊也
B.今背本而趨末/食者甚眾/是天下之大殘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長/是天下之大賊也
C.今背本而趨末食者/甚眾/是天下之大殘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長/是天下之大賊也
D.今背本而趨末/食者甚眾/是天下之大殘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長/是天下之大賊也
(4)《漢書?食貨志》中的各句全屬于其作者贊同的觀點或做法的一組是
C
C
①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
②用之亡度
③漢之為漢,幾四十年矣
④以攻則取,以守則固,以戰(zhàn)則勝
⑤夫積貯者,天下之大命也
⑥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擊
A.①③⑤
B.②③⑥
C.①④⑤
D.①②④
(5)下列對原文的理解和分析,
不恰當(dāng)的一項是
D
D
A.《漢書?食貨志》中,作者分析了漢代建國以來積貯少的情況和帶來的危險,提出了加強(qiáng)積貯的根本措施。
B.《漢書?食貨志》中,作者從應(yīng)對自然災(zāi)害和戰(zhàn)爭兩個方面入手,談國家不積貯的危害,從而有力地支撐了中心論點“夫積貯者,天下之大命也”。
C.《管子?治國》認(rèn)為“興利”是采取有利于農(nóng)業(yè)的措施,“除害”則是禁止不利于農(nóng)業(yè)的措施,能“興利除害”則能得到民心歸附。
D.兩篇文章都是駁論文,都是從反面提出自己的觀點,采用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在批判社會現(xiàn)實的基礎(chǔ)上,從不同角度向君王提出了發(fā)展國家的建議。
(6)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乃駭而圖之,豈將有及乎?
②竊為陛下惜之。
③至于殺之,而民不惡也。此務(wù)粟之功也。
(7)甲、乙兩文關(guān)于“粟多”作用的論述有何共同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