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閱讀下文,回答問題。
學會“有教養(yǎng)”地懷疑      ①“盡信書則不如無書”“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懷疑有如草木之芽,從真理之根萌生”……從小到大,我們讀書做學問,常常聽到教誨,要學會懷疑。
      ②宋代理學家陸九淵在《讀書》一詩中說:“讀書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興味長。”不慌不忙之時,讀到不明處、違背常理處,自然就要留個心眼。做學問也是一樣,不迷信權威,比照多方資料,嚴謹求證,這些方法不知被老師耳提面命了多少回,早已爛熟于心。細想起來,懷疑好像很簡單。
      ③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搜索一個知識點,常會冒出好幾種截然不同的答案。何止是讀書做學問,幾乎每隔一段時間,網(wǎng)絡上總會爆發(fā)一場“口水戰(zhàn)”,吸引不少人圍觀甚至參戰(zhàn)。瀏覽熱門新聞尤其是爭議事件的網(wǎng)友評論,辯駁、對罵直至上升到人身攻擊,都不稀奇。除了那些永遠分不清是非真假的娛樂八卦,爭論內(nèi)容更多是和食品安全、健康養(yǎng)生、倫理道德、生活理念等相關,觀點五花八門,真相撲朔迷離。_______。
      ④這個時候,我們該懷疑什么,又該相信什么呢?
      ⑤對于當今的年輕人來說,保持懷疑態(tài)度,似乎并不是件難事。很多年輕人更是敢于說不:我不喜歡,我不贊同,我不接受。但問題的另一面是,面對紛繁復雜的社會,你不喜歡、不贊同、不接受的,有沒有可能其實就是真相呢?
      ⑥兩會期間,一位全國政協(xié)委員關于“在家教育”的言論引起爭議。原來,現(xiàn)在的一些家長,因為種種原因,對九年義務教育說不,選擇讓孩子在家或者送到所謂“私塾”接受教育。這一明顯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也不適合絕大多數(shù)家庭的行為,卻受到不少人的盲目追捧。這位委員從法律常識和教育規(guī)律的角度分析并提出,任何“國學”“讀經(jīng)”“私塾”或各類外語、才藝、武術培訓機構及個人,不得舉辦任何形式的、取代義務教育的學校。
      ⑦就是這樣一個好建議,卻在網(wǎng)絡上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對,“家長有為自己孩子選擇教育方式的自由”“國內(nèi)教育質(zhì)量差,只能在家學”“美國就可以自由選擇在家上學”。這些說法真的合情合理嗎?
      ⑧答案其實很簡單,帶著疑問,翻翻法律文件,看看教育書籍,問問周圍師友,查查國外真實情況,也就有了自己的判斷和理解。
      ⑨“懷疑一切與信任一切是同樣的錯誤”。因此,我們應該學會“有教養(yǎng)”地懷疑。
      ⑩何謂“有教養(yǎng)”地懷疑?康德說:“要有勇氣運用你自己的理智”,講邏輯、有底線;“有幾分證據(jù)說幾分話,有七分證據(jù)不能說八分話”,注意信息來源,不妄加揣測;自由與責任一體兩面,對自己的言行負責。唯有如此,方可稱作“有教養(yǎng)”地懷疑。這既是自身涵養(yǎng)的體現(xiàn),也是對他人的一種尊重。
?“讀書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興味長”,陸九淵的這句名言,后面接著的兩句同樣重要,“未曉不妨權放過,切身須要急思量”——不明白、說不清、有疑問的可以先放一放,仔細思量后再發(fā)表意見也不遲。
(選自《人民日報》,有刪改)(1)文章開頭引用名言有何作用?
(2)根據(jù)上下文,在第③段的橫線處填寫句子,作為本段的觀點。
(3)閱讀⑤~⑨段,將下面的論證思路補充完整。
由年輕人敢于懷疑的現(xiàn)象引出論題;
舉很多人懷疑政協(xié)委員提出的“在家教育”不能取代義務教育的事例并進行分析
舉很多人懷疑政協(xié)委員提出的“在家教育”不能取代義務教育的事例并進行分析

總結觀點:我們應該學會“有教養(yǎng)”地懷疑
總結觀點:我們應該學會“有教養(yǎng)”地懷疑
。
(4)第⑩段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有什么作用?
(5)請結合文章內(nèi)容,概括怎樣才能做到“有教養(yǎng)”地懷疑。(不超過10個字)

【答案】舉很多人懷疑政協(xié)委員提出的“在家教育”不能取代義務教育的事例并進行分析;總結觀點:我們應該學會“有教養(yǎng)”地懷疑
【解答】
【點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屬菁優(yōu)網(wǎng)所有,未經(jīng)書面同意,不得復制發(fā)布。
發(fā)布:2024/6/27 10:35:59組卷:27引用:3難度:0.6
相似題
  • 1.對下列句子運用的論證方法的判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h2>

    發(fā)布:2024/12/27 2:30:1組卷:114引用:2難度:0.8
  • 2.閱讀下面材料,完成小題。
    【文本一】
    自信自強的精神力量      ①新時代新征程,中國青年應當更加秉持于祖國于時代的自信心,重視并不斷激發(fā)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增強自身志氣、骨氣和底氣,踔厲奮發(fā)、篤行不怠,砥礪前行,“不斷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為社會發(fā)展和祖國建設注入新的動力。
          ②自信自強,沉淀于中國悠久的奮斗歷史。對于一個國家、民族而言,歷史是影響其精神力量凝結和傳承的重要因素之一,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奮斗的民族,中華民族的歷史也是一段不斷奮斗的歷史。正是有這種靡堅不摧、堅韌頑強的精神力量支撐,幫助中華民族走過遙遙的歷史長河,邁入一個又一個新的歷史征程。
          ③自信自強,淬煉于困難中凝聚的團結偉力。團結奮斗是我們黨和國家能夠解決一個又一個困難,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的重要前提。中華民族之所以能一步步走來,并取得如今的偉大成就,正是全國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堅強領導下,團結一致、艱苦奮斗取得的?!皩崿F(xiàn)中國夢必須凝聚中國力量。這就是中國各族人民大團結的力量?!边@股團結的力量不僅是當今歷史條件下能夠進一步發(fā)展的堅實基礎,更是凝結強大精神動力進而逐步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法寶。新時代新征程,十四億中華兒女共同托舉強國復興之夢,逢山開路遇水搭橋,以更加自信自強的姿態(tài),迎接新的機遇與挑戰(zhàn)。
          ④自信自強,更需要發(fā)揚在新時代下的拼搏奮斗。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無數(shù)中國人挺身而出,擔當奉獻。見證國家脫貧奇跡,記錄時代最美風景的陳貝兒;以9.83秒成績闖進奧運會男子田徑100米決賽的亞洲飛人蘇炳添;雙耳失聰?shù)宰詮姴幌⒌那嗄陮W生趙夢南……他們作為青年一代,彰顯了中華兒女的自信自強的精神風采。他們的故事感動著我們,也激勵著更多的青年正視困難、堅定信心,在各自的賽道上書寫絢麗璀璨的華章。
          ⑤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都更接近、也更有信心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偉大目標。道阻且長,行則將至,凝聚自信自強的精神力量,堅定篤行不怠的理想追求,在奮斗中放飛青春夢想,在征程中勇?lián)熑问姑瑸閷崿F(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注入嶄新動力。
    (作者:顧發(fā)祥,有刪改)【文本二】
          ①          。巍巍大國,中華文明源遠流長,雖歷經(jīng)磨難,但卻有著頑強的生命力,歷久而彌新?!奥仿湫捱h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是三閭大夫屈原在面對諂媚小人時的自我獨白;“鍥而不舍,金石可鏤”這是思想家荀子的自強堅持之道;“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這是詩仙李白大氣磅礴的自信之氣……這些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早已在歷史長河中融入了中國人的血脈,成為了中華兒女的民族基因。
          ②面對新的挑戰(zhàn),我們青年人更要自信自強。面對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在這樣危急時刻,青年醫(yī)務工作者不畏艱險,主動請纓支援武漢。在援鄂醫(yī)療隊中,“80后”“90后”占到了護士成員的90%,這是我們青年人的自強之氣;去年,河南衛(wèi)視的《唐宮夜宴》一炮而紅,這是我們青年人的文化自信之氣,青春靚麗,用大唐風貌顯盡這盛世氣象;數(shù)百萬青年大學生參加“三下鄉(xiāng)”社會實踐活動,用自己的力量來服務基層……身處于巨大機遇與挑戰(zhàn)并存的時代中,我們青年人更要自信自強,肩負起屬于我們的時代責任,讓我們的青春在實干奮進中熠熠生輝。
    (作者:陳莉,有刪減)(1)信息提取。
    ①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文本一】的主要觀點。
    ②根據(jù)語境,給【文本二】第①段橫線處補寫一個恰當?shù)木渥印?br />(2)【文本一】【文本二】中劃線處都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作者的意圖分別是什么?
    (3)請你簡要分析【文本一】的論證思路。
    (4)有同學搜集了下面的材料,你認為其可以用來作為【文本一】或【文本二】中的哪一段的事實論據(jù)?請簡要分析。
          袁老幾十年如一日,廢寢忘食,一邊致力于雜交水稻的研究,一邊努力推廣促進雜交水稻走向世界,讓雜交水稻在許多國家“生根開花”。正如2004年《感動中國》給袁隆平的頒獎詞中寫道,“他畢生的夢想,就是讓所有人遠離饑餓?!?/h2>

    發(fā)布:2024/12/26 19:30:1組卷:28引用:4難度:0.5
  • 3.《魚我所欲也》一文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

    發(fā)布:2024/12/27 1:0:4組卷:15引用:2難度:0.5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yōu)網(wǎng)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xié)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wǎng)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wǎng)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wǎng)聯(lián)系并提供證據(jù),本網(wǎng)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