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2022-2023學年重慶十八中高三(下)開學歷史試卷(2月份)

發(fā)布:2024/8/18 4:0:2

一、選擇題:本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

  • 1.距今約5000年前,長江下游、黃河下游、北方遼河上游分別出現(xiàn)良渚文化、龍山文化和紅山文化。它們各具特色,相互間又有些影響,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出現(xiàn)了較大規(guī)模的祭壇和神廟。這反映了( ?。?/h2>

    組卷:16引用:14難度:0.6
  • 2.《尚書》記載牧野之戰(zhàn)動員時,武王并不忌諱與“西戎”的民族淵源,多次自稱“西王人”,而且從動員誓詞產生的效果看,伐紂得到了“蜀、戎”等少數(shù)民族的有力支持。這一事件( ?。?/h2>

    組卷:16引用:6難度:0.5
  • 3.春秋時期,諸侯稱“王”現(xiàn)象很少,到了戰(zhàn)國時期,許多諸侯紛紛稱“王”。這反映了( ?。?/h2>

    組卷:31引用:22難度:0.9
  • 4.繪制時間軸,是歷史學習常用的方法。如圖是某學習小組繪制的時間軸,他們研究的主題可能是(  )
    菁優(yōu)網

    組卷:5引用:4難度:0.5
  • 5.紙幣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漢武帝時……宋初紙幣“交子”便漸漸地應運而生了……“交子”的“交”,是交合的意思,指兩張券合得起來就交錢。“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由此可見,紙幣( ?。?/h2>

    組卷:9引用:7難度:0.8
  • 6.“王者配天,謂其道。天有四時,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時,通類也,天人所同有也。慶為春,賞為夏,罰為秋,刑為冬。慶賞罰刑之不可不具也,如春夏秋冬不可不備也?!币陨戏从车氖牵ā 。?/h2>

    組卷:5引用:23難度:0.9

二、非選擇題(共55分)

  • 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從新航路開辟到19世紀末,是大西洋時代的全盛時期。當時,大西洋沿岸國家把亞洲、非洲和美洲等廣大地區(qū)變成了它們的殖民地,并將世界領土予以瓜分,使它們自己成為“宗主國”。英國號稱“世界工廠”。1820年,英國的工業(yè)總產值占世界工業(yè)總產值的一半以上,對外貿易占世界貿易的18%。法國是僅次于英國的世界第二大殖民強國。大西洋沿岸成了世界金庫的所在地和世界權力的發(fā)源地。
    ——摘編自張發(fā)坤《太平洋時代到來的關鍵——中國崛起》
    材料二:經濟的核心是生產力,交往的組帶是貿易。生產力貿易的雙翼齊飛,才會有中心的轉移。近幾年人們再次看到這種趨勢,并預言21世紀是“太平洋的世紀”,也正是東部亞洲和太平洋地區(qū)諸國生產力和交往的飛速發(fā)展,使之重新由隱到顯?!緛淼奶窖髸r代,是一個生產力,特別是科技與信息高速發(fā)展,經濟、文化聯(lián)系十分密切,以及自覺、開放型的交往新時代。它與希臘、羅馬古典文明的地中海時代和西歐資本主義文明的大西洋時代不同,將以政治、經濟、文化的和平交往方式,以太平洋地區(qū)的一體化過程,使“世界歷史”的發(fā)展進入新階段。
    ——摘編自彭樹智《論世界經濟貿易中心的轉移》
    (1)根據(jù)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比較“大西洋時代”和“太平洋時代”的不同之處。
    (2)根據(jù)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闡述21世紀以來中國在全球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組卷:0引用:4難度:0.5
  • 19.2019年7月6日,中國浙江的良渚古城遺址入選《世界遺產名錄》。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良渚古城遺址,保護區(qū)的范圍大概是14余平方公里,根據(jù)遺跡功能和類型,大概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城址”,包括中心的宮殿區(qū)、內城、外城和古水系第二類是“外圍水利系統(tǒng)”,包括谷口高壩、平原低壩和山前長堤第三類是分等級墓地,包括最高等級“反山”“瑤山”兩處墓地、代表第二等級的“姜家山”墓地、代表第三等級的“文家山”墓地和位于外郭代表最低等級的“卞家山”墓地。
    大約距今5300年前后,掌握識玉、用玉技術的古代先民開始大量遷徙到良渚,最早出現(xiàn)了“瑤山”墓地這樣的最高等級的祭壇墓地。這個相對獨立人工營造的臺地,不僅是良渚人進行特殊儀式活動的祭壇,而且作為最高等級人群的墓地使用。在祭壇上一共發(fā)現(xiàn)了12座大型墓葬。墓葬中陪葬的玉器顯示出復雜又嚴格的用玉制度。在龐大的莫角山東坡的考古發(fā)掘中,發(fā)現(xiàn)了大量炭化稻米。
    ——秦嶺《良渚的故事》,《光明日報》2019年7月7日材料二 良渚的第一代考古人施昕更(1911-1939),1936年冬季發(fā)現(xiàn)了良渚遺址,并先后三次主持發(fā)掘工作。1938年,施昕更一邊在浙南山區(qū)參加抗戰(zhàn)游擊,一邊克服困難繼續(xù)考古整理工作,五萬余字、百余張圖片的《良渚——杭縣第二區(qū)黑陶文化遺址初步報告》得以在戰(zhàn)火紛亂的上海正式出版堪稱傳奇。施昕更在《良渚》的卷首語寫道:“這本報告,是隨著作者同樣的命運,經過了許多患難困苦的歷程,終于出版了。雖然是值得欣慰的事,但是此書既成,反不忍卒讀,更感慨萬千!遙想這書的誕生地——良渚——已為敵人的狂焰所毀滅,大好山河,為敵騎踐踏而黯然變色,這報告中的材料,也已散失殆盡,所以翻到這書的每一頁,像瞻仰其遺容一樣地含著悲愴的心情……然而,中國絕對不是其他民族可以征服了的。歷史明明告訴我們,正因為有淵源悠久、博大堅強的文化,所以我們在這艱巨偉大的時刻,更要以最大的努力來維護來保存我國固有的文化,不使其毀損毫厘,才可使每一個人都有了一個堅定不拔的信心。”
    ——據(jù)施昕更《良渚——杭縣第二區(qū)黑陶文化遺址初步報告》等(1)根據(jù)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良渚遺址對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實證價值。
    (2)根據(jù)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就“施昕更與良渚”談談你的看法。

    組卷:1引用:2難度:0.5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yōu)網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xié)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聯(lián)系并提供證據(jù),本網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