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章節(jié)挑題

請展開查看知識點列表

>
<
人教部編版: 必修下冊
教材版本
人教部編版 人教新版 蘇教新版 魯人新版 粵教新版 語文新版 北師大新版 華師大版
年級
必修上冊 必修下冊 選擇性必修上冊 選擇性必修中冊 選擇性必修下冊
更多>>
已完結
熱點預測 高考復習 難題搶練
瀏覽次數(shù):49 更新:2025年01月21日
已完結
熱點預測 高考復習 新題搶練
瀏覽次數(shù):16 更新:2025年01月21日
  • 2801.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諫太宗十思疏      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源不深而豈望流之遠,根不固而何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治,雖在下愚,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乎!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將崇極天之峻,永保無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德不處其厚,情不勝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憂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豈其取之易而守之難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竭誠則吳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雖董之以嚴刑,振之以威怒,終茍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車朽索,其可忽乎?
          君人者,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將有所作,則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懼滿溢則思江海下而百川,樂盤游,則思三驅以為度,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想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罰所及則思無以怒而濫刑??偞耸?,宏茲九德,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則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爭馳,君臣無事,可以盡豫游之樂,可以養(yǎng)松喬之壽,鳴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勞神苦思,代下司職,役聰明之耳目,虧無為之大道哉!
    (1)下列劃橫線的詞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加強自身修養(yǎng)
    B.樂盤游,則思三驅以為度:狩獵時網(wǎng)開一面以示有度
    C.宏茲九德,簡能而任之:選拔有才能的人
    D.勞神苦思,代百司之職役:老百姓
    (2)下列加子翻譯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帝王位高權重,處者天地間重大的地位。
    B.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
    歷代帝王,接受上天使命,剛開始人才興旺,到后來卻成了孤家寡人。
    C.載舟覆舟,所宜深慎。
    百姓像水一樣能夠負載船只,也能顛覆船只,這是應當深切謹慎的。
    D.茍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
    雖免于刑罰但不會感激,表面上恭順但內心并不服氣。
    (3)下列文學常識表述錯誤的一項是
     

    A.太宗:是中國古代帝王常見的廟號。從漢朝開始,王朝開國皇帝的廟號通常為“太祖”,第二代帝王的廟號常常為“太宗”。
    B.王安石,北宋著名的政治家,以主持變法知名?!洞鹚抉R諫議書》是王安石寫給司馬光的回信,逐一反駁對方所加罪名,表明自己推動變法的決心。
    C.魏征,唐代著名的政治家,以敢諫善諫著稱。輔佐唐太宗一度開創(chuàng)“貞觀之治”的局面,著有《資治通鑒》一書。
    D.三驅:據(jù)說古代圣賢之君在打獵布網(wǎng)時只設三面而有意網(wǎng)開一面,從而體現(xiàn)圣人的“好生之仁”。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竭誠則胡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
    ②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

    發(fā)布:2024/6/26 8:0:9組卷:6引用:3難度:0.5
  • 2802.閱讀下列文字,回答下列各題。
          選文一
          ①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晉軍函陵,秦軍氾南。
          ②佚之狐言于鄭伯曰:“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惫珡闹^o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惫唬骸拔岵荒茉缬米?,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痹S之。
          ③夜縋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鼻夭f,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
          ④子犯請擊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币嗳ブ?br />      選文二
          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技經(jīng)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shù)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彼節(jié)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雖然,每至于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br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
    行李之往來
     

    ②臣之所好者
     

    刀而藏之
     

    (2)翻譯文中的劃線句。
    ①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
    ②族庖月更刀,折也。
    (3)下列各句中,與例句的句式類型相同的一項是
     

    例:若亡鄭而有益于君
    A.何厭之有
    B.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
    C.敢以煩執(zhí)事
    D.臣之所好者道也

    發(fā)布:2024/6/26 8:0:9組卷:3引用:3難度:0.6
  • 2803.對《諫太宗十思疏》《答司馬諫議書》《阿房宮賦》三篇課文內容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h2>

    發(fā)布:2024/6/25 8:0:9組卷:29引用:3難度:0.5
  • 2804.請把張孝祥《念奴嬌?過洞庭》中的“素月分輝,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發(fā)布:2024/6/25 8:0:9組卷:9引用:3難度:0.5
  • 2805.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
          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于晉,且貳于楚也。晉軍函陵,秦軍汜南。
          佚之狐言于鄭伯曰:“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惫珡闹?。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惫唬骸拔岵荒茉缬米?,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痹S之。
          夜縋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鼻夭f,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
          子犯請擊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亦去之。
    (《燭之武退秦師》)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離。秦、晉連兵而伐鄭,鄭將亡矣。燭之武出說秦穆公,立談之間存鄭于將亡,不惟退秦師,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燭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晉親鄭,棄強援、附弱國;棄舊恩、召新怨;棄成功、犯危難。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詎能若是乎?
    (節(jié)選自呂祖謙《東萊<左傳>博議》)(1)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加句讀,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
    臣A之B壯C也D猶E不F如G人H今I老J矣K無L能M為N也O已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禮,指禮節(jié)、儀式等道德規(guī)范,先秦有《周禮》《儀禮》《禮記》等流傳后世。
    B.寡人,指寡德之人,古代的諸侯、君主在失德后的自稱,后來成了他們的謙稱。
    C.執(zhí)事,指做事情,主持工作,也指辦事的官吏,后來也用于表示對對方的敬稱。
    D.行李,指外交使者,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已沿用;今常指行旅的人出行所帶的東西。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秦、晉兵臨城下,鄭國危在旦夕,在這種情勢下,燭之武不顧個人安?!耙箍P而出”,求見秦伯,表現(xiàn)了他深明大義、以國事為重的愛國精神。
    B.燭之武具有高超的論辯藝術,他在秦伯面前侃侃而談,有理有據(jù),抓住了秦伯的心理,層層深入,逐步滲透,最終使秦伯心悅誠服。
    C.秦、晉曾是友好鄰邦,秦對晉有割讓焦、瑕二邑的恩惠;晉對秦卻嚴加防范。燭之武對這種微妙的關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這是他得以智退秦師的關鍵。
    D.燭之武的勸說,使秦伯撤走了圍鄭的軍隊,秦、晉聯(lián)盟頃刻瓦解,晉國不得已而退兵。燭之武既退秦師,又退晉師,可謂一石二鳥。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
    (5)乙文中燭之武勸說秦穆公的結果是怎樣的?并說明產(chǎn)生這一結果的原因。

    發(fā)布:2024/6/25 8:0:9組卷:7引用:3難度:0.5
  • 2806.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文本一:
          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晉軍函陵,秦軍氾南。
          佚之狐言于鄭伯曰:“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惫珡闹^o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惫唬骸拔岵荒茉缬米?,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許之。
          夜縋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鼻夭f,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
          子犯請擊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敞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亦去之。
    (節(jié)選自《左傳?僖公三十年》)文本二:
          杞子自鄭使告于秦曰:“鄭人使我掌其北門之管,若潛師以來,國可得也。”穆公訪諸蹇叔,蹇叔曰:“勞師以襲遠非所聞也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師之所為鄭必知之勤而無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誰不知?”公辭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師于東門之外。蹇叔哭之,曰:“孟明,吾見師之出而不見其入也?!惫怪^之曰:“爾何知?中壽,爾墓之木拱矣?!?br />      蹇叔之子與師,哭而送之,曰:“晉人御師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風雨也。必死是間,余收爾骨焉?!?br />      秦師遂東。
    (節(jié)選自《左傳?僖公三十二年》)(1)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勞師以襲/遠非所聞也/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師之所為鄭/必知之/勤而無所/必有悖心/
    B.勞師以襲遠/非所聞也/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師之所為鄭/必知之/勤而無所/必有悖心/
    C.勞師以襲/遠非所聞也/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師之所為/鄭必知之/勤而無所/必有悖心/
    D.勞師以襲遠/非所聞也/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師之所為/鄭必知之/勤而無所/必有悖心/
    (2)下列文學常識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左傳》原名《左氏春秋》,相傳為春秋末期魯國史官左丘明為注解《春秋》所作。它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盡的編年體史書。
    B.寡人,古代諸侯王的謙稱,文中指鄭國的國君。
    C.春秋時有公、伯、侯、子、男五等爵位。晉文公當時為侯爵,故稱“晉侯”;秦穆公當時為伯爵,故稱“秦伯”;鄭文公當時為伯爵,故稱“鄭伯”。
    D.“秦晉之好”是一個漢語成語,意為春秋時秦晉兩國世代為婚姻,亦作“秦晉之匹”“秦晉之偶”“秦晉之盟”“秦晉之約”,后泛指兩家聯(lián)姻。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面對秦穆公撤軍并派遣三位大夫守衛(wèi)鄭國的局面,晉文公并沒有聽從大夫子犯的建議,而是冷靜地選擇了退兵。
    B.在國家危難時,燭之武不顧個人安危,不計個人恩怨,主動求見秦伯,可見其深明大義、以國家為重的愛國精神。
    C.秦穆公得到杞子密報,為野心所驅使,失去了正確判斷形勢的能力,雖然蹇叔多方勸諫,但他一點也聽不進去。
    D.蹇叔哭師,可見其忠憤滿腔;送子“與師”時,他指出秦師此行不會敗于鄭國而會敗于晉國,可見其老謀深算。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
    ②鄭人使我掌其北門之管,若潛師以來,國可得也。
    (5)燭之武為什么能三言兩語勸退秦師,請結合原文談談他游說的妙處何在?

    發(fā)布:2024/6/25 8:0:9組卷:10引用:3難度:0.6
  • 2807.閱讀下面材料,完成各題。
          妃嬪媵嬙,王子皇孫,辭樓下殿,秦。朝歌夜弦,為秦宮人。明星熒熒,開妝鏡也;綠云擾擾,梳曉鬟也;渭流漲膩,棄脂水也;煙斜霧橫,焚椒蘭也。雷霆乍驚,宮車過也;轆轆遠聽,杳不知其所也。一肌一容,盡態(tài)極妍,縵立遠視,而望幸。有不見者,三十六年。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jīng)營,齊楚之精英,幾世幾年,剽掠其人,倚疊如山。一旦不能有,輸來其間。鼎鐺玉石,金塊珠礫,棄擲迤邐,秦人視之,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使負棟之柱,多南畝之農(nóng)夫;架梁之椽,多于機上之工女;釘頭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縫參差,多于周身之帛縷;直欄橫檻,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嘔啞,多于市人之言語。使天下之人,不敢言敢怒。獨夫之心,日益驕固。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矩,可憐焦土!
          嗚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 (選自杜牧《阿房宮賦》)      三十五年,除道,道九原抵云陽,塹山堙谷,直通。于是始皇以為咸陽人多,先王之宮廷小,吾聞周文王都豐,武王都鎬,豐鎬之間,帝王之都也。乃營作朝宮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萬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馳為閣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顛以為闕。為復道,自阿房渡渭,屬之咸陽,以象天極閣道絕漢抵營室也。阿房宮未成;成,欲更擇令名名之。作宮阿房,故天下謂之阿房宮。隱宮徒刑者七十余萬人,乃分作阿房宮,或作麗山。發(fā)北山石槨,乃寫蜀、荊地材皆至。關中計宮三百,關外四百余。于是立石東海上朐界中,以為秦東門。因徙三萬家麗邑,五萬家云陽,皆不事十歲。
          四月,二世還至咸陽,曰:“先帝為咸陽朝廷小,故營阿房宮。為室堂未就,會上,罷其作者,復土驪山。驪山事大畢,今釋阿房宮弗就,則是章先帝舉事過也?!睆妥靼⒎繉m。外撫四夷,如始皇計。盡征其材士五萬人為屯衛(wèi)咸陽,令教射狗馬禽獸。當食者多,度不足,下調郡縣轉輸菽粟芻藁,皆令自赍糧食,咸陽三百里內不得食其谷。用法益刻深。
          始皇既歿,胡亥極愚,驪山未畢,復作阿房,以遂前策。云“凡所為貴有天下者,肆意極欲,大臣至欲罷先君所為”。誅斯、去疾,任用趙高。痛哉言乎!人頭畜鳴。不威不伐惡,不篤不虛亡。距之不得留,殘虐以期,雖居形便之國,猶不得存。(選自《史記?秦始皇本紀》,有刪改)
    【注】①“天極”“閣道”“營室”都是星宿名,“漢”是銀河。②復:免除徭役、賦稅。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來于秦 輦:乘輦車
    B.縵立遠視 縵立:久立
    C.用法益刻深 刻深:苛刻,嚴酷
    D.殘虐以 促:促進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虛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輦來 南畝之農(nóng)夫
    B.杳不知其所 直通
    C.而望幸 盤盤,囷囷焉
    D.不敢言敢怒 后人哀之不鑒之
    (3)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用法與例句加點詞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例句:后人哀之而不
    A.朝夜弦
    B.魚蝦而友廉鹿
    C.既來之,則
    D.必先其心志,勞其筋骨
    (4)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綠云,比喻女子黑而濃密的頭發(fā)?!熬G”指顏色,“云”形容頭發(fā)濃密的狀態(tài)?!熬G云”“碧云鬟”等在中國古典詩詞中比較常見。
    B.錙銖,古代重量單位,一說六銖等于一錙,四錙等于一兩?!板O銖”比喻無足輕重的利害關系。
    C.崩,指帝王之死。中國古代等級制度嚴格,不同階層人的死須依據(jù)其不同的身份地位加以區(qū)分,《禮記》記載“天子死曰崩,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祿,庶人曰死”。
    D.徒刑,指剝奪犯罪人的人身自由,監(jiān)禁于一定的場所并強制勞動的刑罰。為我國古代重要刑罰之一,“徒者奴也,蓋奴辱之”。
    (5)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先作前殿阿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萬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馳為閣道/自殿下直抵南山
    B.先作前殿/阿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萬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馳為閣/道自殿下/直抵南山
    C.先作前殿阿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萬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馳為閣道/自殿下直抵南山
    D.先作前殿/阿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萬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馳為閣/道自殿下直抵南山
    (6)下列對選文有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阿房宮賦》和《史記》中有關阿房宮的描寫不同,《史記》重在歷史事實的記述,語言樸實準確,而《阿房宮賦》重在文學藝術的想象和夸張。
    B.《阿房宮賦》講究聲韻美,它把散文的章法、句式與詩歌的韻律、節(jié)奏結合在一起,虛實結合,富有詩意。而《史記》重史實而少虛構。
    C.《阿房宮賦》和《史記》都大量運用比喻句和排比句,極言秦始皇不顧人民生死和民心向背,殘民而自肥,很快失掉了民心,使秦迅速滅亡。
    D.《史記》中通過“胡亥極愚”“人頭畜鳴”“殘虐以促期”等語言,對秦朝暴虐的統(tǒng)治者給予了猛烈的抨擊。
    (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鼎鐺玉石,金塊珠礫,棄擲迤邐,秦人視之,亦不甚惜。
    ②痛哉言乎!人頭畜鳴。不威不伐惡,不篤不虛亡。

    發(fā)布:2024/6/25 8:0:9組卷:1引用:0難度:0.6
  • 2808.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
          ①從“木葉”發(fā)展到“落木”,其中關鍵顯然在“木”這一字,其與“樹葉”或“落葉”的不同,也正在此。“樹葉”可以不用多說,在古詩中很少見人用它;就是“落葉”,雖然常見,也不過是一般的形象。原來詩歌語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點就會差得很多;而詩歌語言之不能單憑借概念,也就由此可見。從概念上說,“木葉”就是“樹葉”,原沒有什么可以辯論之處;可是到了詩歌的形象思維之中,后者則無人過問,前者則不斷發(fā)展;像“無邊落木蕭蕭下”這樣大膽的發(fā)揮創(chuàng)造性,創(chuàng)造出那千古流傳形象鮮明的詩句;這形象,其實又都在這一個“木”字上,然則這一字的來歷豈不大可思索嗎?在這里我們就不得不先來分析一下“木”字。
          ②首先我們似乎應該研究一下,古代的詩人們都在什么場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說都在什么場合“木”字才恰好能構成精妙的詩歌語言;事實上他們并不是隨處都用的,要是那樣,就成了“萬應錠”了。而自屈原開始把它準確地用在一個秋風葉落的季節(jié)之中,此后的詩人們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鮮明的形象,這就不是偶然的了。例如吳均的《答柳惲》說:“秋月照層嶺,寒風掃高木?!边@里用“高樹”是不是可以呢?當然也可以;曹植的《野田黃雀行》就說:“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這也是千古名句,可是這里的“高樹多悲風”卻并沒有落葉的形象,而“寒風掃高木”則顯然是落葉的景況了。前者正要借滿樹葉子的吹動,表達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這里葉子越多,感情才越飽滿;而后者卻是一個葉子越來越少的局面,所謂“掃高木”者豈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闊嗎?然則“高樹”則飽滿,“高木”則空闊;這就是“木”與“樹”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澳尽痹谶@里要比“樹”更顯得單純,所謂“枯桑知天風”這樣的樹,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個落葉的因素,這正是“木”的第一個藝術特征。
          ③要說明“木”它何以會有這個特征,就不能不觸及詩歌語言中暗示性的問題,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們不留心就不會察覺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養(yǎng)的詩人們正在于能認識語言形象中一切潛在的力量,把這些潛在的力量與概念中的意義交織組合起來,于是成為豐富多彩一言難盡的言說;它在不知不覺之中影響著我們;它之富于感染性啟發(fā)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而“木”作為“樹”的概念的同時,卻正是具有著一般“木頭”“木料”“木板”等的影子,這潛在的形象常常影響著我們會更多地想起了樹干,而很少會想到了葉子,因為葉子原不是屬于木質的,“葉”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這排斥也就是為什么會暗示著落葉的緣故。而“樹”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葉的,它與“葉”都帶有密密層層濃陰的聯(lián)想。所謂:“午陰嘉樹清圓?!保?nbsp;周邦彥《滿庭芳》) 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陰”更為真實的形象。然則“樹”與“葉”的形象之間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為它們之間太多的一致,“樹葉”也就不會比一個單獨的“葉”字多帶來一些什么,在習于用單詞的古典詩歌中,因此也就從來很少見“樹葉”這個詞匯了。至于“木葉”呢,則全然不同。這里又還需要說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個藝術特征。
          ④“木”不但讓我們容易想起了樹干,而且還會帶來了“木”所暗示的顏色性。樹的顏色,即就樹干而論,一般乃是褐綠色,這與葉也還是比較相近的;至于“木”呢,那就說不定,它可能是透著黃色,而且在觸覺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濕潤的;我們所習見的門栓、棍子、桅桿等,就都是這個樣子;這里帶著“木”字的更為普遍的性格。盡管在這里“木”是作為“樹”這樣一個特殊概念而出現(xiàn)的,而“木”的更為普遍的潛在的暗示,卻依然左右著這個形象,于是“木葉”就自然而然有了落葉的微黃與干燥之感,它帶來了整個疏朗的清秋的氣息?!把U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边@落下絕不是碧綠柔軟的葉子,而是窸窣飄零透些微黃的葉子,我們仿佛聽見了離人的嘆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它不同于:“美女妖且閑,采桑歧路間;柔條紛冉冉,落葉何翩翩?!保?nbsp;曹植《美女篇》) 中的落葉,因為那是春夏之交飽含著水分的繁密的葉子。也不同于:“靜夜四無鄰,荒居舊業(yè)貧;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保?nbsp;司空曙《喜外弟盧綸見宿》) 中的黃葉,因為那黃葉還是靜靜地長滿在一樹上,在那蒙蒙的雨中,它雖然是具有“木葉”微黃的顏色,卻沒有“木葉”的干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那飄零之意;而且它的黃色由于雨的濕潤,也顯然是變得太黃了?!奥淠尽北取澳救~”顯得空闊,連“葉”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點綿密之意也洗凈了,然則“木葉”與“落木”又還有著一定的距離,它乃是“木”與“葉”的統(tǒng)一,疏朗與綿密的交織,一個迢遠而情深的美麗的形象。這卻又正是那《九歌》中湘夫人的性格形象。
          ⑤“木葉”之與“樹葉”,不過是一字之差,“木”與“樹”在概念上原是相去無幾的,然而到了藝術形象的領域,這里的差別就幾乎是一字千金。
    (選自林庚先生的《說“木葉”》,有修改)(1)下列對原文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從概念上說,木葉,也就是樹葉,這是不需要多加說明,可是在古代的詩歌中,很少看見用樹葉,這就說明二者有不同之處,詩歌語言不能單憑借概念。
    B.“木葉”最初出現(xiàn)于屈原作品中,成為詩人們筆下鐘愛的形象,后人寫詩文用“木葉”,不僅準確傳達出落葉的微黃與干燥之感,而且增添了詩歌的文化內涵。
    C.“落葉何翩翩”“雨中黃葉樹”兩句詩中的葉子形象,在顏色上和觸覺上都與木葉有差別,所以這兩句詩營造的意境也與“洞庭波兮木葉下”的意境不同。
    D.“木葉”與“落葉”雖一字之差,但其內涵相去甚遠。雖然“樹”與“木”在原有的含義方面極為相似,但延伸至藝術領域,二者差別十分明顯。
    (2)根據(jù)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杜甫《登高》“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詩句中的“落木”,無疑是從屈原九歌中的“木葉”意象發(fā)展來的。
    B.在古詩中詩人不用“樹葉”和“落葉”作為意象,因為其形象一般,會使得詩歌語言不夠精妙,可見差一點就會差很多了。
    C.無論“木葉”還是“落葉”,從詩歌暗示性的角度來講,其含義都是相通的,但這不代表兩個意象可以互相轉換。
    D.屈原將“木葉”形象賦予了湘夫人,杜甫將“落木”氣質賦予了秋天,這樣的選擇取決于詩人對詩歌藝術特征的精準把握。
    (3)下面對詩歌語言中的暗示性問題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語言暗示性所傳達的形象和色彩同生活環(huán)境和文化環(huán)境密切相關,不同的語言文字傳遞出不同的信息,文化背景不同的人理解也不相同。
    B.“日暮風吹,葉落依枝”足以說明“葉”的纏綿,根據(jù)詩歌語言暗示性特點,這不僅是葉的纏綿,還是詩人自己的纏綿和不舍。
    C.“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中“疏影”指梅花枝干的形態(tài),“暗香浮動”指梅花散發(fā)的清香時而飄來,暗示梅花的清新雅致。
    D.古典詩歌中有些意象具有約定俗成的意義,木、葉如此,其它意象也如此。因此透過詩歌語言暗示性能掌握詩歌語言的密碼。
    (4)《說木葉》以豐富的疑問句來推進文本的思考,請簡要分析選文第②段中疑問句如何推動文章脈絡的發(fā)展。
    (5)林庚先生是一位詩人,他擅長在作品中運用“詩化的語言”,請結合選文第④段簡要分析“詩化的語言”特點。

    發(fā)布:2024/6/25 8:0:9組卷:10引用:3難度:0.5
  • 2809.假如蘇洵、蘇轍圍繞“六國破滅”這一話題展開辯論,他們會發(fā)現(xiàn)對方有哪些邏輯上的問題或論證中的不足而進行辯論?請你分別扮演蘇洵和蘇轍,找出2~3處對方邏輯上的漏洞,進行辯論。
    (1)蘇洵發(fā)言:
     

    (2)蘇轍發(fā)言:
     

    發(fā)布:2024/6/25 8:0:9組卷:1引用:0難度:0.7
  • 2810.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憂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豈取之易而守之難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竭誠則胡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雖之以嚴刑,之以威怒,終茍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車朽索,其可忽乎!
    (節(jié)選自《諫太宗十思疏》)材料二:
          貞觀十年,太宗謂侍臣曰:“帝王之業(yè),草創(chuàng)與守成孰難?”尚書左仆射房玄齡對曰:“天地草昧群雄競起攻破乃降草創(chuàng)為難?!蔽赫鲗υ唬骸暗弁踔穑爻兴y。彼昏狡,百姓樂推,四海歸命,天授人與,乃不為難。然既得之后,志趣驕逸,百姓欲靜而徭役不休,百姓凋殘而侈務不息,國之衰敝,恒由此起。以斯而言,守成則難?!碧谠唬骸靶g昔從我定天下,備嘗艱苦,出萬死而遇一生,所以見草創(chuàng)之難也。魏征與我安天下,慮生驕逸之端,必踐危亡之地,所以見守成之難也。今革創(chuàng)之難,既已往矣,守成之難者,當思與公等慎之?!?br />      征曰:“觀自古帝王,在于憂危之間則任賢受諫,及至安樂,必寬息。圣人所以居安思危,正為此也。安而能懼,豈不為難?”
    (節(jié)選自《貞觀政要?君道》)(1)文中畫波浪線部分有三處需加句讀。
    天A地B草C昧D群E雄F競G起H攻I破J乃K降L草M創(chuàng)N為O難
    (2)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董,指督察,現(xiàn)代漢語“董事”“校董”中的“董”字也有這樣的意思。
    B.振,指威嚇,與成語“振聾發(fā)聵”“振臂一呼”中的“振”字意思不同。
    C.覆,指推翻,與《阿房宮賦》中“覆壓三百余里”的“覆”字意思相同。
    D.懷,指懷有,與《岳陽樓記》中“則去國懷鄉(xiāng)”的“懷”字意思不同。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魏征指出了一個歷史現(xiàn)象,自古承繼天下者,大都是功成前心懷憂懼,功成后驕傲自滿,道德衰敗,以此來告誡唐太宗。
    B.魏征認為如果統(tǒng)治者不懷仁德,用嚴刑峻法威嚇天下,則會招致百姓表面順從而內心不服,故贏得民心才能天下安定。
    C.房玄齡因為與李世民一道征討天下,九死一生,所以他才認為草創(chuàng)最難,而魏征卻給出了相反的結論,保持基業(yè)更難。
    D.唐太宗認為守成更重要,因為草創(chuàng)已成往事,而守成需要與大臣一起謹慎對待,由此可見唐太宗不認同房玄齡的話。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載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車朽索,其可忽乎!
    ②慮生驕逸之端,必踐危亡之地。
    (5)你認為君王如何才能做到“守成”?請結合材料簡要概括。

    發(fā)布:2024/6/24 8:0:9組卷:3引用:3難度:0.5
login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yōu)網(wǎng)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xié)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wǎng)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wǎng)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wǎng)聯(lián)系并提供證據(jù),本網(wǎng)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