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學年黑龍江省雞西實驗中學高二(上)期末語文試卷
發(fā)布:2024/4/20 14:35:0
一、現(xiàn)代文閱讀(25分)(一)現(xiàn)代文閱讀I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在詩歌還沒有完全脫離應(yīng)用性質(zhì)而成為純文學形式之前,詩歌語言還是與散文語言相似的。然而古詩語言與散文語言的難分難舍造成了它自身的窘境,它的語序由于過分吻合人們的“約定俗成”而使詩歌意義的展開過程過分清晰,它的語序由于過分完整正常而使意義過分明確,雖然這種符合人的思維與語言習慣的詩句容易讓人感到自然、質(zhì)樸、親切、熟悉,但是它也使詩歌的獨立品格受到損傷。當人們習慣了這種平直流暢的詩句之后,不免又會由習慣變?yōu)榈?。那么,怎樣才能使詩歌變得更像詩歌,怎樣才能更好地?gòu)造一種與散文全然不同的詩歌語言世界呢?
從謝靈運、齊梁永明詩人的探索到唐初近體詩律的形成,令人想起俄國形式主義詩論家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理論。謝靈運詩的“典麗新聲”已經(jīng)開始了對古代詩歌質(zhì)直、自然語言習慣的有意矯正。他的詩里越來越少用虛字、多用對語、講究韻律、善鑲麗字等趨向,使詩歌語言大大變形,并影響了一代詩風;沈約、謝跳、周頌、劉繪等人“務(wù)為精密”的努力與“八病”說的提出,更進一步使詩歌語言與散文語言分道揚鎬,逐漸完成了對日常語言與散文語言的“陌生化”過程。什克洛夫斯基認為,詩歌語言是“歪斜”“別扭”“彎曲”了的語言,“詩歌的目的就是要顛倒習慣化的過程……‘創(chuàng)造性地損壞’習以為常的、標準的東西,以便把一種新的、童稚的、生機盎然的前景灌輸給我們”,因此,當古詩經(jīng)過漫長歲月仍以它一成不變的、與散文語言相近而不能引起人們新奇感的語序講述著各種內(nèi)容時,人們就感到了變革詩歌語言習慣的意義。同時,中國古詩的主題多集中在人與社會(道德與功業(yè))、人與自然(死亡與永恒)、人與人(愛情與仇恨)這些“老生常談”里,如果意象與形式再重復而陳舊,詩歌便將衰亡了。因此,謝靈運以來的詩人們在意象更新(自然山水中的生命意識與人生情感)的同時,也開始了對語言形式的開拓。逐漸把詩歌語言與散文語言的距離拉開,形成了一整套獨立的詩歌美學形式,而省略與錯綜正是構(gòu)成這一形式的重要內(nèi)容。
首先是省略(如古詩中常見的“我”“汝”等主語代詞,“于”等時空位置介詞,“乃”等判斷系詞,“之”等助詞,“乎”“也”“焉”等句尾虛詞)。省略不僅使詩句詞匯整齊化與意象化,具備了音步整飭與節(jié)奏有序的前提條件,而且使詩歌意蘊復雜化。副詞、介詞在詩中的逐漸消失,使時空位置模糊了,因而“直線的過程”還原為“平列的組合”,時間空間一下子變得無限廣闊;主語性代詞的逐漸消失,使詩句的視覺角度模糊了,讀者可以從這邊看那邊,可以從那邊看這邊,這種“視角轉(zhuǎn)換”即視點游移構(gòu)成了電影蒙太奇的奇異效果,使詩境處于一種不斷的疊變之中。
其次是詞序的錯綜。省略使詩句結(jié)構(gòu)關(guān)系松散,關(guān)聯(lián)詞逐漸消失,就像本來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鏈條一下子松散開來一樣,詞與詞之間的關(guān)系松動了,因而詞可以互相易位,這種詞序的錯綜,更使得本來就朦朧的詩境變得更加曲折多變,意蘊復雜,包容了多種組合的可能性與意義的互攝性。以杜甫《旅夜書懷》為例: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
詩人的所思所見,依照日常語序,應(yīng)是——
微風(吹動)岸(上)細草,
舟(上的)危檣(在)夜(中)獨(自矗立)。
或者是——
微風(吹動著)細草(之)岸,
獨(立)夜(中的)危檣(之)舟。
或者是——
岸(上的)細草(在)微風(中擺動),
舟(上的)危檣(在)夜(中)獨(立)。
這里,省略的成分不僅有表示處所的介詞“在”,表示方位的“上”“中”,表示從屬關(guān)系的“的(之)”;還有謂語動詞“吹動”“矗立”,這樣,詩境便“還原”為物象平列雜陳的這種“生成轉(zhuǎn)換”為語言之前的視覺印象,并由此發(fā)生了理解的歧義,平列錯陳的視覺印象使讀者更貼近詩句中的自然境界,理解的歧義則給讀者留下了藝術(shù)想象的“空白”,而詩的魅力不就在于這種真切的境界與朦朧的意味么?
(摘編自葛兆光《陌生化:意脈與語序的分離及詩歌語言的形成》)材料二:
每個藝術(shù)家都要創(chuàng)造形式來表現(xiàn)他的思想。有些人以為形式最好不談,歌德說過,文藝作品的題材是人人可以看見的,內(nèi)容意義經(jīng)過一番努力才能把握,至于形式對大多數(shù)人是一個秘密。我認為每一個藝術(shù)家必須創(chuàng)造自己獨特的形式,而事實也是如此,十個藝術(shù)家去表現(xiàn)同一個題材,每個人表現(xiàn)的形式一定不同。要使內(nèi)容更加集中、深化、提高,需要創(chuàng)造形式。所謂形式主義,變成形式的游戲,歪曲了形式的本質(zhì)。沒有創(chuàng)造性的形式,很可能不美,不能打動人心。藝術(shù)品能夠感動人,不但依靠新內(nèi)容,也要依靠新形式,假若觀眾無動于衷,那才是形式主義。真正的藝術(shù)家是想通過完美的形式感動人,自然要有內(nèi)容,要有飽滿的情感,還要有思想。藝術(shù)的魅力是無窮無盡的,然而藝術(shù)家不是赤裸裸地表達,而是讓人探索無窮,幾百年以后還有影響。講來講去,一句話:在藝術(shù)創(chuàng)作中要有形式的創(chuàng)造,所謂形象就是內(nèi)容和形式。
(節(jié)選自宗白華《藝術(shù)形式美二題》)(1)下列對材料相關(guān)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詩歌語言與散文語言相似是因為詩歌還沒完全脫離應(yīng)用性質(zhì)而成為純文學形式。
B.詩歌意義的展開過程過分清晰,詩意過分明確,會使詩歌的獨立品格受到損傷。
C.從謝靈運等人的探索到唐初近體詩律的形成是一個詩歌語言“陌生化”的過程。
D.在藝術(shù)創(chuàng)作中,沒有藝術(shù)形式的創(chuàng)造就不能使作品內(nèi)容更加集中、深化、提高。
(2)根據(jù)材料內(nèi)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謝靈運以來的詩人們不僅努力更新意象,而且更重視矯正質(zhì)直自然的語言習慣,重視對語言形式的開拓。
B.省略既讓詞匯整齊化與意象化,又使詩句音步整飭與節(jié)奏有序,還使詩歌意蘊復雜化,使詩境更曲折多變。
C.藝術(shù)品能感動人,不但靠新內(nèi)容,也要靠新形式,所以要引起人們對詩歌的新奇感,就必須變革其語言習慣。
D.真正的藝術(shù)家拒絕赤裸裸地表達,只想通過完美的形式感動人,給讀者留下想象的“空白”,讓人探索無窮。
(3)下列選項中最能體現(xiàn)材料一觀點中“詞序的錯綜”的一項是
A.微雨從東來,好風與之俱。(陶淵明《讀山海經(jīng)?其一》)
B.百年積死樹,千尺掛寒藤。(何遜《渡連折二首?其一》)
C.西登香爐峰,南見瀑布水。(李白《望廬山瀑布?其一》)
D.積憂全少睡,經(jīng)劫抱長饑。(呂本中《兵亂后雜詩?其一》)
(4)請結(jié)合材料,從省略與錯綜的角度,簡要分析“故國神游,多情應(yīng)笑我,早生華發(fā)”(《念奴嬌?赤壁懷古》)的形式美。組卷:1引用:2難度:0.5
(二)文學類文本閱讀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
文本一:
深巷里的老墻
梁衡
①在婺源農(nóng)村小住了幾天。徽式民居總是窄窄的巷子,高高的墻,房與房的距離又近,一出門,迎面就是一堵墻,一走路,人就夾行在兩墻中間。每天出出進進,這墻就是一幅讀不完的畫。
②當?shù)貍鹘y(tǒng)的砌墻方法是薄磚立砌、橫搭、中空、填土,再外涂白灰。這樣既節(jié)省材料又可保溫,而且土在墻中,寓田于墻。新墻在剛落成之時潔白如紙,就是我們??吹降陌讐焱叩幕帐礁裾{(diào)。當初,一位泥瓦匠完成一座新房或一堵新墻時,斷沒有想到他為大自然提供了一張作畫的溫床。
③歲月之筆是這樣作畫的。先用細雨在墻上一遍一遍地刷洗,再用濕霧一層一層地洇染,白墻上就顯出縱橫交錯的線條和大大小小的斑點。論層次,這里有美術(shù)課上講的黑、白、灰的過渡;論形狀,則云海波濤、春風楊柳、山石嶙峋,勝過一本《芥子園畫譜》。我兒子是學畫的,他說國畫里所講的線條、皴法、留白,西畫里講的光影、色調(diào)、透視,在這墻上都可以找到,就是課堂上沒有講過的這里也有。人工藝術(shù)在自然面前是這樣渺小,他自從住到這里就再也沒敢畫過一筆畫。正是“眼前有景畫不得,神來之筆在上頭”。
④但大自然并不滿足于平面的藝術(shù)。風雨如刀,歲月如錐。白墻這里被鏟去一塊皮,那里被刻出一道溝,有時還被隨意抽去一塊磚,甚至推倒半堵墻。然后,再借來四面八方的種子,乘著風和雨,漫天搖落在墻頭。那些綠色的生命便悄無聲息地棲身到磚縫里、墻皮間、紅土中,甚至就借著一絲濕氣黏附在光潔的墻面上。它們才是真正的“蜘蛛俠”,緣墻而走,無處不在,無縫不生。村里古祠堂有一面大院墻,上面就爬滿了積年生的薜荔果,果可生吃亦可做成涼粉。這是一面既能看又能吃的墻。植物學家考察物種的多樣性,有一個方法叫“打方”,即在地上劃定一個正方形,細數(shù)其中植物的種類和數(shù)量。我就試著任選了一面墻,借手機上的識花軟件,一個一個地認識這些素昧平生的花草。單聽它們的名字,就讓你心里暖暖的。那紫云英,本是水田里的綠肥作物,這時也飛上墻頭,從葉間探出紫色的小花,回望它走來的田野;有名為“竊衣”的,是隱身高手,它開著白色的小花,籽帶絨毛,總能偷偷粘在衣服上跟你回家,落戶墻角;有一種野草莓,酸酸甜甜,名“蓬虆”,唐人賈島的詩里居然寫到它:“別后解餐蓬虆子,向前未識牡丹花。”
⑤你隨意漫步吧,土墻、石墻、磚墻、籬笆墻,滿墻上都草解人情,花惹人愛。只要你有耐心,任選一墻,就可以面壁一兩個小時,像是在美術(shù)館里看畫展。不,比畫展更好看。這是一面面實實在在的生態(tài)墻、文化墻。你想,無數(shù)個鮮活的生命自愿齊集到這面老墻上,躋身磚石,扎根紅土,探身招手,與人共舞,這是一種什么樣的情景?更可貴的是這些鮮活的花草并不欺侮無言的老墻,在完成最后的布局后,還沒有忘記露出一方紅磚、突顯一塊青石或留下一段粉墻。仿佛提醒著你,這不是一般的紙上圖畫。
⑥一天,我偶然與兒子說起這幾日讀墻的感覺,他說:“你不知道咱們這房子的西邊有一面老墻,每當夕陽晚照時,那種歷史的滄桑感讓人心里發(fā)顫。我修這房子時專門為了它開了一扇西窗,為了能最佳取景,還不厭其煩地改窗框、配窗簾。但突然有一天西邊冒出了一座新房,壁立眼前,擋了個嚴嚴實實?!?br /> ⑦第二天,我就去尋訪這堵老墻。原來它曾是一座三層樓高的民居,已三面坍塌,唯留下一個樓的直角兀立在窄巷之上。直角往南的一面墻還比較完整,袒露著磚塊橫豎相砌的紋路和白色的灰縫,甚至你都能感覺到還有一位磚瓦匠正在工作。而靠北的那段已經(jīng)塌得只剩下一條棱線,清晰地露出墻的筋骨結(jié)構(gòu)。只見碎磚破瓦如瀑布一樣傾瀉下來,犬牙交錯的磚塊間露出當年填充的紅土,別具韻味。唯有那個高高的樓角還十分完整,在藍天的背景下劃出一個標準的直角圖形。樓角上方白云來去,一只孤雁在天際盤旋,風在輕輕地打著口哨。這時晚霞燒紅了天邊,風雨樓臺,殘陽如血。我一時驚呆了,如果要給眼前的這幅畫起個名字,就叫歲月。我知道嚴田這個村子是有來頭的,歷史上曾出了二十七位進士。你看腳下的石板路與河邊的洗衣石,路上一低頭就是一塊廢棄的古碑,村口一棵宋代的老樟樹七八個人才能合抱。岳飛曾在這一帶駐軍,與悲壯的《滿江紅》不同,他在這里留下了一首輕松愉快的小詩《花橋》:“上下街連五里遙,青簾酒肆接花橋。十年征戰(zhàn)風光別,滿地芊芊草色嬌?!碑斈甑能奋凡萆?,現(xiàn)在依舊點染在尋常百姓家的墻頭上。
⑧在回家的路上,我有意繞來繞去多走了幾條巷子。為的是再多讀幾段老墻。有一座土墻矮房,早已被主人遺棄,夯筑的紅土墻面上夾雜著石塊草根。而一坡青瓦斜披而下,瓦上長滿嫩綠的厚厚的苔蘚。苔蘚這東西很有意思,不管是老磚、舊瓦、朽木、斷墻,都一律公平地給它們穿上鮮亮的綠裝?,F(xiàn)在這綠苔青瓦的屋檐壓得很低,直遮住了老土墻的額頭,而墻腳正綻放著一束燦爛的花。
⑨我想,自從人類走出山洞發(fā)明了壘墻蓋房,墻就與人長相廝守,從此墻上就烙下了人的體溫、音容和身影??上Ы陙黼S著社會節(jié)奏的加快,已是棄了泥土,別了磚瓦,不見了柴墻籬笆。難得這深巷里還為我們保存了些有溫度的老墻,保存了前人的眼淚和笑臉。我眺望深深的街巷,誰解這老墻里的密碼?誰又能讀得懂這幅風雨斑斑卻又四季變換的青綠山水畫?
(有刪改)文本二:
我喜歡梁衡散文,不僅僅因為他能巧奪天工般地駕馭語言,還因為他深邃的思想和高遠的立意,及其營造的意境和境界,讀者可以在美的享受中與他的思想一起共鳴,這是梁衡散文震撼力和感染力之所在。
過去,教科書常言散文“形散而神不散”,表現(xiàn)方法可以不拘一格,材料組織、謀篇布局可以比較自由,只要中心思想明確而集中即是一篇好散文。梁衡卻不這么認為,他的觀點是:散文既然是一種藝術(shù),就必須符合美的要求,在文章組織中要講究描寫之美、意境之美、哲理之美。所謂描寫之美,就是“作者能將要說的事物客觀地、清楚地寫出來擺在讀者面前。要求如實,不走樣,能顯示事物本來的美”;所謂意境之美,就是“作者在對某事物的描寫或某種思想的表達中能產(chǎn)生一種美的氛圍、意境,將讀者引到一個美的精神境界”;所謂哲理之美,就是“作者在對客觀事物作了描述,也抒發(fā)了自己的感情,并感染了讀者后,又進一步升華到一種哲理思想上,并理出一種新理念,創(chuàng)造出一些警句哲言,將其‘定格’下來”。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進行創(chuàng)作實踐的。
(摘編自張維佳《梁衡散文的意境和境界》)(1)下列對文本一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第③段寫兒子“再也沒敢畫過一筆畫”,是因為他敬畏歲月之筆技法高妙造詣精深。
B.第④段中介紹了植物學“打方”的方法,是為了突出生長在墻體上的植物豐富多樣。
C.第⑤段“花草并不欺侮無言的老墻”,用擬人手法寫花草老墻搭配和諧,相得益彰。
D.第⑥⑦段寫讀一面老墻的經(jīng)歷,與前文讀墻的感悟進行對比,彰顯了老墻明麗的美。
(2)下列對文本一藝術(shù)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開篇寫徽式民居巷窄、墻高、房近而造成出入不便,欲揚先抑,增加了文章層次。
B.文章間或用第二人稱,便于抒發(fā)感情,同時將讀者引入情境,拉近與讀者的距離。
C.文章引用賈島和岳飛的詩句,不僅豐富了文章的文化內(nèi)涵,也增加了文采,增強了表現(xiàn)力。
D.結(jié)尾將老墻置于歷史與現(xiàn)實的大背景中,在對比之中抒發(fā)感慨;兩個問句,發(fā)人深思。
(3)文本二寫到了梁衡散文創(chuàng)作的“三重美”,請你談?wù)勎谋疽皇侨绾误w現(xiàn)這一創(chuàng)作理念的。組卷:3引用:2難度:0.5
二、古代詩文閱讀(一)文言文閱讀
-
3.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
甲 及至始皇,奮六世之余烈,振長策而御宇內(nèi),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zhí)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頸,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于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殺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據(jù)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以為固。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為關(guān)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yè)也。
始皇既沒,余威震于殊俗。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賢,陶朱、猗頓之富;躡足行伍之間,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將數(shù)百之眾,轉(zhuǎn)而攻秦;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云集響應(yīng),贏糧而景從。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節(jié)選自《過秦論》)乙
侯生、盧生相與謀曰:“始皇為人,天性剛戾自用,起諸侯,并天下,意得欲從,以為自古莫及己。專任獄吏,獄吏得親幸。博士雖七十人,特備員弗用。丞相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上樂以刑殺為威,天下畏罪持祿,莫敢盡忠。秦法,不得兼方,不驗輒死。然候星氣者至三百人,皆良士,畏忌諱諛,不敢端言其過。天下之事無小大皆決于上,上至以衡石量書,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貪于權(quán)勢至如此,未可為求仙藥?!庇谑悄送鋈?。始皇聞亡,乃大怒曰:“吾前收天下書不中用者盡去之。悉召文學方術(shù)士甚眾,欲以興太平,方士欲練以求奇藥。今聞韓眾去不報,徐巿等費以巨萬計,終不得藥,徒奸利相告日聞。盧生等吾尊賜之甚厚,今乃誹謗我,以重吾不德也。諸生在咸陽者,吾使人廉問,或為妖言以亂黔首?!庇谑鞘褂废ぐ竼栔T生,諸生傳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陽,使天下知之,以懲后。益發(fā)謫徙邊。始皇長子扶蘇諫曰:“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始皇怒,使扶蘇北監(jiān)蒙恬于上郡。
(節(jié)選自《史記?秦始皇本紀》)(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
B.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
C.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
D.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
(2)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黔首,是秦朝對百姓的稱呼。黔為黑色,秦朝百姓用黑色頭巾包頭,故稱“黔首”。
B.山東,指崤山以東,代指東方諸國,而現(xiàn)在則指山東省。
C.博士,古代官名。秦漢時是掌管書籍文典、通曉史事的官職。
D.“不中呈不得休息”的“中”意思和《勸學》中的“木直中繩”的“中”意思不同。
(3)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秦始皇以武力統(tǒng)一天下。他奮力發(fā)展六世遺留下來的功業(yè),吞并二周,消滅諸侯,登上皇帝的寶座控制天下。
B.秦始皇鉗制百姓思想。統(tǒng)一天下后,他廢除先王的治國之道,焚燒各學派的著作,目的就是為了愚化百姓,控制百姓。
C.秦始皇為人殘暴。始皇聽說侯生、盧生逃走后非常生氣,不經(jīng)查問就把犯禁的四百六十多人全部坑殺在咸陽。
D.秦始皇獨斷專行。丞相等各位大臣都必須按照皇帝的意志做事,甚至連公子扶蘇也因進諫而被調(diào)派到北方。
(4)把文中的畫線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余里。
②盧生等吾尊賜之甚厚,今乃誹謗我,以重吾不德也。
(5)侯生、盧生為何不愿為秦始皇求取仙藥?組卷:4引用:6難度:0.5
(二)古代詩歌閱讀
-
4.閱讀下而這首唐詩,完成各題。
送裴判官自賊中再歸河陽幕府①
岑參
東郊未解圍,忠義似君稀。
誤落胡塵里,能持漢節(jié)歸。
卷簾山對酒,上馬雪沾衣。
卻向嫖姚②幕,翩翩去若飛。【注】①安史之亂期間,裴判官落入叛軍手中,逃出后,欲重歸河陽幕府。②嫖姚:漢代名將霍去病曾任嫖姚校尉。此處借指李光弼,點題“再歸河陽幕府”。
(1)下列對本詩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本詩從國難起筆,感慨局勢艱危,而朝中卻罕有忠義報國如裴判官之輩。
B.“胡塵”借指叛軍,此處“誤落胡塵里”是說裴判官不幸落入叛軍手中。
C.用蘇武持節(jié)歸漢的典故,贊揚裴判官主動請纓出使,深入敵營不辱使命。
D.全詩充滿了對守節(jié)不移、忠義報國之人的贊美之情,讀來慷慨豪壯,感奮人心。
(2)本詩頸聯(lián)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對人物形象塑造有什么作用?結(jié)合全詩簡要分析。組卷:8引用:4難度:0.2
(三)課內(nèi)基礎(chǔ)知識(12分)
-
11.下列文化文學常識,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h2>
A.“風騷”是中國古代美學概念:“風”是《詩經(jīng)》中的《國風》,是《詩經(jīng)》的精華;“騷”指《楚辭》中的《離騷》,是我國浪漫主義的詩歌的源頭。 B.《漢書》把《史記》中的“書”改為“志”,記述典章制度;廢棄“世家”,并入“列傳”,全書計十二紀、八表、十志、七十列傳,共一百篇。 C.七廟、天子供奉歷代祖先的宗廟,天子七廟,諸侯五廟,大夫三廟,百姓一廟。 D.漁父,文中是指打魚的男子,“漁父”在中國古代文化中含有特定含義,常指抱有“持守其真”、還歸自然主張的隱居者。 組卷:32引用:2難度:0.8
四、寫作(60分)
-
12.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隨著科技的發(fā)展,人們不再局限于面對面的線下溝通,而是可以借助互聯(lián)網(wǎng)發(fā)表自己的觀點與意見。觀點的數(shù)量呈幾何級增長,就像泛濫的洪水,刺激著我們的情感,沖擊著我們的觀念,我們經(jīng)常被不由自主地裹挾在其中,變成觀點洪水中的一部分,又成為裹挾別人的力量。如何才能在這些泛濫的意見中保持清醒的頭腦和判斷,成為了當代青年不可忽視的重要問題。
以上材料對我們具有啟示意義。請結(jié)合材料寫一篇文章,體現(xiàn)你的感悟與思考。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組卷:5引用:4難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