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學年江西省宜春市豐城市東煌學校高三(上)期中語文試卷
發(fā)布:2024/12/18 3:30:1
一、現代文閱讀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傳統表演藝術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一座蘊藏豐富、有待進一步開發(fā)利用的民族民間藝術資源寶庫。經過十幾年的努力,一些傳統表演藝術項目已走出困境,呈現出新的生機與活力,但仍有一些項目面臨著不容忽視的新問題。
傳統表演藝術與普通民眾生活息息相關,其表演通常具有群體性特征:無論侗族大歌還是壯族山歌,人人都可展示歌喉;無論漢族的秧歌,還是藏民的鍋莊,民眾歡樂起舞的場面都蔚為大觀。對這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就堅持其生活性、群體性,而不僅局限于藝術團體或演出隊等小范圍內。廣大民眾為慶賀豐收、祭祖敬神、禳災祈福而載歌載舞的即興表演,寄托著他們深沉的精神追求和豐富情感。使傳統表演藝術“雅化”,固然能彰顯各類民族民間藝術的特色,但也弱化了傳統表演藝術的民俗文化內涵。
當然,各類民間表演藝術過充分提煉和藝術升華,進而搬上舞臺,其成功之作對此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起到促進作用。如春晚舞臺上,藏族舞蹈《飛弦路春》、蒙古族舞蹈《吉祥頌》等都曾大放異彩,然而,在對民間表演藝術進行再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有些實施者沒有堅持本真性的原則,將一些傳統藝術改編得面目全非。比如,有些人在改造民樂時套用西方音樂編排方式,被改編的作品便失了自身的魂魄。因此,對民族民間藝術進行“二度創(chuàng)作”,應既不失其本真的藝術特性,又科學地融入現代元素,適應民眾新的審美需求。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編導們深諳民間表演藝術的特性,并能進行實地調研、采風,挖掘出民間藝術的基本元素與本質精神。
各種傳統表演藝術都是在特定的時空中呈現的,靠其演出行為形式形成藝術價值。這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性決定了應對其實施活態(tài)傳承與保護、使之以鮮活形態(tài)生存于民間,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搶救保護實施中,有些地區(qū)視保存為保護,重視硬件設施,各類場館及專題博物館建設頗具規(guī)模,民間收集來的各種樂器、道具、面具、服裝等都得到妥善收藏,這種博物館式的展示與收藏,雖然能較好地保存民間表演藝術的物質載體,但變活態(tài)傳承為固態(tài)展示,無法從根本上解決件統表演藝術的生存發(fā)展問題。有人認為通過錄音、錄像等數字化手段便可記錄、存儲、呈現表演藝術的成果和過程,達到搶救性保護的效果,但是,這只是對文化遺產的部分信息進行了保存,人在進行藝術表演時涉及的很多現象難以精確量化,其中不少信息是無法獲取和記錄的。對傳統表演藝術的保護必須堅持以人為本,活態(tài)保護,才適合其自身的傳承發(fā)展規(guī)律。
(摘編自李榮啟《論傳統表演藝術的保護與傳承》)(1)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傳統表演藝術通常具有生活性和群體性的特征,民眾也是演出的重要參與者。
B.春晚優(yōu)秀的民族歌舞節(jié)目為傳統表演藝術的臺舞改編提供了可資借鑒的思路。
C.傳統表演藝術進行“二度創(chuàng)作”時,應當避免西式改編,以防失去原有風格。
D.錄音、錄像等手段可以記錄傳統表演藝術的成果和過程,能夠起到保存作用。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針對當下傳統表演藝術保護中出現的一些片面認識,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B.第四段將一些地區(qū)的場館建設和數字化保存做比較,論證了保護與保存的不同。
C.文章緊扣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統表演藝術的幾種屬性,多角度展開論證。
D.文章對現有傳統表演藝術保護舉措的成效與不足都有論及,體現出辯證的態(tài)度。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活態(tài)保護致力于保護傳統表演藝術的活力,看重人的因素在項目傳承中的作用。
B.民間各種自發(fā)的載歌載舞活動都是傳統表演藝術的一部分,有很強的民俗色彩。
C.傳統表演藝術依賴動態(tài)展示以呈現藝術內蘊,將其物質載體作固態(tài)展示則沒有價值。
D.傳統表演藝術源自生活,使其“雅化”意味著脫離原生的環(huán)境,很難獲得成功。組卷:4難度:0.7
二、非連續(xù)性文本閱讀
-
2.閱讀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材料一:
現在,中國在扶貧攻堅工作中采取的重要舉措,就是實施精準扶貧方略,找到“貧根”,對癥下藥,把向治療。我們堅持中國制度的優(yōu)勢,構建省、市、縣、鄉(xiāng)、村五級一起抓扶貧,層層落實責任制的治理格局。我們注重抓六個精準,即扶持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因村派人精準、脫貧成效精準,確保各項政策好處落到扶貧對象身上。
(摘自習近平《攜手消除貧困促進共同發(fā)展——在2015年減貧與發(fā)展高層論壇的主旨演講》) 材料二:
貧困是一個世界性難題,反貧困是國際社會和各個國家或地區(qū)面臨的共同責任,隨著對貧困問題認識的不斷深入和反貧困實踐的有效推進,貧困概念和反貧困的理論不斷發(fā)展。精準扶貧是對世界反貧困理論的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體現了以人為本、賦權提能、參與合作的反貧困思想,并將該思想具體化、可操作化,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體現社會主義優(yōu)越性的精準扶貧理論體系。
(摘編自王介勇等《我國精準扶貧政策及其創(chuàng)新路徑研究》) 材料三:
貴州省江口縣通過發(fā)掘本地資源與特色文化,尋求經濟高質量發(fā)展和生態(tài)環(huán)境高水平保護,探索了一條利于形成脫貧長效機制的新路。江口縣以“天下名岳之宗”的世界自然遺產梵凈山申遺為契機,創(chuàng)建區(qū)域品牌,打造民族民俗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梵凈山地理標識。梵凈山周邊的自然村落風景優(yōu)美,少數民族居多,這里保留了豐富的人文和自然資源,因此江口縣引進多家旅游企業(yè)創(chuàng)建景區(qū)、中國傳統古村落和鄉(xiāng)村旅游示范點,形成了旅游產業(yè)群。另一方面,江口縣發(fā)展規(guī)模化生態(tài)農業(yè),重點扶持生態(tài)茶和冷水魚等項目。江口縣引進了專業(yè)的企業(yè),由企業(yè)負責研發(fā)、技術指導標準認證、茶葉深加工和市場開拓,同時在景區(qū)周邊山區(qū)開發(fā)茶園,實現“茶旅”互動,促進產業(yè)發(fā)展良性循環(huán)。
(摘編自謝玉梅《脫貧攻堅背景下的設計參與扶貧——基于江口的考察》,《光明日報》2019年5月8日) 材料四:
與緬甸、老撾、越南接壤的云南是國際公認的世界茶樹原產地之一。發(fā)源于青海唐古拉山脈的瀾滄江在云南省境內長達1200多公里,這條大河流經云南兩岸的山區(qū)正是云南茶葉的主產區(qū),這里擁有成片的古茶園,其中不乏樹齡在數百年至上千年的古茶樹。居住在這一流域的布朗族、傣族、基諾族、拉祜族、佤族等少數民族世代以茶為生,創(chuàng)造出了燦爛豐富的民族茶文化。近年來,云南省把茶產業(yè)作為重點產業(yè)來抓,對以普洱茶為代表的茶產業(yè)引導扶持,將其視為促進農村脫貧攻堅、茶農增收的重要途徑。在政策扶持方面,重點茶產區(qū)各級政府對茶產業(yè)發(fā)展給予政策傾斜,各級財政加大對茶產業(yè)的投入扶持力度,重點打造區(qū)域品牌,做大做強普洱茶、滇紅茶、滇綠茶三個品牌。與此同時,為解決云南茶葉銷路不暢、困擾茶農與消費者的賣難買難問題,云南從省里到市、縣都在努力搭建多種銷售平臺,通過走出去、請進來,助力茶產業(yè)成長壯大。
(摘編自《茶產業(yè)托起云南民族地區(qū)脫貧致富夢》,《光明日報》2020年2月21日)(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精準扶貧方略是我國目前扶貧攻堅工作中的重要舉措,它通過對貧困對象的精準幫扶,爭取拔除“貧根”,實現脫貧致富。
B.貴州省江口縣把產品研發(fā)、標準認證等工作交給專業(yè)的企業(yè)進行運作,這種做法推進了產業(yè)規(guī)模化,促進了產業(yè)良性發(fā)展。
C.近年來,云南省充分發(fā)揮其生態(tài)資源、地理資源、勞動力資源和交通資源的優(yōu)勢,把茶產業(yè)作為當地重點產業(yè)來抓。
D.云南省古茶園區(qū)域擁有獨特的少數民族文化資源和自然資源,結合這兩種資源可以設計出更為精準的扶貧方案。
(2)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介紹了精準扶貧的具體內容、作用和價值,據此可知落實精準扶貧政策是解決我國當前貧困問題的有效途徑。
B.材料三中,貴州省江口縣通過打造民族民俗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梵凈山地理標識兩項舉措,探索出了一條利于形成脫貧長效機制的新路。
C.材料四中,為進一步做大做強茶產業(yè)、推進精準扶貧、帶動茶農增收,云南省各級財政加大了對茶產業(yè)的投入扶持力度。
D.通過材料三、四的對比可以發(fā)現,云南古茶園如果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做“茶旅”互動的文章,可能會進一步促進當地經濟發(fā)展。
(3)貴州省江口縣與云南省民族地區(qū)的精準扶貧工作內容有哪些共通之處?請結合材料概括說明。組卷:10引用:17難度:0.6
三、文學類閱讀-單文本
-
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記憶里的光
蔣子龍 我八歲才第一次見到火車。1949年初冬,我正式走進學校,在班上算年齡小的。一位見多識廣的大同學,炫耀他見過火車的經歷,說火車是世界上最神奇、最巨大的怪物,特別是在夜晚,頭頂放射著萬丈光芒,喘氣像打雷,如天神下界,轟轟隆隆,地動山搖,令人膽戰(zhàn)心驚。許多同學都萌生了夜晚去看火車的念頭。
一天晚上,真要付諸行動了,卻只集合起我和三個大一點的同學。離我們村最近的火車站叫姚官屯,十來里地,當時對我來說,就像天邊兒一樣遠。最恐怖的是要穿過村西一大片濃密的森林。里面長滿奇形怪狀的參天大樹。森林中間還有一片兇惡的墳場,曾經聽過的所有鬼故事,幾乎都發(fā)生在那里面,即便大白天我一個人也不敢從里面穿過。進了林子以后我們都不敢出聲了,我怕被落下,不得不一路小跑,我跑他們也跑,越跑就越瘆得慌,只覺得每根頭發(fā)梢都豎了起來。當時天氣已經很涼,跑出林子后卻渾身都濕透了。
好不容易奔到鐵道邊上,強烈的興奮和好奇立刻趕跑了心里的恐懼,我們迫不及待地將耳朵貼在道軌上。大同學說有火車過來會先從道軌上聽到。我屏住氣聽了好半天,卻什么動靜也聽不到,甚至連蟲子的叫聲都沒有,四野漆黑而安靜。一只耳朵被鐵軌冰得太疼了,就換另一只耳朵貼上去,生怕錯過火車開過來的訊息。鐵軌上終于有了動靜,嘎登嘎登……由輕到重,由弱到強,響聲越來越大,直到半個臉都感覺到了它的震動,領頭的同學一聲吆喝,我們都跑到路基下面去等著。
漸漸看到從遠處投射過來一股強大的光束,穿透了無邊無際的黑暗,向我們掃過來。光束越來越刺眼,轟隆聲也越來越震耳,從黑暗中沖出一個通亮的龐然大物,噴吐著白汽,呼嘯著逼過來。我趕緊捂緊耳朵睜大雙眼,猛然間看到在火車頭的上端,就像腦門的部位,掛著一個光芒閃爍的圖標:一把鐮刀和一個大錘頭。
領頭的同學卻大聲說是鐮刀斧頭。
且不管它是錘是斧,那把鐮刀讓我感到親近,特別地高興。農村的孩子從會走路就得學著使用鐮刀,一把磨得飛快、使著順手的好鐮,那可是寶貝。火車頭上還頂著鐮刀錘頭的圖標,讓我感到很特別,仿佛這火車跟家鄉(xiāng)、跟我有了點關聯,或者預示著還會有別的我不懂的事情將要發(fā)生……
十年后,我以第一名的成績入伍,進入海軍制圖學校,畢業(yè)后成為海軍制圖員,接受的第一批任務就是繪制中國領海圖,并由此結識了負責海洋測量的賈隊長。賈隊長有個破舊的土灰色挎包,縫了又縫,補了又補,唯一醒目的是用紅線繡的鐮刀錘頭圖案。
既然已經站在了軍旗下,自然也希望有一天能站在鐮刀錘頭下,我對這個圖案有一種特殊的親近和敬意,于是就想用自己的新挎包跟他換。不料賈隊長斷然拒絕,他說這個挎包對他有特殊的紀念意義,目前還有很重要的用途,絕不能送人。有一次他在測量一個荒島時遇上了大風暴,在沒有淡水沒有干糧的情況下硬是堅持了十三天,另外的兩個測繪兵卻都犧牲了。他用繩子把自己連同圖紙資料和測量儀器牢牢地捆在礁石上,接雨水喝,抓住一切被海浪打到身邊的活物充饑……后來一位老首長把這個挎包獎給了他。
賈隊長答應在我回家探親的時候可以把挎包借給我,但回隊時必須帶來一挎包當地的土和菜籽、瓜子或糧食種子。原來他每次出海測量都要帶一挎包土和各樣的種子,有些島礁最缺的就是泥土。黃海最外邊有個黑熊礁,礁上只駐扎著一個雷達兵,一個氣象兵,一個潮汐兵,他們就是用賈隊長帶去的土和種子養(yǎng)活了一棵西瓜苗,心肝寶貝般地呵護到秋后,果真還結了個小西瓜,三個人卻說什么也舍不得吃……
又過了幾年,我復員回到工廠干鍛工。鍛工就是打鐵,過去叫“鐵匠”。雖然大錘換成了水壓機和蒸汽錘,但往產品上打鋼號、印序號,還都要靠人來掄大錘。我很快就喜歡上了打鐵,越干越有味道,一干就是十年。在鍛鋼打鐵的同時,也鍛造了自己,改變了人生,甚至成全了我的文學創(chuàng)作。我成了民間所說的“全科人”:少年時代拿鐮刀,青年當兵,中年以后握大錘,對鐮刀錘頭有了一種說不出的特殊感情。
(有刪改)
(1)下列對本文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賈隊長不肯把舊挎包送人,是因為這個挎包關聯著他人生中難以忘懷的一段經歷,不僅具有特殊的意義,也是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寄托。
B.盡管“我”的情感體驗在各段落中表現不同,但連綴在一起,就將“我”對鐮刀錘頭圖案“說不出的特殊感情”巧妙地“說”了出來。
C.本文借對火車、挎包、鐵錘等尋常事物的記述,有意形成一種樸實無華的文體風格,暗示正是這些尋常事物成全了“我”的文學創(chuàng)作。
D.文章寓象征于寫實,噴吐著白汽、沖破黑暗呼嘯而來的火車,既是寫實的,也是象征的,它象征著偉大的力量、嶄新的時代。
(2)作者對兒時看火車經歷的敘述很有層次感,請結合作品具體分析。
(3)從文章謀篇布局的角度,分析題目“記憶里的光”是如何統攝全文的。組卷:439引用:13難度:0.5
九、論述類文本閱讀
-
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各題。
去故宮參觀時,會看到許多監(jiān)控探頭,這屬于現代高科技警報系統。從前有沒有安全警報系統呢?在古代,進入紫禁城須憑腰牌與合符,上面刻有允許入內人員的身份信息,守衛(wèi)會當場檢查。一旦出現危險,附近白塔山上的信炮手接到放炮令牌,立即朝天開炮,衛(wèi)士們就會迅速集合。如果有人越過了外圍防御系統,還有一種特殊的警報裝置--石別拉。
這種石別拉,材料比較簡單,利用故宮大量使用的欄板的望柱頭改造而成。望柱也稱欄桿柱,是中國古代橋梁欄板和欄板之間的短柱,分柱身和柱頭兩部分。有的柱頭是蓮花瓣形狀,上面有二十四道紋路,象征二十四節(jié)氣。普通的蓮瓣望柱頭,本是一塊瓷實的石頭,加工成石別拉時,把望柱頭里面挖空了,就像一個空心葫蘆。這種石別拉幾乎覆蓋了整個紫禁城。需要報警時,侍衛(wèi)將三寸長的“小銅角”(一種牛角狀的喇叭)插入石孔內,使勁吹響,通過石別拉的放大,聲音飛快傳遍四周。如果有外敵從午門入侵,午門守衛(wèi)會敲響闕亭里面的警鐘,鐘聲會傳至太和門廣場,其后各處石別拉會先后吹響,一分鐘內,紫禁城所有位置的守衛(wèi)都能聽到警報聲。這些望柱頭形狀和紋飾未受到改變,在紫禁城內起到了很好的裝飾作用;而通過對望柱頭開孔,制成警報器,又發(fā)揮了實用功能。
歷經數百年滄桑,有的石別拉洞口已被雜物堵上,有的在修繕過程中被新的石材替換了。盡管現在能夠通過文獻考證了解它的工作原理,但已沒人能夠把它吹響了。
(選自周乾《從細節(jié)來閱讀故宮歷史》,有刪改)(1)古代紫禁城的安全警報系統由哪些部分構成?
(2)石別拉這種警報裝置有什么特殊之處?
(3)如今石別拉不再發(fā)揮警報功能的原因有哪些?組卷:75引用:4難度:0.6
十、材料作文
-
10.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堅強,拼搏,奮斗,勤勞,勇敢,奉獻……這些詞匯伴隨著人們的成長,成為很多人的精神坐標。毛澤東同志曾說:“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比说囊簧枰裁淳瘢咳涨?,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2064名青年進行的專項調查顯示,超過半數受訪者表示,勇敢和奮斗是他們最希望具備的精神品質。
作為一名高三學生,你最希望自己具有的精神品質是什么?為什么?請結合你的生活經歷和自身特點寫一篇文章,體現你的體驗和思考、認識與評價、鑒別與取舍。
要求:結合材料,選好角度,確定立意,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組卷:7引用:5難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