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學年陜西省渭南市韓城市高二(下)期末語文試卷
發(fā)布:2024/4/20 14:35:0
一.現(xiàn)代文閱讀(36分)(一)論述類文本閱讀(本題共1小題,9分)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近年來,諸子學尤其是近代諸子學研究逐漸升溫,近代諸子學既與乾嘉學派具有不可分割的理論淵源,又與后者不可等量齊觀。中國近代是重塑中華民族精神家園的時代。近代思想家一面宣傳西學,一面整理解讀中學,由此推出了聲勢浩大、影響深遠的國學思潮。
他們在國學上不約而同地聚焦先秦,以諸子學為重心。諸子學研究在《康有為全集》中占據(jù)了前三卷。梁啟超曾經(jīng)被譽為史上著述最豐的思想家,諸子學研究在他的國學研究中舉足輕重,并且是其中的亮點。他對先秦學術的研究既有宏觀透視,如《先秦政治思想史》等;又有個案研究,如《孔子》《老子哲學》等;此外還有學派代表的中觀研究,如《儒家哲學》等。至于嚴復,晚年提倡尊孔讀經(jīng),推挹諸子學自不待言。章太炎是享有盛譽的國學大家,他的國學研究以先秦諸子為重鎮(zhèn),如《諸子略說》《國故論衡》等。
近代思想家注重諸子學,并非無意之舉,而是有心之為。如果說懼怕文字獄是乾嘉年間諸子學興起的直接原因之一,那么,近代思想家的諸子學研究則是迫于中國近代救亡圖存的政治斗爭和現(xiàn)實需要,因而承載著前所未有的歷史使命和價值訴求。他們深切地意識到,對中華文化的堅守和賡續(xù)與中國的前途命運休戚相關。嚴復指出,文化具有“國性”,是國家存立的根基,傳承中華文化就是延續(xù)中國人的精神命脈??涤袨榱簡⒊热藦娬{(diào),文化是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源泉,也是凝聚民族信仰的不二法寶。先秦諸子的思想是國學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是中國人的精神家園。除此之外,諸子學還具有其他時期的國學所沒有的特殊價值和重大意義。這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第一,先秦哲學是中國文化的活水源頭;第二,在近代思想家看來,先秦學術代表了中華文化的高峰之一,有利于提振中國人的文化自信。章太炎認為,先秦諸子是中國最有學問的人。嚴復、康有為和梁啟超等人提到軸心時代的世界學術時,對諸子學的超邁全球贊嘆不已??梢?,有別于乾嘉諸子學研究的“避席畏聞文字獄,著書都為稻粱謀”,近代思想家的諸子學研究是有意識有目的地守護中國人的精神家園的產(chǎn)物。
近代思想家積極投身火熱的救亡斗爭實踐,這為他們的諸子學研究打上了鮮明的時代印記,并且擁有了鮮活的實踐品格。綜觀近代思想家對諸子思想的解讀和詮釋不難發(fā)現(xiàn),他們的諸子學研究服務于救亡圖存的現(xiàn)實需要,旨在凝聚民族精神,激發(fā)中國人同仇敵愾、抵御外侮的自信心。近代諸子學與乾嘉學派的最大不同在于注重思想闡發(fā)而不是文字訓詁。在吸收西學的過程中,他們對西學進行大膽改造,以此推動對諸子思想以及先秦學術的創(chuàng)新性解讀和詮釋。通過厘辨中西文化的關系、比較中西文化的異同優(yōu)劣,借助諸子學堅守中國文化立場。對于他們來說,西學只不過是手段,中學才是目的。梁啟超曾經(jīng)將中國近代的諸子學復興稱之為中國的“文藝復興”。由于不忘初心,近代思想家并沒有因為對西學的借鑒而迷失在歐風美雨之中,反而更清醒、更堅定了對中國學術思想的堅守。
(摘編自魏義霞《近代諸子學研究及其實踐品格》)(1)下列關于原文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近代諸子學與乾嘉學派具有不可分割的理論淵源,而在出發(fā)點和學術重點上又有明顯的區(qū)別。
B.近代思想家在國學上不約而同地聚焦先秦諸子,這并非巧合,而是在特定條件下的有意而為。
C.近代諸子學為救亡圖存承載著前所未有的歷史使命和價值訴求,其學術水平高超,超越全球。
D.近代思想家既重視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又沒有完全排斥西方文化,而是取其精華為我所用。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在第二段中以康有為等人為例,主要是為了論證先秦諸子的思想是國學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是國人的精神家園。
B.近代諸子學與乾嘉學派既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文章將二者放在一起比較,讓讀者對近代諸子學有更全面深刻的認識。
C.文章論述了諸子學在近代被重視的原因,及其在樹立民族文化自信救亡圖存上的作用,全文多用例證法和引證法,說服力強。
D.文章的主體部分主要是從“聚焦先秦諸子”“守護精神家園”“彰顯實踐品格”三個角度展開論述,層次很清晰。
(3)根據(jù)原文內(nèi)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近代思想家以諸子研究為工具,激發(fā)國人同仇敵愾、抵御外侮的信心,實踐性強,體現(xiàn)了學以致用的學術精神。
B.乾嘉學派研究先秦諸子主要是為躲避清朝的“文字獄”,而近代諸子學則為了救國圖強,故后者學術成就更大。
C.中西方文化各有優(yōu)勢,應互相學習,取長補短,但不能本末倒置,我們在學習西學時要始終堅守中華文化之根。
D.近代中國學術界國學名家輩出,這與特定的時代背景不無關系,政治斗爭和現(xiàn)實激發(fā)了他們研究國學的熱情。組卷:2引用:2難度:0.6
(二)實用類文本閱讀(本題共1小題,12分)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魯迅:追尋光明而寬闊的人生境界
閻晶明 魯迅無疑是一位覺醒者。
1918年魯迅發(fā)表的《狂人日記》,是中國第一篇現(xiàn)代意義上的小說。從1906年決定“棄醫(yī)從文”開始,積累、涌動長達12年,文學家魯迅終于真正爆發(fā)。是什么讓魯迅經(jīng)歷了一個仿佛無所事事的漫長等待期,迎來一次徹底的吶喊?原因之一,就是他對覺醒的遲疑,他深知覺醒者必然歷經(jīng)痛苦,一旦覺醒并發(fā)出吶喊,則必須有不可動搖的意志和始終不渝的堅持。為了也許自己并不能看到的將來,“便只能先從覺醒的人開手,各自解放了自己的孩子。自己背著因襲的重擔,肩住了黑暗的閘門,放他們到寬闊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魯迅的人生總是在自我矛盾與糾葛中,始終在自我情感沖突與痛苦中思索并且寫作。處在那樣一個風雨如磐的舊時代,最先從思想和觀念上覺醒的人們,既有看到希望曙光的興奮,也有前路茫茫的困惑。魯迅做出“棄醫(yī)從文”的選擇,是因為他意識到精神“立人”才是根本。在之后的漫長求索中,他一直在尋找前行的道路。他對故鄉(xiāng)既懷念又遠離,對家族也是在叛逆中含著隱忍。即使他已經(jīng)決定要通過文藝為中國人的精神提供光與火,同時又接受母親的要求,回國與一字不識、纏了小腳的朱安結婚。他對周作人、周建人可謂有著長兄如父般的感情,但又因瑣事與周作人“兄弟失和”。
因為這種種矛盾、糾葛,因為每每需要辯駁、反擊,魯迅在世時經(jīng)受了太多懷疑、誤解甚至攻擊。魯迅說,覺醒者對于后人的態(tài)度,“開宗第一,便是理解”,其次才是“指導”和“解放”。正是出于盡可能的理解,現(xiàn)實中的魯迅,可以說是以隱忍、犧牲的態(tài)度,面對他在筆下所批判的許多人和事。而世人只關注他的一個都不寬恕,忽略了他的另一面。
魯迅寫道:“覺醒的父母,完全應該是義務的,利他的,犧牲的,很不易做。”可以說,在很大程度上,他自己就是這樣做的。他用自己的稿費幫助了太多的青年。他與一手培養(yǎng)起來的北新書局主辦者李小峰打了一場官司,然而在官司之后,他仍然把自己的作品交由李小峰出版,因為他相信李小峰仍然是一個愿意做事的青年。他主張當時的青年參與社會革命,又不愿他們付出無謂犧牲,同時又反對那些指責學生參與愛國行動的言論。
體現(xiàn)在創(chuàng)作上,匕首投槍是魯迅雜文的突出特征,深刻揭示國民性的弱點是魯迅小說最集中的主題,表達內(nèi)心世界的矛盾甚至悲涼是他的散文詩集《野草》給人的直接印象。然而,我們更應當體會他文字背后的熱情,對希望永存信念,對理想保持從未停歇的追求?!豆枢l(xiāng)》的結尾,即使在心境已經(jīng)滿是悲涼的情形下。他仍然不忘表達,希望就如地上的路,堅持走下去,就可以由無變有。他知道闖出一條這樣的路何其艱難,但他依然不畏懼來自敵手的鋒刃,自己承受冷箭、暗流,而要放別人尤其是青年“到寬闊光明的地方去”。《死火》里的那塊潛存于冰谷里的石頭,愿意以最后的燃燒帶給別人希望。他對青年。總是懷著親切的關愛和深沉的呵護。他記念學生劉和珍,不但寫出她是為中國而死的中國青年,也寫出她始終微笑、和藹的表情。
可以強烈地感受到,魯迅不同時期的論述和表達中,兼有這樣一種對稱的、對等的、不變的堅持,那就是自己“肩住了黑暗的閘門。放他們到寬闊光明的地方去”。這是他心中不變的意向,更是他愿意為之付出乃至不惜犧牲的目標。談魯迅的人生與創(chuàng)作對今天有何啟示,這種在隱忍中付出的自我要求。對別人尤其是青年可以獲得光明、寬闊人生境界的期許,為此愿意在與誤解、攻擊的斗爭中努力堅持的人格力量,或許最值得通過閱讀、理解,而尊崇、敬仰,進而傳承和弘揚。
(有刪改)(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狂人日記》的發(fā)表,標志著作為文學家的魯迅的真正爆發(fā),在此之前他已經(jīng)歷了長達12年的等待期。
B.魯迅無疑是一位覺醒者,但對覺醒有過遲疑,因為當時的他不相信會有將來,也認為或許看不到將來。
C.魯迅認為“覺醒的父母”是義務的、利他的、犧牲的,他雖然和李小峰打官司,仍將作品交由他出版。
D.魯迅主張青年參與社會革命,但不能無謂犧牲,在《記念劉和珍君》一文中也表達了與此相似的觀點。
(2)下列對材料相關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覺醒者魯迅的內(nèi)心是矛盾與痛苦的,對未來既興奮又困惑,對故鄉(xiāng)既懷念又遠離,對家族既叛逆又隱忍。
B.雖然魯迅經(jīng)常在文章中進行辯駁、反擊,但現(xiàn)實中他對筆下批判的許多人和事卻持以隱忍犧牲的態(tài)度。
C.魯迅常被世人誤解為“一個都不寬恕”,其實他也有溫良、寬厚、隱忍的一面,總是盡可能地理解所有人。
D.魯迅作品給人的直接印象與文字背后所蘊藏的思想感情或許不同,我們應該全面深入地領會其作品。
(3)魯迅是怎樣“肩住了黑暗的閘門,放他們到寬闊光明的地方去”的?請結合文本簡要說明。組卷:23引用:2難度:0.5
(三)文學類文本閱讀(本題共1小題,15分)
-
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莒有巨樹
任林舉“吾有大樹,人謂之樗。”
莊子在《逍遙游》里反復提到過一些壽命幾千歲不止的老樹——楚之南的冥靈、上古的大椿,還有宋國的樗,但并沒有提到過山東日照莒縣的那棵“銀杏王”。莊子是哲學家,人類中的智者,他反復提到樹,是想借助這些樹向人們講一講長與短、動與靜、智與愚、生與死以及守固與自由的道理。
正當莊子著書立說傳播萬物生息運行之道的時候,莒縣浮來山上的那棵“銀杏王”已活到2000歲。有一派考據(jù)者說,莊子本生于山東東明。果如此,莊子和那棵“銀杏王”便是地地道道的老鄉(xiāng)。對于知識廣博的莊子來說,本應該知道那棵銀杏樹的存在。不提,大約有兩種可能:一種可能,他真的沒聽說過。莊子自己也說過:“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鑒于那時交通和信息渠道落后,摸不著,夠不到,沒聽說也沒什么可大驚小怪的;另一種可能,莊子也知道這棵樹的存在,但覺得比起其他更加古老的大樹,浮來峰這棵銀杏樹,還很年輕,不值得一提。
不提就不提吧!樹活到了這個份兒上,還需要在意什么呢?再者說,對于天下諸事,人有人的理解和看法,樹有樹的使命和態(tài)度,各行其道、各領天命便是。莊子講完了人生的感悟和道理之后,便無可奈何地將自己的七尺之軀交付于泥土。又二千年,莒縣浮來峰上的銀杏樹仍然無言地佇立于大海之濱,日照初光之地。樹無言,不等于沒有言說,沒有講述,它自身的存在就是一種言說或敘事。四千多年的巨大篇幅,哪一個血肉之軀有機會、有能力閱盡如此長卷?老子說:“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無”,無言,無限言,就看你有沒有領會和如何領會。
我見到浮來山上的老銀杏時,正是夏季,它張開巨大的綠色傘蓋默立于定林寺之側,確切地說是定林寺默立于古樹之側。雖說定林寺是聲名遠播的“千年古剎”,但從建立到今天滿打滿算也不過1500多年的歷史,與那棵古老的銀杏樹比,也是地地道道的后生。至于周遭的劉勰校經(jīng)樓、千年古觀朝陽觀、世界之最檀根王文心亭、臥龍泉、莒子墓等等,就更不在話下了。
關于各種動物植物和人類的生生滅滅,關于生命的種種勞碌、沖突和爭競,種種不甘與掙扎,種種快樂與苦楚、希冀與絕望,老樹已站在那里默默地看了幾千年,統(tǒng)統(tǒng)都記在心里。不僅記在心里,而且以一種人類永遠也無法明白的方式融進了自己的生命。如今的銀杏樹早已不是人類觀念里那棵無思、無想、無為的單純植物。四千多年來繞樹而轉(zhuǎn)的那些生靈,殞滅的肉身和不滅的精神,都已經(jīng)成為老樹生命中不可分割的成分或元素,蘊藏于它的每一片葉子、每一顆子實每一個枝丫、每一寸肌膚和每一圈年輪。
熙熙攘攘的人流從各地、各處聚集到老樹跟前,到它的傘蓋下享受一刻的陰涼;隔著圍欄以手觸摸它突出地面的虬根;或在它的圍欄上系一條紅絲帶,把自己在人世間難了的心愿或未達的訴求交托給它,希望它能認真體察并通過一種神秘的方式暗暗相助。在從前那些更加隨意的年代,人們還能以更近的距離和更隨意的方式接近老樹,便有很多人試圖以自己的手臂丈量老樹的胸懷。結果,好事者總是興高采烈地張開手臂,煞有介事地丈量,鄭重其事地宣告,然后,一個永遠不會準確的數(shù)字,很快被后來者矢口否認。有些人感到很委屈或很疑惑,他們并不承認自己所犯的錯誤,不知道自己是在以短暫量度恒久,以有限量度無限,以不變量度變化,更不愿意承認是在以速死之軀量度不朽的生命。
老樹是不睡的,十萬葉片每一片都是它的眼耳和心,即便有一些稍事休息,另一些也是警醒著的。它記得住經(jīng)歷過的一切事物,風雨、雷電、霜雪陽光和生物界無數(shù)的生死、繁榮與衰敗以及人世間數(shù)不盡的悲歡和冷暖……當有人來向它虔誠祈求走出人生困厄之道,它并非無動于衷,只是稍微遲疑,那些困厄以及遭受困厄的生命即已煙消云散,就如人類之于蜉蝣,即便真想幫一幫那些短命的生靈,有時也未必能來得及。
坐在劉勰校經(jīng)樓前的臺階上,看斜陽余暉灑在“銀杏王”巨大的傘蓋之上,萬千葉片紛紛發(fā)出祥和、明亮的微笑。那微笑卻不是我們所理解的快樂,但很難猜測其中的奧義。光,跳躍著、彌漫著,呈液態(tài)狀,從天空潑灑下來,一接觸銀杏葉片馬上向四處迸濺開來,其中有一些便順著葉片的縫隙流淌到了地上樹干上,形成了一塊塊、一汪汪明亮的光斑。不知道何年何月,老樹的主干旁和褐色的枝丫上,又生出了手臂粗的新枝干??瓷先ズ芟裆n老的肢體又煥發(fā)了青春,也像以自己的身軀為本,又滋養(yǎng)出新一代生命。
就這樣,我背靠一座有著千年歷史的古代建筑,面對一棵可以傲視一切生命的樹中王者,消磨了一個完整的黃昏。待要起身離去時,突然感覺到了異常的艱難和沉重,似乎自己也和面前的老樹以及劉勰的雕像一樣,生出了具體的或抽象的根。
(有刪改)(1)下列對本文相關內(nèi)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和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莊子知識廣博,在其作品中沒有提及莒縣“銀杏王”,可能是因為“知也無涯”,他真的沒有聽說過這棵樹。
B.定林寺、劉勰校經(jīng)樓等建筑是人文之景,他們盡管同樣歷史悠久,但與作為自然具象的銀杏樹相比仍顯年輕。
C.莊子將七尺之軀付于泥土,與莒縣銀杏樹佇立海濱兩千年之間形成對比,突出了樹比人能更有機會、更有能力見證人世滄桑。
D.文章引用老子的話,凸顯銀杏樹雖然無言,但其存在就是有言,意在表明任何人只要認真領會,就能明白老樹的豐富內(nèi)涵。
(2)文章開篇寫莊子《逍遙游》里的內(nèi)容,有何作用?
(3)作者打算起身離去時,為什么會感到異常的艱難和沉重?請結合文本加以探究。組卷:4引用:2難度:0.6
(二)語言文字運用II(本題共1小題,11分)
-
8.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對于很多人來說,耳機已經(jīng)成為生活必需品之一。很多情況下,使用耳機的確為我們的生活帶來許多便利,但長時間、近距離、高分貝佩戴等不良習慣,卻正在“悄無聲息”地將耳朵健康偷走。醫(yī)生們普遍認同,噪聲對聽力的損傷程度與①,噪聲的暴露量越大,對聽力的影響就越嚴重。
佩戴耳機除了會給耳道皮膚敏感的使用者帶來耳悶、耳堵等不適的感覺,甚至誘發(fā)濕疹或炎癥以外,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是②。長時間、近距離、高分貝的聲音可能造成內(nèi)耳毛細胞的損傷,其主要表現(xiàn)是聽力損失,久之可以引起噪聲性耳聾或隱匿性聽力損失。
專家建議,減少耳機使用時間,③。所謂“60-60”原則是指一種國際公認的保護聽力的方法,即:使用耳機時,音量一般不要超過最大音量的60%,能調(diào)至更低最好;連續(xù)使用耳機的時間則不宜超過60分鐘。成人每天戴耳機不要超過3~4小時,未成年人不超過2小時,并且每次佩戴耳機30~40分鐘后,就要讓耳朵得到充分休息。
(1)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shù)恼Z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nèi)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2個字。
(2)簡述這段文字的主要內(nèi)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關系的句子,表達簡潔流暢,不超過60個字。組卷:9引用:8難度:0.6
四、寫作(60分)
-
9.閱讀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寫作。
材料一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曾皙(出自《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材料二 如曰今日當一切不事事,守前所為而已,則非某之所敢知。
——王安石(出自《答司馬諫議書》) 材料三 心有目標腳踏實地,不必患得患失。
——江夢南(考上清華大學博士的湖南郴州失聰女孩?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 讀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樣的感悟與思考?請根據(jù)上述材料,結合青年學生的實際,寫一篇文章。
要求:結合材料,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組卷:5引用:2難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