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學年寧夏銀川一中高一(上)期中歷史試卷
發(fā)布:2024/10/28 19:0:2
一、選擇題
-
1.通過考古發(fā)現(xiàn),雖然三星堆遺址出土的神樹、大立人、面具與中原文化迥異,但在此發(fā)現(xiàn)的“將軍盔”(即熔銅的坩堝)的樣子同殷墟第一期的非常相似;銅罍同陜西城固發(fā)現(xiàn)的商代銅罍幾乎沒有區(qū)別,連花紋的作風都一樣。由此可知,中華文明起源的重要特點是( )
組卷:2引用:19難度:0.5 -
2.西周制度與商朝大有不同,一是封建子弟之制,二是立子立嫡之制。兩個制度分別對應的是( )
組卷:6引用:3難度:0.7 -
3.《詩經(jīng)?大雅?瞻卯》記錄了當時貴族們牢騷:“人有土田,汝反有之;人有民人,汝覆奪之?!痹斐蛇@種土地制度變化的主要原因( ?。?/h2>
組卷:1引用:3難度:0.7 -
4.先秦時期,墨子主張“尚賢”,而孔子認為親親的重要性在尚賢之前;墨子強調(diào)“尚同”,孔子則認為政治、社會有階級之分;墨子主張“兼愛”,孔子則認為愛有差等。這從根本上反映了兩者( ?。?/h2>
組卷:29引用:17難度:0.6 -
5.易中天在《帝國的終結》中說秦始皇稱帝是“一場革命”,“秦始皇”為“新制度的第一人”。“新制度”最突出的特點是( ?。?/h2>
組卷:19引用:83難度:0.9 -
6.據(jù)統(tǒng)計,在湖南武陵山里耶鎮(zhèn)出土的秦簡多為遷陵縣署日常行政管理文書,包括戶籍變化、田租賦稅、勞役徭役、倉儲錢糧、兵甲物資、道路里程、郵驛津渡管理、刑徒管理、祭祀先農(nóng)以及教育、醫(yī)藥等政令。這反映出秦朝( ?。?/h2>
組卷:6引用:22難度:0.6 -
7.“臣(李斯)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臣(董仲舒)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邪辟之說滅息,然后統(tǒng)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倍叩闹鲝垼ā 。?/h2>
組卷:5引用:8難度:0.6 -
8.劉邦認為:“(秦始皇)為皇帝,而子弟為匹夫,內(nèi)亡(通“無”)骨肉根本之輔,外亡尺土潘翼之衛(wèi)?!睗h初統(tǒng)治著為此而采取的措施是( )
組卷:1引用:7難度:0.7 -
9.西漢末年土地兼并現(xiàn)象十分嚴重,農(nóng)民“無立錐之地”;王莽改制,加重掠奪,致使農(nóng)民傾家蕩產(chǎn),綠林赤眉應時而起;東漢末年,外戚宦官交替專權,毒害、敲詐百姓,“民不堪命,紛紛起義”。據(jù)此可知( ?。?/h2>
組卷:18引用:14難度:0.6 -
10.如圖為中國古代某一時期的“北方民族內(nèi)遷與中原漢族南遷”示意圖。下列項中,對該圖解讀正確的是( ?。?br />①內(nèi)遷民族卷入對中央權力的爭奪中
②南遷人民推動了對江南地區(qū)的開發(fā)
③自此中國進入較長的政權分立時期
④南方的經(jīng)濟實力已漸漸超過了北方組卷:48引用:9難度:0.5 -
11.1980年,考古工作者在內(nèi)蒙古嘎仙洞的石壁上發(fā)現(xiàn)了北魏皇帝祭祖時鐫刻的祝文(如圖),文字內(nèi)容與《魏書》相關記載相同,證明嘎仙洞就是《魏書》中提到的鮮卑拓跋部“石室祖廟”。據(jù)此可以得出( )
組卷:4引用:7難度:0.6 -
12.北魏早期,祭祀以自然崇拜和女性祖先為主。孝文帝執(zhí)政后改革傳統(tǒng)祭祀制度,華夏圣君日益與北魏統(tǒng)治者的血緣祖先結合成為北魏政權的祖先神并與儒家先賢共同成為祭祀的主要對象。這一改變意在( ?。?/h2>
組卷:10引用:15難度:0.6
二、非選擇題
-
3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漢文帝及其子景帝在位期間,堅持“無為而治”。漢文帝曾經(jīng)減免田租,景帝則將田租由十五稅一減至三十稅一,并立為定制。漢文帝一度將“算賦”(人頭稅)由120錢減為40錢,景帝則將男子為國家服徭役的年齡由17歲推至20歲。文帝、景帝自奉節(jié)儉,屢次下令禁止郡國貢獻奇珍異物。漢文帝廢除了秦朝的連坐制,將幾種殘害肢體的肉刑改以笞刑代替,景帝又減少了笞刑數(shù)目。在邊境地區(qū),漢文帝與匈奴繼續(xù)實行“和親”。
——摘編自張帆《中國古代簡史》等材料二:如表內(nèi)容為中國古代史上幾個時期的政治狀況時期 政治狀況 秦末 秦始皇大興土木,漠視民生,迷信嚴刑峻法;農(nóng)民起義頻發(fā);六國舊貴族趁機起兵復國,天下大亂。 東漢后期 外戚宦官交替專權,相互爭斗;正直的士大夫抵制外戚宦官專權,出現(xiàn)“黨錮之禍”;張角等發(fā)動黃巾起義;軍閥割據(jù),社會動蕩不安。 西晉后期 晉惠帝缺乏理政能力,八位宗室藩王卷入宮廷政變,導致“八王之亂”;天災頻發(fā),流民和內(nèi)遷諸民族的起義此起彼伏。 唐末五代
十國宦官專權和朋黨之爭加?。环?zhèn)割據(jù),政局不穩(wěn),內(nèi)亂頻作;農(nóng)民起義軍橫掃大半個中國。
北方民族南下,政權更迭頻繁;昏庸、殘暴之主比比皆是。
(2)根據(jù)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從上表中任選一個時期,寫出該時期,并簡要說明造成其政局動蕩的原因。
(3)從中國古代的治亂興衰中,你能得出哪些啟示?組卷:16引用:6難度:0.6 -
38.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春秋戰(zhàn)國之際,官學壟斷的局面被打破,私學興起,聚徒講學成為一時風尚,著名學者無不聚徒講學,知識分子也把從師作為進入仕途的門徑。各國有權勢的大臣都私家養(yǎng)士,培植學派。齊的孟嘗君田文、趙的平原君趙勝、魏的信陵君魏無忌、楚的春申君黃歇、秦的文信侯呂不韋,門下食客動輒幾千人。這些食客中,有各學派的士,為主人出謀劃策,奔走游說,著書立說。于是,各學派之間互相詰難辯論,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
——摘編自樊樹志《國史概要》材料二 中國詩歌在唐朝達到頂峰。僅據(jù)清代康熙年間所編的《全唐詩》所錄,唐朝就有詩人兩千二百多人,作品四萬八千九百多首,作詩的人上自帝王、公卿、官僚,下至布衣,旁及僧、道,幾乎遍及各個階層。詩歌與唐人的日常生活關系密切,一首好詩寫出之后,在不長的時間里就可以傳到很多地方。除了傳抄這種主要的傳播方式外,還有傳唱、題壁等多種方式,這些傳播方式共同促使唐詩在社會上廣泛流傳。
——《中華文明史》材料三 李約瑟從他對中國古代科技史的大量研究中得出結論:“每當有人根據(jù)中國文獻對科技史的任何一個領域進行研究時,他會發(fā)現(xiàn)其聚焦點總會落在宋代?!?br />回答
(1)根據(jù)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戰(zhàn)國時期出現(xiàn)百家爭鳴現(xiàn)象的原因。
(2)依據(jù)材料二,概括詩歌在唐朝發(fā)展到頂峰的表現(xiàn)。
(3)據(jù)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宋朝科技的主要成就。組卷:2引用:3難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