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
(一)魏征諫太宗十思疏      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理,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乎!人君神器之重,居域中大,將崇極天之峻,永保無疆之。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德不處其厚,情不勝其欲,斯亦伐根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憂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豈取之易而守之難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竭誠則吳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雖董之以嚴刑,振之以威怒,終茍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車朽索,其可忽乎!
      君人者,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樂盤游則思三驅以為度,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慮壅蔽則思虛心納下,想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罰所及則思無因怒而濫刑??偞耸迹肫澗诺?,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則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爭馳,在君無事,可以盡豫游之樂,可以養(yǎng)松、喬之壽,鳴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勞神苦思,代下司職,役聰明之耳目,虧無為之大道哉!
(二)太宗答魏征      省頻抗表,誠極忠款,言窮切至。披覽忘倦,每達宵分。非公體國情深,啟沃義重,豈能示以良圖,匡不及!朕聞晉武帝自平吳已后,務在驕奢,不復留心治政。何曾退朝謂其子劭曰:“吾每見主上不論經國遠圖,但說平生常語,此非貽子孫者,爾身猶可以免?!敝钢T孫曰:“此等必遇亂死。”及孫綏,果為淫刑所戮。前史美之,以為明于先見。朕意不然,謂曾之不忠,其罪大矣。夫為人臣當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所以共為治也。曾位極臺司,名器崇重,當直辭正諫,論道佐時。今乃退有后言,進無廷諍,以為明智,不亦謬乎!危不持,焉用彼相?公之所陳,朕聞過矣。當置之幾案,事等弦、韋(注),必望收彼桑榆,期之歲暮,不使“康哉良哉”,獨美于往日,若魚若水,遂爽于當今。遲復嘉謀,犯而無隱。朕將虛襟靜志,敬佇德音。
注:韋、弦:韋,柔軟的皮;弦,弓弦。當年西門豹曾身佩軟皮,董安于佩戴強弓。在這里韋、弦代指有益的規(guī)勸。
(1)下列加點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D
D

A.人君神器之重 當:處于
B.永保無疆之 休:休息
C.縱情以傲 物:事物
D.此非貽子孫者 厥:相當于“其”
(2)下列各項中加點的詞,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項是
B
B

A.必固根本 不及
B.根不固求木之長 不持
C.居域中 議法度而修于朝廷
D.斯亦伐根求木茂 慮壅蔽則思虛心納下
(3)下列對文中語句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
A

A.夫為人臣/當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所以共為治也
B.夫為人/臣當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所以共為治也
C.夫為人臣/當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所/以共為治也
D.夫為人/臣當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所以共為治也
(4)下列對選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C
C

A.《諫太宗十思疏》的上奏,正值繁榮的貞觀之治時期;作者以其敏銳的眼光洞察到唐太宗逐漸滋長的貪圖享樂、喜好驕奢的思想,并且敢于犯顏直諫。
B.《諫太宗十思疏》先譬喻論證“積德義”之重要;后數(shù)“竭誠”之善,明“傲物”之惡,彰“載舟覆舟”之力,強調“積德義”之必要;再分條列出“十思”之內容。
C.《諫太宗十思疏》以“居安思?!睘榭偫K,以勸諫太宗“十思”為目的;內容如高山流水,勢貫始終;論證環(huán)環(huán)相連,無懈可擊;通篇駢儷工整,華美流暢。
D.從《太宗答魏征》可見唐太宗從諫如流,這成就了“貞觀之治”的美政,也證明了魏征奏疏的成功。
(5)將下面的句子譯為現(xiàn)代漢語。
①文武爭馳,在君無事,可以盡豫游之樂,可以養(yǎng)松、喬之壽,鳴琴垂拱,不言而化。
②及孫綏,果為淫刑所戮。前史美之,以為明于先見。
(6)唐太宗在回答魏征的詔書中認為晉朝的何曾“不忠”“罪大”,唐太宗這樣說的理由是什么?請根據(jù)原文用自己的話概括。

【考點】公文一般實詞;文言翻譯內容理解;;文言斷句;
【答案】D;B;A;C
【解答】
【點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屬菁優(yōu)網所有,未經書面同意,不得復制發(fā)布。
發(fā)布:2024/11/29 17:0:1組卷:54引用:5難度:0.5
相似題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甲)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憂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豈其取之易而守之難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竭誠則胡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雖董之以嚴刑,振之以威怒,終茍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車朽索,其可忽乎?
          (選自《諫太宗十思
    (乙)      上問侍臣:“創(chuàng)業(yè)與守成孰難?”房玄齡曰:“草昧之初,與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創(chuàng)業(yè)難矣!”魏征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艱難,失之于安逸,守成難矣!”上曰:“玄齡與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創(chuàng)業(yè)之難征與吾共安天下常恐驕奢生于富貴禍亂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難然創(chuàng)業(yè)之難,既已往矣;守成之難,方當與諸公慎之?!毙g等拜曰:“陛下及此言,四海之福也?!?br />(選自《資治通鑒?唐紀》)(丙)      貞觀十一年,太宗謂魏征曰:“比來所行得失政化,何如往前?”對曰:“若恩威所加,遠夷朝貢,比于貞觀之始,不可等級而言。若德義潛通,民心悅服,比于貞觀之初,相去又甚遠?!碧谠唬骸斑h夷來服,應由德義所加。往前功業(yè),何因益大?”征曰:“昔者四方未定,常以德義為心。旋以海內無虞,漸加驕奢自溢。所以功業(yè)雖盛,終不如往初?!碧谟衷唬骸八斜韧昂螢楫??”征曰:“貞觀之初,恐人不言,導之使諫。三年已后,見人諫,悅而從之。一二年來,不悅人諫,雖黽勉聽受,而意終不平,諒有難色?!碧谠唬骸罢\如公言,非公無能道此者。人皆苦不自覺,公向未道時,都自謂所行不變,及見公論說,過失堪驚。公但存此心,朕終不違公語。”
    (選自《貞觀政要?論納諫第五》)(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玄齡與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創(chuàng)業(yè)之難/征與吾共安天下/常恐驕奢生于富貴/禍亂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難/
    B玄齡與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創(chuàng)業(yè)之難/征與吾共安天下/??烛溕萆?于富貴禍亂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難/
    C.玄齡與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創(chuàng)業(yè)之難/征與吾共/安天下??烛溕萆?于富貴禍亂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難
    D.玄齡與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創(chuàng)業(yè)之難/征與吾共安天下/??烛溕萆诟毁F禍亂/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難/
    (2)下列句子對古代文化常識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疏,奏文的一種。作為文體,是古代官員向皇帝進言以使下情上達的進諫文書。比較著名的如賈誼的《論積貯疏》、魏征的《諫太宗十思疏》等。
    B.太宗,中國古代帝王謚號。中國古代封建王朝開國皇帝的謚號通常為“太祖”或“高祖”,第二代帝王的謚號多為“太宗”。
    C.神器:指“帝位”,古時認為“君權神授”,所以稱帝位為神器。
    D.三驅,指古代圣賢之君田獵時設網三面,留一面不設,從而體現(xiàn)圣人的好生之仁。另一種解釋是田獵活動以一年三次為度。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甲文中作者概括了歷代統(tǒng)治者能善始卻不能善終的歷史教訓,得出了“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的結論。
    B.乙文中唐太宗說對于守成之難,現(xiàn)在應當慎之又慎,房玄齡聽了之后拜服,改變了自己“創(chuàng)業(yè)難”的觀點。
    C.丙文中魏征認為當時的唐王朝恩澤聲威比貞觀初年要大,但是在德行仁義方面卻不如貞觀初年,唐太宗對此很不理解。
    D.三篇短文圍繞治理國家闡述了主張,甲文作為奏疏,言辭誠懇急切;乙文和丙文利用對話,塑造了進諫和納諫的典型形象。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雖董之以嚴刑,振之以威怒,終茍免而不懷仁。
    ②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艱難,失之于安逸,守成難矣!
    (5)丙文中唐太宗聽了魏征的話之后說自己“過失堪驚”,“過失”指什么?

    發(fā)布:2024/12/19 12:30:1組卷:7引用:3難度:0.6
  • 2.文言文閱讀
    閱讀下面節(jié)選的課內文言文文段,完成下列各題。
          北冥有魚,其名曰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齊諧者,志怪者也。諧之言曰:“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币榜R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故九萬里則風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風,背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者,而后乃今將圖南。蜩與學鳩笑之曰:“我決起而飛,搶榆枋,時則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適莽蒼者,三餐而反,腹猶果然;適百里者,宿舂糧;適千里者,三月聚糧。之二蟲又何知?《逍遙游》
          臣密言:臣以險釁,夙遭閔兇。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行年四歲,舅奪母志。祖母劉愍臣孤弱,躬親撫養(yǎng)。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無伯叔,終鮮兄弟,門衰祚薄,晚有兒息。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僮,煢煢孑立,形影相吊。而劉夙嬰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湯藥,未曾廢離。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榮舉臣秀才。臣以供養(yǎng)無主,辭不赴命。詔書特下,拜臣郎中,尋蒙國恩,除臣洗馬。猥以微賤,當侍東宮,非臣隕首所能上報。臣具以表聞,辭不就職。詔書切峻,責臣逋慢。郡縣逼迫,催臣上道;州司臨門,急于星火。臣欲奉詔奔馳,則劉病日篤;欲茍順私情,則告訴不許:臣之進退,實為狼狽。《陳情表》
    (1)下列句子中加點的字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形影相(安慰)              B、齊諧者,怪者也(記載)
    C.舅母志(奪?。?nbsp;           D、野馬也,塵埃也(山野中的霧氣)
    (2)下列虛詞意義相同一項是
     

    A、以:①猥以微賤,當侍東宮     ②去以六月息者也
    B、之:①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②臣之進退,實為狼狽
    C、其:①北冥有魚,其名為鯤     ②天之蒼蒼,其正色邪
    D、于:①鵬之徙于南冥也         ②州司臨門,急于星火
    (3)以下說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逍遙游》大量使用寓言故事,如鯤之變化、海運鵬徙、蜩鳩譏笑等等,使文章充滿奇特的想象,富有傳奇的色彩,體現(xiàn)莊子的浪漫主義風格。
    B、“逍遙”,莊子指不受任何束縛地自由自在地活動。本段所寫的鯤鵬能夠高飛九萬里,能夠從北海飛到南海,但必須借助“海運”“扶搖”,意在說明它也沒有達到真正逍遙。
    C、《陳情表》的背景是晉武帝征詔李密為太子洗馬,李密不愿應詔,就寫了這篇申訴自己不能應詔的苦衷的表文。
    D、《陳情表》開篇就提出不愿應詔,接著從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寫起,說明自己與祖母相依為命的特殊感情,致使君王收回成命。
    (4)翻譯
    ①適莽蒼者,三餐而反,腹猶果然。
    ②既無伯叔,終鮮兄弟,門衰祚薄,晚有兒息。
    ③尋蒙國恩,除臣洗馬。

    發(fā)布:2024/12/5 8:0:1組卷:2引用:1難度:0.7
  • 3.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
    與李翰林建書
    [唐]柳宗元
          杓直足下:州傳遽至,得足下書,又于夢得處得足下前次一書,意皆勤厚。莊周言,逃蓬藿者,聞人足音,則跫然喜。仆在蠻夷中,比得足下二書,及致藥餌,喜復何言。仆自去年八月來,痞疾稍已,往時間一二日作,今一月乃二三作。
          永州于楚為最南,狀與相類。仆悶即出游,游復多恐。涉野有蝮虺、大蜂,仰空視地,寸步勞倦。時到幽樹好石,暫得一笑,已復不樂。何者?譬如囚拘圜土一遇和景負墻搔摩伸展肢體當此之時亦以為適然顧地窺天不過尋丈終不得出豈復能久為舒暢哉明時百姓,皆獲歡樂,仆士人,頗識古今理道,獨愴愴如此!誠不足為理世下執(zhí)事,至比愚夫愚婦,又不可得,竊自悼也!
          仆曩時所犯,足下適在禁中,備觀本末,不復一一言之。今仆癃殘頑鄙,不死幸甚!茍為人,不必立事程功,唯欲為量移官,差輕罪累;即便耕田藝麻,取老農女為妻,生男育孫,以供力役;時時作文,以詠太平。假令病盡己,身復壯,悠悠人世,越不過為三十年客耳。前過三十七年,與瞬息無異,復所得者,其不足把玩,亦已審矣。杓直以為誠然乎?
          仆近求得經史諸子數(shù)百卷,嘗候戰(zhàn)悸稍定,時即伏讀,頗見圣人用心,賢士君子立志之分。著書亦數(shù)十篇,心病,言少次第,不足遠寄,但用自釋。貧者,士之常,今仆雖羸餒,亦甘如飴矣。足下言已白常州煦仆,仆豈敢眾人待常州耶?若眾人,即不復煦仆矣;然常州未嘗有書遺仆,仆安敢先焉?勉盡志慮,輔成一王之法,以宥罪戾。不悉。宗元白。
    (有刪改)[注]①這封信為柳宗元被貶永州時所寫。李建:字杓直,曾任翰林學士。②蝮虺(huī):蝮蛇。③癃(lóng):疲病。④常州:李建的哥哥李遜,當時任常州刺史。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譬如囚拘圜土/一遇和景負墻/搔摩伸展肢體/當此之時/亦以為適/然顧地窺天/不過尋丈/終不得出/豈復能久為舒暢哉/
    B.譬如囚拘圜土/一遇和景/負墻搔摩伸展/肢體當此之時/亦以為適/然顧地窺天/不過尋丈/終不得出/豈復能久為舒暢哉/
    C.譬如囚拘/圜土一遇和景/負墻搔摩/伸展肢體/當此之時/亦以為適/然顧地窺天/不過尋丈/終不得出/豈復能久為舒暢哉/
    D.譬如囚拘圜土/一遇和景/負墻搔摩/伸展肢體/當此之時/亦以為適/然顧地窺天/不過尋丈/終不得出/豈復能久為舒暢哉/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
     

    A.足下,敬辭。古代下稱上或同輩都用“足下”?!白阆隆焙髮S脼橄路Q上的敬辭。
    B.越,文中指古族名。秦漢前分布于長江中下游以南,部落眾多,又稱“百越”等。
    C.堯,文中指傳說中父系社會后期部落聯(lián)盟領袖,史稱“唐堯”,他之后由舜繼任。
    D.諸子,文中指諸子百家。一般指先秦各個學派的總稱。有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起筆便用了莊周的話寫出自己的心情,把被貶永州喻成“逃蓬藋者”,可以想到作者境遇的凄涼,思想的抑郁。
    B.作者介紹永州的環(huán)境,南方秀麗的景色在作者眼中則是毒蛇出沒之地,即便遇到“幽樹好石”,也只能“暫得一笑”。
    C.書信末尾,作者說自己在讀書,寫文章,聊以自慰。作者敬仰李建的哥哥李遜,表示自己要盡力照顧好李遜。
    D.這封信是柳宗元向知心朋友談謫居生活的,作者傾訴憂郁的心情,信的內容廣泛,語言精練,意味深遠。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比得足下二書,及致藥餌,喜復何言。
    ②仆曩時所犯,足下適在禁中,備觀本末,不復一一言之。
    (5)文章第三段表達了作者哪些心思?

    發(fā)布:2024/12/31 20:30:2組卷:6引用:2難度:0.6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yōu)網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xié)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聯(lián)系并提供證據(jù),本網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