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編版(五四制)八年級上冊《5 國行公祭,為佑世界和平》2023年同步練習卷
發(fā)布:2024/9/30 5:0:1
一、選擇題
-
1.下列加點字的注音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
A.初衷(zhōng) 殺戮(lù) 篡改(zuàn) B.抵賴(lài) 辱沒(méi) 囈語(yì) C.右翼(yì) 公祭(jì) 警鐘(jǐng) D.銘記(míng) 磅礴(báo) 彰顯(zhāng) 組卷:151引用:3難度:0.9 -
2.下列加點的成語運用不恰當?shù)囊豁検牵ā 。?/h2>
A.夜晚,我獨自一人留在山上,黑暗中看到兩道綠色的光芒,頓時嚇得毛骨悚然。 B.因“五一”長假小型客車免高速費,所以有些司機駕車技術不高卻也上了高速,致使引發(fā)了不少慘絕人寰的連環(huán)撞車事故。 C.九旬老人被撞倒,女孩嚇得驚慌失措,差點就哭了。 D.“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是一座舉世聞名的建筑物,被譽“一部由石頭壘成的史書”。 組卷:199引用:3難度:0.8
三、現(xiàn)代文閱讀
-
5.閱讀下面文字材料,完成下列各題。
【材料一】:
“青蛙效應”源自十九世紀末美國康奈爾大學曾進行過的一次著名的“青蛙試驗”:實驗人員將一只青蛙突然放進煮沸的大鍋里,青蛙觸電般地立即竄了出去。后來,人們又把它放在一個裝滿涼水的大鍋里,任其自由游動。然后用小火慢慢加熱。青蛙雖然可以感覺到外界溫度的變化,卻因惰性而沒有立即往外跳,直到到后來熱度難忍而失去逃生能力而被煮熟。
科學家經(jīng)過分析認為,這只青蛙第一次之所以能“逃離險境“,是因為它受到了沸水的劇烈刺激,于是便使出全部的力量跳了出來,第二次由于沒有明顯感覺到刺激,因此,這只青蛙便失去了警惕,沒有了危機意識,它覺得這一溫度正適合,然而當它感覺到危機時,已經(jīng)沒有能力從水里逃出來了。
【材料二】:
比爾?蓋茨有一句名言:“微軟離破產(chǎn)永遠只有18個月。”企業(yè)要生存要發(fā)展,只有具備危機意識,強化危機管理,企業(yè)才不致在戰(zhàn)略上迷失方向,滑入危機的泥潭之中。值得重視的是,危機管理并非是企業(yè)最高管理層或某些職能部門的事情,而應成為每個職能部門和每位員工共同面臨的課題。在最高管理層具備危機意識的基礎上,企業(yè)要善于將這種危機意識向所有的員工灌輸,使每位員工都具備居安思危的思想,提高員工對危機發(fā)生的警惕性,使危機管理能夠落實到每位員工的實際行動中,做到防微杜漸、臨危不亂。
企業(yè)競爭環(huán)境的改變大多是漸熱式的,如果管理者與員工對環(huán)境之變化沒有疼痛的感覺,最后就會像這只青蛙一樣,被煮熟、淘汰了仍不知道。一個企業(yè)不要滿足于眼前的既得利益,不要沉湎于過去的勝利和美好愿望之中,而忘掉危機的逐漸形成和看不到失敗一步步地逼近,最后像青蛙一般在安逸中死去。而一個人或企業(yè)應居安思危,適時宣揚危機,適度加壓,使處危境而不知危境的人猛醒,使放慢腳步的人加快腳步,不斷超越自己,超越過去。
事實上,造成危機的許多誘因早已潛伏在企業(yè)日常的經(jīng)營管理之中,只是由于管理者麻痹大意,缺乏危機意識,對此沒有足夠的重視。有時,看起來很不起眼的小事,經(jīng)過連鎖反應、滾雪球效應、惡性循環(huán),都有可能演變成摧毀企業(yè)的危機。
【材料三】:
人天生就是有惰性的,總愿意安然現(xiàn)狀,不到迫不得已多半不愿意去改變已有的生活。若一個人久久沉迷于這種無變化、安逸的生活時,就往往忽略了周遭環(huán)境等等變化,當危機到來時就只能坐以待斃。未雨綢繆、居安思危、有危機意識是我們應該從中領悟的。在生活和職業(yè)上都是如此,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仡櫼幌逻^去,當我們遇上猛烈的挫折和困難時,常常激發(fā)了自己的潛能;可一旦趨向平靜,便耽于安逸、享樂、奢靡、揮霍的生活,而不斷遭遇失敗。青蛙效應帶給我們一些深刻的啟示。
啟示之一:我們的組織和社會生存的主要威脅,并非來自突如其來的事件,而是由緩慢漸進而無法察覺的過程形成。人們目光短淺,只看到局部,而無法縱觀全局,對于突如其來的變化,可以從容面對,對于悄悄發(fā)生的大的變化,而無法察覺,最終會帶給我們更加嚴重的危害!
啟示之二:青蛙,就好像是我們生活中的蕓蕓眾生,我們要著眼未來,勤于思考新的問題,勤于學習新的知識,不能過“今日有酒今日醉”和“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醉生夢死的生活,到頭來將是非??杀?!
(1)孟子在《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一文中提出了“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觀點。閱讀以上材料,兩相比較,青蛙效應該怎樣解釋?
(2)閱讀材料二,結合語境解釋下面詞語的含義。
居安思危:
防微杜漸:
(3)閱讀材料三,說說“青蛙效應”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就個人而言有什么借鑒意義?組卷:16引用:2難度:0.9 -
6.中國首次以國之名公祭南京大屠殺遇難者
章利新 石瑩 ①新華社南京12月13日電刺耳的防空警報13日上午響徹南京城上空。首次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在此舉行,中國最高領導人習近平胸佩白花出席儀式。
②“我們?yōu)槟暇┐笸罋⑺离y者舉行公祭儀式,是要喚起每一個善良的人們對和平的向往和堅守,而不是要延續(xù)仇恨?!敝泄仓醒肟倳?、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說。
③77年前此日,侵華日軍攻陷國民政府首都南京,施以長達六周燒殺淫掠的暴行,至少30萬平民罹難,制造了二戰(zhàn)中的大慘案之一。
④公祭以“中共中央、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全國政協(xié)、中央軍委”的共同名義舉行,所在地點為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其下就是埋葬死難者尸骨的“萬人坑”之一。
⑤公祭開始,全場高唱國歌《義勇軍進行曲》。隨后,防空警報拉響,車輛輪船汽笛長鳴,人們低頭默哀,抽泣聲依稀可聞。一分鐘后,《安魂曲》響起,禮兵將8個巨大花圈安放于“災難墻”前。接著,77名青少年朗讀《和平宣言》。
⑥習近平和85歲的大屠殺幸存者夏淑琴,及遇難者遺屬、13歲的阮澤宇一起,為“國家公祭鼎”揭幕。
⑦鼎自古是中國祭祀重器。古銅色的“國家公祭鼎”,鼎身和底座重2014公斤,底座重1213公斤,寓意2014年12月13日。
⑧大屠殺中,阮澤宇的先人被日軍刺死。夏淑琴一家9口有7人遇難:祖父、外祖母和父親被日本兵用槍打死,母親和兩個姐姐被輪奸后刺死,一歲的小妹被摔死。
⑨全國人大常委會今年2月通過立法,將每年12月13日確定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
⑩77年后的公祭,被此間輿論認為非常必要。近年,日本右翼為歷史翻案動作頻仍,試圖推翻二戰(zhàn)后國際秩序。
?在明年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70周年來臨之前,中國重申維護世界和平。同時,中國進入民族復興關鍵階段,愛國主義成為凝聚13億人建設強大國家的動力。
?習近平強調:“歷史不會因時代變遷而改變,事實也不會因巧舌抵賴而消失?!?br /> ?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館長朱成山說,以國家之名公祭,是為了讓歷史記憶“長久保持喚醒狀態(tài)”。
?大屠殺幸存者和遺屬、國共兩黨抗戰(zhàn)老兵、外國友人以及各界人士一萬人參加公祭。
?大屠殺中對中國百姓施以援手的外國人的后人,以及《南京暴行:被遺忘的大屠殺》作者、已故華裔女作家張純?nèi)绲母改?,也來到公祭現(xiàn)場。
?一些日本人也在公祭日來到南京?!爸袊藢δ暇┐笸罋⑺离y者的公祭,應該成為和平信號傳遞的新起點?!比毡菊孀诖蠊仍杆卵芯繂T山內(nèi)小夜子說。
(1)本文主體部分主要講了哪些內(nèi)容?
(2)說說本則消息在材料組織上有何特點。
(3)本則消息最后幾段為何提到眾多參與公祭的人員?組卷:11引用:1難度: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