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學年江蘇省南通市高一(下)期末語文試卷
發(fā)布:2024/6/13 8:0:9
一、現(xiàn)代文閱讀(35分)(一)現(xiàn)代文閱讀I(本題共1小題,17分)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按字面解釋,“木”就是“樹”,“木葉”也就是“樹葉”??蔀楹喂旁娭猩僖娪谩皹淙~”呢?這當然可以說是詩人們文字洗煉的緣故。然而一遇見“木葉”,情況就顯然不同,詩人們爭取通過“木葉”來寫出流傳人口的名句??梢娤礋挷⒉荒茏鳛椤叭~”字獨用的理由,那么“樹葉”為什么無人過問呢?自從屈原在《九歌》里吟唱出了“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一句,發(fā)現(xiàn)了“木葉”的奧妙,此后的詩人們便將其一用再用,熟能生巧。而在詩歌的語言中,又不僅限于“木葉”一詞,如杜甫的“無邊落木蕭蕭下”。從“木葉”到“落木”,其中關(guān)鍵顯然在“木”字。詩歌語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概念,差一點就會差得很多,而詩歌語言之不能單憑借概念,也就由此可見。
那么,古代的詩人們都在什么場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說,都在什么場合“木”字才恰好能構(gòu)成精妙的詩歌語言呢?自屈原開始把它準確地用在一個秋風葉落的季節(jié)之中,此后的詩人們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鮮明的形象。例如吳均的《答柳惲》說:“秋月照層嶺,寒風掃高木?!边@里用“高樹”是不是可以呢?當然也可以。曹植的《野田黃雀行》說:“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這也是千古名句,可是這里的“高樹多悲風”卻并沒有落葉的形象,而“寒風掃高木”則顯然是落葉的景況了?!案邩涠啾L”借滿樹葉子的吹動,表達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這里葉子越多,感情才越飽滿;而“寒風掃高木”卻是一個葉子越來越少的局面,所謂“掃高木”者豈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闊嗎?然則“高樹”則飽滿,“高木”則空闊,這就是“木”與“樹”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澳尽痹谶@里要比“樹”更顯得單純,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個落葉的因素,這正是“木”的第一個藝術(shù)特征。
要說明“木”字何以會有這個特征,就不能不觸及詩歌語言中暗示性的問題。詩人們將語言形象中的潛在的力量與概念中的意義交織組合起來,形成豐富多彩、一言難盡的言說。而“木”作為“樹”的概念的同時,卻正是具有著一般“木頭”“木料”等的影子,這潛在的形象常常影響著我們更多地想起樹干,而很少會想到葉子。而“樹”呢?它具有繁茂的枝葉,它與“葉”都帶有濃蔭的聯(lián)想。所謂“午陰嘉樹清圓”,這里的“樹”與“葉”的形象之間不但不相排斥,而且十分一致。由此可見,“樹葉”并不比一個單獨的“葉”字多帶來些什么,而“木葉”則全然不同。這里又還需要說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個藝術(shù)特征。
“木”不但讓我們想起樹干,而且還帶來了“木”所暗示的顏色性。樹的顏色,就樹干而論,一般是褐綠色,這與葉也比較相近。至于“木”呢,它可能是透著黃色,且在觸覺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濕潤的,如我們所習見的門閂、棍子等。這種關(guān)于“木”的更為普遍的潛在的暗示,使“木葉”帶上了落葉的微黃與干燥之感,有著疏朗清秋的氣息。至于“落木”,則比“木葉”還顯得空闊,它連“葉”字所留下的一點綿密之意也洗凈了。
(摘編自林庚《說“木葉”》)材料二:
移情作用是極端的凝神注視的結(jié)果,它是否發(fā)生以及發(fā)生時的深淺程度都隨人隨時隨境而異。詩文的妙處往往都從移情作用得來。例如“菊殘猶有傲霜枝”句的“傲”,“相看兩不厭,惟有敬亭山”句的“相看”和“不厭”,都是原文的精彩所在,也都是移情作用的實例。
從移情作用,我們可以看出內(nèi)在的情趣常和外來的意象相融合而互相影響。每個詩的境界都必有“情趣”和“意象”兩個要素。情趣是可比喻而不可直接描繪的實感,如果不附麗到具體的意象上去,就根本沒有可見的形象。我們抬頭一看,或是閉目一想,無數(shù)的意象就紛至沓來,不成章法,不具生命,必須有情趣來融化它們,貫注它們,才內(nèi)有生命,外有完整形象。
這個道理也可以適用于詩的欣賞。比如說姜夔的“數(shù)峰清苦,商略黃昏雨”一句詞便含有一個情景契合的境界,他在寫這句詞時,須先從自然中見到這種意境,感到這種情趣,然后把它傳達出來,這個過程既是在創(chuàng)造也是在欣賞。作為欣賞者,我必須要使用心靈綜合作用,融入自己的情趣,從詞句中領(lǐng)略出姜夔原來所見到的境界,我既是在欣賞也是在創(chuàng)造。
因為有創(chuàng)造作用,我所見到的意象和所感到的情趣和姜夔所見到和感到的便不能絕對相同,也不和任何其他讀者所見到和感到的絕對相同。每人所能領(lǐng)略到的境界都是性格、情趣和經(jīng)驗的返照,而性格、情趣和經(jīng)驗是彼此不同的。不但如此,同是一首詩,你今天讀它所得的和你明天讀它所得的也不能完全相同,因為性格、情趣和經(jīng)驗是生生不息的。詩與其他藝術(shù)作品都各有物質(zhì)的和精神的兩方面。物質(zhì)的方面如印成的詩集,它除了受天時和人力的損害以外,大體是固定的。精神的方面就是情景契合的意境,時時刻刻都在“創(chuàng)化”中。真正的詩的境界是永遠新鮮的。
(摘編自朱光潛《詩論》)(1)下列對材料相關(guān)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樹”與“葉”的形象十分一致,而詩人們?yōu)榱俗非笪淖值南礋?,常常將“葉”字獨用,所以古詩中很少見到“樹葉”這一意象。
B.“木”能夠讓人想到樹干,同時因其在視覺和觸覺方面具有普遍的潛在的暗示性,為“木葉”帶上了落葉的微黃干燥之感。
C.情趣需附麗于意象方能具體可見,意象需由情趣貫注才能擁有生命和完整形象,兩者相輔相成,詩文的妙處由此而生。
D.因為性格、情趣和經(jīng)驗存在個體差異且生生不息,故讀同一首詩,每個人所見的意象與作者和其他讀者都不完全相同。
(2)根據(jù)材料內(nèi)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屈原首創(chuàng)了“木葉”,此后的詩人們便將其一用再用。這種做法和朱光潛所說的“真正的詩的境界是永遠新鮮的”的觀點矛盾。
B.“菊殘猶有傲霜枝”中的“傲”是詩人凝神注視菊花殘枝時,人的感情與菊花殘枝的特點互相融合之后所產(chǎn)生的移情的效果。
C.朱光潛認為“數(shù)峰清苦、商略黃昏雨”一句情景契合,是因為他讀詩時先從自然中見到意境,感到情趣,然后把它傳達出來。
D.藝術(shù)都各有物質(zhì)的和精神的兩個方面,物質(zhì)方面是固定的,精神方面卻時刻都在“創(chuàng)化”,這是因為讀者既在創(chuàng)造也在欣賞。
(3)下列有關(guān)《紅樓夢》內(nèi)容的表述,最不適合作為實例來支撐材料二“移情作用”的一項是
A.薛寶釵吟詠“好鳳憑借力,送我上青云”,借柳絮紛飛抒發(fā)自己的心志。
B.黛玉寫《葬花詞》,將青春少女的惜春傷春嘆春的情緒移注于落花之上。
C.《代別離?秋窗風雨夕》中淅瀝的雨聲仿若融合了黛玉凄涼哀婉的心境。
D.判詞“霽月難逢,彩云易散”暗示風流靈巧的晴雯薄命早逝的悲慘結(jié)局。
(4)材料一和材料二所寫內(nèi)容都與“意象”有關(guān),但論述的側(cè)重點有所不同,請簡要概括。
(5)林庚在比較“高樹多悲風”與“寒風掃高木”兩句詩時,獲得了“高樹”飽滿、“高木”空闊的感知,這給我們欣賞詩歌提供了哪些啟示?請結(jié)合兩則材料談?wù)勀愕目捶ā?/h2>組卷:10引用:5難度:0.5
(二)現(xiàn)代文閱讀II(本題共1小題,18分)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文本一:
祝福
魯迅 那是下午,我到鎮(zhèn)的東頭訪過一個朋友,走出來,就在河邊遇見她;而且見她瞪著的眼睛的視線,就知道明明是向我走來的。我這回在魯鎮(zhèn)所見的人們中,改變之大,可以說無過于她的了;五年前的花白的頭發(fā),即今已經(jīng)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臉上瘦削不堪,黃中帶黑,而且消盡了先前悲衷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間或一輪,還可以表示她是一個活物。她一手提著竹籃、內(nèi)中一個破碗,空的;一手拄著一支比她更長的竹竿,下端開了裂:她分明已經(jīng)純乎是一個乞丐了。
我就站住,豫備她來討錢。
“你回來了?”她先這樣問。
“是的?!?br /> “這正好。你是識字的,又是出門人,見識得多。我正要問你一件事——”她那沒有精采的眼睛忽然發(fā)光了。
我萬料不到她卻說出這樣的話來,詫異的站著。
“就是——”她走近兩步,放低了聲音,極秘密似的切切的說,“一個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沒有魂靈的?”
我很悚然,一見她的眼釘著我的,背上也就遭了芒刺一般,比在學校里遇到不及豫防的臨時考,教師又偏是站在身旁的時候,惶急得多了。對于魂靈的有無,我自己是向來毫不介意的;但在此刻,怎樣回答她好呢?我在極短期的躊躕中,想,這里的人照例相信鬼,然而她,卻疑惑了,——或者不如說希望:希望其有,又希望其無……。人何必增添末路的人的苦惱,為她起見,不如說有罷。
“也許有罷,——我想?!蔽矣谑峭掏掏峦碌恼f。
“那么,也就有地獄了?”
“阿!地獄?”我很吃驚,只得支梧著,“地獄?——論理,就該也有?!欢参幢兀l來管這等事……?!?br /> “那么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見面的?”
“唉唉,見面不見面呢?……”這時我已知道自己也還是完全一個愚人,什么躊躕,什么計畫,都擋不住三句問。我即刻膽怯起來了,便想全翻過先前的話來,“那是,……實在,我說不清……。其實,究竟有沒有魂靈,我也說不清?!?br /> 我乘她不再緊接的問,邁開步便走,匆匆的逃回四叔的家中,心里很覺得不安逸。自己想,我這答話怕于她有些危險。她大約因為在別人的祝福時候,感到自身的寂寞了,然而會不會含有別的什么意思的呢?——或者是有了什么豫感了?倘有別的意思,又因此發(fā)生別的事,則我的答話委實該負若干的責任……。但隨后也就自笑,覺得偶爾的事,本沒有什么深意義,而我偏要細細推敲,正無怪教育家要說是生著神經(jīng)?。欢鴽r明明說過“說不清”,已經(jīng)推翻了答話的全局,即使發(fā)生什么事,于我也毫無關(guān)系了。
但是我總覺得不安,過了一夜,也仍然時時記憶起來,仿佛懷著什么不祥的豫感;在陰沉的雪天里,在無聊的書房里,這不安愈加強烈了。不如走罷,明天進城去。福興樓的清燉魚翅,一元一大盤,價廉物美,現(xiàn)在不知增價了否?往日同游的朋友,雖然已經(jīng)云散,然而魚翅是不可不吃的,即使只有我一個……。無論如何,我明天決計要走了。
我因為常見些但愿不如所料,以為未必竟如所料的事,卻每每恰如所料的起來,所以很恐怕這事也一律。果然,特別的情形開始了。傍晚,我竟聽到有些人聚在內(nèi)室里談話,仿佛議論什么事似的,但不一會,說話聲也就止了,只有四叔且走而且高聲的說:
“不早不遲,偏偏要在這時候——這就可見是一個謬種!”
我先是詫異,接著是很不安,似乎這話于我有關(guān)系。試望門外,誰也沒有。好容易待到晚飯前他們的短工來沖茶,我才得了打聽消息的機會。
“剛才,四老爺和誰生氣呢?”我問。
“還不是和祥林嫂?”那短工簡捷的說。
“祥林嫂?怎么了?”我又趕緊的問。
“老了。”
“死了?”我的心突然緊縮,幾乎跳起來,臉上大約也變了色。但他始終沒有抬頭,所以全不覺。我也就鎮(zhèn)定了自己,接著問:
“什么時候死的?”
“什么時候?——昨天夜里,或者就是今天罷。——我說不清?!?br /> “怎么死的?”
“怎么死的?——還不是窮死的?”他淡然的回答,仍然沒有抬頭向我看,出去了。
(有刪改) 文本二:
魯迅是一位現(xiàn)代白話文學語言的大師,他的作品是現(xiàn)代白話文學的典范。因此,也應(yīng)該成為學生學習現(xiàn)代白話文的基本教材。魯迅語言具有色彩感。在選入中學語文教材里的《社戲》《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祝?!返茸髌分?,篇篇都有不少具有強烈色彩感的文字,而且都蘊含了魯迅濃烈的情感和深遠的寓意。而魯迅作品語言的音樂性則直接來自他對漢字的特殊感悟和駕馭能力。周作人曾經(jīng)提倡寫“混合散文的樸實與駢文的華美的文章”,真正做到這一點的,就是乃兄魯迅。魯迅很喜歡電影,對電影藝術(shù)有深刻的理解,他的許多作品,都是由一個一個的鏡頭組成的,很適合于拍成電影短片。魯迅語言具有創(chuàng)造性和個性化,表現(xiàn)在他的作品語言既有規(guī)范化的一面,更有反規(guī)范的一面,因而極大地豐富和開拓了現(xiàn)代漢語表達的可能性。
(選自錢理群《中學語文中魯迅作品的教學》,有刪改)(1)下列對文本相關(guān)內(nèi)容和藝術(shù)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本開頭運用外貌描寫,特寫了祥林嫂的眼睛,準確捕捉了人物的精神面貌,展示了她的悲慘命運。
B.“我”把自己比喻成“遇到不及豫防的臨時考”的學生,形象地表達了“我”被祥林嫂提問之后的惶急。
C.魯四老爺咒罵祥林嫂是一個“謬種”,可見他對祥林嫂之死的冷酷無情,也表現(xiàn)出他的頑固和刻薄。
D.短工回答“我”的問話時的語言和表情,表明在封建統(tǒng)治的禁錮下,普通民眾深受毒害而冷漠麻木。
(2)關(guān)于魂靈有無的“祥林嫂之問”,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祥林嫂身份卑微,“我”瞧不起她,所以對于“祥林嫂之問”,“我”用吞吞吐吐的“說不清”來敷衍應(yīng)答。
B.對于魂靈,祥林嫂既希望其“有”又希望其“無”,但無論“有”還是“無”,都無法消除她的惶惑與不安。
C.“我”本來就有離開的想法,而“祥林嫂之問”堅定了“我”的想法,是促使我“逃離”魯鎮(zhèn)的重要原因。
D.“祥林嫂之問”表明她一直被“神權(quán)”折磨著而處在極度恐懼中,這也決定了這個問題不可能有答案。
(3)從回答了“祥林嫂之間”后,到?jīng)Q計明天要走,“我”產(chǎn)生了哪些復(fù)雜的心理?請簡要分析。
(4)文本二闡述了魯迅作品的語言特色,這些特色在文本一中多有體現(xiàn),請舉例分析。組卷:6引用:3難度:0.5
(二)語言文字運用II(本題共1小題,14分)
-
7.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我們一般會對《鄉(xiāng)土中國》中大量的民俗調(diào)查案例感興趣,但不要滿足于“獵奇”,①_____。費孝通通過篩選案例材料,提煉為可以印證鄉(xiāng)村社區(qū)結(jié)構(gòu)特征的“現(xiàn)象”,并和其他不同“文化格式”進行比較。這樣的案例處理方式,幫助費孝通歸納提煉出了“鄉(xiāng)土本色”“差序格局”“禮治秩序”“血緣社會”“地緣社會”等概念,從而更清晰地揭示出中國社會的鄉(xiāng)土特質(zhì)。
《鄉(xiāng)土中國》論析的是舊中國的農(nóng)村,它的問世到今,大半個世紀過去了,②_____,但“變”中又有哪些“不變”?我們會想到當今的農(nóng)村,想到農(nóng)民工,想到社會習俗與風氣,想到傳統(tǒng)文化,想到中國的過去與未來,等等。通過對這本書的閱讀,使我們加大了對傳統(tǒng)文化的認識,也增進了對中國社會特別是農(nóng)村社會的了解。
(1)請在文中畫橫線處補寫恰當?shù)恼Z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nèi)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個字。
(2)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有語病,請寫出修改后的句子,使語言表達準確流暢,可少量增刪詞語,不得改變原意。
(3)在古代詩歌閱讀部分,《文氏外孫入村收麥》一詩具有鮮明的“鄉(xiāng)土社會”色彩,請結(jié)合費孝通《鄉(xiāng)土中國》中的相關(guān)概念簡要分析。組卷:9引用:3難度:0.5
四、寫作(60分)
-
8.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家鄉(xiāng)文化包括家鄉(xiāng)人物、自然和人文景觀、風俗習慣、歷史文化等等。展現(xiàn)家鄉(xiāng)文化風貌,有助于增強我們對家鄉(xiāng)文化的自豪感和責任感;剖析家鄉(xiāng)文化現(xiàn)象,有助于我們辯證思考文化發(fā)展與個人、社會的關(guān)系;參與家鄉(xiāng)文化建設(shè),有助于我們更好地傳承和發(fā)展家鄉(xiāng)文化……
以上材料引發(fā)了你怎樣的聯(lián)想和思考?請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組卷:15引用:3難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