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云南省曲靖市高考語文第二次質檢試卷(二模)
發(fā)布:2025/1/1 8:0:14
一、現代文閱讀(36分)(一)論述類文本閱讀(本題共1小題,9分)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人的生存狀態(tài),是所有科學文化與社會系統(tǒng)思考的根本問題,而人與自然的關系是其中一個十分重要的內容。人類文明經過數千年的發(fā)展,經過幾次科技與工業(yè)革命,確實取得了巨大的進步和成就。物質豐富了,社會繁榮了,人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人類不僅成為大地的“主人”,而且還擴張到了海洋、太空。然而,人類“自我”的無限制的膨脹,破壞了自然的生成規(guī)律,破壞了地球乃至宇宙發(fā)展的規(guī)律,造成了巨大的副作用,嚴重地損壞威脅著人類的可持續(xù)發(fā)展?,F代生態(tài)學以及由它衍生的生態(tài)哲學、生態(tài)社會學、生態(tài)美學和生態(tài)批評等等,注重人同自然的有機整體關系,把人本主義與自然主義有機地結合起來,以歷史經驗和現實情境作參照,從而審美地把握人與自然的發(fā)展前景,把人類發(fā)展的基本方向定位于對人類共同價值體系--人與自然的整體和諧--這一人類發(fā)展最高目標的維護和守衛(wèi),是對于人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原則的堅持與追求。
生態(tài)文學是現代生態(tài)學的一個派系,是現代生態(tài)學思想和文學藝術形式的有機結合。生態(tài)文學鮮明地宣揚關愛自然、維護自然環(huán)境和呼喚綠色,它與一般傳統(tǒng)文學的最根本的區(qū)別是,摒除“人類中心主義”的“人道主義”,主張人是自然的一個組成部分,人與自然是平等的和諧關系,強調自然界的一切生物都是具有自己價值和創(chuàng)造能力的生命體,否認人是自然的統(tǒng)治者和主宰者。中國古代哲學“天人合一”“生生不息”等思想,就體現了深層生態(tài)學的觀點。一位國外生態(tài)學者認為,人類未來生存環(huán)境的整體化,不能靠應用科學或者政治知識來實現,只能靠“應用美學”知識來實現。海德格爾說過的一句名言:“充滿才德的人類,詩意地棲居于這片天地。”這是多么美好的高尚的理想?。o疑,生態(tài)文學是為這一理想而鼓吹。
生態(tài)文學的產生,給當前的文學存在所面臨的危機帶來發(fā)展的生機。自20世紀中葉以來,無論是外國文學還是中國文學,都出現了主流文學或嚴肅文學邊緣化、文學死亡論等說法。這是因為許多作家、批評家認為,文學已失去社會教育功能,作家已不再是人們的精神導師。他們說,作家的寫作純粹是“個人”的事情,是為自己寫作。因而諸多文學作品的內容主要是日常生活瑣事,或是世俗的男女情愛的糾葛,或是市場經濟的角逐,等等。作品的視野狹窄,格調低俗,虛情假意,缺乏情感的震撼力與思維深度。真正有良知的作家,從來關注的不是文學本身而是文學以外的世界與現實社會生活,他們絕不把文學當作“自我”宣泄的工具,而是作為影響大眾和民族的一種有效力的手段。日本諾貝爾獎得主大江健三郎臨近晚年還一再表示:“作家的作用并沒有結束”,“將以自己的羸弱之身,在20世紀,于鈍痛中……對全體人類的醫(yī)治與和解做出高尚的人文主義的貢獻”。生態(tài)文學以廣博的視野和強烈的憂患意識,用崇生、惜生、護生的思想,使文學承擔起社會責任,發(fā)揮審美功能,讓讀者在美的享受中得到精神的升華。
生態(tài)文學作為后現代的一種藝術文化,同其他一些后現代文化一樣,表現出對“現代主義”文明的反思,從人的生態(tài)存在的高度檢討了現代工業(yè)文明所帶來的副作用與危害性,并以悲觀的觀點否定了“現代性”。從許多生態(tài)文學作品來看,生態(tài)文學作者的思想傾向是批評性的,同經濟效益論者、全球化社會學者等的看法是相悖的。盡管他們的觀點過于偏頗,他們的思想感情流于消極與傷感,但提出的問題,批評的某些現象和事實,卻是值得當代人審時度勢的。
(摘編自楊傳鑫《綠色的呼喊--20世紀生態(tài)文學略論》)(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科技與工業(yè)革命推動了人類文明的發(fā)展,拓展了人類活動的空間,但不斷擴張的人類活動,危及到了自然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B.生態(tài)文學歸屬于現代生態(tài)學,以人與自然的整體和諧為最高目標,指明了人類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方向與原則。
C.與傳統(tǒng)文學著眼于“人類中心主義”不同,生態(tài)文學主張人與自然的平等和諧關系,破解了當代文學的危機。
D.生態(tài)文學屬于后現代文化范疇,它否定“現代性”,部分生態(tài)文學作者觀點偏頗,思想消極,需辯證看待。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從生態(tài)文學所屬范疇、生態(tài)文學宗旨、生態(tài)文學價值等方面展開論說,邏輯上是并列展開的。
B.文章解說生態(tài)文學與一般傳統(tǒng)文學的最根本區(qū)別時,援引中外哲學的相關思想和名言,印證了觀點。
C.文章在闡述生態(tài)文學產生的意義時,從歷史發(fā)展維度揭示了中外文學都曾出現的主流文學邊緣化的危機。
D.文章第三段引用諾貝爾獎獲得者大江健三郎的話語論證有良知的作家重視文學的社會責任擔當這一觀點。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維護人類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就要尊重自然的生成規(guī)律,遵循地球乃至宇宙發(fā)展規(guī)律,努力節(jié)制人類的“自我”欲望。
B.人與自然并非主從關系而是平等和諧的,作者認為若要實現人類未來生存的環(huán)境整體化,應用科學或政治知識是靠不住的。
C.視文學為“自我”宣泄的工具,忽視文學的社會教育功能,脫離現實社會生活,這些都可能導致嚴肅文學的邊緣化。
D.盡管部分生態(tài)學者觀點比較片面,與經濟效益論者、全球化社會學者的看法不一致,但其所提出的問題與批評,仍有借鑒意義。組卷:3引用:2難度:0.6
(二)實用類文本閱讀(本題共1小題,12分)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材料一:
我們需要一場“閱讀革命”。這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客觀要求。
從歷史上看,閱讀可以改變一個民族的命運。由于長期落后于西歐諸國,德國曾被稱為“遲到的民族”。但18世紀中葉,隨著教育的普及和出版業(yè)的大發(fā)展,德國出現了一場“閱讀革命”。人均圖書消費量激增,閱讀從貴族擴散到平民。到1800年左右,德國已經有一半人口具有基本的閱讀和書寫能力。德國人之所以能成為一個“詩人和思想家的民族”,“閱讀革命”居功至偉。
人們時常感慨中國缺少創(chuàng)新,并歸咎于現行教育。其實,不只是中國,全世界的教育都脫胎于工業(yè)化時代,帶有大規(guī)模標準化批量生產的時代印記。而自由的閱讀正是啟發(fā)性靈,把人從標準化的教育桎梏中解放出來的一條捷徑。墨西哥作家大衛(wèi)?托斯卡納曾感慨地說:“我們已經將學校變成了工廠,大批量產出雇員。我們的教育體制不是需要微調,而是需要完全轉變方向。它需要讓學生們閱讀、閱讀、再閱讀?!?br /> 正是看到了閱讀對于民族的戰(zhàn)略意義,2012年俄羅斯政府提出在國家層面制定《民族閱讀大綱》。美國政府也高度重視學生的閱讀能力培養(yǎng),幾乎歷屆總統(tǒng)都把推廣閱讀當作一項重要任務。
我國也意識到閱讀的重要性。2014年“全民閱讀”首次寫進《政府工作報告》。全民閱讀立法工作已經納入人大立法進程。全國300多個城市有經常性的閱讀節(jié)、閱讀日活動。財政資金扶持實體書店已經由12個試點城市擴展到12個省區(qū)。圖書館撥款連年增長,60萬所農家書屋覆蓋有基本條件的行政村。對今天的中國而言,“閱讀革命”可以說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這個東風就是全民閱讀習慣的培養(yǎng)與提升。
作為出版大國,我國年人均讀書不到5本,缺少閱讀習慣是重要原因。增強國民的閱讀緊迫感是一個重要任務,上世紀80年代之所以出現席卷全國的讀書熱,一個重要因素就是人們普遍痛感失去了寶貴的讀書年華,痛感中國的落后而渴望迅速改變自身命運和國家面貌。
今天,我們?yōu)閷崿F中國夢而奮斗,也必須增強閱讀的緊迫感,迎接全民族的“閱讀革命”。
(摘編自張賀《來一場“閱讀革命”》,2014年4月23日《人民日報》)材料二:
內容豐富、體驗新奇的云上數字閱讀大會,在為全民提供了如臨現場參會的體驗之外,也讓行業(yè)看到了市場消費的新趨勢?!?019中國數字閱讀白皮書》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我國數字閱讀市場整體規(guī)模達288.8億,用戶總量達到4.7億,人均電子書年接觸率近15本。穩(wěn)步增長的市場中,90后用戶占比達55.6%,年輕化趨勢明顯,其中18-25歲的大學生付費意愿最為強烈。白皮書指出,數字閱讀借助直播、短視頻、社群討論等多種新興流量平臺乃至跨界營銷,使優(yōu)質內容的傳播擁有了更加多樣的選擇。有聲書、AR/VR閱讀、智能耳機/音箱、電子閱讀器等技術、硬件的推陳出新,讓萬物皆可為讀書媒介,全場景閱讀已經成為趨勢??梢灶A見,作為國家大力推動的新文化消費產業(yè)之一,數字閱讀行業(yè)將在5G提速之下迎來更多新機遇。
(摘編自《新基建提速之下5G+如何改變數字閱讀行業(yè)》,2020年4月27日中國青年網)材料三:
韓國近年電子書用戶越來越多。今年由于新冠疫情,一些公共圖書館中止館內閱讀服務。有的僅提供快遞送書服務,有的開放“電子書架”供線上讀書,給人們提供新的閱讀體驗。
《韓國先驅報》3日援引韓國文化體育觀光部數據報道,2019年電子書閱讀器在韓國成年人和大學生中擁有率分別為16.5%和37.2%,比2017年分別增長2.4%和7.4%。二三十歲人群中從閱讀紙質書轉向看電子書的人數最多。
今年由于新冠疫情暴發(fā),人們在家隔離,電子書讀者數量猛增。韓國知名網絡零售商“11街”數據顯示,僅今年8月30日至9月6日,網站電子書閱讀器和平板電腦銷量就增長117%;另一網上商城Gmarket的電子書閱讀器銷量增長了60%。有聲內容出版商也抓住商機,推出制作精美的有聲讀物卡,像銷售紙質書那樣擺臺銷售,借此吸引以往購買紙質書當禮物送人的消費者。韓國知識內容平臺Welaaa營銷主管柳宰順(音譯)說:“我們不把有聲讀物視為一種不同的讀物,而是讓它與紙質書及其書迷產生共鳴?!?br />(摘編自喬穎《疫情加速改變韓國人閱讀習慣》,2020年10月5日新華網)(1)下列對電子閱讀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歷史經驗告訴我們,閱讀可以提高國民素質,可以改變民族命運、改變國家面貌。
B.上世紀80年代就出現席卷全國的讀書熱,但到2014年“全民閱讀”才進入國家視野。
C.自由的閱讀可以啟思開悟,是把人從應試教育的桎梏中解放出來的一條捷徑。
D.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我們應增強閱讀緊迫感,來一場全民族“閱讀革命”。
(2)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由于今天的教育脫胎于工業(yè)化時代,難免有大規(guī)模標準化批量生產的時代印記,自由閱讀受到時代的限制。
B.今天的中國,由于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加之各級政府的有效倡導和扶持,全民族的“閱讀革命”已經到來。
C.我國和韓國的年輕人都更喜歡看電子書,是數字閱讀行業(yè)發(fā)展的主要推動力,代表著文化消費的新趨勢。
D.新冠疫情的爆發(fā),不僅促進了韓國閱讀媒介的多樣化,也豐富了韓國人的閱讀體驗。
(3)同樣是關于閱讀,三則材料各闡釋了怎樣的觀點?請簡要概括。組卷:5引用:1難度:0.5
(三)文學類文本閱讀(本題共1小題,15分)
-
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孤獨的價值
周國平 我很有興味地讀完了英國醫(yī)生安東尼?斯托爾所著的《孤獨》一書。在我的概念中,孤獨是一種具有形而上意味的人生境遇和體驗,為哲學家、詩人所樂于探究或描述。我曾擔心,一個醫(yī)生研究孤獨,會不會有職業(yè)偏見,把它僅僅視為一種病態(tài)呢?令我滿意的是,作者是一位有著相當人文修養(yǎng)的精神科醫(yī)生,善于把開闊的人文視野和精到的專業(yè)眼光結合起來,因此不但沒有抹殺、反而更有說服力地揭示了孤獨在人生中的價值,其中也包括它的心理治療作用。
事實上,精神科醫(yī)學的傳統(tǒng)的確是把孤獨僅僅視為一種病態(tài)的。按照這一傳統(tǒng)的見解,親密的人際關系是精神健全的最重要標志,是人生意義和幸福的主要源泉甚至唯一源泉。反之,一個成人倘若缺乏建立親密的人際關系的能力,便表明他的精神成熟進程受阻,亦即存在著某種心理疾患,需要加以治療。斯托爾寫這本書的主旨正是要反對這種偏頗性,在自己的專業(yè)領域內為孤獨正名。他在肯定人際關系的價值的同時,著重論證了孤獨也是人生意義的重要源泉,對于具有創(chuàng)造天賦的人來說,甚至是決定性的源泉。
交往和獨處原是人在世上生活的兩種方式,對于每個人來說,這兩種方式都是必不可少的,只是比例很不相同罷了。由于性格的差異,有的人更愛交往,有的人更喜獨處。人們往往把交往看作一種能力,卻忽略了獨處也是一種能力,并且在一定意義上是比交往更為重要的一種能力。反過來說,不擅交際固然是一種遺憾,不耐孤獨也未嘗不是一種很嚴重的缺陷。
從心理學的觀點看,人之需要獨處,是為了進行內在的整合。所謂整合,就是把新的經驗放到內在記憶中的某個恰當位置上。唯有經過這一整合的過程,外來的印象才能被自我所消化,自我也才能成為一個既獨立又生長著的系統(tǒng)。所以,有無獨處的能力,關系到一個人能否真正形成一個相對自足的內心世界,而這又會進而影響到他與外部世界的關系。斯托爾引用溫尼考特的見解指出,那種缺乏獨處能力的人只具有虛假的自我,因此只是順從、而不是體驗外部世界,世界對于他僅是某種必須適應的對象,而不是可以滿足他的主觀性的場所,這樣的人生當然就沒有意義。
事實上,無論活得多么熱鬧,每個人都必定有最低限度的獨處時間,那便是睡眠。不管你與誰同睡,你都只能獨自進入你的夢鄉(xiāng)。同床異夢是一切人的命運,同時卻也是大自然的恩典,在心理上有其必要性。據有的心理學家推測,夢具有與獨處相似的整合功能,而不能正常做夢則可能造成某些精神疾患。
人類精神創(chuàng)造的歷史表明,孤獨更重要的價值在于孕育、喚醒和激發(fā)了精神的創(chuàng)造力。我們難以斷定,這一點是否對所有的人都適用,抑或僅僅適用于那些有創(chuàng)造天賦的人。我們至少應該相信,凡正常人皆有創(chuàng)造力的潛質,區(qū)別僅在量的大小而已。
孤獨之為人生的重要體驗,不僅是因為惟有在孤獨中,人才能與自己的靈魂相遇,而且是因為惟有在孤獨中,人的靈魂才能與神秘、與宇宙的無限之謎相遇。正如托爾斯泰所說,在交往中,人面對的是部分和人群,而在獨處時,人面對的是整體和萬物之源。
在斯托爾的書中,孤獨的最后一種價值好像是留給人生的最后一個階段的。他寫道:雖然疾病和傷殘使老年人在肉體上必須依賴他人,但是感情上的依賴卻逐漸減少。老年人對人際關系經常不大感興趣,較真喜歡獨處,而且漸漸地較專注于自己的內心。作者顯然是贊賞這一變化的,因為它有助于老年人擺脫對人世的依戀,為死亡做好準備。
中國的讀者也許會提出異議。我們目睹的事實是,今天中國的老年人比年輕人更喜歡集體活動,他們聚在一起扭秧歌,跳交誼舞,活得十分熱鬧,成為中國街頭一大景觀。然而,凡是到過歐美的人都知道,斯托爾的描述至少對于西方人是準確的,那里的老年人都很安靜,絕無扎堆喧鬧得癖好。他們或老夫老妻作伴,或單獨一人,坐在公園里曬太陽,或者作為旅游者去看某處的自然風光。當然,我們不必在中西養(yǎng)老方式之間進行褒貶。老年人害怕孤獨或許是情有可原的,孤獨使他們清醒地面對死亡的前景,而熱鬧則可使他們獲得暫時的忘卻和逃避。問題在于,死亡終究不可逃避,而有尊嚴地正視死亡是人生最后的一項光榮。所以,我個人比較欣賞西方人那種平靜度過晚年的方式。
對于精神創(chuàng)造者來說,如果他們能夠活到老年,老年的孤獨心境就不但有助于他們與死亡和解,而且會使他們的創(chuàng)作進入一個新的境界。斯托爾舉了貝多芬、李斯特、巴赫、勃拉姆斯等一系列作曲家的例子,證明他們的晚年作品都具有更加深入自己的精神領域、不太關心聽眾的接受的特點。一般而言,天才晚年的作品是更空靈、更超脫、更形而上的,那時候他們的靈魂已經抵達天國的門口,人間的好惡和批評與他們無關了。歌德從三十八歲開始創(chuàng)作《浮士德》,直到臨死前夕即他八十二歲時才完成,應該不是偶然的。
(選自周國平《周國平經典散文集》,有刪改)(1)下列對文章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作者曾為醫(yī)生研究孤獨產生過擔心,但當作者看到斯托爾是一位有人文修養(yǎng)的精神科醫(yī)生時,他的擔心也就消失了。
B.作者認為交往和獨處是人的兩種生活方式,在某種程度上,獨處是比交往更為重要的一種能力。
C.作者認為睡眠是人最低限度的獨處時間,同時作者還認為不能正常做夢則可能造成某些精神疾患。
D.文章從閱讀安東尼?斯托爾所著的《孤獨》入手,層層推進,形散神聚,處處充滿哲思,發(fā)人深省。
(2)結合文本,簡要分析文中劃線句子的含義。
(3)孤獨的價值體現在哪些方面?請結合文章內容簡要概括。組卷:9引用:3難度:0.5
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
-
9.隨著“書香校園”的影響不斷深入。在學校讀些什么書成為了師生常常討論的一個話題。某校舉辦一年一度的辯論賽,辯題是“文學名著與通俗文學誰影響大”。
正方觀點是“文學名著比通俗文學影響大”,其理由如下:
①從影響的廣度看,文學名著構建和影響著我們所處的文化氛圍和文化空氣,它穿越時空,跨國越洋,打破文化差異,被世界所認同。
②從影響的深度看,文學名著的文化內涵、思想觸動人心靈,啟迪人思想,觸摸人靈魂,成為眾多讀者人生路上的指明燈。
③從影響的長度看,文學名著凝結往日的智慧、舊年的時尚,刻寫歷史的年輪、歲月的創(chuàng)痕,更具生命力。
請站在反方的立場上,針對上述看法,任選兩點反駁。要求:先填序號,再進行反駁;語言表達簡明、準確、得體,且言之有理。每點不超過50字。組卷:4引用:2難度:0.7
四、寫作(60分)
-
10.閱讀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寫作。
材料一:《左傳?襄公二十四年》載,春秋時魯國的叔孫豹與晉國的范宣子曾就何為“死而不朽”展開討論。范宣子認為,他的祖先從虞、夏、商、周以來世代為貴族,家世顯赫,香火不絕,這就是“不朽”。叔孫豹則以為不然,他認為這只能叫做“世祿”而非“不朽”。在他看來,真正的不朽是:“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三不朽?!?br /> 材料二:建立豐功偉績的人,雖死猶生,流芳千古。(沃夫納格《隨感錄》)
材料三:近來,電視劇《覺醒年代》熱播,該劇講述覺醒年代的百態(tài)人生,藝術地再現了一批名冠中華的文化大師和一群理想飛揚的熱血青年演繹出的一段充滿激情、燃燒理想的澎湃歲月。陳獨秀、李大釗、瞿秋白、蔡和森、趙世炎、鄧中夏、陳延年、陳喬年……這些有名的或者無名的人,用青春或生命為民族、為國家舍身構筑了一座不朽的橋梁,于是他們的生命永遠在我們心中。對于“朽”與“不朽”,你有怎樣的思考和感悟?請結合材料,寫一篇文章。
要求;不得脫離材料內容及含意,選好角度,確定立意,自擬題目,明確文體;不得抄襲,不得套作,不少于800字。組卷:13引用:1難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