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學年內蒙古包頭四中高二(上)月考歷史試卷
發(fā)布:2024/4/20 14:35:0
一、選擇題(每小題2.5分,共75分。每小題只有一個正確選項)
-
1.《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在泰山封禪大典后的刻辭中寫道:“貴賤分明,男女禮順,慎遵職事?!睆娬{禮、等級和恪守等級下的各自職責。以后他又多處題辭,提倡“合同父子”,即子孝父慈,強調男女各修其業(yè)等家庭禮教。由此說明秦始皇( ?。?/h2>
組卷:132引用:75難度:0.5 -
2.由孔子到孟子,“孝”的內涵中家庭、道德倫理慢慢走向政治、道德二重化。孝道與治道開始慢慢地融合,并成為歷代帝王和圣賢們追求的最高境界?!靶奚?、齊家、治國、平天下”,把“孝”由家庭推向社會,把個人的倫理道德升華為治國平天下。這體現(xiàn)了( ?。?/h2>
組卷:5引用:10難度:0.7 -
3.宋代理學家們一方面借鑒佛教和道教在哲學本體論方面的成果,主張“理”是宇宙萬物的本源;一方面在傳統(tǒng)儒學中尋找能夠利用的因素,提出了許多富有特色的儒學概念,并給予系統(tǒng)的哲學論證。這說明宋代理學( ?。?/h2>
組卷:4引用:12難度:0.7 -
4.明清“民本”思想倡導公天下論、平等論、限君論、“以民治民”論、“以民養(yǎng)民”論、崇私論、義利并重論、保富論等。這說明明清“民本”思想( ?。?/h2>
組卷:10引用:6難度:0.7 -
5.蘇格拉底將自己的研究對象轉向人類的內心世界,對當時流行的四種美德即:智慧、正義、勇敢、節(jié)制都進行了詳細論述,認為每一種美德都離不開知識,提出“德行可教”。其主要目的是( ?。?/h2>
組卷:21引用:24難度:0.6 -
6.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者為了糾正基督教和阿拉伯注疏者對古典文獻的錯誤注釋,需要在同一論著的不同版本之間做出甄別,而甄別的理性根據,常常是通過對自然的細致觀察來獲得的。由此可見,文藝復興( ?。?/h2>
組卷:13引用:8難度:0.6 -
7.1549~1560年,約4776名法國逃難者進入加爾文派控制下的日內瓦,其中1536人是工匠。他們將技術和資金由奢侈品行業(yè)投入普通的鐘表業(yè),日內瓦逐步發(fā)展成為世界鐘表業(yè)的搖籃。這反映出,當時( ?。?/h2>
組卷:297引用:41難度:0.7 -
8.啟蒙思想家康德曾經說過,服役的軍官必須服從上級的命令,同時也可以作為學者對這一命令在軍事上的恰當性加以評論,并交給公眾去判斷;一個國家的公民必須繳納所規(guī)定的稅額,同時作為一個學者也可以對這一稅收的正當性加以質疑,并公之于眾。該言論所要表達的本質內涵是( ?。?/h2>
組卷:16引用:14難度:0.7 -
9.《西方文化史》認為“17世紀力學的建立和發(fā)展使人們深信可以運用力學原理說明一切,不僅鐘表是機器,動物、人類、甚至國家也不過是一部機器,他們都可以用力學原理加以解釋?!嬖V人們支配人類社會的法則依靠人的理性也可以為人們所發(fā)現(xiàn)?!睋伺袛嗯nD力學體系建立的意義在于( ?。?/h2>
組卷:22引用:21難度:0.5 -
10.19世紀,接種疫苗、隔離受傳染的病人、保護供水、掌握有關抗菌劑的知識--所有這一切都使西北歐的死亡率從1800年至少每千人的30%降低到1914年每千人的15%左右。歐洲的人口從1750年的14000萬急劇地上升到1800年的18800萬、1850年的26600萬。這表明,西北歐死亡率降低和歐洲人口的增長源自于( ?。?/h2>
組卷:25引用:18難度:0.7
一、選擇題(每小題2.5分,共75分。每小題只有一個正確選項)
-
30.新冠疫情期間,以音樂聞名的德國出現(xiàn)了另類的“陽臺音樂會”,不少人在自家陽臺奏響貝多芬《第九(合唱)交響曲》的精髓《歡樂頌》,以音樂的方式展現(xiàn)團結和社區(qū)融合的氛圍。貝多芬的《歡樂頌》( ?。?/h2>
組卷:1引用:4難度:0.8
二、材料分析題。(共1小題,共25分)
-
31.儒家學說在中國思想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季康子問政于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br />--《論語》材料二:《春秋》大一統(tǒng)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統(tǒng)?!加抟詾橹T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邪辟之說滅息,然后統(tǒng)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
--《漢書?董仲舒?zhèn)鳌?/bdo>材料三:朱熹生活的南宋時代,統(tǒng)治階級生活奢侈無度,官員以“受賄為生,往往致富”,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禪宗。在這種時代背景下,朱熹提出“存天理,滅人欲”之說。朱熹區(qū)分了“欲”和“人欲”,以為“飲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他認可“饑而欲食”“渴而欲飲”的正常的“欲”,他要滅的是“物欲”或“嗜欲”。朱熹還根據當時國家和朝野的現(xiàn)實狀況提出了“格物致知”和“正心誠意”之說。
--摘編自洪映萱《另一種聲音--對朱熹“存天理、滅人欲”等理學觀念的反思》(1)根據材料一、二,概括孔子與董仲舒的思想核心,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這兩種主張在當時的遭遇及其原因。
(2)根據材料三,分析理學思想的進步之處。
(3)綜合以上材料,說明儒家思想能長期居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地位的原因。組卷:15引用:20難度: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