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章節(jié)挑題

請展開查看知識點列表

>
<
人教部編版: 九年級上
教材版本
人教部編版 人教部編版(2024) 人教部編版(五四制) 人教部編版(五四制)(2024)
年級
七年級上 七年級下 八年級上 八年級下 九年級上 九年級下
更多>>
已完結
中考模擬 分類匯編 專項突破
瀏覽次數(shù):904 更新:2025年02月21日
已完結
夯實基礎 活學活用 人教部編版
瀏覽次數(shù):522 更新:2025年02月20日
  • 211.20世紀30年代艾青詩歌的主要意象是
     
     
    。他的長詩《向太陽》《火把》借歌頌太陽、索求火把,表達了驅逐黑暗、堅持斗爭、爭取勝利的美好愿望,詩人也因此被稱為“
     
     
    ”的歌手。這些詩歌也是自由體詩的代表。

    發(fā)布:2024/12/8 21:30:2組卷:510引用:24難度:0.8
  • 212.背書是寫作的基本功
    梁衡
          ①語文學習的方法固然很多,但我以為最基本的也是最簡便的方法之一就是背書。
          ②一切知識都是以記憶為基礎的。語文學習更是如此。要達到一般的閱讀、書寫水平,你總得記住幾千個漢字;要進一步使文字自然、流暢、華麗、優(yōu)美,你就得記住許多精詞妙句;如要再進一步使文章嚴謹、生動、清晰、新奇,你就得記住許多體式、結構。正像跳舞要掌握基本舞步一樣,只有肚子里滾瓜爛熟地裝上幾十篇范文,才能循規(guī)為圓,依矩成方,進而方圓自如,為其所用。至于文章內(nèi)容的深淺,風格的高下,那是其他方面的修養(yǎng),又當別論。
          ③當然,只有理解了的東西才便于記憶,所以教師指導學生學習時要盡量講清字、詞、文章的含義。但遺憾的是人腦的生理規(guī)律正好相反,年輕時長于記憶,稍長時長于理解,如果一切等理解之后再記便會“失之東隅”。因此有必要少時先背誦記憶一些優(yōu)秀詩文,以后再慢慢加深理解。我國古代的幼兒語文教學多用此法,現(xiàn)在國外教育也很注意這點。蘇聯(lián)在小學低年級教材中就加進普希金的詩歌,讓學生背誦。這種知識的積累方法,好比先貯存上許多干柴,以后一有火種,自然會著。前不久,我在娘子關看瀑布,那飛泉后的半壁山上長滿青苔葛藤,密密麻麻,隨風擺動。我觀察良久,總難對眼前景物加以描繪。猛然想起柳宗元《小石潭記》里“蒙絡搖綴,參差披拂”的描寫何其傳神!當初對柳文只是記住了,理解得并不深,現(xiàn)在通過對生活的觀察、印證,便立即融會貫通。這有點像老牛吃草,先吃后嚼,慢慢吸收。但是假如牛事先不吃進草去,它閑時臥在樹下,就是把自己的胃囊全翻出來,也是不會反芻出新養(yǎng)分的。
          ④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边@文章之“炊”,就是從字、詞、句之“米”組成的。要使自己的語言準確、生動,便要有足夠的后備詞句來供選擇,這就要記要背。比如那鳥的動作吧,小時作文只須一個“飛”字,就全部解決。后來背的詩多了,腦子里記下許多:燕剪春風、鷹擊長空、雁橫煙渚、鶯穿柳浪等,以后再遇到寫鳥時,就很少以一“飛“字搪塞了??涩F(xiàn)在也常遇到這種情況,那筆握在手里,卻晃來晃去,半晌落不下去,好像筆干得流不出墨一樣,其實是腦子里干得想不出恰當?shù)脑~。這時就更恨當初記得少。
          ⑤強調(diào)背和記,決不是限制創(chuàng)造,文學是繼承性很強的,只有記住了前人的東西,才可能進一步創(chuàng)新。古代詩文中有許多名句都是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之作。宋詞人秦觀的“斜陽外,寒鴉萬點,流水繞孤村”,就是從那個暴君君隋煬帝楊廣“寒鴉千萬點,流水繞孤村”的詩中化來;王勃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則脫于庾信的“落花與芝蓋同飛,楊柳共春旗一色”。就是毛主席詩詞中也有不少如“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取于古人的句子。試想王勃肚子里如果不裝有前人的那么多佳詞麗句,決不可能即席揮就那篇《滕王閣序》。高明的文章家在熟讀前人文章的基礎上,不但能向前人借詞、借句,還能借氣、借勢,翻出新意。文章相因,從司馬遷到韓愈、柳宗元,再而蘇軾、歐陽修,總是在不斷地學習,創(chuàng)造,再學習,再創(chuàng)造。你看,人們現(xiàn)在不是多記住了秦、王等后人的名篇佳句,倒忘了楊、庾、等前人的舊作嗎?這正說明文學在繼承中前進。我們應該多記多背些最新最美的詩文,好去提高語文水平,到時也會壓倒秦觀、王勃的。
    (1)文章是從哪四個方面論述中心論點的?請概括。
    (2)簡要分析文章第④自然段的論證過程。
    (3)第⑤自然段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有何作用?
    (4)從作者的觀點出發(fā),你認為語文學習在多背的同時還應注意哪些問題?

    發(fā)布:2024/12/8 21:0:2組卷:195引用:7難度:0.8
  • 213.【作品解讀】你一定在課外讀過魯迅的作品,請向你的同學推薦一篇,并寫出你的推薦詞。
    作品推薦:
     

    推薦詞:
     

    發(fā)布:2024/12/8 17:30:2組卷:31引用:4難度:0.7
  • 214.出發(fā)是一種行動,背起行囊走遍四方;出發(fā)是一種期盼,躊躇滿志把路踩在腳下;出發(fā)是一種心態(tài),歷經(jīng)風雨依然向著陽光……有時,出發(fā)是為了探尋;有時,出發(fā)是為了到達;有時,出發(fā)只為出發(fā)……無論如何,出發(fā)總是成長。
    請以“出發(fā)”為題,寫一篇作文。
    要求:寫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不得套作,不得抄襲,文中不得出現(xiàn)含有個人信息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發(fā)布:2024/12/8 16:30:5組卷:134引用:14難度:0.3
  • 215.閱讀《懷疑與學問》,完成問題。
          ①“學者先要會疑?!?-程頤。
          ②“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學;學則須疑。”--張載
          ③學問的基礎是事實和證據(jù)。事實和證據(jù)的來源有兩種:一種是自己親眼看見的,一種是聽別人傳說的。譬如在國難危急的時候,各地一定有許多口頭的消息,說得如何兇險,那便是別人的傳說,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實際的情形,只有靠己親自去觀察。做學問也是這樣,最要緊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親見的事實證據(jù);但這種證據(jù)有時候不能親自見到,便只能靠別人的傳說了。
          ④我們對于傳說的話,不論信不信,都應當經(jīng)過一番思考,不應當隨隨便便就信了。我們信它,因為它“是”;不信它,因為它“非”。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肯隨便輕信,便是懷疑的精神,做一切學問的基本條件。我們聽說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問:這是誰說的話?最先見于何書?書是何時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們又聽說“腐草為螢”,便要問:死了的植物如何會變飛動的甲蟲?有什么科學根據(jù)?我們?nèi)裟苓@樣追問,一切虛妄的學說便不攻自破了。
          ⑤我們對于不論哪一本書,哪一種學問,都要先經(jīng)過懷疑,因懷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別是非。經(jīng)過懷疑、思索、辨別三個步驟以后,那本書才是我的書,那種學問才是我的學問。否則便是盲從,便是迷信。孟子所謂“盡信書不如無書”,也就是教我們有一點懷疑的精神,不要隨便盲從或迷信。
          ⑥懷疑不僅是消極方面辨?zhèn)稳ネ谋匾襟E,就是積極方面建設新學說,獲得新發(fā)明,懷疑精神也是基本條件。對于別人的話都不打折扣的承認,那是思想上的懶惰。這樣的腦筋永遠是被動的,永遠不能做學問。只有常常懷疑,常常發(fā)問的腦筋才有問題,有問題才想求解答。在不斷的發(fā)問和求解中,一切學問才會進步,許多大學問家大哲學家都是從懷疑中鍛煉出來的。清代的一位大學問家--戴震,幼時讀朱子的《大學?章句》,便問《大學》是何時的書,朱子是何時的人。塾師告訴他《大學》是周代的書,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問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法國的大哲學家笛卡兒也說:“我懷疑,所以我存在。”他的哲學就建設在對于萬事萬物的懷疑和明辨上。一切學問家,不但對于流俗傳說,就是對于過去學者的學說也常常要抱懷疑的態(tài)度,常常和書中的學說辯論,常常評判書中的學說,常常修正書中的學說。要這樣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學說產(chǎn)生。古往今來,科學上新的發(fā)明,哲學上新的理論,美術上新的作風,都是這樣來的。如果后來的學者都墨守前人的舊說,那就沒有新問題,沒有新發(fā)明,一切學術就停滯了,人類的文化也就不會進步了。
    (1)選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然后圍繞哪兩個方面緊扣中心論點進行論證?
    (2)選文第④段畫線句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有何作用?
    (3)選文第⑥段中加點詞“一切”是否去掉,對此,你怎么看?
    (4)說說最后一段的論證思路。

    發(fā)布:2024/12/8 15:30:1組卷:123引用:2難度:0.4
  • 216.試以“雪花飄飄”為實景,展開想象,寫一篇小短文。(不少于150字)

    發(fā)布:2024/12/8 15:0:1組卷:28引用:2難度:0.6
  • 217.為了讓同學們更好地了解現(xiàn)代詩歌,九年級(1)班舉辦了“輕叩詩歌的大門”綜合性學習活動。請你一起參加。
    (1)為了開展好這次活動,班委會擬定了兩個活動項目,請你再設計兩個。
    ①搜集喜歡的詩;
    ②整理搜集的詩;
     
    ;
     

    (2)下面是一位同學設計的“我最喜愛的詩歌”推薦表,請將表格填寫完整。
    詩歌 推薦理由
    礁 石
    艾青
    一個浪,一個浪
    無休止地撲過來
    每一個浪都在它腳下
    被打成碎沫、散開……
    它的臉上和身上
    像刀砍過一樣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著微笑,看著海岸
    --選自《艾青詩選》
     

    發(fā)布:2024/12/8 13:30:2組卷:219引用:5難度:0.7
  • 218.名著閱讀。下列關于名著內(nèi)容的表述,正確的一項是( ?。?/h2>

    發(fā)布:2024/12/8 8:30:1組卷:36引用:2難度:0.9
  • 219.下列各句中,表達得體的一句是(  )

    發(fā)布:2024/12/8 7:0:1組卷:319引用:6難度:0.9
  • 220.閱讀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創(chuàng)造宣言
    陶行知
          創(chuàng)造主未完成之工作,讓我們接過來,繼續(xù)創(chuàng)造。
          美術家如羅丹,是一面造石像,一面崇拜自己的創(chuàng)造。
          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愛人。他們所要創(chuàng)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真善美的活人,是我們的神,是我們的石像,是我們的愛人。教師的成功,是創(chuàng)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樂是創(chuàng)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學生。說得正確些,先生創(chuàng)造學生,學生也創(chuàng)造先生,學生先生合作而創(chuàng)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倘若創(chuàng)造出丑惡的活人,不但是所塑之像失敗,亦是合作塑像者之失敗。倘若活人之塑像是由于集體的創(chuàng)造,而不是個人的創(chuàng)造,那么這成功失敗也是屬于集體,而不是僅僅屬于個人。在一個集體當中,每一個活人之塑像,是這個人來一刀,那個人來一刀,有時是萬刀齊發(fā),倘使刀法不合于交響曲之節(jié)奏,那便處處是傷痕,而難以成為真善美之活塑像。
          教育者也要創(chuàng)造值得自己崇拜之創(chuàng)造理論和創(chuàng)造技術。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點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對,可能刀像同毀;刀法如果用得對,則一筆下去,萬龍點睛。
          有人說:環(huán)境太平凡了,不能創(chuàng)造。平凡無過于一張白紙,八大山人揮毫畫他幾筆,便成為一幅名貴的杰作。平凡也無過于一塊石頭,到了米開朗琪羅的手里,可以成為不朽的塑像。
          有人說:生活太單調(diào)了,不能創(chuàng)造。單調(diào)無過于坐監(jiān)牢,但是就在監(jiān)牢中,產(chǎn)生了《易經(jīng)》之卦辭,產(chǎn)生了《正氣歌》。單調(diào)又無過于沙漠了,而雷賽市竟能在沙漠中造成蘇伊士運河,把地中海與紅海貫通起來。
          可見平凡單調(diào),只是懶惰者之遁辭,既已不平凡不單調(diào)了,又何須乎創(chuàng)造。我們是要在平凡上造出不平凡;在單調(diào)上造出不單調(diào)。
          有人說:年紀太小,不能創(chuàng)造,見著幼年研究生之名而哈哈大笑。但是當你把莫扎特、愛迪生及沖破父親數(shù)學層層封鎖之帕斯卡的幼年研究生活翻給他看,他又只好啞口無言了。
          有人說:我是太無能了,不能創(chuàng)造。可是魯鈍的曾參,傳了孔子的道統(tǒng);不識字的惠能傳了黃梅的教義?;菽苷f:“下下人有上上智。”我們豈可以自暴自棄呢!可見,無能也是借口。
          有人說:山窮水盡,走投無路,陷入絕境,等死而已,不能創(chuàng)造。但是遭遇八十一難之玄奘,畢竟取得佛經(jīng);糧水斷絕,眾叛親離之哥倫布,畢竟發(fā)現(xiàn)了美洲;凍餓病三重壓迫下之莫扎特,畢竟寫出了《安魂曲》。絕望是懦夫的幻想。歌德說:沒有勇氣,一切都完。是的,生路是要勇氣探出來,走出來,選出來的。這只是一半真理,當英雄無用武之地,他除了大無畏之斧,還得有智慧之劍、金剛之信念與意志,才能開出一條生路。
          所以,處處是創(chuàng)造之地,天天是創(chuàng)造之時,人人是創(chuàng)造之人,讓我們至少走兩步退一步,向著創(chuàng)造之路邁進吧!
          ……
          創(chuàng)造之神,你回來聽!只要你肯回來,我們愿意把一切--我們的汗,我們的血,我們的心,我們的生命--都獻給你。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熱情,便是創(chuàng)造之神所愛住的行宮,就能開創(chuàng)造之花,結創(chuàng)造之果,繁殖創(chuàng)造之森林。
          羅丹說:“惡是枯干。”汗干了,血干了,熱情干了,僵了,死了,死人才無意于創(chuàng)造。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熱情,便是創(chuàng)造之神所愛住的行宮,就能開創(chuàng)造之花,結創(chuàng)造之果,繁殖創(chuàng)造之森林。
    (1)請寫出本文節(jié)選部分作者的論證思路。
    (2)文中畫線句子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有何作用?
    (3)本文認為教育最大的成功是什么?為了獲得這成功,教育者要注意哪些問題?(至少寫出三點)
    (4)下列對文章的賞析,不正確的兩項是
     

    A.“合于交響曲之節(jié)奏”,是說集體創(chuàng)造活人之塑像應遵循相互合作與協(xié)調(diào)原理。
    B.作者引用歌德的話“沒有勇氣,一切都完”,著重證明惟恐有大無畏精神才是創(chuàng)造取得成功的關鍵。
    C.“走兩步退一步”隱含著創(chuàng)造之路雖有曲折坎坷,但還是要不斷前進的意思。
    D.“創(chuàng)造之神所愛住的行宮”意指創(chuàng)造之神往往鐘情于勤奮而勇于奉獻的人。
    E.本文的主旨可以概括為主要論述教育者需要探索創(chuàng)造理論和創(chuàng)造技術。
    F.作者善于用排比的手法來增強文章的氣勢、說理效果和感染力。

    發(fā)布:2024/12/8 5:0:1組卷:141引用:2難度:0.7
login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yōu)網(wǎng)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xié)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wǎng)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wǎng)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wǎng)聯(lián)系并提供證據(jù),本網(wǎng)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