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學年江西省宜春市豐城市拖船中學高一(下)期中語文試卷
發(fā)布:2024/4/20 14:35:0
一、現(xiàn)代文閱讀(35分)(一)現(xiàn)代文閱讀Ⅰ(本題共1小題,17分)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材料一:
過去100年來,中國學者關于中國社會的組織方式與“民情”的探討,一般都是在中西比較的語境下進行的,得出了一些基本結論:西方人重公德,中國人重私德;西方奉行普遍主義原則,中國奉行特殊主義原則,等等。梁漱溟對公德和私德做了如下界定:“對于社會的道德,就是公德,……這人對那人的道德,就是私德。”費孝通也是在中西文化對比的基礎上指出,“差序格局”作為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基本組織方式,表現(xiàn)出若干相互矛盾的特點:(1)各種社會群體以成員間的情感、血緣或者地緣等所謂的“情感取向”,而非價值中立取向的權利和義務關系構筑起來,難以形成“超乎私人關系的道德觀念”。(2)雖然這些情感、血緣和地緣關系的客觀存在使得所有社會群體具有某種客觀實在性,但同時又是高度主觀的。他可以主觀地為情感、血緣或者地緣設置邊界,不同人在這個群體中的親疏遠近關系端由他來確定。因此,以“自己人”和“他人”的區(qū)分為基礎,人對人的依附是這種群體的基本構成邏輯。進入該群體的每一個人都附屬于這個群體特別是處于圈子中心的人,沒有作為獨立個體所應有的人格、尊嚴和自主性,其人生價值就是為這個群體甚至群體領袖奉獻自己;另一方面又表現(xiàn)為以“己”為中心的“自我主義”的盛行?!盀樽约嚎梢誀奚遥瑸榧铱梢誀奚濉斔麪奚鼑覟樗F體謀利益、爭權利時,他也是為公,為了小團體的公。在差序格局里,公和私是相對而言的。這樣,費孝通先生就以“差序格局”構建了以個人為中心、公私不分的中國社會結構的基本組織方式和變動模式。
(摘選自《探索與爭鳴》《差序格局與中國社會的現(xiàn)代轉型》肖瑛)材料二:
以差序格局作為對鄉(xiāng)土中國社會格局的描述或概括,很難成立。因為差序化,是每個自然人,無論中外,應對和想象其生活世界的天然且基本的方式。尤其是在傳統(tǒng)社會,由于血緣和地緣關系,人們自然甚至不得不以一種“愛有差等”的方式來理解并組織其主觀世界,并據此同他人交往。
從生物學上看,一個人無論是富有愛心或是缺乏足夠愛心,都天然更疼愛自家的孩子,更多關心自己的親人。因為所謂愛,這種自然情感的意味,就一定是對人要有所區(qū)別。我們也可以將“一視同仁”定義為一種愛,一種更博大的愛,但那只是文字游戲。因為,老子早就尖銳地指出,就因為其一視同仁,因此天地對于萬物,以及圣人對于百姓,就都是不仁的,就無所謂仁或不仁。對常人來說,愛如果不是愛一些人勝過愛其他人的話,就沒有任何意義。
除了人們的生物本能外,在古代交通不便的條件下,“愛有差等”也有突出的地緣根據本中可這就是“遠親不如近鄰”。但在古代社會,任何可能相遇的人都一定是地緣的。
由于交往、交流和互患是關鍵,這也就隱含著,所謂地緣關系并不真的是地緣,其隱含的是人們的交往和交流帶來的各種物質或精神上的互惠。地緣對這一點曾有決定性影響。但這種影響如今會有種種改變,突出表現(xiàn)在交通通訊日益便利的當今,愛有差等的人的天性沒變,但當年的地理空間距離如今變成了心理情感距離了。
也從來都有努力克服這種可以波紋做比的個人主觀心理上的差序格局。在中國,春秋時期,與認定并堅持“愛有差等”的孔子同時,墨子就倡導“兼愛”“發(fā)無差等”,前面也提及老子主張“一視同仁”--“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即便孔子,固然看到了人性無法改變,卻也主張“泛愛眾而親仁”,以及弟子子夏主張的“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因此,即便那些“團體格局”的社會或國家,也會甚至必須建立并實踐某些必要的差序格局,無論對內還是對外?!皥F體格局”的社會或國家即便規(guī)定對公民同等保護,但在特定條件下,如資源稀缺之際,只要必要且為當時社會和統(tǒng)治者接受為“合理”,不僅有對老人、婦女、兒童、殘疾者的優(yōu)待,也會堅持基于國籍、年齡、性別的某些區(qū)別對待(歧視)。對外,每個國家也都會,也有理由甚至必須,基于本國的意識形態(tài)或經貿或戰(zhàn)略利益,選擇同一些國家關系更近甚至結盟,疏離或敵視另一些國家,這同樣是差序的格局。
如果理解了差序化的普遍、必要和命中注定,就可以斷定,差序一定不是僅出現(xiàn)在鄉(xiāng)土中國人生活中的現(xiàn)象,即便其中某些做法在今天的我們看來不合理,是壓迫性的,應予且必須廢除。但這仍表明無法以差序來概括中國社會甚或鄉(xiāng)土中國,至少不準確。
(摘編自朱蘇力《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年1期)材料三:
人與小之用關系的生成、發(fā)展和變化是動態(tài)的,是一個不斷調適的過程。即使在中國傳統(tǒng)社會,也并沒有人愿意將自己的“社會關系”僅僅局限在血緣關系的范圍內,尤其是隨著人與人之間利益關系(包括各種各樣的利益矛盾)的豐富和深化,過分強調“差序格局”只會背離現(xiàn)實。
然而,許多學者仍然把“差序格局”視為解釋中國傳統(tǒng)鄉(xiāng)村社會人與人之間關系結構的核心觀念,為了證明這一解釋的有效性,這些學者除了在經驗中尋找證據外,還常常做出一些非常強硬的卻不現(xiàn)實的假定。然而,當這些假設得不到滿足時,就會出現(xiàn)“差序格局”有效性的匱乏以及基于此而形成的解釋失靈。因為“差序格局”對人的預設是“血緣人”,將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縮減為血緣關系,所以該概念還存在很多無法回應和解決的問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遠比“差序格局”想象的要復雜、豐富得多,人不僅具有血緣關系還有情感、利益關系,同時還有可能置身于各種各樣的共同體中。因此,這種濃描血緣而淡化人之社會性的“差序格局”,不僅對中國傳統(tǒng)社會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生長、建構和維系理解得不準確,而且對人與人之間關系及其結構的變遷和發(fā)展趨勢缺乏現(xiàn)實感、敏銳性、彈性和適用性。
(摘編自《華中科技大學學報》樊凡 劉娟《“差序格局”抑或“關系情理化”:對一個經典概念的反思》)(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差序格局以“情感取向”作為解釋中國傳統(tǒng)社會基本組織方式的依據,就無法構筑權利與義務的對等關系。
B.差序格局中的成員個體可以主觀地為情感、血緣或者地緣設置邊界來確定這個群體中的親疏遠近關系。
C.材料二只是從理論上反駁材料一中的現(xiàn)象,并指出差序化地應對和想象世界是人的本能和必然。
D.材料三認為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變化是動態(tài)的,是一個不斷調適的過程。這與材料中的部分觀點有一致性。
(2)根據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費孝通先生看重情感、血緣或者地緣等所謂的情感價值,但他也認識到這種以“自我”為中心的結構關系是可變的。
B.差序化的普遍、必要和命中注定,既有源自于先天注定的血緣關系,還有因交通不便不得已而形成的地緣關系。
C.由于地緣對人們的交往和交流帶來的各種物質和精神上的互惠一直有決定性的影響,所以地緣關系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D.材料二認為“差序格局”一定不是僅出現(xiàn)在鄉(xiāng)土中國人生活中的現(xiàn)象,即便那些“團體格局”的社會或國家也會建立和實踐。
(3)下列做法或說法中,可以用差序格局來解釋的一項是
A.美國政府簽署限制沒有醫(yī)療保險的移民入境的法令。
B.世界上最遠的距離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卻在玩手機。
C.中國在世界上倡議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D.當今社會商品交易中屢見不鮮的“殺熟”現(xiàn)象。
(4)材料二是如何展開論證的?請簡要說明。
(5)如何辯證看待現(xiàn)代生活中的差序格局,請結合三則材料簡要分析。組卷:51引用:10難度:0.5
(二)現(xiàn)代文閱讀Ⅱ(本題共1小題,18分)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秤砣
阿來 還在故事起始處,秤和主人就已經蒼老了。
秤本來是頭人家的。解放了,剝削階級的財產要被沒收。頭人家的兩桿,大的一桿,歸了生產隊;小的這一桿,就到了現(xiàn)在這主人的手上。
這秤過去在頭人家里稱過金銀、寶石與鹿茸。到了他的手里,也就是村民之間互相倒換救急的茶葉鹽巴之類的東西了。秤的新主人沒有因此抱怨過,他說:“越是這樣,就越是要公平啊。”
有一天,他把秤固定在他家東南向的窗戶跟前,每天一個固定的時候,太陽光會透過窗戶照射到屋子里,他把秤桿水平狀態(tài)的投影刻在了墻上。以后,有人再要淘換東西找他過秤,就一定得是晴天,一定得是最早的陽光投射進他們家窗戶的那個時候。他這么孜孜以求一桿秤的公平,人們雖然不以為然,但還是不想冒犯他。久而久之,面對這樣一種儀式,前來稱量東西的人也會生出非常虔敬的心情。
那時,工作組進村來都是駐到村民家,秤砣家也駐進一個年輕人。年輕人在會上大講秤砣如此這般地使用一桿秤,對于破除小農經濟思想具有多么多么重要的作用。回到家里,他那張嚴肅的臉顯得更嚴肅了,他說:“工作同志,以后,你不要再講我這桿秤了,弄得人家都來笑話我?!?br />“你為了堅持原則不是從來不怕人說三道四嗎”
“我做的我受。不要因為別人說我的好話,來讓別人笑話我?!?br /> 年輕人當時就無話可說了。接著,秤硫有些艱難地開口了,“工作同志,你是不是還欠我糧票?”
“我欠你糧票?”小伙子驚得差點蹦起來。
按秤砣的算法,小伙子真的差他糧票。差多少?三兩。工作組住在農民家里,每天要向主人交五毛錢,一斤二兩糧票。十天半月,就跟主人家算一次賬。其實不是小伙子少交了糧票,而是秤砣算錯了賬。算錯賬的根子還在那桿寶貝秤上。
第一次算賬,秤砣就發(fā)現(xiàn)他少交了二兩,但他沒有說話,他不好意思把這么小的事說出來,更怕會讓對方感到尷尬。第二次,又少了三兩,他繼續(xù)隱忍不發(fā)。第三次,對上了。他想,年輕人已知錯了。但是,小伙子在會上夸夸其談,太多的好話讓他成了別人的笑柄,他并不想從任何一個地方得到表揚,他只是覺得,這么一桿秤落在自己手里,那他就要像一桿秤的主人。一桿秤讓他獲得了人們的尊敬,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不要失去這份敬意。這個年輕人讓他成為了笑柄,他很生氣,又找不到表示自己不高興的有力方式。于是,他終于忍無可忍把這個不公正的甚至關涉到人性中貪欲的事情說了出來。
糧票的數(shù)量很少,但關乎一個人的品格,特別是當一個人把很小的東西賦予很多崇高意義的時候,這絕對不是一個小問題了。
“我怎么會差你糧票?”年輕人又算了一遍,更加肯定自己是正確的。
秤砣堅定地說:“告訴你吧,我在心里都算了一百遍了。”
“那把你的算法讓我聽聽看?!?br /> 他就算了一遍。那個年輕人驚叫起來:“什么,你說一斤是十六兩?”
秤砣把年輕人拉到那桿秤前,指著秤桿上一枚枚金花,一一數(shù)來。年輕人明白過來,也不想解釋現(xiàn)在的秤早已是十兩一斤了,就大笑說:“對,對,我馬上補給你三兩糧票?!?br /> 秤砣露出滿意的神情:“你這個孩子,誰要你還幾兩糧票。我只是要你不要算錯了賬?!苯又?,秤砣改換了話題:“好了,我要到鎮(zhèn)上去一趟,用豆子換些大米?!?br /> 秤砣就帶著豆子,還有他那桿秤上路了。他的心情很好,他想,這也不是個不學好的年輕人。而今天,自己已經給這個年輕人很好的教訓了。秋天的太陽把地上的一切都曬得暖洋洋的。他一步步走過那些干凈的溫暖的石頭,草叢,木橋,穿過落盡了葉子的樺樹投在地上的稀疏的影子,那些豆子在袋子里互相輕輕碰觸著發(fā)出愉快的聲響。真的,秋天里,世上的一切事物都顯得那么干凈,那樣的從里至外,閃閃發(fā)光。
換完豆子,他來到了鎮(zhèn)上的人民食堂。他點了肉菜,還點了三兩米飯。算賬的時候,麻煩出現(xiàn)了。在他一斤十六兩的盤算里,人家該找他十三兩糧票。但他點了三遍,人家居然只找了他七兩。于是,就起了爭吵??礋狒[的人們圍攏過來,聽清事情原委,相繼大笑。
秤砣拿出了他的寶貝秤,沖到柜臺跟前,一聲一聲數(shù)那老秤桿上的金色星星。數(shù)到十六的時候,他頭上汗水都出來了。但人們爆發(fā)出了更大的笑聲。血轟轟地沖上了頭頂,他狂吼一聲掀翻柜臺,舉起秤就往那收款員身上砸去。沒抽到幾下,細細的秤桿就折斷了。于是,他舉起了那個光滑油膩的秤砣,砸在了那家伙掛滿自以為是的表情的臉上。直到警察出現(xiàn),叫人把那滿臉血污的家伙送到醫(yī)生那里,他才慢慢清醒過來。
有人把一桿新秤拿到他面前,給他細數(shù)上面的金色星星。是十顆,而不是十六顆。警察忍住了笑說:“跟我們走,秤早就是十兩一斤了?!?br /> 秤砣就舉著自己的秤給警察押著往派出所去了。他突然說:“我多要了他三兩糧票。”
“你說什么?”
“那這個年輕人為什么不告訴我?”
然后,他舉起了那個秤砣,對準自己的額頭重重拍了下去,然后,就晃晃悠悠地倒下了。當然,他沒有死成。只是從此再也不給人稱秤,也不學得能給什么人主持公道了。
從此,他就是機村一個再普通不過的老人了。后來,人們也就將秤砣這個稱呼給慢慢淡了。
(有刪改)(1)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秤砣為村民們稱一些不太值錢的家常東西卻從不抱怨,反向覺得“越是這樣,就越是要公平”,他對公平的不懈追求也漸漸感染了大家。
B.年輕人明知秤早已是十兩一斤了,卻沒有向秤砣指出來,反而認錯補交糧票,表現(xiàn)了他性格和善,為人大度。
C.經歷了多收糧票、砸傷收款員等事件后,秤砣覺得自己不再具有為人主持公道的資格,他也變成為一個普通的老人。
D.本文主人公擁有村里唯一的一桿秤,村民淘換東西都仰仗他稱重,因而敬稱他“秤砣”,后來秤斷了,人們也就不再這樣稱呼他了。
(2)下列對小說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本文一開始就交代“秤和主人就已經蒼老了”,不僅為后面的情節(jié)發(fā)展作鋪墊,也略示了人物命運變化與他的“蒼老”有關。
B.文中采用奪張筆調描寫秤砣一定得是晴天最早的陽光投射進窗戶才稱東西的細節(jié)亦莊亦諧,生動表現(xiàn)了秤砣追求“公平”的癡迷狀態(tài)。
C.在人民食堂,圍觀者的陣陣哄笑讓秤砣很丟臉,從而刺激他拿秤砣砸傷收款員,此外情節(jié)的發(fā)展自然真實,符合人物的性格邏輯。
D.小說講述了一個鄉(xiāng)下老人的平凡小事,卻蘊含著深刻的主旨:一個有信仰的人,不要因為挫折和錯誤而放棄堅守,唯有執(zhí)著方能不凡。
(3)從人物刻畫和情節(jié)安排的角度看,畫線文字起到什么作用?
(4)小說中秤砣這一人物既有悲劇性也有喜劇感。魯迅在《再論雷峰塔的倒掉》一文中說:“悲劇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喜劇將那無價值的撕破給人看?!闭垖Τ禹壬砩稀坝袃r值的”一面和“無價值的”一面分別作簡要分析。組卷:24引用:6難度:0.6
(二)語言文字運用II(本題共1小題,11分)
-
7.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酷夏,心不靜,氣不順,① 之余,除了聽聽柴可夫斯基、拉赫瑪尼諾夫以外,唯靠讀書靜心。
魯迅的《故事新編》共八篇小說,是魯迅輾轉京、廈、廣、滬四地而做。用時競達十四年。在給友人的信中,他一再強調自己不太愛惜身體……在我看來,他并非厭世,而是身不由己。
一個讀透古書的人,寫起擬古之作,可謂② 。巧妙的架構,靈氣飛濺的對話體,每讀一遍,便激賞一次,讓人③ 。
《故事新編》的脈絡,分明是魯迅的心跡。他寫《補天》,契合著欲補蒼天的志向:寫大禹的《理水》篇他精神的務實趨真得以踐行;表現(xiàn)“隱”與“退”的是《采薇》:對于威權《鑄劍》則是輕蔑與挑戰(zhàn);《非攻》篇,借墨子這潭深水,倒映出自己的人道主義思想;再然后,以《出關》《起死》,涂抹出人生與社會的蒼涼。
調皮的文筆、始終蓬勃著的少年氣及沉浸式的浪漫,讓這個故去八十六年的、也曾壯懷激烈過的人,依然是我們的恩師和益友。如今,我們讀他的書,就當是吹一吹空調,仰仗他的冷峻和深遠,讓酷熱籠罩的心頭又一次享受清涼。
(1)請在文中橫線處填入恰當?shù)某烧Z。
(2)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存在著結構混亂、語句不通、標點不妥等問題,請加以修改,變成結構整齊、表達流暢的整句,可以改變語序,少量增刪詞語,但不得改變原意。
(3)文中畫橫線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請結合材料簡要分析其構成及表達效果。組卷:6引用:5難度:0.5
四、寫作(60分)
-
8.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當代高中生最可貴的精神品質是什么?有人說是自強不息,有人說是善于合作,有人說是敢于創(chuàng)新,有人說是……
對此,你怎么看呢?請寫一篇議論文,談談你的認識和思考。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合乎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組卷:3引用:5難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