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材料一:
      在我國傳統(tǒng)美學和文論中,“意象”是個古老而又新鮮的話題,是出現(xiàn)得很早并富有深廣文化底蘊的一個重要概念。意象是主觀情志與外界客觀物象相撞而契合的產物,是指有意味的具體形象,即“意”與“象”的融合。
“意”和“象”最早見于《周易?系辭》“書不盡言,言不盡意……圣人立象以盡意”之言。東漢王充將“意”與“象”合成一個完整的概念。其在《論衡?亂龍篇》說:“夫畫布為熊、麋之象,名布為侯,禮貴意象,示義取名也?!辈芪簳r代的王弼《周易略例?明象》“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盡意莫若象,盡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以尋言以觀象;象生于意,故可以尋象以觀意。意以象盡,象以言著”一段文字,闡明了意、象、言三者的關系。
      從文學的創(chuàng)作來看,即從內心的“意”到關注的“象”,再至依托的“言”;從文學的欣賞來看,即從依托的“言”到關注的“象”,再至所傳達的主觀“意”。
      將“意”“象”引進文學領域并實現(xiàn)其根本性語義轉換的是晉代的摯虞,而南朝梁代的劉勰在《文心雕龍?神思》中則第一次將“意象”合為一詞而又引進文學理論,使它具有了美學意義。實際上,劉勰是將營構“意象”作為藝術構思的首要任務來看待的。從此以后,對“意象”的認識及其在文藝美學上的地位就確定了下來,在文藝創(chuàng)作中,審美意象的營構是藝術家們必須要經(jīng)過的一個步驟,是“眼中竹”至“胸中竹”的中間環(huán)節(jié),即“意象”成為現(xiàn)實生活向藝術作品轉化的必不可少的中介;而同樣,在藝術欣賞活動之中,“意象”也起著一個讀者從作品中獲得審美感受的橋梁作用,亦是第二個中介。在藝術欣賞活動之中,讀者要運用自己的還原能力、再創(chuàng)造能力去復現(xiàn)、補充甚至豐富作品中的“意象”。
      由“意”“象”至合成詞“意象”,經(jīng)歷一系列的演變過程和語義轉換,作為一個專門的文學術語終于生成,并得到后世認同,被廣泛運用于文學鑒賞、批評之中。
“意象”作為極具中國傳統(tǒng)文化底蘊的一個重要概念、范疇,它經(jīng)歷了一個由哲學、文化概念向文藝理論和美學范疇演變的過程。以“意象”品評文學作品,更能準確地表述作家構思謀篇過程中的審美心理活動及其呈現(xiàn)在詩中的形態(tài)與情態(tài),也更能準確地表述讀者閱讀鑒賞時所獲得的審美快感。
      總之,“意象”是有意味的具體形象,或者說是顯現(xiàn)在具象中的意味,是“意”與“象”的融合,不是對現(xiàn)實的一種圖像式的重現(xiàn),而是一種在一瞬間呈現(xiàn)的理智與感情的復合體,是一種“各種根本不同的觀念的聯(lián)合”。“意象”如同是組件、基礎、構架,不同的“意象”有機結合而組成文學作品,作品的意義和整體審美效應也由具體可感的“意象”生發(fā)而來,我國浩瀚的古典文學作品沉浸在“意象”的海洋之中,“意象”也成為評論文學作品的重要標準之一,在文藝創(chuàng)作和文學鑒賞中的作用和地位都是不可或缺的。
(選自雷江紅《淺析中國傳統(tǒng)“意象”的起源和發(fā)展》,有刪改)材料二:
      意境為什么能引起強烈的美感?
“紅杏枝頭春意鬧”“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是春天的優(yōu)美景象;“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是寫邊塞的崇高形象。“意境”引起人的美感,首先就是它的生動形象。意境中的形象集中了現(xiàn)實美中的精髓,也就是抓住了生活中那些能喚起某種情感的特征,意境中的景物都經(jīng)過情感的過濾,蕪雜的東西都被過濾掉了,所以說是情中景。劉熙載在《藝概》中說“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四句“借景言情”。所謂借景言情,就是用形象說話。當然也并不是說生活中任何一種形象都能引起美感,只有藝術家在自然形象中抓住那種富有詩意的特征,才能引起人的美感。
      李方膺有兩句詩“疏枝橫斜千萬朵,會心只有兩三枝”。這會心的兩三枝就是以情寫景的結果,這兩三枝是最能表達藝術家感情的兩三枝。意境之所以感染人就是因為形象中寄托了藝術家的感情。形象成為藝術家情感的化身。意境中的形象來自自然,又能超脫自然,從屬于表現(xiàn)情感。鄭板橋畫一幅無根蘭花圖,畫面上幾朵無根無葉的蘭花,偃仰橫斜隨風翻舞。這蘭花的形象,正是藝術家自己的形象,表現(xiàn)了他對清代腐朽現(xiàn)實的不滿和孤高的性格。在這里自然的特征和藝術家情感的特征是統(tǒng)一的,而且前者從屬于后者。當自然景物被反映在藝術中,它就不再是單純的自然景物,而是一種藝術語言,透過自然景物表現(xiàn)了藝術家的思想感情。由于表現(xiàn)思想感情的需要可以對自然形象進行取舍、集中、夸張以至變形。
      意境是一種創(chuàng)造。在意境中所使用的語言、色彩、線條都很富有表現(xiàn)力,既表現(xiàn)了情感,也描繪了景色的美?!凹t杏枝頭春意鬧”這個“鬧”字,就體現(xiàn)了運用語言的技巧,這個“鬧”字好在哪里呢?好就好在它既反映了春天杏花盛開,雀鳥喧叫,自然從寒冬中蘇醒,一切都活躍起來,同時也表現(xiàn)了作者心中的喜悅。沒有筆墨技巧,只有思想感情,只有胸中對景物的感受,也形成不了作品的意境。意境的形成是藝術家的創(chuàng)造,技巧則是實際創(chuàng)造的本領。通過精湛的技巧才能達到情景交融。贊賞意境,同時也是贊賞藝術家的技巧。
      意境中的含蓄,使人感到“言有盡而意無窮”“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意境的這種特性是和它對生活形象的高度概括集中分不開的。所謂“意則期多,字惟求少”,這是說以最少的筆墨表現(xiàn)最豐富的內容。至于如何才能做到用以少概多的形式表現(xiàn)豐富的內容,關鍵在于抓住主要特征(喚起特定情感的特征),而不必羅列全部細節(jié),要給欣賞者留有想象的余地,要相信讀者是聰明的,可以根據(jù)形象提供的條件去掌握形象內容。所以在意境中既能做到形象鮮明,又不是一覽無余。藝術家通過對生活的深刻觀察和體驗,抓住了景物中那些能喚起特定情感的特征,就能夠調動讀者的想象,發(fā)揮意境的感人的力量。
(摘編自楊辛、甘霖等《美學原理》)(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C
C

A.“意象”不是一種簡單形象,而是主觀情志與外界客觀物象的碰撞、融合,在文藝創(chuàng)作和文學鑒賞都很常見。
B.文藝創(chuàng)作的過程是由心中之“意”到眼前關注之“象”再到依托載體之“言”,而藝術欣賞的過程與之相反。
C.意境之所以能引起強烈的美感,是因為現(xiàn)實生活中無論優(yōu)美景象還是崇高形象本身就富有詩意特征。
D.意境因藝術家的感情而有感染力,意境中的形象不是單純的自然,而是一種藝術語言被藝術家反映在藝術中。
(2)根據(jù)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B
B

A.“意象”具有了美學意義并確立其在文藝美學上的地位,這和南朝梁代的劉勰的努力是分不開的。
B.品評文學作品時,讀者要更準確地表述審美快感,就要借助作家在構思謀篇過程中營構的“意象”。
C.創(chuàng)作藝術作品,創(chuàng)設意境,必須經(jīng)由用情感過濾蕪雜來營構意象這一環(huán)節(jié),才有了“情中景”。
D.鄭板橋筆下的蘭花無根無葉可以證明自然的特征和作者情感的特征是相統(tǒng)一的,且自然服從于情感。
(3)下列選項中不能表現(xiàn)意境“含蓄”這一特征的一項是
B
B

A.蘇東坡的《江城子?記夢》中“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沒有詳細描摹久別重逢、卿卿我我的場面,卻有一種無聲之勝。
B.李清照《聲聲慢》中開篇“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婉轉凄楚,有如聽到一個傷心之極的人在低聲傾訴。
C.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其一)》中“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運用白描手法,寥寥數(shù)筆就勾勒出鄉(xiāng)村日常生活圖畫。
D.湯顯祖《牡丹亭?游園》中“雨絲風片,煙波畫船”僅僅運用四個簡單的意象寫出了青春萌動的少女眼里的美好春光。
(4)請簡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思路。
(5)杜甫《登高》中“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的意境為什么能引起人們強烈的美感?結合材料二簡要分析。

【答案】C;B;B
【解答】
【點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屬菁優(yōu)網(wǎng)所有,未經(jīng)書面同意,不得復制發(fā)布。
發(fā)布:2024/5/27 14:0:0組卷:8引用:2難度:0.1
相似題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材料一:
          在東方的中國,在對宇宙結構的認識上,也存在著類似的曠世之爭,這就是中國天文學史上著名的渾蓋之爭。
          中國古代第一個堪稱科學理論的宇宙結構學說是蓋天說。蓋天說突破了人們日常觀測中形成的天是個半球的生活經(jīng)驗,提出了平天平地說,并且找到了適合這種模型的數(shù)學方法,那就是在立竿測影基礎上用勾股定理和相似三角形對應邊成比例的性質,測算各種天文數(shù)據(jù)。該說能夠解釋人們日常生活中見到的各種天象,能夠預測日月星辰的運行,還能夠編制歷法,滿足社會需求。該說構思的七衡六間,可以用來準確的預報二十四節(jié)氣,具有很強的應用價值。由此,該說能夠為人們提供有價值的信息。因此,它是富有科學意義的宇宙結構理論,盡管它對宇宙結構本身的描述是錯誤的。
          漢武帝時,來自四川的民間天文學家落下閎提出了一種新的主張:天是個圓球,天包著地,天大而地小。這種主張,后來被人們稱為渾天說。渾天說與蓋天說本質上完全不同,蓋天說主張?zhí)煸谏?,地在下,天地等大;而渾天說主張?zhí)煸谕?,地在內,天大地小。在此后的一千多年的時間里,究竟是渾天說正確,還是蓋天說合理,天文學界的爭論一直不絕如縷??偟内厔菔切欧顪喬煺f的人越來越多,渾天說逐漸成為天文學界對宇宙結構認識的主流。
          渾蓋之爭涉及與有關宇宙結構問題的方方面面。西漢末年,著名學者揚雄撰寫了著名的《難蓋天八事》一文,從觀測依據(jù)到數(shù)理結構等八個方面,逐一對蓋天說作了批駁。比如,他提出,按蓋天說的說法,天至高,地至卑,太陽依附在天殼上運動,也是高高在上的,人之所以看到太陽從地平線下升起,是由于太陽太高了,導致人產生了視覺錯誤的緣故。但是,即使人眼會因觀察對象的距離遠而產生視覺錯亂,水平面和光線的傳播是客觀的,它們是不會出錯的,那么就在高山頂上取一個水平面,以之判斷日的出沒。實驗證明太陽確實是從水平面之下升起的,光線也是從下向上傳播的,這與蓋天說的推論完全相反,證明蓋天說是錯誤的。這是揚雄從觀測依據(jù)的角度對蓋天說所作的批駁。整體來說,他從八個方面對蓋天說所作批駁,有理有據(jù),是蓋天說無法辯解的。
          但是渾天說也著自己的軟肋。渾天說主張?zhí)煸谕?,表里有水地在內,漂浮水上。這一主張成為蓋天說批駁的重點,東漢著名學者王充就曾一針見血地指出:“舊說,天轉從地下過。今掘地一丈輒有水,天何得從水中行乎?甚不然也?!蓖醭涞呢熾y是頗有說服力的,因為按當時的人的理解,太陽是依附在天球上的,天從水中出入,就意味著太陽這個大火球也要從水中出入,這是不可思議的。
          縱觀中國古代的這場曠世學術之爭,我們發(fā)現(xiàn),古人在這場爭論中,秉持著一個重要原則:判斷一個學說是否正確,關鍵在于其是否符合實際情況,而不是看其是否遵循某種先驗的哲學觀念。除了不以先驗的哲學信念為依據(jù)判斷是非之外,渾蓋之爭在其他方面的表現(xiàn)也完全符合學術發(fā)展規(guī)律。政治和宗教等非學術因素沒有介入到這場爭論之中。這些,無疑都是這場論爭中值得肯定的地方。
          我們完全有理由說,渾蓋之爭,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引人注目的學術論爭之一,將永載中華文明發(fā)展的史冊。
    (關增建《天文學上的曠世之爭》,有刪改)材料二:
          中國歷史上,為什么有那么多的天文成就?
          古代中國,人們遵循“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君王們不僅要對國家治理的秩序負責,也要對上天的正常運轉負責,這一特性使天文學在當時成為官方的首要科學。
          在成書于公元前100多年的《淮南子》中,記載著一個我們熟知的神話故事“共工怒觸不周山”。從這些神話開始,天文學就在中國歷史上占據(jù)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從史前的天文遺址,到西漢的彗星帛書:從唐朝遺留的星圖,到宋代記載的客星……這些早于西方國家成百上千年的天文成就,以及留存至今的數(shù)以千計的天文觀測資料,時至今日仍在為現(xiàn)代天文學研究貢獻一己之力。
          在西方文明中,天堂被認為是一個獨立的空間,一個只有神才能涉及的領域。與此相反,在古代中國,人們遵循“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每天都在通過天象解讀自己的命運。無論是國家的政治活動,還是百姓的日常生活,都與天象密切相關。
          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睗h朝董仲舒認為上天能影響人事,預示災祥,人的行為也能感應上天:明宋濂《序》:“凡存心養(yǎng)性之理,窮神知化之方,天人感應之機,治忽存亡之候,莫不畢書之?!惫湃苏J為,天地是相通的,天上發(fā)生的每一種天文現(xiàn)象(例如行星相合、日食、彗星、新星等),都對人間的事件有著特殊的啟示。與此同時,天上的不同區(qū)域也都有地理上的分野與之對應。天空就如同一面鏡子,映照著人間的一切。生活在地上的人,就這樣一直處于上天的凝視之下。
          在這一哲學思想的影響下,國家被稱為“天下”,帝國被喚作“天朝”,治國要遵循“天意”,皇帝亦自命為“天子”,統(tǒng)治者被認為是上天的代言人,維系著天地之間的和諧。作為“天子”,君王們必須解讀天象,這一特性使中國的天文學在當時成為官方首要科學。
    (陸紓文《中國人對“宇宙”的理解》,有刪改)(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渾天說主張?zhí)煸谕猓卦趦?,天大地小,能用科學的方法,測算各種天文數(shù)據(jù),滿足社會需要,具有很強的應用價值。
    B.蓋天說主張?zhí)煸谏?,地在下,天地等大,從我國古代天文學發(fā)展史看,它逐漸成為天文學界對宇宙結構認識的主流。
    C.蓋天說突破了人們認為天是個半球的生活經(jīng)驗,是富有科學意義的宇宙結構理論,盡管它對宇宙結構本身的描述是錯誤的。
    D.古代西方文明認為,天堂是一個獨立的空間,是一個只有神才能涉及的領域,任何人都不能對它進行觀測和探索研究。
    (2)根據(jù)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西漢揚雄《難蓋天八事》,由理論到實踐,從八個方面,逐一批駁了蓋天說不盡符合人們認知規(guī)律的錯誤之處。
    B.渾蓋之爭,秉持著學說是否正確關鍵在于其是否符合實際情況的原則,不以先驗的哲學信念為依據(jù)判斷是非。
    C.天文學在中國歷史上占據(jù)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帝王、朝臣和民間人士對它的重視和研究可以充分證明這一點。
    D.古人認為天地是相通的,文中列舉的老子“道法自然說”、漢朝董仲舒和明朝宋濂的天人感應思想都說明了這點。
    (3)下列選項中,最能支撐材料二“中國的天文學在當時成為官方首要科學”這一觀點的一項是
     

    A.《淮南子》記載的一個我們熟知的神話故事“共工怒觸不周山”。
    B.史前天文遺址,西漢彗星帛書,唐朝遺留星圖,宋代記載的客星。
    C.生活在地上的人們,一直都處于如同一面鏡子的上天的凝視之下。
    D.君王們不僅要對國家治理的秩序負責,也要對上天的正常運轉負責。
    (4)請簡要分析材料二的論證思路。
    (5)中國歷史上取得那么多的天文成就,請結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簡要分析其原因。

    發(fā)布:2024/11/5 20:30:1組卷:14引用:4難度:0.6
  • 2.閱讀下列文字,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
          2020年12月23日,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新聞發(fā)布會上,《中國居民營養(yǎng)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20年)》(以下簡稱《報告》)正式發(fā)布?!秷蟾妗凤@示,目前我國成年居民超重肥胖率超過50%,6歲至17歲的兒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接近20%,6歲以下的兒童達到10%。專家分析,能量攝入和能量支出不平衡是導致個體超重肥胖的直接原因。
    《報告》顯示,我國18歲及以上居民男性和女性的平均體重分別為69.6千克和59千克,與2015年發(fā)布的結果相比分別增加3.4千克和1.7千克。城鄉(xiāng)各年齡組居民超重肥胖率繼續(xù)上升,18歲及以上居民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別為34.3%和16.4%,6至17歲兒童青少年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別為11.1%和7.9%,6歲以下兒童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別為6.8%和3.6%。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yǎng)學首席專家趙文華表示,超重肥胖的防控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需要政府、社會、個人和家庭共同努力。未來,要繼續(xù)加大推進健康支持性環(huán)境建設,改善飲食和食物的供應環(huán)境,比如推動健康食堂、健康餐廳,鼓勵食品企業(yè)生產低油、低糖食品,為居民選擇營養(yǎng)豐富的食物、實現(xiàn)合理膳食,提供更多支持條件。同時,改善促進人們身體活動的支持環(huán)境,加強人行道、自行車道、健康步道的建設,鼓勵綠色出行;加大體育、健身、娛樂場所和公園等促進身體活動設施的建設,并向公眾開放。
    (摘編自劉歡《成人平均身高持續(xù)增長 超重肥胖問題凸顯》(北京日報》2020年12月24日)材料二:
          中華飲食的平衡構成了一個“寶塔”結構,水、谷薯類、蔬菜和水果占最下面兩層,支撐居民的健康,然而,12月23日,《科技日報》記者從國新辦就《中國居民營養(yǎng)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20)年》(以下簡稱(報告》)有關情況舉行的發(fā)布會上獲悉,本來在第三層的豬牛羊肉等攝入近年來持續(xù)增加,我國居民膳食脂肪供能比已經(jīng)達到了34.6%,多于整個日常消耗的1/3?!熬用裨谕饩筒捅壤粩嗌仙?、食堂、餐館、加工食品中的油和鹽應引起關注。”國家衛(wèi)生健康委副主任李斌指出,居民不健康生活方式仍然普遍存在。膳食脂肪供能比持續(xù)上升,農村首次突破30%的推薦上限,家庭人均每日烹調用鹽和用油量仍遠高于推薦值,這些都是《報告》提示的健康挑戰(zhàn)。
    菁優(yōu)網(wǎng)
    圖片來源:《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摘編自《中華飲食結構有了“直筒腰”?》,“央廣網(wǎng)”2020年12月24日)材料三:
          英國廣播公司12月24日報道,一份官方報告顯示,如今中國半數(shù)以上的成年人超重。與2002年相比,這個數(shù)字大幅上升,當時是29%的成年人超重。
          近幾十年來,中國經(jīng)濟迅猛發(fā)展,導致民眾的生活方式、膳食結構和鍛煉習慣等發(fā)生重大變化。更大的身體質量指數(shù)(BMI)會增加人們患上心臟病、中風和糖尿病等多種疾病的風險。有關研究顯示,超重或肥胖個體更可能遭受新冠肺炎引發(fā)的嚴重并發(fā)癥甚至死亡。疫情期間肥胖問題在中國引起新的重視,政府已發(fā)布應對居民肥胖程度日益加劇的相關計劃。報告將中國民眾日漸變粗的腰圍歸咎于身體活動減少,例如每周至少鍛煉一次的成年人口比例不足1/4,對肉食與日俱增的胃口和較低的水果攝入量,也被確定為肥胖背后的一個因素。
          中國并非唯一近年來超重或肥胖人數(shù)增加的國家。世衛(wèi)組織今年早些時候發(fā)布報告稱,包括中低收入國家在內,全球人口肥胖程度已增至1975年的3倍,近40%成年人超重,肥胖率約為13%。海灣國家卡塔爾是受肥胖影響最嚴重的國家,70%以上的人超重或肥胖。在亞洲,受影響最嚴重的國家是馬來西亞,約65%的成人超重或肥胖。但無論在富裕地區(qū)還是在較貧困地區(qū),全世界各地的成人肥胖率都在上升。
    (摘編自《英媒:半數(shù)以上中國成年人,超重!》《環(huán)球時報》2020年12月25日)(注)①目前世界衛(wèi)生組織統(tǒng)一規(guī)定使用身體質量指數(shù)(BMI)為衡量肥胖以及超重的標準,BMI=體重(千克)/身高(米)。BMI指數(shù)超過25為超重,超過30為肥胖,超過35則為過度肥胖。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目前我國半數(shù)以上的成年人超重或肥胖,與2002年的不到三成相比,這個數(shù)字大幅上升;17歲及以下的兒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則接近30%。
    B.專家認為能量攝入和能量支出的不平衡直接導致了個體的超重肥胖,而這會增加人們患上心臟病、中風和糖尿病等多種疾病的風險。
    C.根據(jù)“中國居民每日平衡膳食寶塔”圖,位居第三層的肉、蛋、水產品類攝入量每天最好不超過200克,但如今我國居民膳食脂肪供能比已超過推薦上限。
    D.由于超重或肥胖個體更可能遭受新冠肺炎引發(fā)的嚴重并發(fā)癥甚至死亡,因此疫情期間肥胖問題已引起全球的重視,中國政府已發(fā)布應對的相關計劃。
    (2)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當前我國18歲及以上居民男性和女性的平均體重均高于2015年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城鄉(xiāng)各年齡組居民的超重肥胖率也繼續(xù)上升,超重肥胖問題凸顯。
    B.我國居民的不健康生活方式普遍存在,比如居民在外就餐比例不斷上升,家庭人均每日烹調用鹽和用油量超標等,這些都威脅著人們的身體健康。
    C.根據(jù)世衛(wèi)組織發(fā)布的報告,全球面臨肥胖問題,全世界各地的成人肥胖率都在上升,其中海灣國家卡塔爾肥胖人口最多,七成以上的人超重或肥胖。
    D.隨著中國經(jīng)濟的迅猛發(fā)展,民眾的生活方式、膳食結構和鍛煉習慣等也發(fā)生了重大變化,從而直接或間接導致了中國民眾的腰圍日益變粗。
    (3)請根據(jù)材料內容,簡要概括我國應該怎樣加強對超重肥胖的預防和控制。

    發(fā)布:2024/11/5 8:0:2組卷:3引用:4難度:0.5
  • 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材料一:
          談到科學技術對經(jīng)濟發(fā)展的貢獻,自然科學好像比較容易量化。但是,反過來,如果沒有人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不可能轉化為生產力。因為科學轉變?yōu)榧夹g,技術轉變?yōu)楫a品,這需要社會的動力、機制和資源的配置。一種產品能不能生產,在什么地方生產,以多大規(guī)模生產,生產的動機和動力是什么,這些問題解決不好,任何技術都不可能轉化為產品。做一張桌子,要用到物理的、化學的、數(shù)學的知識,但是,這張桌子做成什么款式、什么風格能反映出美學觀點、審美情趣、文化傳統(tǒng),這就體現(xiàn)了人文精神,是人文社會科學的范疇,而不是自然科學技術本身的問題。中國要解決的環(huán)境問題,光有自然科學知識不行,還要有人文社會科學方面的知識。而光有人文社會科學方面的知識,沒有自然科學知識同樣解決不了。任何一種實際問題都是多個學科綜合起來解決??茖W轉變?yōu)榧夹g,技術轉變?yōu)楫a品,是一步一步投入人文社會科學懷抱的過程。
          人文社會科學對自然科學技術起到導向和支撐作用。如果沒有正確的價值導向、價值判斷,自然科學技術不一定是第一生產力,它完全可能是第一破壞力,完全可能禍害人類。比如核技術、克隆技術,如果沒有價值判斷,沒有正確的人文科學理論和價值導向來引導它,科學家完全可能變成瘋子,完全可能禍害人類。正如愛因斯坦講過的那樣:“科學雖然偉大,但它只能回答‘世界是什么’的問題,‘應當如何’的價值目標,卻在它的視野和職能范圍之外?!?br />(《人大校長:我國人文社會科學受到擠壓》)材料二:
          在人文科學中重要的是正確處理科學與價值的關系問題。在自然科學中,當然也存在科學與價值的關系,因為自然科學既具有人文價值又具有社會價值。但就自然科學知識的客觀性而言,價值是中立的,價值觀屬于科學研究的主體。自然科學學者的理想與信仰、愛國主義感情和對科學成果及效用的人文關懷,與自然科學知識的真理性無直接關聯(lián)。二戰(zhàn)期間為德國納粹服務的科學家,同樣可以有新的科學發(fā)現(xiàn)和發(fā)明。而在人文科學中,科學性與價值性是同一的。在人文科學中,如果抽象掉價值性,只追求人文知識的客觀性,就會把人文科學變?yōu)楹翢o意義和價值的死的知識的倉庫。
          人文科學的價值性問題,包括相互聯(lián)系但又不同的兩個方面:一個是人文學者的價值觀念問題,他們持有什么樣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即個人的理想、信仰和抱負問題;另一個是人文學者的精神產品作為人文文化所蘊涵的價值問題。前者是主觀的,它屬于人文學者自身,可以說是人品;后者是客觀的,是文化作為對象化的精神產品所蘊涵的,可以說是文品。這兩者當然不可分,但并不絕對符合。雖然一個人文學者自身的道德素質和人品必然影響他的作品,但不能簡單化為壞書是壞人寫的,好書是好人寫的,即所謂“好人”寫“好書”,“壞人”寫“壞書”。這是過分簡單化的說法。因為人文科學作為科學的一種類型,它的內容并不是作者價值觀念的簡單移植,而是取決于多方面的條件,要求作者對本科學的內容有著扎實的基礎,要進行艱苦的深入的科學研究。人品與作品之間存在矛盾,在中外文化史和藝術史上并不罕見。
          我們追求的人文科學的科學性與價值性的和諧,最重要的是作品自身的科學性與它的價值性之間的統(tǒng)一。這種統(tǒng)一不同于作者的人品與作品的關系,它是作品以自身的具有真理性的內容,創(chuàng)造一個具有人文關懷的價值世界和意義世界。這極其鮮明地表明人文科學的特點,因為人文科學是人類文化的最重要組成部分。一個社會的人文環(huán)境,對于生活其中的成員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狀況,對于他們對人生意義和價值的理解是極為重要的。一個具有濃郁人文氣氛的社會,雖不能保證使所有社會成員都具有高尚的品格和人文素質,但可以說這種人文環(huán)境為人的品性的健康成長提供了一個有利的客觀文化環(huán)境。就一個民族而言,最能鑄就一個民族的民族性和國民性的主要是人文文化。它的優(yōu)秀成果的不斷積累和沉淀,形成一個民族的優(yōu)良品格,而它的糟粕的累積往往沉積為民族的劣根性。中華民族的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就與我們國家傳統(tǒng)文化的人文精神不可分。所以,人文科學的作用不同于自然科學與技術,它的價值和功能不在于直接提高物質生產,促進社會經(jīng)濟增長發(fā)展,而在于提高人的人文素質,培育民族精神,提高人的思想道德和審美素質,使人越來越擺脫由之起源的動物界,更加社會化人性化,從而推進人類發(fā)展和社會整體的進步。這就是它的價值所在。人文科學的這種價值并不是根源于人心,根源于不變的天道,而是根源于人的精神活動及其產品對社會生活與人類自身發(fā)展規(guī)律性的把握。人是在實踐中不斷認識自然和社會的,也是通過在實踐中認識自然和社會,不斷返回主體,不斷認識人類自身和精神活動的本質。
    (選自陳先達《尋求科學與價值之間的和諧》)(1)下列對材料二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自然科學中,科學與價值間不具備同一關系,學者的人文情懷與其科學成果沒有必然聯(lián)系。
    B.人文科學的價值性問題涉及學者和作品兩個方面,后者是文化的載體,其價值具有客觀性。
    C.人品固然會影響作品,但作品好壞不能與人品高下畫等號,體現(xiàn)了人品與作品之間的矛盾。
    D.人文科學很難直接帶來經(jīng)濟增長,但其人文環(huán)境使社會成員具有了高尚的品格和人文素養(yǎng)。
    (2)根據(jù)材料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研發(fā)核彈所需要的物理知識與人文科學沒有直接關聯(lián),技術的轉化與應用卻離不開人文科學。
    B.神舟十號成功發(fā)射后,女航天員王亞平進行首次太空授課,體現(xiàn)的是自然科學技術的價值導向。
    C.開設豪放派詩詞研究專題時,研究的核心應是詩詞的含義和修辭、煉字、煉句等技法知識。
    D.家風正則民風淳,家風成為家庭乃至一個地方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靠的是國人骨子里的美德。
    (3)下列論斷,不能證明材料一中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關系的一項是
     

    A.“(好的電子產品)光有技術是不夠的,它是與藝術、與人文精神的結合,這樣才能產生震撼心靈的效果。”
    B.“自然科學是探討與價值無關的自然世界的學問,人文科學是探討與價值相聯(lián)系的文化世界的學問?!?br />C.“高新技術問題固然迫切,但同等重要甚至更為突出的是觀念、體制的更新,是機制、理論的創(chuàng)新?!?br />D.“科學是在特定社會經(jīng)濟背景下運作的,如果不了解人類行為、態(tài)度和組織的動向,科學也走不了太遠。”
    (4)材料二第一段采用了哪些論證方法?請簡要分析。
    (5)澳大利亞某政客曾對他認為“荒謬”和浪費政府撥款的人文科學進行抨擊,聲稱:“我們要在澳大利亞開展科學研究,但我們希望把研究重點放在真正有意義的事情上?!闭堃罁?jù)材料相關內容,指出這一言論的錯誤之處,并闡明理由。

    發(fā)布:2024/11/5 14:0:2組卷:10引用:4難度:0.5
小程序二維碼
把好題分享給你的好友吧~~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 應用名稱:菁優(yōu)網(wǎng) | 應用版本:4.8.2  |  隱私協(xié)議      第三方SDK     用戶服務條款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jīng)營許可證出版物經(jīng)營許可證網(wǎng)站地圖本網(wǎng)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wǎng)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wǎng)聯(lián)系并提供證據(jù),本網(wǎng)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