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一)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憂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豈其取之易而守之難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竭誠則胡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雖董之以嚴(yán)刑,振之以威怒,終茍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車朽索,其可忽乎?
(選自《諫太宗十思疏》)(二)
上問侍臣:“創(chuàng)業(yè)與守成孰難?”房玄齡曰:“草昧之初,與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創(chuàng)業(yè)難矣!”魏征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艱難,失之于安逸,守成難矣!”上曰:“玄齡與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創(chuàng)業(yè)之難。征與吾共安天下,??烛溕萆诟毁F,禍亂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難。然創(chuàng)業(yè)之難,既已往矣;守成之難,方當(dāng)與諸公慎之?!毙g等拜曰:“陛下及此言,四海之福也。”
(選自《資治通鑒?唐紀(jì)》)(三) 貞觀十一年,太宗謂魏征曰:“比來所行得失政化,何如往前?”對曰:“若恩威所加,遠(yuǎn)夷朝貢,比于貞觀之始,不可等級而言。若德義潛通,民心悅服,比于貞觀之初,相去又甚遠(yuǎn)?!碧谠唬骸?bdo class="mathjye-underpoint2">遠(yuǎn)夷來服,應(yīng)由德義所加。往前功業(yè),何因益大?”征曰:“昔者四方未定,常以德義為心。旋以海內(nèi)無虞,漸加驕奢自溢。所以功業(yè)雖盛,終不如往初。”太宗又曰:“所行比往前何為異?”征曰:“貞觀之初,恐人不言,導(dǎo)之使諫。三年已后,見人諫,悅而從之。一二年來,不悅?cè)酥G,雖黽勉聽受,而意終不平,諒有難色?!碧谠唬骸?bdo class="mathjye-underwave">誠如公言非公無能道此者人皆苦不自覺公向未道時都自謂所行不變及見公論說過失堪驚。公但存此心,朕終不違公語?!?br />(選自《貞觀政要?論納諫第五》)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BB
A.誠如公言/非公無能道此者/人皆苦不自覺/公向未道時/都自謂/所行不變/及見公論說過失/堪驚。
B.誠如公言/非公無能道此者/人皆苦不自覺/公向未道時/都自謂所行不變/及見公論說/過失堪驚。
C.誠如公言非公/無能道此者/人皆苦不自覺/公向未道時/都自謂/所行不變/及見公論說/過失堪驚。
D.誠如公言非公/無能道此者/人皆苦不自覺/公向未道時/都自謂所行不變/及見公論說過失/堪驚。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CC
A.“胡越”指古代分別居于我國北方和南方兩個民族?!妒酚洝分杏小耙夂蟿t胡越為昆弟”的說法。
B.《資治通鑒》是由北宋史學(xué)家司馬光主編的一部編年體史書。宋神宗認(rèn)為此書“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所以定名為《資治通鑒》。
C.“貞觀”,是唐朝太宗皇帝李世民的廟號。稱廟號,是對已死皇帝的敬稱。
D.“遠(yuǎn)夷”中的“夷”,是我國古代對少數(shù)民族的稱謂,我國古代居于中原的人,自稱華夏,用“東夷”“南蠻”“西戎”“北狄”指代邊遠(yuǎn)少數(shù)民族。
(3)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BB
A.選文(一)中作者概括了歷代統(tǒng)治者能善始卻不能善終的歷史教訓(xùn),得出了“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的結(jié)論。
B.選文(二)中唐太宗對房玄齡認(rèn)為“創(chuàng)業(yè)難”的觀點加以否定,而贊同魏征“守成難”的觀點。
C.選文(三)中魏征認(rèn)為當(dāng)時的唐王朝恩澤聲威比貞觀初年要大,但是在德行仁義方面卻不如貞觀初年,唐太宗對此很不理解。
D.選文(三)中魏征分析了唐太宗即位以來對待諫言的態(tài)度,受到了太宗的充分肯定,認(rèn)為魏征讓他看到了自己的過失。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雖董之以嚴(yán)刑,振之以威怒,終茍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
②草昧之初,與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創(chuàng)業(yè)難矣!
(5)概括選文(三)中魏征分析唐太宗即位以來對待諫言的態(tài)度有著怎樣的變化?
【答案】B;C;B
【解答】
【點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quán)屬菁優(yōu)網(wǎng)所有,未經(jīng)書面同意,不得復(fù)制發(fā)布。
發(fā)布:2024/12/15 12:0:1組卷:32引用:6難度:0.4
相似題
-
1.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
(一)襄公八年,齊桓公卒,宋欲為盟會。十二年春,宋襄公為鹿上之盟,以求諸侯于楚,楚人許之。公子目夷諫曰:“小國爭盟,禍也?!辈宦牎G?,諸侯會宋公盟于盂。目夷曰:“禍其在此乎!君欲已甚,何以堪之?”于是,楚執(zhí)宋襄公以伐宋。冬,會于亳以釋宋公。子魚曰:“禍猶未也?!?br /> 十三年夏,宋伐鄭。子魚曰:“禍在此矣!”秋,楚伐宋以救鄭,襄公將戰(zhàn)。子魚諫曰:“天之棄商久矣,不可?!倍辉?,襄公與楚成王戰(zhàn)于泓①。楚人未濟,目夷曰:“彼眾我寡,及其未濟擊之?!惫宦牎R褲?,未陳,又曰:“可擊。”公曰:“待其已陳?!标惓?,宋人擊之,宋師大敗,襄公傷股,國人皆怨公。公曰:“君子不困人于厄,不鼓不成列?!?bdo class="mathjye-underwave">子魚曰兵以勝為功何常言與必如公言即奴事之爾又何戰(zhàn)為?”
(節(jié)選自《史記?宋微子世家》) (二)宋襄公非獨行仁義而不終者也。以不仁之資,盜仁者之名爾。齊宣有牽牛而過堂下者,曰:“牛何之?”曰:“將以釁鐘?!蓖踉唬骸吧嶂?,吾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狈蛏嵋慌?,于德未有所損益者,而孟子與之以王。所謂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三代之所共也。而宋襄公執(zhí)鄫子②,用于次睢之社。君子殺一牛猶不忍,而宋公戕一國君若犬豕然,此而忍為之,天下孰有不忍者耶!
泓之役,身敗國衄③,乃欲以不重傷、不禽二毛④欺諸侯。人能紾⑤其兄之臂以取食,而能忍饑于壺餐者,天下知其不情也。襄公能忍于鄫子,而不忍于重傷二毛,此豈可謂其情也哉?
以愚觀之,宋襄公,王莽之流。襄公以諸侯為可以名得,王莽以天下為可以文取也。其得喪小大不同,其不能欺天下則同也。其不鼓不成列,不能損襄公之虐;其抱孺子而泣,不能蓋王莽之篡。使莽無成則宋襄公,使襄公之得志,亦一莽也。
古人有言:“圖王不成,其弊猶足以霸?!毕骞型跽咧畮?,猶足以當(dāng)桓公之師,一戰(zhàn)之余,救死扶傷不暇。此獨妄庸耳。齊桓、晉文得管仲、子犯而興,襄公有一子魚不能用,豈可同日而語哉?自古失道之君,如是者多矣,死而論定,未有如宋襄公之欺于后世者也。
(節(jié)選自蘇軾《宋襄公論》)【注釋】①泓水之戰(zhàn)出自《春秋》,此處運用春秋筆法,含有褒貶之意。②鄫子:鄫國國君,參加諸侯會時被宋襄公殺害以供奉神廟。③衄:損傷,傷害。④二毛:指老年人。⑤紾:彎轉(zhuǎn),扭曲。
(1)對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楚人未濟 濟:渡河 B.不鼓不成列 鼓:擊鼓攻擊 C.待其已陳 陳:列陣 D.不能損襄公之虐 損:損壞 A.天之棄商久矣 與向之噌吰者相應(yīng) B.而孟子與之以王 而能與世推移 C.此而忍為之 人而不仁,如禮何 D.乃欲以不重傷、不禽二毛欺諸侯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A.子魚曰/兵以勝為/功何常言/與必如公言/即奴事之爾/又何戰(zhàn)為
B.子魚曰/兵以勝為功/何常言與/必如公言/即奴事之/爾又何戰(zhàn)為
C.子魚曰/兵以勝為功/何常言與/必如公言/即奴事之爾/又何戰(zhàn)為
D.子魚曰/兵以勝為/功何常言/與必如公言/即奴事之/爾又何戰(zhàn)為
(4)下列六句分編四組,都屬于蘇軾批判宋襄公的一組是
①公曰:“君子不困人于厄,不鼓不成列?!?br />②以不仁之資,盜仁者之名爾
③宋襄公執(zhí)鄫子,用于次睢之社
④其抱孺子而泣
⑤行王者之師,猶足以當(dāng)桓公之師,一戰(zhàn)之余,救死扶傷不暇
⑥襄公有一子魚不能用
A.①②④
B.②③⑥
C.①③⑤
D.④⑤⑥
(5)下列對選文的理解與分析,不恰當(dāng)?shù)囊豁検?
A.《春秋》記載宋楚之戰(zhàn)時,用字考究,“楚”“人”二字,隱含著對宋襄公的批評。
B.蘇軾認(rèn)為宋襄公為人狂妄,有眾多能臣卻不用,故而一開始就不具備稱霸的德行。
C.蘇軾通過對宋襄公的評論,表達(dá)出統(tǒng)治者只有行王道才能成就王業(yè)的仁政思想。
D.兩文體裁不同,一為史傳,一為史論,但司馬遷和蘇軾對于宋襄公的批判態(tài)度是相近的。
(6)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禍其在此乎!君欲已甚,何以堪之?
②宋襄公非獨行仁義而不終者也。
③襄公以諸侯為可以名得,王莽以天下為可以文取也。
(7)司馬遷是怎樣表達(dá)自己對于宋襄公的態(tài)度的?蘇軾在選文(二)第一自然段中如何論述自己的觀點?發(fā)布:2024/12/20 5:30:5組卷:9引用:1難度:0.5 -
2.閱讀下文,完成各題。
褚亭記
[明]袁中道①
①金粟園后,有蓮池二十余畝。臨水有園,楮樹叢生焉。予欲置一亭納涼?;騽褡樱弧按瞬淮迥疽?,宜伐之而種松柏。”予曰:“松柏成陰最遲,予安能待?”或曰:“種欖李?!弊釉唬骸疤依畛墒a,亦須四五年。道人之跡如游云,安可枳②之一處?予期目前可作庇陰者□。”楮雖不材,不同商丘之木③,嗅之狂醒④,三日不已者。蓋亦界于材與不材之間者也。以為材則不中梁棟枅櫨⑤之用:以為不材,則皮可為紙,子可為藥,可以染繒,可以顆⑥面,其用亦甚夥 昔子瞻作《有老楮》詩,蓋亦有取于此。
②今年夏酷暑,前堂如炙。至此地,則水風(fēng)冷冷襲人。而楮葉皆如掌大,其陰甚濃,遮樾⑦一臺。植竹為亭,蓋以著,即曦色不至,并可避雨。日西驕陽,隱蔽層林,啼鳥沸葉中,沉沉有著深山。數(shù)日以來,此樹遂如飲食衣服,不可暫廢,深有當(dāng)于予心。自念設(shè)有他樹,猶當(dāng)改而植此,而況已森森如是。豈惟宥⑨.之哉?日將九錫⑩之矣,遂取之以名吾亭。
(選自《珂雪齋集》)
注釋:①袁中道,明代文學(xué)家,主張“性靈說”。②枳:停留。③商丘之木:《莊子?人間世》中“南伯子綦游乎商之丘,見大木焉,有異…嗅之,則使人狂酲三日而不已。”④酲:指喝醉神志不清。⑤枅櫨:指方木。⑥颥:洗險。⑦夥:多。⑧樾:樹蔭。⑨宥:通“侑”,酬谷。⑩九錫:傳說古代帝王尊禮大臣所給的九種器物。
(1)可填入第①段橫線處的虛詞是
A.哉
B.也
C.焉
D.耳
(2)下列有關(guān)“楮樹”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A.作者認(rèn)為楮樹成蔭較早,所以在亭旁種植它。
B.楮樹的子可以用來繪染,它并非無用之材。
C.楮樹葉有手掌那樣大小,樹蔭可以遮蔽整個亭臺。
D.作者日日陶醉于楮樹的樹蔭之中,對其鐘愛有加。
(3)對作者提到“商丘之木”用意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作者提及《宥老楮》詩,意在說明楮樹之有用,為進(jìn)一步贊美張本。
B.作者以為楮木雖不能與松柏桃李媲美,但也不像商丘之木于人無用。
C.作者用“商丘之木”的典故強調(diào)材之有用無用是隨具體情況而定的。
D.作者借“商丘之木”的典故,為后文進(jìn)一步闡述楮木的作用做鋪墊。
(4)請從語言表達(dá)的角度鑒賞第②段畫線句。
(5)依據(jù)第①段中對楮樹“界于材與不材之間”的論述,推測作者寫作本文的意圖。發(fā)布:2024/12/20 4:30:1組卷:23引用:6難度:0.2 -
3.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
宇文慶,字神慶,河南洛陽人也。祖金殿,魏征南大將軍,仕歷五州刺史、安吉侯。父顯和,夏州刺史。慶沉深,有器局,少以聰敏見知。周初,受業(yè)東觀,頗涉經(jīng)史。既而謂人曰:“書足記姓名而已,安能久事筆硯,為腐儒之業(yè)!”于時文州民夷相聚為亂,慶應(yīng)募從征。賊據(jù)保巖谷,徑路懸絕,慶束馬而進(jìn),襲破之,以功授都督。衛(wèi)王直之鎮(zhèn)山南也,引為左右。慶善射,有膽氣,好格猛獸,直甚壯之。稍遷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柱國府掾。及誅宇文護,慶有謀焉,進(jìn)授驃騎大將軍,加開府。
后從武帝攻河陰,先登攀堞,與賊短兵接戰(zhàn),良久,中石乃墜,絕而后蘇。帝勞之曰:“卿之余勇,可以賈人也?!睆?fù)從武帝拔晉州。其后齊師大至,慶與宇文憲輕騎而覘,卒與賊相遇,為賊所窘。憲挺身而遁,慶退據(jù)汾橋,眾賊爭進(jìn),慶引弓射之,所中人馬必倒,賊乃稍卻。及破高緯,拔高壁,克并州,下信都,禽高湝,功并居最。周武帝詔曰:“慶勛庸早著,英望華遠(yuǎn),出內(nèi)之績,簡在朕心。戎車自西,俱總行陣,東夏蕩定,實有茂功。高位縟禮,宜崇榮冊?!庇谑沁M(jìn)位大將軍,封汝南郡公,邑千六百戶。
尋以行軍總管擊延安反胡,平之,拜延州總管。俄轉(zhuǎn)寧州總管。高祖為丞相,復(fù)以行軍總管南征江表。師次白帝,征還,以勞進(jìn)位上大將軍。高祖與慶有舊,甚見親待,令督丞相軍事,委以心腹。尋加柱國。開皇初,拜左武衛(wèi)將軍,進(jìn)位上柱國。數(shù)年,出除涼州總管。歲余,征還,不任以職。
初,上潛龍時,嘗從容與慶言及天下事未幾上言皆驗及此慶恐上遺忘不復(fù)收用欲見舊蒙恩顧具錄前言為表而奏之上省表大悅自是上每加優(yōu)禮。卒于家。
(選自《隋書?卷五十》,有刪改)
(1)下列對文中加粗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嘗從容與慶言及天下事/未幾/上言皆驗/及此/慶恐上遺忘不復(fù)收/用欲見舊蒙恩/顧具錄前言/為表而奏之上/省表大悅/
B.嘗從容與慶言及天下事/未幾/上言皆驗/及此/慶恐上遺忘/不復(fù)收用/欲見舊蒙恩/顧具錄前言為表而奏之上/省表大悅/
C.嘗從容與慶言及天下事/未幾/上言皆驗/及此慶恐/上遺忘不復(fù)收用/欲見舊蒙恩顧/具錄前言/為表而奏之/上省表大悅/
D.嘗從容與慶言及天下事/未幾/上言皆驗/及此/慶恐上遺忘/不復(fù)收用/欲見舊蒙恩顧/具錄前言為表而奏之/上省表大悅/
(2)下列對文中畫線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經(jīng)史”泛指我國古代典籍。經(jīng),經(jīng)書,指儒家經(jīng)典著作;史,史書。
B.“江表”指長江以南地區(qū)。從中原看,地在長江之外,故稱江表。
C.“出”與“除”在這里的意思完全一樣,都是授予官職的意思。
D.“潛龍”比喻圣人在下位,隱而未顯,或賢才失時未遇。文中指高祖還沒有登基。
(3)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宇文慶廣涉經(jīng)史,棄文從武。他認(rèn)為讀書用來記個姓名就行了,自己不愿意長久從事文字工作,后來便應(yīng)召入伍,隨軍打仗。
B.宇文慶有勇有謀,很受器重。攻打文州民夷時,他束馬而進(jìn),大破敵兵;在衛(wèi)王宇文直處時,宇文直認(rèn)為他很有勇力。
C.宇文慶勇氣過人,受到武帝稱贊。跟從武帝攻打河陰時,他率先登城,和敵人短兵相接,被城上石頭擊中墜落,昏死后又蘇醒過來。
D.宇文慶屢立戰(zhàn)功,因功升遷。他平定了延安反叛的胡人,被授予延州總管的官職,后轉(zhuǎn)任寧州總管,歷任丞相、上大將軍等職務(wù)。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眾賊爭進(jìn),慶引弓射之,所中人馬必倒,賊乃稍卻。
②高祖與慶有舊,甚見親待,令督丞相軍事,委以心腹。發(fā)布:2024/12/26 3:30:3組卷:6引用:7難度:0.7
把好題分享給你的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