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學年江西省宜春市高安市灰埠中學高一(下)期末語文試卷
發(fā)布:2024/6/10 8:0:9
一、現(xiàn)代文閱讀(35分)(一)現(xiàn)代文閱讀Ⅰ(本題共1小題,17分)
-
1.閱讀,回答問題。
材料一:
古籍今譯,是把古籍翻譯為現(xiàn)代書面語言,是古籍整理的重要形式。有人追溯其歷史,將司馬遷在《史記》中對《堯典》等上古文獻的改寫,看作當時的古籍今譯,這有一定的道理。不過,在言文分離的時代,對前代典籍的字詞改寫與替換,與我們今天所說的“今譯”并不相同。真正的古籍今譯出現(xiàn)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以后,大規(guī)模展開則是在20世紀80年代以后,大批古籍今譯的成果先后面世。
今譯是賡續(xù)中華文脈的有效途徑。大量的古籍文獻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古籍今譯者的歷史使命是傳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今譯是古籍資源的轉化利用,是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最好的橋梁。賡續(xù)中華文脈的核心,還在于社會大眾對古籍的熟悉與親近。今譯的讀者群體是非常明確的,那就是非專業(yè)的傳統(tǒng)文化學習者和愛好者。讓廣大讀者了解古籍、熱愛古籍,從而傳承和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今譯無疑是最好的門徑,這就要求譯者要有自覺的讀者意識,不可“曲高和寡”,使得呈現(xiàn)的今譯受眾面窄。
今譯是古代文化信息的現(xiàn)代闡釋。隨著歷史進步與時代發(fā)展,古籍承載的很多文化信息與現(xiàn)代社會有很大差異,不能很好地為現(xiàn)代讀者所了解和掌握,需要將其作現(xiàn)代的闡釋。實現(xiàn)傳統(tǒng)文化現(xiàn)代化。今譯就是要實現(xiàn)古籍內(nèi)容在現(xiàn)代語境中的重新“呈現(xiàn)”。力求古籍內(nèi)容完整、準確地再現(xiàn),更要求便于現(xiàn)代讀者的理解接受。人們常用嚴復所說的“信、達、雅”作為古籍今譯的標準,其實,這更可看作是對今譯“現(xiàn)代闡釋”性質的說明:“信”是求真,強調譯文要忠實于古籍文本:“達”是求通,強調譯文要全面準確反映古籍的文化信息:“雅”是求美。強調譯文文辭的文雅優(yōu)美,這更是說今譯文本的現(xiàn)代形態(tài)。一句話,今譯就是要忠實、完整、準確、優(yōu)美地再現(xiàn)古代文化信息,也就是古典文本的現(xiàn)代闡釋,這也是古籍生命力的當代傳承。
我國古籍浩如煙海,形態(tài)多種多樣。對社會大眾而言,普通讀者重視的是其閱讀價值,今譯是古籍現(xiàn)代形態(tài)的一種特殊體現(xiàn)。說“特殊”,是因為今譯不是古籍的原始形態(tài),是經(jīng)過古今語言轉換之后生成的文本形式;是由原始文本衍生而成,其內(nèi)容依賴于原始文本而存在。從這個意義上說,今譯不是古籍的復制,不能也不可能替代古籍本身。
(摘編自馬世年《為什么要古籍今譯》)材料二:
古籍今譯的根本不是古典文本的復制,今譯古籍不可能也沒必要完全替代古籍。實際上,今譯的過程就是古典文化向現(xiàn)代文化的有機轉換過程。今譯古籍既不完全是古典文化文本,也不完全是現(xiàn)代文化文本,而是前者向后者轉換的一種中介文本。
任何一種翻譯都不可能是簡單的復制,究其實質,翻譯是一種旨在復制的闡釋活動。整個翻譯過程,可以劃分成相互聯(lián)系的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翻譯者對翻譯內(nèi)容的理解接受,第二階段是對它的轉換表述。當然,這樣的劃分是相對的,實際上兩個階段常常相互滲透、難分彼此,接受的同時就有轉換,表述的過程加深著理解。第一階段的理解接受,是力圖與古典文本作者的心意溝通,客觀、公正、全面地接受原有內(nèi)容。但由于古代典籍經(jīng)歷了漫長的歲月,原有語境的喪失往往使它失去確定的含義,事實上,我們接觸到的古代典籍常常是歧義叢生的,閱讀時須作出自己的選擇。而這種選擇的結果又總是由閱讀者自身的文化心理背景、知識結構決定的。這樣一來,原以為客觀的理解接受就不可避免地染上了主觀色彩。第二階段的轉換表述更是如此,盡管文言文和現(xiàn)代漢語同屬一種語言,但它們的語詞系統(tǒng)、語法結構有很大的差異,由于各自產(chǎn)生和使用的歷史文化環(huán)境不同。所荷載的文化信息也大為不同。僅就語詞而言,許多文言詞匯在現(xiàn)代漢語中就找不到完全對應的詞句。在實際翻譯中,在轉換表述的同時,古典文本必然遭到某種程度的改造,新文本和古籍之間難以存在一致性。
從古籍今譯的文化目的看,我們需要的也正是這樣的一種闡釋,而非復制。只有闡釋才能使古典文本表達的內(nèi)容有機地融入現(xiàn)代文化新結構,從而達到文化轉換的目的。在翻譯的過程中,借助翻譯者文化心理背景中潛在的現(xiàn)代性因素和新語詞本身攜帶的現(xiàn)代文化信息,古典文本被改造成一種新文本,一種易于為現(xiàn)代社會接受,也易于融入新文化結構的文本。
古籍今譯是一種特殊的創(chuàng)造性勞動,說它是創(chuàng)造性勞動,是因為今譯古籍應該是一種完整的自足的文本。談論翻譯的人往往都諱言創(chuàng)造,他們常常只是空泛地高標“信”“達”“雅”,其實要“達”要“雅”,哪里離得開創(chuàng)造?古籍今譯工作的特殊性,要求從事這一工作的人必須具有特定的知識文化結構:不只能讀懂古書的字句,而且對翻譯對象的產(chǎn)生、流傳、演變、影響等有具體、細致、全面的研究;不只了解該古籍的歷史價值,而且要明了它的當代意義。今譯的創(chuàng)造性,要求從事這項工作的人必須具有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他不僅要做到對古典文本的忠實,而且還要做到在不損害這種忠實的基礎上,使新的文本自然、優(yōu)美。
(摘編自邵寧寧、王晶波《古籍今譯與現(xiàn)代文化建構》)(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古籍今譯是古籍整理的重要形式,最早源于司馬遷在《史記》創(chuàng)作中對上古文獻的改寫,大規(guī)模展開是在20世紀80年代后。
B.我國古籍數(shù)量多,形態(tài)多種多樣,今譯文本是古籍的現(xiàn)代形態(tài),是經(jīng)過古今語言轉換后生成的文本形式,為普通讀者所重視。
C.古籍今譯的過程是古典文化向現(xiàn)代文化的有機轉換過程,今譯古籍是一種介于古典文化文本和現(xiàn)代文化文本之間的特殊文本。
D.翻譯實質上是一種旨在復制的闡釋活動,這種闡釋會導致今譯文本與古籍出現(xiàn)差異,但也使今譯文本融入現(xiàn)代文化的新結構。
(2)根據(jù)材料內(nèi)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譯文不是古籍的原始形態(tài),如果將譯文等同于古籍本身,就難以傳遞古籍承載的文化信息。
B.古代典籍歧義叢生,閱讀者由于自身的文化心理背景和知識結構不同,會選擇不同的語義。
C.即使在翻譯過程中找到完全對應文言詞匯的詞句,今譯文本也會與古籍存在文化信息差異。
D.材料一與材料二都談到了嚴復提出的“信、達、雅”翻譯標準,但二者論述的側重點不同。
(3)下列選項,最適合作為論據(jù)來支撐材料一主要觀點的一項是
A.“今譯的學術價值顯而易見。對專業(yè)研究者而言,優(yōu)秀的今譯能解決古籍文本中的很多疑難問題,從而促進古籍的整理與研究?!?br />B.“今譯最重要的,是把原文的內(nèi)容含義盡可能忠實地譯為白話文,以利于大眾閱讀。這一點做起來盡管有困難,但還比較容易?!?br />C.“以古籍文本為經(jīng),以出土古物證明為緯的學術理念,得到學界的肯定??脊艑W的學術發(fā)展,為古籍今譯研究的進步提供條件?!?br />D.“古書雖經(jīng)考證、研究、標點、索隱,仍只能局限于少數(shù)博識的學者,而一般人終難以接近,于此今譯一法實足以濟諸法之窮?!?br />(4)材料二第二段論證嚴密,請簡要分析。
(5)古風出版社擬對一部古代典籍進行文白對譯,以期對非專業(yè)讀者普及傳統(tǒng)文化。出版社應選用怎樣的今譯人員?請結合材料簡要概括。組卷:7引用:5難度:0.5
(二)現(xiàn)代文閱讀Ⅱ(本題共1小題,18分)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老槍
申平 靠山鄉(xiāng)派出所的何所長,帶領所里的全部人馬,全副武裝,分乘兩輛警車直撲后山。他們封鎖道路,搜索前進,如臨大敵。
事情的確很嚴重:據(jù)緊急報告,山里有人在持槍打獵。在禁槍禁獵的今天,居然有人持槍狩獵,這簡直就是對法制社會的公然挑釁。
還好,循著槍聲,他們很快就發(fā)現(xiàn)了那個獵人,迅速圍捕,很快將他捉拿歸案。
現(xiàn)在,那個“獵人”正被反銬雙手蹲在地上。看樣子他也就二十歲出頭兒,臉上充滿稚氣和無辜。他前面的桌子上,擺著一支長長的老式步槍,還有幾發(fā)已不多見的黃銅子彈。30多歲的何所長上網(wǎng)查了一下,這才知道這種步槍是“七點六二式”,是一種射程遠,殺傷力強的步槍,曾在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中被廣泛使用。
“說吧,你這槍是從哪兒來的?”
“這槍是我老太爺?shù)??!?br />“你老太爺是誰?”
那小子說出一個的名字,竟把何所長嚇了一跳:這個人,是這一帶遠近馳名的老英雄。他不但在解放戰(zhàn)爭中立過戰(zhàn)功,退伍后又帶領民兵捉拿過美蔣特務,轟動一時。老英雄活到103歲,前不久剛剛去世。他的葬禮異常隆重,縣鄉(xiāng)領導都出席了,何所長也去了。嗯,對了,當時好像的確見過這個小子。
何所長上前給他打開了手銬,讓他坐下,然后又問:“這槍是怎么到你手上的?”
“是我自己找出來的。我老太爺藏槍的地方可隱蔽了,一般人不知道……”
“你老太爺手里有槍,我們怎么不掌握?他的槍是從哪兒來的?”
“這個……我說不清楚,我只是拿出來玩兒玩兒……你去問我太爺他們嘛?!?br /> 事關重大,何所長立即向上級做了匯報,隨后帶人來到港口村,調查槍案。
他們先找到了老英雄的兒子,也就是那個小子的太爺。這人也已經(jīng)快90歲了,背也駝了,眼也花了,耳也聾了,說話也表達不清了,他比比劃劃說了半天,何所長才大概弄清,這桿槍是老英雄當年從北京拿回來的。
看來,這槍來頭還不小。何所長他們立即又去找老英雄的孫子。這人也已經(jīng)60多歲了,是個退休公務員。他說的倒是非常清楚:這桿槍是1953年,老英雄到北京參加群英會時,周總理親手頒授給他的,另外還有100發(fā)子彈。他小的時候,看見爺爺整天背著這桿槍,威風凜凜地進進出出。后來爺爺老了,槍就掛在家里的墻上,幾乎一天一擦。再到后來,他外出讀書,參加工作,偶爾回來,槍已經(jīng)不見了。這可能和那時候收繳槍支有關。但是爺爺這槍不同,是國家領導人頒發(fā)的獎品,據(jù)說也是辦了持槍證的。但是槍去了哪里,他也沒有問過。最后他說:“你們?nèi)栂挛腋绲膬鹤影桑覡敔敳荒軇拥倪@些年,都是他在伺候,他或許知道情況。”
于是何所長又去找老英雄的重孫子。這人近五十歲,正是那個“獵人”的父親。他是一個老實厚道的農(nóng)民,已經(jīng)知道兒子因為持槍打獵被抓了,又見何所長他們來找他,就顯得很慌張。何所長趕緊安慰他說:“你不要害怕,我們只是調查了解情況。我就想問你,那桿槍你見過嗎?”
“我……見過,是太爺擦槍的時候??墒翘珷敽髞戆褬尫诺侥睦铮艺娴牟恢?,也不想知道。太爺不能動的時候,曾經(jīng)讓我?guī)退翗?。我不喜歡擺弄槍啊炮的,就沒干,我就讓我兒子幫他擦。后來他老糊涂了,仍然老是念叨:‘我的槍,我的槍?!?br /> 事情到此已經(jīng)很清楚了:那個二十歲的小青年,那個生瓜蛋子,倒成了槍的最后知情者,甚至是傳承人了。如果不是他不知深淺,把槍拿出來去打獵,可能這桿槍就永遠不會再與世人見面了。
何所長讓人把小青年和槍一起帶回村里來,讓他指認藏槍地點。他輕車熟路,帶著他們來到老太爺故居的后屋,輕啟一面夾皮墻,里面竟然現(xiàn)出一間莊嚴的小屋來。只見墻上端端正正貼著毛主席、周總理的畫像,畫像兩邊是一副對聯(lián):發(fā)揚革命傳統(tǒng),爭取更大光榮。畫像和對聯(lián)下面,就是一個槍架,把那桿槍放上去,嚴絲合縫。旁邊,還有子彈帶、武裝帶等一些“配套設施”。
何所長用手機把這一切都拍了下來,暫時放了小青年,讓他隨時聽候處置,然后他帶了槍和子彈帶等返回了派出所。他要給上級寫一個詳細報告,既要講清楚槍的來龍去脈,還準備提出一個問題:為什么從村到鄉(xiāng)再到縣,所有人都統(tǒng)統(tǒng)失憶,根本就忘記了這桿老槍的存在。
(1)下列對文章相關內(nèi)容的理解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何所長是小說的線索人物,作者通過他的走訪,層層推進,逐步交代清楚了老槍的來龍去脈,引人入勝。
B.老英雄遠近馳名,他所擁有的那桿槍卻被大多數(shù)后人遺忘,這樣強烈的反差,令人深思,有利于揭示小說的主題。
C.老英雄的孫輩、重孫輩都不知道老槍的下落,有的甚至不想知道,原因固然很多,但究其根源是對老英雄功績的漠視。
D.小說開篇描寫圍捕“獵人”的場景,渲染了緊張的氣氛,使情節(jié)發(fā)展波瀾起伏,也增強了故事的趣味性,為后文“老槍”的出現(xiàn)做了鋪墊。
(2)下列對原文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這篇小說運用第三人稱視角來寫作,沒有正面寫老英雄,而是通過其他人物的視角來表述,既豐富了老英雄的形象,又留下了一定的空白,耐人尋味。
B.這篇小說情節(jié)雖然比較簡單,但主題深刻,它告誡我們,在和平時期要遵章守紀,不管是誰、功勞有多大,都不能公然挑釁法制社會,否則將被依法懲處。
C.老英雄老糊涂了還在念叨“我的槍,我的槍”,說明在內(nèi)心深處,老英雄一直沒有忘記戰(zhàn)爭,也說明他的思想依然停留在那個特定的年代,沒有跟上時代的步伐。
D.何所長依法將持槍打獵的小青年捉拿歸案,在知道他是老英雄的后人時,又對他網(wǎng)開一面,說明何所長執(zhí)法不嚴,以情代法。
(3)請概括老英雄的人物形象并作簡要分析。
(4)小說以“老槍”為題有何用意?請結合全文簡要分析。組卷:7引用:4難度:0.5
(二)語言文字運用II(本題共1小題,11分)
-
7.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有人說,黃河里的魚都有靈性,隨便哪一條都是“肚腹三兩金、脊背二兩銀”,只要它們在水里瞄一眼,就能看出岸上或船上的人是好人還是壞人。畢竟是孕育了幾千年中華文明的古老黃河,畢竟是黃河水養(yǎng)大的魚,怎樣的興衰榮辱和生死悲歡沒有經(jīng)歷過,怎樣① 的奇跡不能在它們身上發(fā)生?
至少,它們② 都沒有放棄過改變命運的努力,似乎也真找到了改變命運的傳奇方式。在民間,鯉魚執(zhí)著地嘗試跨越神奇龍門想改變自己命運的故事從古至今從來沒有停止過流傳和演繹。相傳,禹辟伊闕以后,水流湍急,游息于孟津黃河中的鯉魚,循洛伊之水逆行而上,至伊闕龍門時,波浪滔天,紛紛跳躍,意欲翻過。跳過者為龍,跳不過者退而復為鯉魚,且額頭上便留下一道黑疤。李白曾在《贈崔侍郎》里說“黃河二尺鯉,本在孟津居,點額不成龍,歸來伴凡魚”??梢坏╋w躍成功,一條原本只能潛游在水里的魚,就會成為③ 的龍,從此徹底擺脫水中屈辱的歷史、壓抑的現(xiàn)實,就不用“歸來伴凡魚”了,也不會再受“凡魚”所必然承受之驚、之恐、之苦、之痛。如此這般,竟有一點說不清,這一躍成龍的理想,究竟是魚兒都有的向往,還是人類都有的夙愿。
(1)請在文中橫線處填入恰當?shù)某烧Z。
(2)請將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改成幾個較短的語句??梢愿淖冋Z序、少量增刪詞語,但不得改變原意。
(3)文中畫橫線的句子使用了何種修辭手法?請結合材料簡要分析其作用。組卷:18引用:4難度:0.5
四、寫作(60分)
-
8.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生活中,我們?yōu)楹芏嘤幸饬x的事情付出過努力。同樣,我們也會為生活中一些看似無意義,其實也是有其價值的事付出努力。因為我們選擇了不同的努力方向,所以每個人都會展現(xiàn)出自己不一樣的人生價值。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自選文體(詩歌除外),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組卷:16引用:2難度: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