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下文,完成題目
范增論
蘇軾 ①漢用陳平計,間疏楚君臣。項羽疑范增與漢有私,稍奪其權(quán)。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為之。愿賜骸骨歸卒伍!”歸未至彭城,疽發(fā)背死。
②蘇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殺增,獨(dú)恨其不早耳。然則當(dāng)以何事去?增勸羽殺沛公,羽不聽,終以此失天下,當(dāng)于是去耶?曰:否。增之欲殺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殺,猶有君人之度也。增曷為以此去哉?《易》曰:“知幾①其神乎!”《詩》曰:“如彼雨雪,先集維霰?!痹鲋?,當(dāng)于羽殺卿子冠軍②時也。
③陳涉之得民也,以項燕、扶蘇。項氏之興也,以立楚懷王孫心③。而諸侯叛之也,以弒義帝。且義帝之立,增為謀主矣;義帝之存亡,豈獨(dú)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與同禍福也。未有義帝亡而增獨(dú)能久存者也。羽之殺卿子冠軍也,是弒義帝之兆也。其弒義帝,則疑增之本也,豈必待陳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蟲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讒入之。陳平雖智,安能間無疑之主哉?
④吾嘗論義帝,天下之賢主也。獨(dú)遣沛公入關(guān),而不遣項羽;識卿子冠軍于稠人之中,而擢以為上將,不賢而能如是乎?羽既矯殺卿子冠軍,義帝必不能堪。非羽弒帝,則帝殺羽,不待智者而后知也。增始勸項梁立義帝,諸侯以此服從;中道而弒之,非增之意也。夫豈獨(dú)非其意,將必力爭而不聽也。不用其言而殺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是始矣。
⑤方羽殺卿子冠軍,增與羽比肩而事義帝,君臣之分未定也。為增計者,力能誅羽則誅之,不能則去之,豈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年已七十,合則留,不合別去,不以此時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
⑥雖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項羽不亡。嗚呼,增亦人杰也哉!
注:①幾:事物發(fā)生變化的細(xì)微跡象。②卿子冠軍:即宋義。公元前207年,秦圍趙,楚懷王封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范增為末將,救趙,途中,宋義畏縮不前,羽殺之。③楚懷王孫心:楚懷王孫子熊心,項梁擁立他為王,仍稱懷王。項羽稱霸后尊熊心為義帝。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diǎn)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
A
A.漢用陳平計,間疏楚君王 |
間:悄悄地 |
B.項羽疑范增與漢有私,稍奪其權(quán) |
稍:漸漸 |
C.方羽殺卿子冠軍,增與羽…… |
方:當(dāng)……時候 |
D.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 |
陋:淺陋,沒有見識 |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diǎn)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
A
A.蘇子曰:增之去善矣 |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
B.當(dāng)于是去耶?曰:否 |
于是余有嘆焉 |
C.不用其言而殺其所立 |
驪山北構(gòu)而西折,直走咸陽 |
D.不以此時明去就之分 |
猶不能不以之興懷 |
(3)作者確認(rèn)范增離開項羽最佳時機(jī)是項羽刺殺卿子冠軍宋義的時候,主要依據(jù)是
C
C
A.漢用陳平計,間疏楚君臣。項羽疑范增與漢有私,稍奪其權(quán)。
B.增勸羽殺沛公,羽不聽,終以此失天下。
C.羽之殺卿子冠軍也,是弒義帝之兆也。其弒義帝,則疑增之本也。
D.(義帝)獨(dú)遣沛公入關(guān),而不遣項羽
(4)下面各項對文章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B
B
A.作者以《周易》中的話為論據(jù),暗示范增如果能見微知著的話,他早就該離項羽而去了。
B.文中引《詩經(jīng)》中的話意在證明事物是發(fā)展變化的,項羽的性格也是變化著的。
C.作者將范增的命運(yùn)與義帝的存亡聯(lián)系起來,認(rèn)為項羽懷疑范增與此相關(guān),而與陳平的離間并沒有必然和根本的聯(lián)系。
D.本文結(jié)構(gòu)上很有特色。從“增之去”這一點(diǎn)鋪開,反復(fù)設(shè)想推測,多方推理證明,層層深入,邏輯性強(qiáng)。
(5)蘇軾對范增有怎樣的評價?請結(jié)合文本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