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2023-2024學年廣東省清遠市四校聯(lián)盟高二(上)期中語文試卷

發(fā)布:2024/10/11 14:0:2

一、現(xiàn)代文閱讀(35分)(一)現(xiàn)代文閱讀I(本題共1小題,19分)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材料一:
          中國美學最近40多年的發(fā)展大體可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新時期美學研究的審美自律論階段,這一時期的美學研究關注的焦點問題是美與藝術的本質問題;第二階段是新世紀美學研究的文化他律論階段,這一時期美學研究積極拓寬自己的研究領域,主動回應大眾文化的欲求,重點強調美學研究的分散化與區(qū)域性特點;第三階段或者說新時代中國美學的發(fā)展一定要突破“泛美學”傾向,應該從審美研究和文化研究發(fā)展到跨文化研究。
          美學與文化的結合形成文化美學,其主要表現(xiàn)是立足于各自民族文化的立場,質疑西方美學的普遍有效性,強調文化的特殊性,反對對美學作出統(tǒng)一規(guī)定,如提出東方美學、中國美學、日本美學、印度美學等。
          跨文化藝術美學研究是對文化美學的超越,是對美學自身研究領域的拓展。它體現(xiàn)出一種將美學的內部問題與外部問題有機結合起來所形成的的綜合研究的體征,既不放棄美學自身固有的老問題,又不拒絕回答文化研究提出的新問題。從這個意義上講,從美學到文化美學再到跨文化美學是美學學科發(fā)展的內在要求,這是從美學發(fā)展的角度得出的一個基本結論。換言之,跨文化藝術美學體現(xiàn)了中國藝術美學發(fā)展的內在要求,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近幾十年來,以大眾文化為主要研究旨趣的文化研究對美學研究形成了深刻的影響,帶來了巨大的沖擊。當前的美學研究一直努力在對這種沖擊和挑戰(zhàn)進行積極回應,以此深度介入當代審美實踐出現(xiàn)的全新的文化問題,及時總結新媒體藝術以及在全球化背景下產生的跨文化藝術門類。在此背景下,跨文化藝術美學正是對文化研究的積極回應,將隨著新媒體出現(xiàn)的新型藝術納入自己的研究范圍,是對美學研究領域的拓展。
          跨文化藝術美學研究的主要內容是“古今中外”問題?!肮沤瘛睘榭缥幕囆g美學研究的時間維度,“中外”為跨文化藝術美學研究的空間維度。長期以來,美學研究的時間維度與空間維度是疊加的,由此出現(xiàn)了“中為古”(即把中國等同于古代)、“西為今”(把西方等同于現(xiàn)代)的中西二元論模式。跨文化藝術美學研究首先要分割時間與空間兩種維度的疊加,復原“中外”與“古今”各自的原初含義,實現(xiàn)美學研究跨越中外與跨越古今的平等交流與對話。
          跨文化藝術美學包含兩方面的含義:第一是指跨文化藝術的美學研究;第二是藝術美學的跨文化研究??缥幕囆g,作為跨文化藝術美學的研究對象,是指跨越不同文化界限的藝術,包括跨文化藝術創(chuàng)造、跨文化藝術作品、跨文化藝術欣賞和批評等??缥幕囆g創(chuàng)作,是從作者層面對跨文化藝術的界定,例如一位作者處于異文化環(huán)境中并受到異文化影響而進行的藝術創(chuàng)作,或者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作者共同完成一件藝術作品,這都屬于跨文化藝術創(chuàng)作。跨文化藝術作品是指作品中吸收了異文化的因素,或者借鑒了異文化的藝術技法而創(chuàng)作的藝術作品,或者是對異民族藝術作品的再創(chuàng)作。對跨文化藝術創(chuàng)造、跨文化藝術作品和跨文化藝術欣賞和批評進行美學研究顯然屬于跨文化藝術美學的題中之義。
          跨文化藝術美學,無論是跨文化藝術的美學研究,還是藝術美學的跨文化研究,都是新課題,需要付出許多艱辛和努力,也需要許多同行的共同協(xié)作??缥幕囆g美學因其對美學研究的新發(fā)現(xiàn)與新思考,必將成為當代中國美學研究的發(fā)展新趨向。
    (摘編自李慶本《跨文化藝術美學:當代中國美學發(fā)展新趨向》)      材料二:
          從20世紀初期到中期,蔡元培、朱光潛、宗白華等都借助西方古典美學思想來與中國古代美學思想結合,做出中西美學融合與對比的解釋,構建出中西跨文化美學的初步形態(tài)。但20世紀中期開始到21世紀,隨著語言、媒介等因素對具體藝術形式的介入,中西跨文化藝術美學難度更高也更復雜。
          通過分析當今跨文化藝術美學中語言符號、審美意識形態(tài)、文化習性三個難點,來尋找克服三種跨文化美學阻礙的可能性。首先,對語言符號在藝術形式中難以轉化、難以傳達深度美學思想的問題,圖像轉化和圖像研究可以是一條路徑。就最能體現(xiàn)中國戲劇美學的戲曲藝術而言,突破戲曲是一種視聽藝術綜合體的觀念,在跨文化過程中先將語言符號功能弱化,通過圖像符號建立文化視覺符號,再通過文化視覺符號建立一種民族藝術符號象征,從而最終進入到完整的戲曲藝術中,讓西方通過戲曲了解中國藝術美學。第二,在審美意識形態(tài)成為中國當代藝術傳播與交流的屏障時,靈活運用藝術作品的商品功能,適當巧妙地避免審美意識形態(tài)沖突的尷尬境遇。第三,在藝術跨文化中因文化習性陌生化而影響到審美方式,用分離式的經驗審美來替代介入式的經驗審美,甚至用想象來替代經驗,是避免藝術作品跨文化因文化習性陌生化的方式之一。
          當然,以上這三種方案也僅能在一定程度上地解決跨文化藝術美學構建中的問題,無法做到徹底地消除跨文化藝術美學構建中的障礙,如果要做到中西跨文化藝術美學的平等,更需要使西方美學家和藝術家對中國美學與藝術產生興趣,做到自覺融合。所以需要挖掘藝術在跨文化進程中的難點,有利于進一步解決跨文化的問題,進而促使西方從美學理念與藝術實踐兩方面理解中華美學精神,去實現(xiàn)跨文化藝術美學的中西文化平等跨越。
    (摘編自李一帥《構建跨文化藝術美學的難點思辨》)(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化美學的產生與民族獨立密不可分,在統(tǒng)一的規(guī)定下展現(xiàn)民族文化的特殊性是美學發(fā)展的新趨向。
    B.跨文化藝術美學之所以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它體現(xiàn)了中國藝術美學發(fā)展的內在要求。
    C.中西二元論模式的出現(xiàn),是由于長期以來美學研究的領域里,時間維度與空間維度是相互疊加的。
    D.跨文化藝術創(chuàng)作,是從作者層面對跨文化藝術的界定,這種作品吸收了異文化的因素,或者借鑒了異文化、異民族藝術作品。
    (2)根據(jù)材料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當今中國美學的發(fā)展任務應該是拓寬研究領域,積極回應新時代民眾對于跨文化藝術美學的訴求。
    B.跨文化藝術美學研究是對文化美學的超越,由此看來,其特征表現(xiàn)為不放棄美學自身固有的老問題。
    C.正是因為需要挖掘藝術在跨文化進程中的難點,所以要使西方美學家和藝術家對中國美學與藝術產生興趣,做到自覺融合。
    D.在以大眾文化為主要研究旨趣的文化研究對美學研究進行沖擊的背景下,跨文化藝術美學將隨著新媒體出現(xiàn)的新型藝術納入自己的研究范圍。
    (3)結合材料內容,下列選項中最能支持材料二最后一段的論據(jù)是
     

    A.作家莫言認為應該利用文學作品普及到對全人類以及世界上各個國家的描寫,文學作品應該立足于作家的本土,甚至超越本土。
    B.《中國梵高》講述世界最大的油畫復制工廠——深圳大芬油畫村的農民畫工趙小勇、周永久,多年來以復制西方經典油畫謀生。
    C.加拿大藝術家佩爾蒂埃提到,中國的傳統(tǒng)和文化、傳說和故事,總是與人們的日常生活交織在一起,這就是她最大的靈感來源。
    D.作家余華曾經多次表明,是川端康成與卡夫卡構成了他對文學的認識,他的敘述得益于川端康成,而奇情異想則要感謝卡夫卡。
    (4)請簡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脈絡。
    (5)結合全文,簡要概括如何解決跨文化藝術美學構建中產生的問題。

    組卷:1引用:1難度:0.5

(二)現(xiàn)代文閱讀II(本題共1小題,16分)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井岡山,唯有敬畏我才能心安
    帕 男
          《菜根譚》里說:“自天子以至于庶人,未有無所畏懼而不亡者也。天子者,上畏天,下畏民,畏言官于一時,畏史官于后世?!睖\顯地說敬就是敬重,畏就是恐懼和害怕。有誰敢說來井岡山是為了旅游的,至少我不敢。
          在我的意念里,從來就沒有想過要到井岡山一游。此次學習,可謂是“命”,我當然不信命,可冥冥之中卻在暗示自己。
          “井岡山”三個字一直縈繞在我的心里,30年揮之不去。
          首先讀的是袁鷹的《井岡翠竹》,開篇第一句至今仍記得:“井岡山五百里林海里,最使人難忘的是毛竹。”接著又有這樣的一段描寫:“從遠處看,郁郁蒼蒼,重重疊疊,望不到頭。到近處看,有的修直挺拔,好似當年山頭的崗哨;有的密密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坳里的奇兵;有的看來出世還不久,卻也亭亭玉立,別有一番神采?!?br />      家鄉(xiāng)多毛竹,和井岡山的并無二致,與竹子的交情可謂深遠,甚至可以說惺惺相惜,和生活的旅伴一樣。
          但井岡山的竹子不再是竹子,是鐵骨錚錚的偉大戰(zhàn)士,是屹立不倒的一種精神。亦如袁鷹所寫:“井岡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
          到井岡山,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竹子。漫山遍野且密密匝匝,一眼望不到盡頭。其形高挺,接天摩日,葉葉交疊,尾尾相衍,連陽光都難潑進來一點,小澗清流,霧氣氤氳,這氣場,突然令我肅然起敬。在竹林中穿行,我居然未敢觸碰一棵竹子,腦海里老裝著袁鷹的那段文字:“用它搭過帳篷,用它做過梭鏢,用它當罐盛過水、當碗蒸過飯,用它做過扁擔和吹火筒,在黃洋界和八面山上,還用它擺過三十里竹釘陣,使多少白匪魂飛魄散,鬼哭狼嚎?!?br />      我不忍更不敢觸碰他們,不忍的是怕這些竹子就是當年戰(zhàn)士的化身,應該讓他們靜靜地站在那里,不染塵埃;不敢是怕驚擾了他們早已安息的靈魂。
          竹子是“節(jié)”與“潔”的象征。
          誰不知道竹子亭亭玉立,婆娑有致,不畏霜雪,四季常青,而且“未出土時先有節(jié),便凌云去也無心”,這種君子之風,不正是我們所景仰的嗎?故而鄭板橋大為贊賞:“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此刻,我還想起了宋人蘇軾的詩:“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醫(yī)。”可見竹子的高潔備受文人青睞。
          在參觀完小井紅軍醫(yī)院后,我們來到了離醫(yī)院不遠的烈士墓憑吊。就在繞紀念碑行告別禮時,我看到路旁的樹林里有一塊伏臥在地的小石碑,上刻有“魂歸井岡紅軍老戰(zhàn)士曾志”以及生卒年,不了解曾志的人定以為這與小井紅軍烈士墓相鄰,和巍巍青山做伴的樹葬墓是鄉(xiāng)下某位過世的老人。
          實際上她也真的把自己當成井岡山的一名普普通通的老戰(zhàn)士,這與鄉(xiāng)下普通的老人何異?可曾志畢竟是大名鼎鼎名副其實的中國革命老人。
          據(jù)說有“滿湘美女”之稱的曾志,1911年5月2日生于湖南省宜章縣一個清貧的知識分子家庭。1924年考入湖南省立第三女子師范學校,1926年8月考入湖南衡陽農民運動講習所,同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28年4月上井岡山,先后任有四軍后方總醫(yī)院黨支都書記、紅四軍組織科干事、紅四軍前委工農運動委員會民運股股長、婦女組組長等職。她參加過著名的“黃洋界保衛(wèi)戰(zhàn)”。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先后任廣州市委書記、中共中央組織部副部長等職。
          曾志是從槍林彈雨、炮火硝煙、敵特追捕、白色恐怖中走過來的人,歷經九死一生,她的意志堅如磐石。
          在培訓班互動課時,我又聽了曾志在井岡山的孫子石金龍講他奶奶曾志和全家人的事情,更令我高山仰止。原來在1928年年底,曾志產下了一名男嬰,但迫于戰(zhàn)爭形勢,她不得不將出生不久的孩子托給了當時留守井岡山的王佐部隊一個叫石禮保的副連長代為撫養(yǎng),這名男嬰也就是石金龍的父親石來發(fā)。丟下孩子,曾志就隨著部隊,告別了井岡山。
          新中國成立后,曾志多次托人到井岡山尋找孩子。直到1952年,時任廣州市委書記的曾志才終于得以母子相見。別以為兒子找到當市委書記的母親,就再也不用當農民了。曾志把石來發(fā)留在身邊住了一段時間后,就讓他重新回到井岡山當農民,直到老死井岡山。
          我在房間里,對著毛主席“重上井岡山”的牌匾,嘗試朗讀袁鷹《井岡翠竹》中的一小段:“毛竹青了又黃,黃了又青,不向殘暴低頭,不向敵人彎腰。竹葉燒了,還有竹枝;竹枝斷了,還有竹鞭;竹鞭砍了,還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一到春天,漫山遍野,向大地顯露著無限生機的,依然是那一望無際的翠竹!”頓時,我的心里豁然明亮,此次來井岡山,不是宿命,而是必須。
          記得哲學家薩特曾經說過:世界上有兩樣東西是亙古不變的,一是高懸在我們頭頂上的日月星辰,一是深藏在每個人心底的高貴信仰!
          來井岡山,除了敬畏你還敢生出什么奢想?
    (有刪改)(1)下列對文章思想內容的分析與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前文“此次學習,可謂是‘命’”與文末“不是宿命,而是必須”的表述,前后矛盾,表現(xiàn)了作者對井岡山既敬且畏的糾結心理。
    B.文中引用鄭板橋和蘇軾的詩文,凸顯了竹子的“節(jié)”與“潔”,彰顯了井岡山紅軍戰(zhàn)士為革命奉獻犧牲的高潔品質。
    C.“就讓他(石來發(fā))重新回到井岡山當農民,直到老死井岡山?!边@表現(xiàn)了曾志雖位高權重卻大公無私。
    D.“家鄉(xiāng)多毛竹,和井岡山的并無二致”,這表明作者認同井岡山的竹子,但這兩地的竹子給作者的感受并不一樣。
    (2)下列對文章藝術特點的理解與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開篇引述《菜根譚》中的句子,既引出了“敬畏”一詞,起到點題的作用,又明確了“敬畏”的含義,為下文做鋪墊。
    B.文章寫井岡山的竹子,既摹其形,又現(xiàn)其神,從形與神等方面表現(xiàn)了井岡山的竹子帶給作者的心靈震撼。
    C.文章以“我的行蹤”為線索,具體敘述了“我”在井岡山學習的經歷,抒寫了“我”對井岡山的獨特的感受,形散而神不散。
    D.“和巍巍青山做伴的樹葬墓是鄉(xiāng)下某位過世的老人”,此句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寫革命老人曾志魂歸故里。
    (3)文章由井岡山的竹子轉向對“曾志”的敘述,這樣寫有何用意?請簡要概括。
    (4)文章的題目“井岡山,唯有敬畏我才能心安”,有什么含義?

    組卷:4引用:4難度:0.5

(二)語言文字運用II(本題共1小題,10分)

  • 7.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人勤地不懶,出一分勞力就一定能有一分收成。驗證不遠,不出十天八天,你留心那平整濕潤的菜畦吧,就從那里會生長出又綠又嫩又茁壯的瓜菜的新芽哩。那些新芽,條播的行列整齊,撒播的萬頭攢動,點播的傲然不群,帶著笑,發(fā)著光,充滿了無限生機。一棵新芽簡直就是一顆閃亮的珍珠。“夜雨剪春韭”是老杜的詩句吧,清新極了;老圃種菜,一畦菜怕不就是一首更清新的詩?
          ①暮春,中午,踩著畦垅間苗或者鋤草中耕,煦暖的陽光照得人渾身舒暢。新鮮的泥土氣息,素淡的蔬菜清香,一陣陣沁人心脾。一會兒站起來,伸伸腰,用手背擦擦額頭的汗,看看苗間得稀稠,中耕得深淺,草鋤得是不是干凈,那時候人是會感到勞動的愉快的。②夏天,晚上,菜地澆完了,三五個同志趁著皎潔的月光,坐在畦頭泉邊,吸吸煙;或者不吸煙,談談話;談生活,談社會和自然的改造,一邊人聲咯咯羅羅,一邊在談話間歇的時候聽菜畦里昆蟲的鳴聲;蒜在抽苔,白菜在卷心,芫荽在散發(fā)脈脈的香氣:一切都使人感到一種真正的田園樂趣。
    (1)文中有三個重疊形式“擦擦、談談、咯咯羅羅”,請說說它們和“擦、談、咯羅”相比,在語意上各有什么不同?
    (2)對文學作品來說,標點標示的停頓,有時很有表現(xiàn)力。文中有兩處畫橫線部分,請任選一處,分析其中的逗號是怎樣增強表現(xiàn)力的。
    (3)文中有兩處畫波浪線部分,結構大體相同,請簡要分析二者在修辭手法上的異同。
    ①一棵新芽簡直就是一顆閃亮的珍珠。
    ②一畦菜怕不就是一首更清新的詩?

    組卷:13引用:6難度:0.5

四、寫作(60分)

  • 8.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儒家是追求入世的哲學,鼓勵人們奮發(fā)圖強、勇于進取、敢于擔當,這可以概括為“拿得起”;佛家是追求出世的哲學,鼓勵人們放下自我,擺脫私心的困縛,超脫對外物的追逐,這可以概括為“放得下”;道家追求“不妄為”的智慧,鼓勵人們依道而行,順應規(guī)律,這可以概括為“想得開”。
          拿得起,放得下,想得開,儒、佛、道三家各有所長又互為補充,共同構筑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之魂。
          以上材料對我們讀書治學、成才修身,甚至是洞悉社會、治國理政,都具有一定的啟示意義。請結合材料寫一篇文章,體現(xiàn)你的感悟與思考。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組卷:31引用:8難度:0.6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yōu)網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xié)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聯(lián)系并提供證據(jù),本網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