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學年江西省九江市高一(下)單元測試卷(1)
發(fā)布:2024/11/17 5:0:1
一、現(xiàn)代文閱讀(35分)(一)論述類文本閱讀(本題共1小題,9分)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藝術品的接受在過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學問題,20世紀解釋學興起,一個名為“接受美學”的美學分支應運而生,于是研究藝術品的接受成為藝術美學中的顯學。
過去,通常只是從藝術家的立場出發(fā),將創(chuàng)作看作藝術家審美經驗的結晶過程,作品完成就意味著創(chuàng)作完成。而從接受美學的角度來看,這一完成并不說明創(chuàng)作已經終結,它只說明創(chuàng)作的第一階段告一段落,接下來是讀者或觀眾、聽眾的再創(chuàng)作。由于未被閱讀的作品的價值包括審美價值僅僅是一種可能的存在,只有通過閱讀,它才轉化為現(xiàn)實的存在,因此對作品的接受具有藝術本體的意義。也就是說,接受者也是藝術創(chuàng)作的主體之一。
藝術文本即作品對于接受者來說具有什么意義呢?接受美學的創(chuàng)始人、德國的伊瑟爾說藝術文本是一個“召喚結構”,因為文本有“空白“空缺”“否定”三個要素。所謂“空白”是說它有一些東西沒有表達出來,作者有意不寫或不明寫,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經驗與想象去補充;所謂“空缺”,是語言結構造成的各個圖像間的空白。接受者在閱讀文本時要把一個個句子表現(xiàn)的圖像片斷連接起來,整合成一個有機的圖像系統(tǒng);所謂“否定”指文本對接受者生活的現(xiàn)實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導接受者對現(xiàn)實進行反思和批判。由此可見,文本的召喚性需要接受者呼應和配合,完成藝術品的第二次創(chuàng)作,正如中國古典美學中的含蓄與簡潔,其有限的文字常常引發(fā)出讀者腦海中的豐富意象。
接受者作為主體,他對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動的,海德格爾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結構,這種結構影響著理解。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義的重現(xiàn),而只能是文本與前理解”的統(tǒng)一。這樣,文本與接受仍呈現(xiàn)出一種相互作用的關系:一方面文本在相當度上規(guī)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圍、方向,讓理解朝它的本義靠攏;另一方面,文本不可能將接受者完全制約住、規(guī)范住,接受者必然會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作品,于是不可避免地就會出現(xiàn)誤讀或創(chuàng)造。從某種意義上說,理解就是誤讀,創(chuàng)造也是誤讀,不要希望所有的接受者都持同樣的理解,也不要希望所有的理解都與藝術家的本旨一致,那樣并不意味著藝術作品的成功。
文本一經產生就成為歷史,它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所反映的生活,都只能是過去的,而理解總是現(xiàn)在進行時。當我們接受歷史上的藝術作品時,我們當然可以設身處地想象古人的生活,體驗古人的思想感情,但我們畢竟是現(xiàn)代人,只能按照我們現(xiàn)在的心理文化結構去理解古人。當然,任何理解都只能是個體的理解,但個體畢竟是與群體相通的,所以個體的理解中也有普遍性。理解作為現(xiàn)實的行為具有通向實踐的品格,藝術品正是通過理解走向現(xiàn)實,并在生活中發(fā)揮作用的,不是別的,正是理解擦亮了藝術品的生命之光。
(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在過去,藝術品的接受并不屬于美學的研究范圍,而當接受美學誕生以后,關于藝術品的接受的研究就成為藝術美學中的一門顯學。
B、在接受美學誕生以前,人們一般的認識是:整個創(chuàng)作過程就是藝術家的審美經驗不斷結晶的過程,藝術品一旦形成,創(chuàng)作也就大功告成。
C、接受美學認為,藝術品在藝術家手中產生出來,這只是藝術創(chuàng)作的第一階段,讀者、觀眾、聽眾對藝術品的接受是藝術創(chuàng)作的繼續(xù)。
D、通過讀者、觀眾和聽眾的接受,藝術作品的價值才從一種可能的存在轉化為現(xiàn)實的存在,從這個意義上說,接受也屬于藝術創(chuàng)作的一部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文本之所以是一個“召喚結構”一個原因就是它有一些內容有意不寫或不明寫,需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經驗與想象去補充。
B、文本的“否定”要素具有對接受者所生活的現(xiàn)實加以否定的功能,這種功能是通過接受者接受文本并對現(xiàn)實進行反思和批判而實現(xiàn)的。
C、“前理解”是接受者在理解文本以前的心理文化結構,由于接受者對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動的,所以這種結構會影響接受者對文本的理解。
D、作品被藝術家創(chuàng)作出來以后就成為歷史,作品是通過接受者的理解而存活于現(xiàn)實,并發(fā)揮作用的,從這個意義上說,作品的生命力存在于理解之中。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中國古典美學中強調的含蓄和簡潔可以說是藝術作品召喚性的體現(xiàn),含蓄的美在于從有限中表現(xiàn)無限,簡潔的美在于以少勝多,以簡馭繁。
B、理解就是誤讀,創(chuàng)造也是誤讀,理解距離藝術作品的本義越遠,就越是具有創(chuàng)造性,正如《西廂記》之于《鶯鶯傳》《金瓶梅》之于《水滸傳》。
C、文本在一定程度上規(guī)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圍和方向,所以即使我們今天閱讀歷史上的藝術作品,也可以在相當程度上了解古人的生活,體驗古人的思想感情。
D、作為接受者的個體畢竟生活在群體之中。其思維和觀念與群體是相通的,因此接受者們對于同一文本的理解即使千姿百態(tài),也不可能完全沒有同一性。組卷:2引用:2難度:0.7
(二)文學類文本閱讀(本題共1小題,14分)
-
2.文學類文本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夏日里的最后一趟班車
符浩勇
夏日的黃昏,西斜的日頭仍不肯減弱熾烈灼人的威力,貪婪地俯視著金黃的田野。李茂的粗布汗衫已被汗水濕透,貼在他單薄的身上,褲袋里那只借來的小靈通又響起短信息鈴聲。他真想停下手中的鐮刀,直起身子歇息一會兒,看看小靈通里傳來什么信息。
其實,他知道,小靈通里一定是城里的朋友發(fā)來的有關民辦教師轉正的信息。他讀完高中,就在小學當代課老師,八年后轉為民辦教師,山里人簡稱民師。二十多年過去了,期間每隔三年,縣里都組織人員來山里小學聽課,考察民師的教學質量,優(yōu)中選優(yōu),推薦轉正。盡管每次他都被推薦填寫申請表,可最后批下來的卻總是別人。聽說,今年是最后一次民師轉正了,趕不上這趟班車,就別想再找到座位了。但是,他身后“嚓嚓”的割稻聲追了上來,妻子在后面說:“天不早了,趕緊些,割完這一畦,明天就結束得早些,你還可以趕回學校去?!?br /> 他顧不得腰酸腿痛,掏出小靈通匆匆看過信息,知道明天縣教育局就敲定民辦教師轉正名單,朋友說他憑硬件是最有希望的。他心中不由掠過一陣喜悅,手里的鐮刀也快多了。
這時,隔河那邊的田野傳來一個男人的喊聲:“收工吧,別累壞了身子,明天再割。我再請幾個小工,一天割完?!焙霸挼氖峭踉斕谩K谛W當教師沒幾年,就稱病轉行,后又開商店。如今手頭松了,每逢收割季節(jié),總是請人來幫忙。
他生怕妻子聽見后生出埋怨,妻子卻已經甩過話來:“你看人家王詳堂,早下海經商,農家活都不用自己忙。這次,如不能轉正,你就乖乖回來幫我干活!”
為緩和氣氛,他賠著笑臉說:“你說離開學校,離開孩子,我還能干什么?人各有志嘛!都說我這回一定會民師轉正?!?br />“你離不開學校?學校都放農忙假了,可你班上李記那幫學生,也不見誰來幫你一把?!逼拮訃Z叨著挖苦他。
“你……你怎么能這樣說?”他好像受了侮辱,陡生怒氣,可看到妻子黑瘦的臉,看到前面待割的那片田,心一軟,憤怒又咽下去了。
回到家里,天已黑透,他掏出小靈通再看信息內容。其實在田頭時他不止一次看過城里朋友發(fā)來的信息:最后一趟民師轉正明天就可確定,但競爭非常激烈,如可能,今晚進城來疏通關系,以防萬一。他苦笑著搖了搖頭。
吃過飯,他給城里的朋友回了信息:聽天由命吧,吉人自有天相。
妻子對他說:“聽說,你班上李記他們家里已收割完了,你是他們的老師,你去請他們,要是他們肯來幫忙,明天一個上午就可割完。”他聽后猶豫了:李記他們是畢業(yè)班學生,平日功課緊,放假又幫家里忙,好不容易休息一下,怎可又煩擾他們?但一想到妻子明天又要在烈日下蒸烤一天,而時令也不等人,他便硬著頭皮走出家門。
剛走近李記家,未進門就聽見屋里王詳堂的嗓門:“明天,你讓孩子們來幫我,有酒有肉,一天每人20元。”下面的話他沒聽完就拔腿回家了。
次日,天剛蒙蒙亮。李茂和妻子拖著疲憊來到田頭,卻見薄霧中十多個人頭在稻穗中起伏,他走上去:“李記,你們怎么來了?王老師不是請你們了嗎?”孩子們七嘴八舌地回答:“我們不稀罕他的錢,我們在放假前早約好了,等家里收割完就一起過來幫忙……”
妻子顯然被孩子們的言語感動,她對李茂說:“你招呼孩子們收割,我回家張羅飯菜,你們師生今天敘敘情?!焙⒆觽儏s婉言拒絕了。李茂很生氣,說:“你們瞧不起老師了,老師再窮,也請得起一頓飯?!睕]想到,李記顫抖著聲音說:“我們不嫌老師窮。要是你像王詳堂一樣去經商,也早富了,但誰來教我們?。俊彼犃T竟一時語塞,心想,這回如果民師轉正了,他會潛心一輩子陪伴山里的孩子。
正午時分,稻子終于割完了,李茂的心里充滿收獲的喜悅,他同孩子們約好明天就回學校去。孩子們走遠,他又接到城里朋友的電話:最后一次轉正名單已確定,可惜他落選了。本來會議上對他是有爭論的,都說像他這樣的條件,早些年就應該轉正了,可現(xiàn)在,他的年齡早過了規(guī)定年限……
他聽著愣住了,這讓他怎么對妻子和孩子們說呢?朋友在電話那頭還在說:“最大的遺憾是,這一次沒能轉正的民師將被清退,離開教師隊伍……”他聽不清后面的話,腦海里卻浮現(xiàn)出一個恍惚的畫面:一輛破舊的班車從他身邊呼嘯而過,他手里卻攥著一張皺巴巴的過期車票……
(1)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恰當的兩項是
A.小說講述了民辦教師李茂在最后一次民師轉正中落選的故事。第二段用插敘的方式簡要交代了“他”二十多年的從教經歷,有利于突出故事的主線,使情節(jié)不蔓不枝。
B.李記等一群孩子拒絕了王詳堂許諾的優(yōu)厚報酬,相約無償幫李茂收割,孩子們的淳樸善良正是李茂多年來不忍放棄鄉(xiāng)村教師這一職業(yè)的原因。
C.對稱病轉行后經商發(fā)財的王詳堂,小說著墨不多,僅用兩處典型的語言描寫就刻畫了一個財大氣粗的暴發(fā)戶形象,與李茂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D.“他聽著愣住了,這讓他怎么對妻子和孩子們說呢?”這句話既表現(xiàn)了李茂的失望和震驚,也流露出他為自己放棄疏通關系的草率決定而后悔的心理。
E.李茂的妻子雖對丈夫有埋怨和挖苦,但從她催促丈夫快些割稻以便趕回學校,以及想為孩子們準備飯菜這些情節(jié)可以看出,她也是個顧全大局、通情達理的人。
(2)從全文看,小說開頭的環(huán)境描寫有什么作用?請簡要分析。
(3)小說最后一段以李茂腦海里浮現(xiàn)的一幅畫面結尾好在哪里?請結合全文加以探究。組卷:5難度:0.9
(三)實用類文本閱讀(本題共1小題,12分)
-
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每個人都是有生有死的,但一個社會是可能不死的?!吧鐣睘槭裁茨荛L久存在?因為有“文化”。而文化是如何起作用的?是基于人的群體性。群體可以超越個體的局限。每個個體的人有生有死,但不同的人的生與死是有時間差的,生不同時,死不同刻,而不同時間生死的人,不同代際的人,會有共處的時間。在這段時間里,個體的人生經驗、知識、感覺、發(fā)現(xiàn)、發(fā)明等等,可以互相交流,互相傳遞,可以變成別人的東西,保存在別人那里。一個人的生命會逝去,但是他一生的知識積累,不一定隨他的生命結束而消失,它們會傳遞給繼續(xù)活著的人,可以傳遞給很多人。這種不斷傳遞,就成為社會很多人共同的知識即文化,保存在很多人的頭腦中,形成一個不斷增加的、動態(tài)的、分散的“信息庫”,這個信息庫又反過來不斷塑造著新的社會成員的態(tài)度和行為,這就是文化的傳承。同時,由于各種信息載體(石刻、竹簡、書本、磁帶、光盤等)的存在,人們可以把知識記錄下來,儲存起來,留給后人,這樣,即使一個社會真的消失了,一個文化中斷了,但后來的社會,其他文明活著的人可以從那些很久以前死去的人那里學習各種知識——人和人可以跨越時間、空間的障礙,進行交流和學習,分享知識和經驗。
文化傳承中,有很多這種跨越時間、空間繼承的例子。比如我們今天經常說“西方文化來自古希臘羅馬文明”,實際上,盡管古希臘羅馬本來就屬于歐洲,但他們的很多文化成就,并不是通過他們自己生物性的后人直接傳到近代歐洲的,而是通過阿拉伯人“轉手”的。因為在中世紀,歐洲本身的很多古典文化的東西中斷了,而這些東西保存在阿拉伯人那里,后來“文藝復興”,歐洲人不是從自己的前輩手里,而是從阿拉伯人那里又“取回”了很多古希臘羅馬人創(chuàng)造的知識。
社會和文化可以使人“不朽”。像唐朝的詩人李白,是一個具有有限生命的人,而他保存在各種文獻中的詩和詩的風格,則是“文化”?!叭恕笔菚У?,但“文化”保留下來了,社會長存,文化不死,創(chuàng)造文化的人也就“不朽”了。一個人創(chuàng)造的文化不僅能保留,還能傳遞,還能影響別人,能激發(fā)別人的靈感,實現(xiàn)“再創(chuàng)造”,所以傳統(tǒng)可以成為新文化生長的土壤。
文化的傳遞,必須是一種歷史過程,所有文化都必須是積累的,沒有積累,沒有超越生死、時空的這種積累,文化就不可能存在。
從“個人和群體”的角度理解文化,“文化”就是在“社會”這種群體形勢下,把歷史上眾多個體的、有限的生命的經驗積累起來,變成一種社會共有的精神、思想、知識財富,又以各種方式保存在今天一個個活著的個體的生活、思想、態(tài)度、行為中,成為一種超越個體的東西。當一個新的生命來到這個世界上時,這套文化傳統(tǒng)已經存在了,這個新的生命體就直接生活在其中,接受這種由很多人在很長時間里逐步創(chuàng)造、積累的文化,所以文化具有歷史性。
文化的歷史性是廣義的,不僅具體的知識和技能是在歷史長河中積累傳承的,更深層、更抽象的很多東西,比如認識問題的方法、思維方式、人生態(tài)度等,也同樣是隨文化傳承的。進一步說,文化的傳承,也同樣包含了“社會”的傳承。一個社會基本的結構,夫妻、父母、社區(qū)結構,都是文化的一部分,是先人傳下來的,是晚輩向長輩、后人向前人學來的。學習,繼承中不斷有修正和創(chuàng)新,但只有在繼承中才可能有創(chuàng)新。沒有一個社會結構是完全憑空構建的,它總是要基于前一個社會結構,繼承其中的某些要素,在此基礎上建立新的東西。比如,即使像美國這樣一個“人造”的國家,其社會結構也不是從美國建立時突然開始的,而是來自歐洲的移民從歐洲移植過去的,實際上是歐洲文化的延伸和變體。
(選自費孝通《文化的生與死》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有刪改)(1)下列推斷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A.現(xiàn)代社會每個個體的思想和行為,都會受到前人思想的影響。
B.一個國家失傳的史料,有可能在其他國家的文獻中找到。
C.傳統(tǒng)的宣紙生產工藝,既是前人生產經驗的總結,也體現(xiàn)了前人對客觀世界的認知。
D.盡管社會面貌已有了巨大的變化,但在社會基本的結構上,我們今天與唐代并沒有什么不同。
(2)下列關于“文化”的說法,不符合文意的兩項是
A.如果沒有人的群體性,文化就不會得以保存和傳遞。
B.在文化傳遞中,古人所使用的信息載體和今人所使用的信息載體是相同的。
C.歐洲的“文藝復興”和美國社會結構的構建,其文化傳承的具體方式是不同的。
D.一個人可以“不朽”,因為有文化的作用;一個社會可以不死,因為有文化的存在。
E.文化是社會共有的精神、思想和知識財富,與個體的人生經驗、感受無關。
(3)文化為什么“具有歷史性”,請結合本文回答。組卷:0引用:1難度:0.5
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1小題,19分)
-
4.文言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陶淵明,字元亮,或云潛,字淵明,潯陽柴桑人也。曾祖侃,晉大司馬。淵明少有高趣,博學,善屬文,穎脫不群,任真自得。嘗著《五柳先生傳》以自況,時人謂之實錄。親老家貧,起為州祭酒,不堪吏職,少日自解歸。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資,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濟往候之,偃臥瘠餒有日矣。道濟謂曰:“賢者處世天下無道則隱有道則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若此?”對曰:“潛也何敢望賢,志不及也?!钡罎佉粤蝗猓舛ブ?。
后為鎮(zhèn)軍、建威參軍,謂親朋曰:“聊欲弦歌,以為三徑之資,可乎?”執(zhí)事者聞之,以為彭澤令。不以家累自隨,送一力給其子,書曰:“汝旦夕之費,自給為難。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勞。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公田悉令吏種秫,曰:“吾嘗得醉于酒足矣?!逼拮庸陶埛N粳,乃使二頃五十畝種秫,五十畝種粳。歲終,會郡遣督郵至縣,吏請曰:“應束帶見之?!睖Y明嘆曰:“我豈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xiāng)里小兒!”即日解綬去職,賦《歸去來》.征著作郎,不就。
江州刺史王弘欲識之,不能致也。淵明嘗往廬山,弘命淵明故人龐通之赍酒具,于半道粟里之間邀之。淵明有腳疾,使一門生二兒舁籃輿,既至,欣然便共飲酌。俄頃弘至,亦無迕也。先是顏延之為劉柳后軍功曹,在當陽與淵明情款,后為始安郡,經過潯陽,日造淵明飲焉。每往必酣飲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彌日不得。延之臨去,留二萬錢與淵明,淵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嘗九月九日出宅邊菊叢中坐,久之,滿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歸。淵明不解音律,而蓄無弦琴一張,每酒適,輒撫弄以寄其意。貴賤造之者,有酒輒設。淵明若先醉,便語客:“我醉欲眠,卿可去?!逼湔媛嗜绱恕?L候之,值其釀熟,取頭上葛巾漉酒,漉畢,還復著之。
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與其同志。自以曾祖晉世宰輔,恥復屈身后代,自宋高祖王業(yè)漸隆,不復肯仕。元嘉四年,將復征命,會卒,時年六十三。世號“靖節(jié)先生”。
(選自蕭統(tǒng)《陶淵明傳》,有刪改)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賢者處世/天下無道則隱/有道則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若此
B.賢者處世天下/無道則隱/有道則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若此
C.賢者處世/天下無道則隱/有道則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若此
D.賢者處世天下/無道則隱有道/則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若此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祭酒,既是官職名稱,又可用以泛稱年長或位尊者。在文中是指對年長者的尊稱。
B.解綬,解下系在印綬上的帶子,指辭去官職。綬,古代用以系佩玉、官印等的絲帶,綬帶的顏色常用以標志不同的身份與等級。
C.籃輿,古代供人乘坐的交通工具,形制不一,一般以人力抬著行走,類似后世的轎子。
D.菊作為傲霜之花,一直為文人所偏愛,古人尤愛以菊名志,以此比擬自己堅貞不屈的高潔情操。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陶淵明在生病、挨餓的情況下,拒絕了檀道濟讓他出來做官的建議,還把檀道濟送給他的糧食和肉扔掉了。
B.陶淵明擔任彭澤令后,送給他兒子一個傭人,并寫信告誡他,對待傭人要像對待自己的兒子一樣。
C.陶淵明把顏延之臨走時給他的兩萬錢都送到酒家,以便一來就能喝酒。來拜訪的人不論貴賤,只要有酒就招待他們。
D.陶淵明聰穎灑脫,卓爾不群,天真直率;他的妻子翟氏也能安于勤勞清苦,和陶淵明志趣相投。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淵明少有高趣,博學,善屬文,穎脫不群,任真自得。
譯文:
②淵明不解音律,而蓄無弦琴一張,每酒適,輒撫弄以寄其意。
譯文:組卷:37引用:5難度:0.9
八、解答題(共2小題,滿分11分)
-
11.如圖是圓通速遞公司的圖標,請寫出構圖要素及寓意,要求語意簡明,句子通順,對構圖要素的表達不超過70字,對寓意的表達不超過15字。
組卷:9引用:5難度:0.5
四、寫作(60分)
-
12.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為了豐富中小學生的課余生活,讓同學們領略科技的魅力,過一把尖端科技的癮,中科院某研究所推出了公眾開放日系列科普活動。活動期間,科研人員特地設計了一個有趣的實驗,讓同學們親手操作掃描式電子顯微鏡,觀察蝴蝶的翅膀。
通過這臺可以看清納米尺度物體三維結構的顯微鏡,同學們驚奇地發(fā)現(xiàn):原本色彩斑斕的蝴蝶翅膀竟然失去了色彩,顯現(xiàn)出奇妙的凹凸不平的結構。
原來,蝴蝶的翅膀本是無色的,只是因為具有特殊的微觀結構,才會在光線的照射下呈現(xiàn)出繽紛的色彩……
要求自選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詩歌除外),自擬題目,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意的范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透漏個人相關信息;書寫規(guī)范,正確使用標點符號。組卷:172引用:8難度: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