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山東省高考語文考前熱身試卷
發(fā)布:2024/4/20 14:35:0
一、現(xiàn)代文閱讀(35分)(一)現(xiàn)代文閱讀Ⅰ(本題共1小題,19分)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材料一:
1920年1月,化裝成商人的陳獨秀從北京前往上海,他的行李中有一本英文版的《共產(chǎn)黨宣言》,他打算尋找一個合適人選將其翻譯成中文。陳獨秀的密友有一本日文版《共產(chǎn)黨宣言》,也正找人翻譯,就讓當時《民國日報》的主筆邵力子推薦人選,邵力子脫口而出:“能擔任此任者,非陳望道莫屬!”
陳望道是何許人也?1891年,陳望道出生于浙江義烏一個農(nóng)民家庭,由于父親受到維新思想的影響,意識到教育的重要性,陳望道兄弟都接受了良好的學校教育。陳望道先后就讀于義烏繡湖書院、金華中學、浙江之江大學,后到日本留學。
陳望道留學日本期間,正值社會主義思潮在日本興起,他閱讀了幸德秋水的《社會主義神髓》、河上肇的《貧乏物語》等宣傳社會主義的讀物,對馬克思主義有了較多的了解。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fā)后,陳望道回到祖國,并接受著名教育家經(jīng)亨頤的邀請,前往浙江第一師范學校擔任國文教員。在新文化運動的洗禮下,陳望道等人在浙江一師進行新思潮宣傳,給整個浙江帶來極大沖擊。反動當局責令一師對陳望道革職查辦,這受到全校師生的堅決反對。反動當局隨即出動警察包圍學校,從而釀成著名的浙江“一師學潮”。這一學潮得到全國的聲援,最終迫使反動當局收回成命。
“一師學潮”讓陳望道認識到,倡導改良是無濟于事的,必須對舊制度進行根本的改革。因此,當他接到邀請翻譯《共產(chǎn)黨宣言》時,就毫不猶豫接受了。
1920年早春,陳望道帶著兩個版本的《共產(chǎn)黨宣言》回到浙江義烏分水塘老宅,開始了翻譯工作。老宅已經(jīng)年久失修,再加上浙江早春天氣寒冷,條件十分艱苦。陳望道不以為意,專心投入到翻譯工作中,一日三餐也都是老母親幫著打理并送到房間來??粗鴥鹤右蜻B續(xù)工作而身體消瘦,陳母包了些粽子,讓他蘸紅糖吃以補身體。陳母在屋外問紅糖甜不甜時,陳望道連連回答“夠甜了,夠甜了”。等陳母進來收拾碗筷時,發(fā)現(xiàn)兒子滿嘴墨汁。原來,陳望道全神貫注工作,竟然蘸了墨汁吃粽子,還感覺不到異味,實在是太過投入了。
1920年4月底,陳望道完成了《共產(chǎn)黨宣言》的中文翻譯工作,于5月中旬趕往上海交稿。經(jīng)過陳獨秀、李漢俊校閱,8月中旬,中譯本《共產(chǎn)黨宣言》1000冊公開出版,被迅速搶購一空。到1926年,陳望道翻譯的《共產(chǎn)黨宣言》已印行17版。魯迅當時評價說:“把這本書譯出來,對中國做了一件好事?!?br />(摘編自曾慶江《陳望道:千秋巨筆,首譯“宣言”》)材料二:
陳望道翻譯《共產(chǎn)黨宣言》時在語言上表現(xiàn)出明顯的白話文傾向,這與他的政治和文化主張有著密切關(guān)系。20世紀一二十年代,新文化運動風起云涌,而1920年前后又恰是白話文運動如火如荼的時候,曾在新文化運動陣地《新青年》任編輯的陳望道是這場運動的堅定支持者、踐行者和捍衛(wèi)者,所以他的《共產(chǎn)黨宣言》譯本白話文風格是意料之中的。與文言相比,陳譯本句子變長,四字格變少,“之乎者也”的文言功能詞幾乎絕跡。譯文還大量使用文白過渡時期特有的助詞“底”,且呈現(xiàn)出“底”“的”混用的現(xiàn)象,譬如“各國底語言”“社會底歷史”“用自己黨底宣言發(fā)表自己的意見”等。另外,譯文偏向口語化,譬如“草了下列的宣言”“他的特色就是把階級對抗弄簡單了”。對于修辭學家陳望道而言,這未免不是一種用所謂“引車賣漿者言”的大眾語來創(chuàng)立新的書面語風格的努力。在當時的中國,許多西洋詞語都是直接采用日語譯名,陳望道雖然以日譯本為主要底本,但他在術(shù)語上并非全數(shù)照搬日譯本現(xiàn)有的譯法,而是根據(jù)當時中國的社會現(xiàn)實,有選擇性地修改。譬如日譯本中的“紳士”和“紳士閥”,陳望道譯作“有產(chǎn)者”“有產(chǎn)階級”;日譯本的“平民”,陳譯本中作“無產(chǎn)者”。而在修辭方面,與日譯本相比,陳譯本在用詞上更注重韻律節(jié)奏以及語言的生動性和表現(xiàn)力,譬如“革命要素”變換為“革命種子”,“農(nóng)業(yè)的革命”變成了“土地革命”,兩種階級對立狀態(tài)的“相敵視”轉(zhuǎn)換為“對壘”,將資產(chǎn)階級的發(fā)展從“沒落”變換為“傾覆”。簡言之,中譯本在措辭上更為激烈,有著明顯的“尖銳化”傾向,這可以理解為陳望道基于自己的信仰,為強調(diào)《共產(chǎn)黨宣言》的立場、提高革命號召力、鼓動人們的斗志而采取的一種翻譯策略。
(摘編自林風、馮傾城《陳望道與<共產(chǎn)黨宣言>首譯本》)材料三:
從文本研究方面看,中國人對《共產(chǎn)黨宣言》的解讀主要有三種模式,即翻譯性解讀、注釋性解讀和考據(jù)性解讀。所謂翻譯性解讀,是指為了更好地翻譯《共產(chǎn)黨宣言》文本所進行的各種理解,如對人名、地名、術(shù)語的理解。其中,包括對已有中文術(shù)語的選擇運用和新術(shù)語的創(chuàng)造。我國學者的翻譯性解讀從翻譯《共產(chǎn)黨宣言》片段文字時就開始了。由于《共產(chǎn)黨宣言》原文是德文,對不懂德文的人來說,要理解它的思想,首先就有一個翻譯的問題。恩格斯說過,翻譯馬克思的著作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是真正老老實實的科學工作”。中國人要準確翻譯《共產(chǎn)黨宣言》,就更加困難,要做好這件事情,不僅要懂得外文,還需要了解當時歐洲的社會歷史、思想文化背景以及馬克思、恩格斯的生活經(jīng)歷和語言風格等。早期對《共產(chǎn)黨宣言》的翻譯性解讀有一個明顯特點,就是譯詞的隨機性。如對馬克思、恩格斯中文名字的翻譯就有十多種。1899年在上海《萬國公報》發(fā)表的《大同學》一文中,他們的名字被譯為“馬克思”“恩格斯”;后來又有人譯作“馬克司”“嫣及爾”等;直到1938年,成仿吾、徐冰譯的《共產(chǎn)黨宣言》才把他們的名字譯為“馬克思”“恩格斯”,此后固定下來。又如“資產(chǎn)階級”一詞,1899年譯為“糾股辦事之人”;1920年陳望道譯為“有產(chǎn)階級”;到1938年成仿吾、徐冰譯本才確定為“資產(chǎn)階級”,并沿用至今。
(摘編自楊金海《<共產(chǎn)黨宣言>在我國的文本解讀史及啟示》)(1)下列對材料相關(guān)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陳望道接受翻譯《共產(chǎn)黨宣言》邀請的重要原因是其思想認識發(fā)生了轉(zhuǎn)變。
B.陳望道采用白話文翻譯《共產(chǎn)黨宣言》是其順應時代發(fā)展選用的翻譯策略。
C.陳望道翻譯《共產(chǎn)黨宣言》是以日譯本為主要底本同時參照英譯本完成的。
D.陳望道首次將《共產(chǎn)黨宣言》的全文翻譯為中文的行為不屬于翻譯性解讀。
(2)下列對材料相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評價,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材料一以陳望道日本留學的經(jīng)歷,說明他具有翻譯《共產(chǎn)黨宣言》的思想基礎(chǔ)。
B.材料一用陳望道蘸著墨水吃粽子的故事來表現(xiàn)人物精神,文章選材具有典型性。
C.材料二的主旨是陳望道翻譯《共產(chǎn)黨宣言》時在語言的選用上具有白話文傾向。
D.材料三中對《共產(chǎn)黨宣言》翻譯難度的說明也可佐證陳望道翻譯此書時的艱辛
(3)根據(jù)材料內(nèi)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共產(chǎn)黨宣言》第一個中文全譯本的發(fā)行具有社會基礎(chǔ),順應當時社會需求。
B.翻譯《共產(chǎn)黨宣言》,譯者要忠于原著,不能自創(chuàng)新術(shù)語,以防違背原著精神。
C.閱讀《共產(chǎn)黨宣言》在我國的文本解讀史,有助于馬克思主義傳播史的研究。
D.隨著時代發(fā)展,翻譯《共產(chǎn)黨宣言》用詞隨機性越來越小,科學性越來越強。
(4)材料二與材料三中兩處畫橫線句子都提及陳望道對“有產(chǎn)階級”一詞的翻譯,請分別分析其在材料中的作用。
(5)假如你是《共產(chǎn)黨宣言》陳列館的解說員,如何向參觀者介紹館藏的中文首譯本《共產(chǎn)黨宣言》?請根據(jù)材料相關(guān)內(nèi)容,列出解說詞的提綱。組卷:43引用:11難度:0.5
(二)現(xiàn)代文閱讀Ⅱ(本題共1小題,16分)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文本一:
《幽夢影》情結(jié)
宗璞 近見報章雜志上常出現(xiàn)這樣那樣的“情結(jié)”字樣,所謂“情結(jié)”,大約來自“俄狄浦斯情意綜”一詞,指在潛意識中無法化解的幾乎是宿命的一種情感。《幽夢影》這本書對于我可算得是一種“情結(jié)”。
抗戰(zhàn)時期,為了躲避轟炸,我家在昆明東郊龍頭村,一住三載。有一段時期,我和弟弟沒有上學,獲準到文科研究所去立讀,隨便翻閱各種書。我們常常在書架中流連徜徉,直到黃昏。翻閱的書不少,它們也算得我的鄰居。對十來歲的孩童來說,那些書是太深奧了。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一本書,是清初張潮所著《幽夢影》。
這是一本講生活藝術(shù)的書,頗像有些書上的眉批,三五句十數(shù)句,對生活這本大書做出評點。書中一部分講人生哲理,講入世應如何,出世應如何;一部分講對大自然的欣賞態(tài)度,講如何賞花,如何玩月。輕松的言及居室布置,嚴肅的講到音韻學。其序跋有云:“一行一句,非名言即韻語,皆從胸次體驗而出,故能發(fā)人警省。片玉碎金,俱可寶貴?!薄叭胖?,萬物之情,古今人事之變,皆在是矣?!币苍S這些說法評價太高,但讀過后,使人自覺減少了俗氣,增添了韻致,便是作用了。
我愿意首先提到如何做人的一則:“立品須發(fā)乎宋人之道學,涉世須參以晉代之風流?!彼稳说缹W以誠敬為本,若無這主心骨,不拘小節(jié)的風流便是恃才傲物,或竟是輕薄,令人生厭。近年來流行得大紅大紫的“瀟灑”二字,因為沒有主心骨,有時已成為不負責任的代名詞。張潮將立品與涉世并提,先有立品,才能涉世。只有心存誠敬,才能瀟灑風流,自是高見。
又云:“少年人須有老年之識見,老年人須有少年之襟懷?!绷簡⒊渡倌曛袊f》一文喻老年人為字典,少年人為戲文?;蚩砂l(fā)揮云,少年是演戲的階段,老年是看戲的階段。少年應以字典為規(guī)范,便有老年之識見;老年應記得自己也是轟轟烈烈演過戲文的,看戲時便有少年之襟懷。若能做到點滴,代溝或可變淺,只是很不容易。
另一則云:“情必近于癡而始真,才必兼乎趣而始化。”情到極處自然成癡?,F(xiàn)在情近于癡的人恐已如朱雞、白象一樣稀罕。“才兼乎趣”的“趣”字很難界說。是否可以說一方面要對生活有興趣,生機勃勃如源頭活水;另一方面則要有幽默感。十七世紀我們還沒有“幽默”這個詞,但當然有這種感,有些禪語機鋒便是一種幽默。有了“趣”,“才”才是活的。
又言:“律己宜帶秋氣,處世宜帶春氣?!贝四寺杉簢镭熑藢捴庞栆孕蜗蟪鲋?。又一則提出了值得鉆研的美學問題?!懊灿谐蠖捎^者,有雖不丑而不足觀者。文有不通而可愛者,有雖通而極可厭者。此未易與淺人道也?!睆埑比羯诂F(xiàn)代,大可就此寫一本書。丑而可觀必有其特殊的力量,必定更曲折更深刻。不丑而不足觀必平庸無奇。一篇文章句句合語法,并不算好文章。魯迅文章有幾篇峭峻難讀,但使人如嚼橄欖,回味無窮。
張潮是大自然的知己。他熱愛大自然,了解大自然。他說:“風流自賞,只容花鳥趨陪。真率誰知,合受煙霞供養(yǎng)?!豹氉院痛笞匀幌嗵?,是他最得意的境界。他能看出每一景物最特殊的地方。他說:“天下萬物皆可畫,唯云不能畫?!边@實在是把云的千變?nèi)f化揣摩透了。又一則云:“玩月之法,皎潔則宜仰視,朦朧則宜俯視?!痹邳S山,于晴夜觀滿月,見清光萬里,覺得自己都化在月光之中。朦朧之月,則景物之朦朧更引人遐想。他又說,鏡中之影是著色人物,是鉤邊畫;月下多影是寫意人物,是沒骨畫,傳神地表達了月下的朦朧景色。
幾十年來,我雖記不得《幽夢影》中的文字,其中的精神卻拂之不去。再讀時漸漸明白,于我心頭拂之不去的,是中國文化對人生的智慧的態(tài)度和與萬物相知相親的審美心理。我曾言自己多病,病最深者為“煙霞痛疾,泉石膏肓”,這已入膏肓的病疾,便是中國文化賦予我的情結(jié)。
(摘編自《新劇本》1995年第4期,有刪節(jié))文本二:
1936年林語堂赴美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時英譯《幽夢影》,當時美國文學正處于由現(xiàn)代主義向后現(xiàn)代主義轉(zhuǎn)變的過渡期,原來的文學亟需注入新的思想和內(nèi)容,更需要新的形式和技巧。《幽夢影》為明末清初的文人張潮所著,全篇以其格言、哲言、清言、韻語等共219則為主體,并附有140多位文人寫下的550余則評語。這樣的語錄體小品文不僅形式上絕無僅有,主題也與現(xiàn)代主義截然不同?,F(xiàn)代主義多是從內(nèi)心感受著手,表現(xiàn)生活對人的壓抑和扭曲,而明清小品文題材很少涉及國事、政事、時事,它多是抒發(fā)個人情感,大多描寫日常生活瑣事和閑情逸致。新穎的文學體裁、充滿神韻的中國智慧不僅為現(xiàn)代主義的進一步發(fā)展注入了活力,促成了后現(xiàn)代主義的出現(xiàn),而且滿足了西方讀者想要了解中國智慧的好奇心?!队膲粲啊愤@本書展現(xiàn)了中國人的閑適自足,有一種怡然自得的格調(diào)。當時美國正處于工業(yè)化高度發(fā)展的現(xiàn)代化時代,人們內(nèi)心所渴望的正是這種閑暇與輕松。
(摘編自徐露《<幽夢影>中林語堂的自我東方主義》)(1)下列對文本一相關(guān)內(nèi)容和藝術(shù)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幽夢影》這本書對于作者來說有著一種無法化解的幾乎是宿命的情感,這與她抗戰(zhàn)時期童年的特殊經(jīng)歷有著淵源。
B.少年應以字典為規(guī)范,老年應記得自己也是轟轟烈烈演過戲文的;少年應向老年學習,老年應替少年著想:這樣能淺化代溝。
C.“貌有丑而可觀者……文有不通而可愛者”,運用了比興的手法,重點強調(diào)后一句,與“文似看山不喜平”有異曲同工之妙。
D.作者認為自己病最深者為“煙霞痛疾,泉石膏肓”,表達了作者對中國文化、自然萬物的熱愛,這種熱愛已成為“獨疾”。
(2)下列與文本有關(guān)的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三才之理”中的“三才”出自于《易傳》,即天道、人道、地道,《幽影夢》序跋以此評價《幽影夢》內(nèi)容豐富、完備。
B.宋人道學以誠敬為本,晉代風流指不拘小節(jié)的風流,前者宗屬儒家,后者宗屬道家,作者借以告誡讀者誠敬、瀟灑的重要性。
C.“情必近于癡而始真”,作者曾評價《紅樓夢》是一部“癡”書,意在表明《紅樓夢》寫情至真、至純,贊美之情溢于言表。
D.鉤邊畫是用鉤邊筆鉤廓,畫面清晰;沒骨畫不鉤輪廓,要求畫者胸有成竹,一氣呵成,用沒骨畫可傳神地表現(xiàn)月下景色的朦朧美。
(3)《幽夢影》作為“語錄體小品文”,其形式和內(nèi)容上有何新穎之處?請結(jié)合文本簡要分析。
(4)徐露指出《幽夢影》“充滿中國智慧”,如果你要參加學校組織的“中國智慧”文化沙龍,請根據(jù)文本一列出發(fā)言要點。組卷:19引用:2難度:0.5
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1小題,20分)
-
3.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
楊震字伯起,弘農(nóng)華陰人也。震少好學,明經(jīng)博覽,無不窮究。性公廉,不受私謁。子孫常蔬食步行,故舊長者或欲令為開產(chǎn)業(yè),震不肯,曰:“使后世稱為清白吏子孫,以此遺之,不亦厚乎!”延光二年,代劉愷為太尉。帝舅大鴻臚耿寶薦中常侍李閏兄于震,震不從。寶乃自往候震曰:“李常侍國家所重,欲令公辟其兄,寶唯傳上意耳?!闭鹪唬骸叭绯⒂?bdo class="mathjye-underpoint2">三府辟召,故宜有尚書敕。”遂拒不許,寶大恨而去。時詔遣使者大為阿母修第,中常待樊豐及侍中周廣等更相扇動,傾搖朝廷。震上疏,豐等見震連切諫不從,遂詐作詔書,調(diào)發(fā)司農(nóng)①錢谷、大匠②材木,各起家舍,役費無數(shù)。尋有河間男子趙騰詣闕上書,指陳得失。帝發(fā)怒,遂收考詔獄,結(jié)以罔上不道。震上疏救之曰:“臣聞堯、舜之世,諫鼓謗木,立之于朝。今趙騰所坐激訐謗語為罪,與手刃犯法有差。乞為虧除,全騰之命,以誘芻菟輿人之言?!钡鄄皇。v竟伏尸都市。會三年春,東巡岱宗,樊豐等因乘輿在外競修第宅震部掾高舒召大匠會史考校之得豐等所詐下詔書具奏須行還上之豐等聞惶怖遂共譜震云:“自趙騰死后,深用怨懟?!奔败囻{行還,夜遣使者策收震太尉印綬,于是柴門絕賓客。豐等復惡之,乃請大將軍耿寶奏震大臣不服罪,懷恚望,有詔遣歸本郡。震行至城西幾陽亭,乃慷慨謂其諸子門人曰:“死者士之常分。吾蒙恩居上司,疾奸臣狡猾而不能誅,何面目復見日月!”因飲鴆而卒,時年七十余。弘農(nóng)太守移良承樊豐等旨,遣吏于陜縣留停震喪,露棺道側(cè),道路皆為隕涕。歲余,順帝即位,樊豐、周廣等誅死,震門生虞放、陳翼詣闕追訟震事,朝廷咸稱其忠,以禮改葬于華陰潼亭,遠近畢至。
(節(jié)選自《后漢書?楊震傳》)【注】①司農(nóng):官名,掌管政府錢谷之事。②大匠:即將作大匠,掌管宮室修建。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樊豐等因乘輿在外/競修第宅/震部掾高舒召大匠令史考校之/得豐等所詐下詔書/具奏/須行還上之/豐等聞/惶怖/
B.樊豐等因乘輿/在外競修第宅/震部掾高舒召大匠令史考校之/得豐等/所詐下詔書具奏/須行還上之/豐等聞/惶怖/
C.樊豐等因乘輿在外/競修第宅/震部掾高舒召大匠令史考校之/得豐等所詐下詔書/具奏/須行還上之豐等/聞/惶怖/
D.樊豐等因乘輿/在外競修第宅/震部掾高舒召大匠令史考校之/得豐等所詐下詔書/具奏/須行還上之豐等聞/惶怖/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三府:漢代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均可開府,稱為三府;三府有招賢納才的權(quán)力。
B.詣闕:指奔赴朝廷。闕,古代皇宮大門前兩邊供瞭望使用的樓,代指帝王的住所。
C.謗木:古代于交通要道豎立木柱以寫諫言,目的是聽取各方意見;今演變成華表。
D.恚望:怨恨和希望,文中指楊震謝絕賓客,表達憤怒,希望皇帝省悟而收回成命。
(3)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
A.楊震學問廣博,清正廉潔。他年輕時就愛好學習,通曉經(jīng)書,廣泛學習;不接受私事請托,子孫生活條件不好,但他并沒有為他們置辦產(chǎn)業(yè)。
B.楊震為官正直,堅持原則。權(quán)臣向他推薦官員人選,并用皇帝的名義對他施壓;他義正辭嚴,以任命須按正常程序為由拒絕,權(quán)臣惱怒而去。
C.楊震責任感強,慮事長遠。針對趙騰指責朝政得失被關(guān)押的情況,楊震認為應當保全趙騰性命,從而引誘并找出更多對朝廷不滿的底層百姓。
D.楊震冤情昭雪,終得公正對待。新皇帝即位,樊豐等權(quán)臣被處死,楊震門生到朝廷為他申冤,最終按照禮節(jié)為他改葬,遠近的人都前來吊唁。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使后世稱為清白吏子孫,以此遺之,不亦厚乎!
②遣吏于陜縣留停震喪,露棺道側(cè),道路皆為隕涕。
(5)楊震為什么要“飲鴆而卒”?請簡要說明。組卷:15引用:4難度:0.5
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
-
8.請對下面這段新聞報道的文字進行壓縮,要求保留關(guān)鍵信息,句子簡潔流暢,不超過60字。
1986年中國考古學家在四川廣漢三星堆發(fā)掘出上千件有三千多年歷史的珍貴文物,今年,國家又重新啟動了三星堆遺址史上最大規(guī)模的考古發(fā)掘工作。發(fā)掘中出土了大量造型夸張的青銅器、面具和青銅神樹等文物。專家表示,三星堆考古得到的信息,對于認識夏商時期,尤其是商代晚期成都平原社會、國家的情況,遠比文獻中的信息多得多。三星堆考古發(fā)掘印證了中華文明的持久、厚重的特質(zhì)。此次考古還引起了公眾的廣泛關(guān)注,專家認為,此次發(fā)掘增添了文化自信的力量。組卷:9引用:3難度:0.7
四、寫作(60分)
-
9.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中國共產(chǎn)黨的百年歷史上,積淀形成了許多寶貴的財富。
這些財富是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夏明翰秉持“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的信念,英勇就義;周文雍和陳鐵軍在敵人槍聲中舉行刑場上的婚禮;江竹筠受盡酷刑,堅貞不屈,犧牲在新中國成立的一刻……
這些財富是改天換地的斗爭精神:長征精神、抗美援朝精神、兩彈一星精神、航天精神、抗疫精神……
這些財富是鼓舞人心的話語:“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關(guān)系黨的生死存亡”。
這些財富是矢志不渝的探索;改革開放,脫貧攻堅,高質(zhì)量發(fā)展……
學校7月1日要舉辦以“跨越百年,何以美麗”為主題的建黨100周年征文活動。請結(jié)合上述材料寫一篇文章,談談你的感受與思考。
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組卷:21引用:5難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