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2020-2021學年青海省西寧市大通縣高一(上)期末語文試卷

發(fā)布:2024/12/22 17:30:3

一、現(xiàn)代文閱讀(36分)(一)論述類文本閱讀(本題共1小題,9分)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文學特別是敘事文學,有兩個基本的構成要件,一個是時間,另一個是空間。所謂的時間是指什么呢?任何一部敘事文學作品,都必須經歷一個時間的長度量。它必須有起始、發(fā)生、發(fā)展、高潮、結尾,要經歷一個時間的跨度。作家正是通過時間的變化,來展現(xiàn)人物的命運,并以此表達他的某種道德判斷、他對讀者的勸告、他提供的意義。什么是空間呢?空間是在時間變化當中出現(xiàn)的片段,比如場景,畫面、人物的裝束、衣服、帽子、肖像--包括戲劇性的場面,所有這些都在空間的范圍內。
          過去的文學,是時間和空間兩個部分構成的,這兩個部分是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在傳統(tǒng)的文學里,空間是永遠附屬于時間的。空間不是沒有意義,它有意義,但是它的意義從屬于時間的意義。可是到了18、19世紀以后,空間性的東西開始急劇上升,加速繁殖,然后空間性開始慢慢取代時間性,壓倒時間性。在傳統(tǒng)的文學里,空間是時間化的;在今天的文學里則相反,時間是空間化的。而且,空間最后碎片化了。我們都是碎片化時間的俘虜。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文學時空觀的巨大變化呢?我認為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社會本身發(fā)生了變化,因為文學從總體上來說是在模仿這個社會,它是對社會的一種反映。近代科學帶來了巨大的變化,呈現(xiàn)了太多空間。旅行變得太容易了,你可以隨時經歷無數(shù)個空間。在旅行當中你不經歷時間變化,你經歷的是空間,從一個賓館搬到另外一個賓館。碎片化的空間,在以幾何級數(shù)加速繁衍。我們一生中經歷了無數(shù)的事情,這是古人遠遠不敢想的,這構成了我們物質生活也是文化里非常重要的部分。但同時,它也造成了另外的后果,就是恍惚中,我們都忘了時間。
          有的人也許會說,我們就生活在這樣一個空間化的碎片中也挺好。我自己有時候也很愛讀那些空間化的小說,比如說類型化的小說,我喜歡讀偵探小說,也喜歡讀金庸的武打小說。疲勞的時候你讀一讀,確實非常有趣。這都是很正當?shù)膴蕵沸袨椤?br />      可是,因為我們過度地沉湎于這樣一些空間性的行為中,我們忘掉了文學最根本的目的,它要提供意義,它要闡述對這個世界的深刻理解,它有個巨大的情感上的誘惑力--這些東西本來是文學最核心的東西。而我們現(xiàn)在把它排除了,文學變成一種簡單的娛樂,今天有個口號叫“娛樂至死”,這很可怕。
          如果你真的能把時間忘掉固然挺好,但問題就在于,我們忘記不掉。我們還是時間的動物,我們只不過是假裝忘記了時間,時間一直在那兒,它從來不停留?!都t樓夢》里寫道,“三春去后諸芳盡,各自須尋各自門”,說得很清楚。我認為,沒有對時間的沉思,沒有對意義的思考,所有的空間性的事物,不過是一堆絢麗的虛無、一片絢麗的荒蕪。
          如果作家不能夠重新回到時間的河流當中去,也過度地迷戀這些空間的碎片,那么我們每個人就會成為這個河流中偶然性的風景,成為一個匆匆的過客。
    (摘編自格非《文學時空觀的演變及其意義》)
    (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作家通過時間和空間的變化來實現(xiàn)對人物命運的抒寫、道德情感的表達以及對讀者的勸告。
    B.較之于傳統(tǒng)文學中的時間,傳統(tǒng)文學中的空間沒有實質意義,即便有意義,也是從屬于時間的意義。
    C.因為文學是社會的一種反映,從總體上模仿這個社會,導致空間的碎片化,并以幾何級數(shù)加速繁衍。
    D.作者認為,我們無法忘掉時間,如果沒有對時間和意義的思索,所有空間性的事務都將是虛無。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首先指出文學的時間和空間概念,再分析其演變過程和變化的根本原因,最后指出空間化的危害。
    B.文章第二段將傳統(tǒng)文學和今天文學的時空關系進行比較,得出我們都被碎片化時間所俘虜?shù)慕Y論。
    C.文章第四段采用舉例論證的方法,指出若偶爾讀讀自己喜歡的空間化小說,也是很正當?shù)膴蕵沸袨椤?br />D.文章第六段中引用《紅樓夢》“三春去后諸芳盡,各自須尋各自門”的詩句,證明我們無法也不能忘記時間。
    (3)根據(jù)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在傳統(tǒng)文學里,時間和空間兩個部分緊密相連,空間也永遠附屬于時間。
    B.在旅行中我們從一個賓館搬到另外一個賓館更多感受到的是空間的變化。
    C.文學若想不變成簡單的娛樂,就需要將文學中的人物形象置于首要地位。
    D.作者用“時間的河流”“偶然性的風景”來提醒作家要重視時間的重要意義。

    組卷:4引用:4難度:0.7

(二)實用類文本閱讀(本題共1小題,12分)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材料一:
          最新農情調度顯示,今年秋糧面積穩(wěn)中有增,長勢總體不錯。盡管今年局部旱澇災害較重,但災后生產恢復及時有效,東北地區(qū)和黃淮海地區(qū)秋糧長勢普遍好于上年。
          國家實施糧食安全新戰(zhàn)略,對維護糧食安全始終保持戰(zhàn)略定力。曾幾何時,面對國內糧價高于國外糧價的情況,有人提出“自己產糧不如從國外買糧”;面對糧食產量逐年增加,收購和倉儲面臨“甜蜜的煩惱”,有人提出“種糧儲糧越多,財政負擔越大”。在這些議論面前,中央始終重視糧食生產,沒有改變支持糧食生產穩(wěn)定發(fā)展的政策取向。
          從長遠來看,糧食安全面臨的挑戰(zhàn)依然存在。一是,耕地保護形勢比較嚴峻。未來工業(yè)化、城鎮(zhèn)化進程勢必將占用部分農田,要加強耕地保護、落實好占補平衡政策,發(fā)力建設高標準農田,實施“藏糧于地”戰(zhàn)略。二是,糧食單產提高面臨瓶頸。這就要求不斷攻關占領科研高地,不斷推廣新技術,把成果送進田間,實施“藏糧于技”戰(zhàn)略。三是,種糧比較效益低影響農民積極性。要降低生產成本、提高農業(yè)效益,讓農民種糧有必要的利益激勵,培育一批新型經營主體和新型職業(yè)農民。
    (摘編自喬金亮《把糧食安全這根弦再繃緊些》,《經濟日報》2020年8月31日)       材料二:
    “節(jié)約糧食,浪費可恥”是人人都懂的道理,但一些人往往難以做到。有的覺得點菜必須滿滿一桌才“夠排場”,有的認為“光盤”會被瞧不起,還有的感覺打包食物“跌份兒”……在“面子文化”的驅使下,“吃什么”成了身份的象征,“點多少”有了攀比的意味,助長了浪費現(xiàn)象。
          事事顧“面子”,難免丟“里子”。點一桌菜、鋪張浪費并不是餐桌禮儀的一部分。相反,勤儉節(jié)約、合理消費才是現(xiàn)代文明的題中應有之義。
          杜絕餐桌上的浪費,四川成都一些餐館開展了“光盤”即送優(yōu)惠券的活動,陜西西安將存在浪費嚴重的單位列入“黑名單”并通過媒體曝光。多措并舉,樹立起讓浪費者丟面子、讓節(jié)約者有面子的新理念,必將推動形成反對浪費、節(jié)約糧食的好氛圍。
    (摘編自孟祥夫《破除面子文化》,《人民日報》2020年8月21日)      材料三:
          法治是解決食物浪費、樹立節(jié)約新風的重要方式。必須加強防治食物浪費立法,通過建立健全法律法規(guī),為全社會確立餐飲消費、日常食物消費的基本行為準則,減少和杜絕糧食收儲過程中和食品加工,運輸、銷售等環(huán)節(jié)中的浪費現(xiàn)象,以法治方式進行綜合治理,堅決制止餐飲浪費行為和各相關環(huán)節(jié)中的糧食、食物、食品浪費行為,改變餐飲消費陋習,倡導以節(jié)約節(jié)儉為核心理念和價值導向的文明消費方式、生活方式。這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和黨中央要求的必然要求和實際行動,也是得民心、順民意之舉,有利于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有利于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有利于在全社會形成反對餐飲浪費、樹立勤儉節(jié)約的文明新風尚。
    (摘編自《人民日報》,2020年8月27日18版)
    (1)下列對“糧食安全”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今年我國秋糧面積穩(wěn)中有增,長勢總體不錯,東北地區(qū)和黃淮海地區(qū)秋糧長勢普遍好于上年,即使如此,糧食安全這根弦也需要再繃緊一些。
    B.保障糧食安全是國家戰(zhàn)略之一,在國內外一些不當議論面前,中央始終重視糧食生產,從來沒有改變支持糧食生產穩(wěn)定發(fā)展的政策取向。
    C.從長遠看,糧食安全面臨諸多挑戰(zhàn),可以實施兩個戰(zhàn)略:一是保護耕地,實施“藏糧于地”戰(zhàn)略;二是推廣新技術,實施“藏糧于技”戰(zhàn)略。
    D.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決實施糧食安全新戰(zhàn)略,不論形勢如何變化,對維護糧食安全始終保持戰(zhàn)略定力,其戰(zhàn)略眼光可見一斑。
    (2)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因為未來工業(yè)化、城鎮(zhèn)化進程勢必將要占用部分農田,所以我國耕地保護形勢依然嚴峻,對此,除了加強對耕地保護外,還要發(fā)力建設高標準農田。
    B.目前,農民種糧積極性不高,國家要降低農業(yè)生產成本,提高農業(yè)效益,讓農民種糧有必要的利益激勵,并培育一批新型經營主體和新型職業(yè)農民。
    C.“破除面子文化”需要多措并舉,除了公民自身加強修養(yǎng)外,媒體也可以對浪費嚴重的現(xiàn)象予以曝光。使得全社會形成反對浪費、節(jié)約糧食的氛圍。
    D.法治是解決食物浪費、樹立節(jié)約新風的重要方式,是得民心、順民意之舉,是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樹立文明新風尚的重要途徑。
    (3)如果學校開展“節(jié)約糧食,浪費可恥”的倡議活動,你打算如何響應學校的倡議?請結合材料簡要分析。

    組卷:5引用:6難度:0.7

(三)文學類文本閱讀(本題共1小題,15分)

  • 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故都的秋(節(jié)選)
    郁達夫
          不逢北國之秋,已將近十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總要想起陶然亭的蘆花,釣魚臺的柳影,西山的蟲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鐘聲。在北平即使不出門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來住著,早晨起來,泡一祝濃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從槐樹葉底,朝東細數(shù)著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靜對著像喇叭似的牽?;ǎǔ瘶s)的藍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夠感覺到十分的秋意。說到了牽牛花,我以為以藍色或白色者為佳,紫黑色次之,淡紅者最下。最好,還要在牽?;ǖ?,教長著幾根疏疏落落的尖細且長的秋草,使作陪襯。
          北國的槐樹,也是一種能使人聯(lián)想起秋來的點綴。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早晨起來,會鋪得滿地。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掃街的在樹影下一陣掃后,灰土上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看起來既覺得細膩,又覺得清閑,潛意識下并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古人所說的梧桐一葉而天下知秋的遙想,大約也就在這些深沉的地方。
          秋蟬的衰弱的殘聲,更是北國的特產;因為北平處處全長著樹,屋子又低,所以無論在什么地方,都聽得見它們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聽得到的。這嘶叫的秋蟬,在北方可和蟋蟀耗子一樣,簡直像是家家戶戶都養(yǎng)在家里的家蟲。
          還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樣。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來一陣涼風,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來了。一層雨過,云漸漸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陽又露出臉來了;著著很厚的青布單衣或夾襖的都市閑人,咬著煙管,在雨后的斜橋影里,上橋頭樹底去一立,遇見熟人,便會用了緩慢悠閑的聲調,微嘆著互答著的說:
    “唉,天可真涼了--”(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長。)
    “可不是嗎?一層秋雨一層涼啦!”
          北方人念陣字,總老像是層字,平平仄仄起來,這念錯的歧韻,倒來得正好。
          北方的果樹,到秋來,也是一種奇景。第一是棗子樹;屋角,墻頭,茅房邊上,灶房門口,它都會一株株的長大起來。像橄欖又像鴿蛋似的這棗子顆兒,在小橢圓形的細葉中間,顯出淡綠微黃的顏色的時候,正是秋的全盛時期,等棗樹葉落,棗子紅完,西北風就要起來了,北方便是塵沙灰土的世界,只有這棗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國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沒有的Golden Days。
          有些批評家說,中國的文人學士,尤其是詩人,都帶著很濃厚的頹廢色彩,所以中國的詩文里,贊頌秋的文字特別的多。但外國的詩人,又何嘗不然?我雖則外國詩文念得不多,也不想開出賬來,做一篇秋的詩歌散文鈔,但你若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詩人的集子,或各國的詩文的Anthology來,總能夠看到許多關于秋的歌頌與悲啼。各著名的大詩人的長篇田園詩或四季詩里,也總以關于秋的部分,寫得最出色而最有味。足見有感覺的動物,有情趣的人類,對于秋,總是一樣的能特別引起深沉,幽遠,嚴厲,蕭索的感觸來的。不單是詩人,就是被關閉在牢獄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會感到一種不能自已的深情;秋之于人,何嘗有國別,更何嘗有人種階級的區(qū)別呢?不過在中國,文字里有一個“秋士”的成語,讀本里又有著很普遍的歐陽子的《秋聲》與蘇東坡的《赤壁賦》等,就覺得中國的文人,與秋的關系特別深了??墒沁@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國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1)下列對文章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作者對北平秋的“色”“味”“意境”和“姿態(tài)”的描繪,寄寓了眷戀故都自然風物的情愫和對美好事物的執(zhí)著追求,流露出孤寂的心境。
    B.用“著著很厚的青布單衣或夾襖的都市閑人”作為故都人的代表,體現(xiàn)出作者的平民意識,同時表現(xiàn)了“都市閑人”的生活寫照。
    C.“清”“靜”既是對客觀景物特點的描寫和總結,又是作者內心的感受;“悲涼”,則更多的是主觀感受,這種感受僅屬于郁達夫一人。
    D.《故都的秋》是以“清”“靜”“悲涼”為文眼的抒情散文,文章用北國秋景的濃色與厚味來和南方秋景的淡色、淺味形成對比,突出主旨。
    (2)幾種顏色中,作者為什么認為牽?;ㄒ运{色或白色為佳,并要求有“幾根疏疏落落的尖細且長的秋草,使作陪襯”。
    (3)本文是以寫景抒情為主的散文,關于“寫秋詩文的議論”一段是否可以刪去?請簡要分析。

    組卷:5引用:1難度:0.5

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

  • 9.請對下面這段新聞報道的文字進行壓縮,要求保留關鍵信息,句子簡潔流暢。不超過80個字。
          8月18日,由國務院扶貧辦社會扶貧司發(fā)起指導的“中國志愿者扶貧案例50佳(2019)”征集活動發(fā)布最終評選結果,光明網(wǎng)“2017~2019年度西藏健康扶貧公益項目”入選。為全面貫徹國家精準扶貧戰(zhàn)略,提高西藏婦幼健康水平和醫(yī)療服務水平,從2017年至2019年,光明網(wǎng)健康扶貧融媒體報道團隊連續(xù)三年與中央統(tǒng)戰(zhàn)部、國家衛(wèi)生健康委、中國人口宣傳教育中心、中國光彩事業(yè)指導中心等機構聯(lián)手開展“西藏母嬰健康行動”“西藏兒童先心病救治行動”等系列醫(yī)療援藏大型健康扶貧項目。光明網(wǎng)整合多方公益資源和醫(yī)療資源,聚焦深度貧困地區(qū)攻堅克難,對藏族貧困群眾實施醫(yī)療救助。報道團隊秉持高度社會責任感和新聞專業(yè)主義精神,創(chuàng)新“互聯(lián)網(wǎng)+健康”扶貧模式,廣泛傳播了健康中國戰(zhàn)略和健康扶貧行動,大力弘揚了醫(yī)者仁心、關愛生命的社會正能量。

    組卷:17引用:8難度:0.4

四、寫作(60分)

  • 10.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2002年以來,《中國教育報》多次報道張桂梅校長事跡。63歲的張桂梅堅守滇西深貧山區(qū)教育事業(yè)數(shù)十年,12年前創(chuàng)辦了全國第一所全免費女子高中,迄今幫助1800多名貧困女孩圓夢大學,教會了大山里的女孩用知識改變命運,創(chuàng)造了大山里的“教育奇跡”,她用教育事業(yè),為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付出一生。
          讀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么的感觸和看法?請就此寫一篇作文。
          要求:結合材料,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組卷:5引用:1難度:0.7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yōu)網(wǎng)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xié)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wǎng)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wǎng)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wǎng)聯(lián)系并提供證據(jù),本網(wǎng)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