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2022-2023學年江西省吉安一中高二(上)期末語文試卷

發(fā)布:2024/4/20 14:35:0

一、現(xiàn)代文閱讀(35分)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材料一:
          幼讀朱熹研究《詩經(jīng)》的著作《詩集傳》,心中很疑惑:雎鳩是情摯而有別的,君子與淑女是像它們的,那么這明明是“比”而不是“興”了。朱熹所下的賦、興、比的解說,是“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者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其所詠之詞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賦和比都容易明白,惟獨興卻不懂得是怎么一回事??础对娂瘋鳌分兴榕d詩的許多篇,還是一個茫然,朱熹自己審定的許多興詩,不但不足以證明他的界說,反與賦、比兩類相混,這如何可以使得我們明白呢?
          數(shù)年來,我輯集了些歌謠,忽然在無意中悟出興詩的意義。如“陽山頭上花小籃,新做媳婦多許難”,我們很可看出起首的一句和承接的一句是沒有關系的。新做媳婦的難,不在于陽山頂上有了一只花小籃。它們所以會得這樣成為無意義的聯(lián)合,只因“籃”與“難”是同韻,若開首就唱“新做媳婦多許難”,覺得太突兀,站不住,不如先唱了一句“陽山頭上花小籃”,于是得了陪襯,有了起勢了。至于說陽山乃為陽山,是蘇州一帶最高的山,容易望見,所以隨口拿來開個頭,倘使唱歌的人要唱“新做媳婦多許好”,便自然先唱出“陽山頭上一叢草”了。古樂府中的“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也一樣,這句話原與下邊一點沒有關系。只因若在起首就說“十三學織素”,覺得率直無味。加上了“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一來是可以用“徊”字來起“衣”“書”的韻腳,二來是可以借這句有力的話來作一個起勢。
          我們懂得了這一個意思,于是“關關雎鳩”的興起淑女與君子便不難解了。作這詩的人原只要說“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但嫌太單調了,太率直了,所以先說一句“關關雎雞,在河之洲”,它的最重要的意義,只在“洲”與“逑”的協(xié)韻,至于雎鳩的“情摯而有別”,淑女與君子的“和樂而恭敬”,原是作詩的人所絕沒有想到的。八百年前的鄭樵,他早已見到這一層,他在《讀詩易法》中說:“‘關關雎鸕’,……是作詩者一時之興,所見在是,不謀而感于心也。凡興者,所見在此,所得在彼,不可以事類推,不可以理義求也?!彼麑εd的解釋是極確切的。
          在蘇州的唱本中有兩句話,寫盡了歌者的苦悶和起興的需要:
          山歌好唱起頭難,起仔頭來便不難。
    (摘編自顧頡剛《起興》)材料二:
          頡剛兄,關于興詩,弟有三個意見。
    《詩大序》及《毛詩傳》所謂“興”,似皆本于《論語》中“詩可以興”一語。其義殆與我們所謂“聯(lián)想”相似?!睹妭鳌防镎f興詩,太確切,太粘滯,簡直與比無異,或是為開示來學之故。其實照《詩大序》《毛詩傳》,興確是比之一種,不過涵義較為深廣罷了?!段男牡颀垺氛f,“比顯而興隱”,正是這個道理。早期的歌謠若有藝術可言,兄所說的“起興”必是最主要的。說“起興”一名可借以說明古今歌謠的起句的確切的價值與地位則可,說所謂興詩的本義應該如此也可;說“興”之一名原義應該如此,那就還待商榷了。
          就兄所說的“起興”,弟略有想補充之處。兄以“山歌好唱起頭難”來說明“起興”的必要,是不錯的,但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弟以為由近及遠是一個重要的原則。所歌詠的情事往往非當前所見所聞,這在初民許是不容易驟然領受的,于是乎從當前習見習聞的事指指點點地說起,這便是“起興”。又因為初民心理簡單,不重思想的聯(lián)系而重感覺的聯(lián)系,所以“起興”的句子與下文常是意義不相屬,即是沒有論理的聯(lián)系,卻在音韻上(韻腳上)相關連著。如《吳歌》“陽山頭上花小籃,新做媳婦多許難”,“陽山”與“籃”皆習見之物,以興主文的“新做媳婦”一名;這里不但首句與次句不相聯(lián)貫,即首句上下截亦顯系湊成,毫無理解,可是首句韻字“籃”與次句韻字“難”,音韻近似,便可滿足初民的聽覺,他們便覺得這兩句是相連著的了。這種“起興”的句子多了,漸漸會變成套句。這因此種句子唱得久了,流行得廣了,要唱新歌的人也可借用;省得還要另起爐灶,另找習見習聞的事物編成句子——那究竟費力呀。反正只須跟著韻就行:唱慣了的句子倒更容易入于耳、出于口,更容易發(fā)生效用。這起興句的韻腳之重要,決不下于全句的內容。四言意少,常以兩句起興,韻可在次句;七言歌謠,起興常只一句,所以必有韻。
          另,詩有賦比興之分,其實比興原都是賦,因與下文或涵蘊的本義的關系,才有此種區(qū)別。賦是直說;比是直說此事以譬彼事,而彼事或見于文中或否;興是直說此事以象征彼事——或用兄說,直說此事,任意引起他事。無論比興,所直說的“此事”,原來必是當前習見習聞的事物。墨子論譬,說是“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這正是比興的作用;至于后來因藝術之美而用比,則當另論。所以比興與賦并無絕對的分別,只是說詩者的一種方便。相信關于《詩經(jīng)》及歌謠有許多難解難分的麻煩問題,是從這里起來;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也便是關于這方面的一個聰明的轉語,其實是“以不了了之”。
    (摘編自朱自清《關于興詩的意見——致顧頡剛》)(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朱熹認為,《關雎》一詩用“關關雎鳩,在河之洲”來引出下句,是比而非興。
    B.顧頡剛認為,興詩首句因韻腳而對后文起了陪襯作用,其實在內容上沒有關系。
    C.鄭樵認為,起興句是創(chuàng)作時偶然所得的,作者并沒有考慮它與下句的意義關聯(lián)。
    D.朱自清認為,民歌中一些起興的句子因朗朗上口、傳唱久遠,漸漸會變成套句。
    (2)根據(jù)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朱熹對興詩的解說與舉例不能令人信服,說明《詩集傳》的學術價值不高。
    B.朱自清并不認同顧頡剛對“興詩”的看法,針鋒相對地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C.曹操的《短歌行》以“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起興,表達了對人才的渴慕。
    D.一些學者常以“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為托辭,朱自清對此持批評的態(tài)度。
    (3)結合材料內容,下列選項中最能支持顧頡剛“起興”觀點的一項是
     

    A.簡單地說,興就是把看到聽到嗅到嘗到碰到想到的事物借來起一個頭。
    B.興,從其起源上看,在性質上并非屬于形式的范疇,而屬于內容的范疇。
    C.《采苓》首章以“采苓采苓”起,下章以“采苦采苦”起,乃“韻換而無意義,但取音節(jié)相諧”。
    D.《王風》以“揚之水,不流束薪”賦戍甲之勞;《鄭風》以“揚之水,不流束薪”賦兄弟之鮮。
    (4)請簡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論證思路。
    (5)廣東地區(qū)很多內容迥異的童謠都以“月光光,照地堂”作為起首一句。請結合材料中朱自清的觀點,談談你對此的理解。

    組卷:454引用:6難度:0.1

(二)現(xiàn)代文閱讀Ⅱ(本題共1小題,18分)

  • 2.閱讀下面的小說,完成下面小題。
    懷石投江[注]
    曹堯德
            這一夜,對屈原來說是多么短暫,時光的流逝如閃電,似流星,若瞬目,不覺東方已經(jīng)泛白,雄雞已經(jīng)啼鳴。
          白馬咴咴嘶鳴,并不斷地用前蹄刨那欄廄,發(fā)出一陣陣單調而枯燥的“嘣嘣”聲。這聲音提醒了屈原,該給白馬添些草料了。然而當屈原來到馬廄一看,槽里的草料滿滿的,昨夜所喂之草料竟然一點未少。這情景使屈原大吃一驚,他認為白馬突然患了什么重病,才一夜不飲不食。屈原并未掌燈,借著從木窗欞透進來的微弱晨曦,依稀可見那白馬扇著兩耳,噴著響鼻,雙目半睜半閉,焦躁不安地拽著韁繩走來走去。屈原又在草中多撒了些麩皮,加少許水,用料杈攪拌均勻,親切地拍著白馬的腦袋說:“吃吧,我的老伙計,吃飽了好有力氣趕路……”白馬搖搖頭,嗅也不嗅、聞也不聞,伸出長舌舔著主人的手背,兩眼掛著混濁的淚水……
          回到房中,屈原滿臉淚痕地坐在窗前,整理著他那一大堆寫滿了詩文的簡牘。響動將小媭從夢中驚醒,她迷迷糊糊地問道:“爹,天亮了嗎?”
          屈原信口答道:“早著呢,尚可睡一大覺?!?br />      小媭低聲催促道:“爹,您好幾夜不曾合眼了,還是上床睡一會兒吧?!?br />“這就睡,這就睡?!鼻@樣應著,重返馬廄,深情地望一眼那耳斷頭低的白馬,然后到角落的亂草堆里取出那對碩大的石鎖,這是他請石匠毛老爹專門加工的,一個足有三十余斤重,已經(jīng)在這里掩藏了多日。他將石鎖裝進了被套里,一頭一個,不偏不倚,放在馬的鞍背上。一切準備停當,屈原返回堂屋,走到小媭床前。其時小媭睡得正香,她身體微胖,肌肉松弛,臉皮浮腫,嘴角掛著淺淺的微笑,大約正在做著什么美夢。見了女兒的這一美滋滋的睡態(tài),屈原不覺一陣酸楚,熱淚把抓般地涌出,滾落。
          此時,天光已經(jīng)大亮,太陽快要出山了。屈原先吹熄了屋內的燈盞,然后走到外間舀一盆清水再次洗臉,為的是洗凈滿面淚痕,不讓女兒生疑。盥洗之后,他又在正間靜靜地站了一會,想想還有些什么未盡之事或處理得不甚周到之處,然后返回西間,踱至女兒床前輕聲喚道:“兒呀,快快起來,今天是端午節(jié),華夏大地處處皆祭圖騰,爹應友人之邀,欲到遙遠的地方去主祭。你給我縫的那件長袍置于何處?快些拿來我穿?!?br />      小媭聞聽爹爹喊她,一個骨碌爬了起來,翻身下床。她知道爹爹要穿著自己親手縫的袍子過節(jié),還要出遠門去做客,主祭,甭提心里有多高興啦,急忙打開木箱,將折疊得規(guī)規(guī)整整的長袍,雙手捧著交給父親。
          屈原接過長袍,抖開,穿好,又把切云高冠端端正正地戴在頭上,然后將那柄陸離長劍掛在腰間,似欲出征的將軍。
          屈原打馬跑了一段路程,然后緩韁而前,沿著汨羅江堤向西南方向走去。一路之上,百姓們看到屈原憔悴的面容,枯槁的形體,沒有一個不感到痛心的,大家不斷地和他打著招呼,詢長問短,但今日屈原的話卻特別少,很令眾人吃驚納悶兒。
          一位漁翁手拿漁網(wǎng),站在江邊問道:“大夫,近日身體可好?您可千萬莫太傷心了??!”屈原點了點頭。
          一位中年婦女正在剜野菜,見了屈原,硬是要拉他進屋去歇一歇,屈原搖了搖手。
          正在這時,曾經(jīng)將屈原安置到桃花園去避暑養(yǎng)病的那位老漁父從湘江打魚歸來,見了屈原連忙迎上前去,心急火燎地說道:“聽說秦軍要過揚子江了,我們可往哪兒逃啊!……”
          屈原望著老漁父滿臉憂傷的表情,嘴唇動了幾動,半天沒說出一句話來。他咬了咬牙,猛然把韁繩一勒,在馬屁股上狠狠地抽了一鞭,那馬騰起四蹄,一眨眼就跑出了很遠,很遠……
          屈原騎著馬走了一陣,翻身下馬,攀上懸崖的頂峰,面對巨谷深淵而立,上頂天,下柱地,巋然崛聳,似巨峰,若山崖,類石雕。
          屈原踱至崖邊,面向西北,仿佛見到秦兵已渡過揚子江,長驅直入,往南方奔來,遍地烽火,四處狼煙,尸骨狼藉,血跡斑斑;洞庭湖上濁浪排空,玉筒山頭烏云滾滾,腳下則是山搖地動,泥沙軟綿;舉首環(huán)顧,天是昏濛濛的,地是黑沉沉的……
          屈原依然是面向西北——那是郢都的方向,也是秭歸與樂平里的方向,他佇立許久,然后行三拜九叩之大禮,這一切,他做得是那么從容不迫,那么恬然自如。
          拜過之后,屈原用盡平生之力將被套從馬背上掀了下來,從中取出石鎖和麻繩,用麻繩系緊了石鎖,一頭又系緊了自己的一只腿,然后抱起那對碩大而沉重的石鎖,縱身躍入羅淵。這是何等驚心動魄的一躍啊!就在這縱身一躍的剎那間,一道耀眼的閃電蜿蜒長空,轉瞬即逝,炸雷落地,只震得山崩地裂,峰巒坍塌。正當這風暴雨狂之際,一顆明星劃破鉛灰色的蒼穹,流向西北——她隕落了!
    (有刪改)【注】節(jié)選自《屈原傳》第36章,題目為臨時所加。
    (1)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屈原滿臉淚痕地整理那一大堆寫滿了詩文的簡牘,表明他對楚國當權者的失望以及對以往生活的感傷。
    B.面對熟睡的女兒,屈原熱淚滾落,編織自己去遠方主祭的謊言,這些細節(jié)都生動地體現(xiàn)了屈原的不舍與不忍。
    C.文中用“接”“抖”“戴”等一系列動詞描繪了屈原的裝扮過程,他有尊嚴地赴死,意在表明對現(xiàn)實的束手無策。
    D.在屈原投江的剎那,“一道耀眼的閃電蜿蜒長空”“山崩地裂”,作者極盡浪漫的筆法,昭示了屈原投江的象征意義。
    (2)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江堤上百姓們對屈原的憐惜、問候,無不體現(xiàn)出屈原深受民眾關心愛戴。
    B.老漁父的話表明當時楚國面臨的艱難困境,也加劇了屈原內心的痛楚。
    C.屈原攀上懸崖面對深淵而立,一個剛正不阿、頂天立地的形象躍然紙上。
    D.屈原最后的一跳,既是對當權者的警示,也是對其生命價值的完美詮釋。
    (3)請結合文中相關內容簡析屈原第二次面向西北的心理,并闡釋作者在文章最后以一顆明星“流向西北”收束全文的寓意。
    (4)在課文《史記?屈原列傳》(節(jié)選)中,屈原“被發(fā)行吟澤畔”,與漁夫展開了一段對話。但是,在本文中“漁翁”“老漁父”和屈原的表現(xiàn)卻與之有很大不同,課文和此文哪一種處理效果更好?談談你的理解。

    組卷:22引用:9難度:0.5

(二)語言文字運用II(本題共1小題,11分)

  • 7.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我曾徘徊于黃河上游的劉家峽水庫,驚異于她如泊如鏡的沉靜;曾生活于河套平原,陶醉于她如虹如帶的飄逸;也曾上溯龍門,感奮于她如獅如虎的豪壯。但當我沿河上下求索而見壺口時,便          。壺口在山西吉縣境內,是黃河上惟一的瀑布,因狀如壺口而得名。水流至此急沖溝下,人觀瀑布由上俯下,只見煙水迷漫,船行至此得拖出河岸,繞過壺口。即古書上所載“河里冒煙,旱地行船”。原來黃河在這里,先因山逼而勢急,后依灘瀉而狂放,          ,萬馬奔騰,喧聲蔽天。卻正當她          之時,突以數(shù)里之闊跌入百尺之峽,如水入壺,騰蕩急旋。于是飛沫起虹,濺珠落盤,成瀑成湫,如掛如簾。裂堅石而炸雷,飛輕霧而吐煙。虎吼震川,隆隆千里;龍騰攪谷,巍巍地顫。波起濤落,切層巖如豆腐;激流飛湍,銼頑石如木鐵。據(jù)民間所言,有黑豬落水,眨眼之間,退毫拔毛,竟成雪白之豚。黃河來自于斯于此,聚九天雷霆,凝江海之威,借水裂石之力,轟然辟開大道坦途;沙借波旋之勢,細細磨出深溝淺穴。放眼兩岸,鬼斧神工,腳下這數(shù)里之闊的磐石,經(jīng)黃河濤頭這么輕輕一鉆一旋,就路從地下出,水從天上來。她順勢一躍,排山推岳,挾一川豪情,裹兩岸清風,瀟灑而去,又          她的沉靜,她的溫柔,她的悲壯,她的大度。去路千里,緩緩入海。
    (1)在文中橫線上填上適當?shù)脑~語,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
    (2)文中畫橫線的句子富有音韻美,請簡要說明。
    (3)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有語病,請進行修改,使語言表達準確流暢??缮倭吭鰟h詞語,不得改變原意。

    組卷:6引用:1難度:0.5

四、寫作(60分)

  • 8.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習近平主席強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我們民族的“根”和“魂”,是中華兒女共有的精神家園和價值認同,是我們走向世界、擁抱世界文明的價值根基?!爸挥袌猿謴臍v史走向未來,從延續(xù)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我們才能做好今天的事業(yè)。”
          習近平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指出:站立在960多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土地上,吸吮著中華民族漫長奮斗積累的文化養(yǎng)分,擁有13億中國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們走自己的路,具有無比廣闊的舞臺,具有無比深厚的歷史底蘊,具有無比強大的前進定力。中國人民應該有這個信心,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有這個信心。
          以上的論述具有啟示意義。請結合材料,以“文化與自信”為話題,寫一篇文章,體現(xiàn)你的感悟與思考。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組卷:26引用:3難度:0.5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yōu)網(wǎng)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xié)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wǎng)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wǎng)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wǎng)聯(lián)系并提供證據(jù),本網(wǎng)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