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學年江西省九江市同文中學高二(下)開學語文試卷
發(fā)布:2024/12/7 21:0:2
一、現(xiàn)代文閱讀(34分)(一)論述類文本閱讀(本題共1小題,9分)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唐詩之所以能達到高峰,也有文人們的自覺努力,其中有些因素仍然值得當代文藝工作者思考。
唐代經歷了由盛而衰的變化過程,在治亂兩種不同的時世中,文學都取得了極高成就。其中至關重要的原因,是文人們在不同時代條件下都能將個人和國家命運聯(lián)系在一起,具有為時代而創(chuàng)作的強烈責任感。例如初盛唐是社會走向興盛的時期,文人們能站在觀察宇宙歷史變化規(guī)律的高度,對時代和人生進行自覺的思考,將欣逢盛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轉化為積極進取的精神和健康樂觀的情懷,創(chuàng)作出能充分體現(xiàn)時代風貌的優(yōu)秀作品,從而形成文學繁榮與社會繁榮相一致的盛況。
齊梁陳隋時期詩風愈趨浮靡,唐朝為吸取前朝覆亡的教訓,從開國之初就將政治革新和文風革新聯(lián)系在一起。從初唐到盛唐,詩歌經歷過三次重要革新。其主要方向是提倡詩歌文質兼?zhèn)?,核心內涵是發(fā)揚比興寄托的風雅傳統(tǒng),肅清浮華綺麗的文風。初唐四杰針對唐高宗龍朔年間“以綺錯婉媚為本”的“上官體”詩風,明確提出要廓清詩賦的“積年綺碎”,強調剛健的氣骨和宏博的氣象。陳子昂標舉風雅興寄和建安氣骨,肯定革新詩歌的關鍵在于恢復建安文人追求人生遠大理想的慷慨意氣,批判齊梁詩的“彩麗競繁,而興寄都絕”,提倡“骨氣端翔、音情頓挫”的詩風。張說和張九齡更進一步提出作文要風骨和文采并重,典雅和滋味兼顧,鼓勵多樣化的內容和風格,并提出盛唐詩歌應當以“天然壯麗”為主的審美理想。經過這三次革新,建安氣骨在開元中為詩人們廣泛接受。政治氣象的更新又促使詩人們把共同的時代感受反映到詩里,并意識到他們渴望及時建功立業(yè)的人生理想正是建安氣骨和時代精神的契合點。
唐代詩人善于提煉具有普遍性的人情,表現(xiàn)人生共同感受,使之達到接近生活哲理的高度,因而在百代之下猶能引起最廣泛的共鳴。人類的社會生活、階級屬性、時代環(huán)境雖然千變萬化,但是總有一些共通的至少是本民族共有的情感體驗,例如鄉(xiāng)情、親情和節(jié)物之感等。中國古詩為大眾接受度最高的多數(shù)是盛唐詩,其重要原因之一是盛唐詩人既能在日常生活中捕捉人所共有而未經前人道過的感受,又能以透徹明快的語言將其概括為人類生活中普遍的體驗?!鞍兹找郎奖M,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日落歸山、黃河入海的壯偉景象,激起詩人再上一層、放眼千里的萬丈豪情,又蘊含著登高才能望遠的人生哲理;“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戰(zhàn)亂之中親人的平安消息比什么都珍貴,這個道理高度提煉了人們在同類境遇中共同的體會,因而成為后世常用的詩句。
從學術研究角度來看,唐代文學高峰形成的原因還有很多,但以上這些至關重要。在登臨巔峰的過程中,唐代文人追求完美和高遠的精神風貌,可能在當下尤為欠缺,因而對今后的文藝建設最有啟發(fā)性。
(摘編自葛曉音《唐代文學高峰的啟示》)
(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文人們的自覺努力促使唐詩達到了高峰,其他因素也值得當代文藝工作者思考。
B.唐代文人能將個人和國家的命運聯(lián)系在一起,具有為時代而創(chuàng)作的強烈責任感。
C.唐朝吸取了前朝覆亡的教訓,認識到文風能影響世風,欲革新政治先改革文風。
D.唐代詩歌革新的核心內容是發(fā)揚風雅傳統(tǒng)、宏博氣象,肅清浮華綺麗的文風。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一開頭就指出了寫作重點,然后在主體部分從三個角度論述文章中心論點。
B.文章第三自然段的論述可分為三層,第二層按時間順序分別闡述了三次詩歌革新。
C.文章引述“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意在激發(fā)當下文藝工作者創(chuàng)作的萬丈豪情。
D.文章第五自然段總結前文,進一步指明了文藝工作者向唐代文人學習的具體內容。
(3)根據(jù)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人對時代和人生進行自覺的思考,對創(chuàng)作出體現(xiàn)時代風貌的優(yōu)秀作品意義重大。
B.如果唐代沒有三次重要的詩歌革新,其詩歌創(chuàng)作可能還會沿襲齊梁陳隋時期的浮靡詩風。
C.唐代詩歌所表現(xiàn)出的普遍性人情、生活哲理等,是唐詩在后代引起廣泛共鳴的重要因素。
D.只要當下的文人能追求完美和高遠的精神風貌,就能創(chuàng)造出一個新的文藝巔峰時代。組卷:19引用:29難度:0.5
(二)文學類文本閱讀(本題共1小題,15分)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春風夜
鐵凝
俞小荷晚上睡覺前花了很長時間洗澡,洗得仔細,近于隆重。等在門外的劉姐就隔著門喊:差不多就行了吧,要是在別的主人家,誰能容你這么洗呀!俞小荷站在淋浴間的蓮蓬噴頭下,把調好溫度的水龍頭開到最大,縮著脖子瞇著眼,享受著熱水沐浴的快樂。她不理會劉姐的叫喊和不滿,不搭她的腔,也不生她的氣。在趙女士家里,劉姐主管買菜做飯。新來的俞小荷負責打掃衛(wèi)生、洗衣服、照料室內的花卉,和劉姐兩人同居一個房間。俞小荷的老公名叫王大學,開一輛大車跑運輸,夫妻倆半年沒見面了。明天王大學路過北京,兩人約好見一面。這一夜她睡得不好,早晨一起床,就又去洗了個澡。這個澡洗得有點理虧,主人雖然不會說什么,可身為保姆一天洗兩次澡,還是過分了。
三月的北京,春寒料峭。俞小荷急匆匆地出了花源灣,跨著大步往公交車站趕。她這一路要換兩次公交車,再乘一段地鐵,目的地是方莊。王大學給她發(fā)短信說,方莊附近有個叫“春風”的旅館,跑車的司機們常住,便宜,管一頓早飯。五個多月前,因女兒在北京上大學,俞小荷從山西老家來到北京,經家政公司介紹到趙家上班。為了給主人一個穩(wěn)定、踏實的好印象,也為了保住這份工作,她連春節(jié)都沒回家。
俞小荷找到了春風旅館102房。打著哈欠的王大學將她拖進了屋。房間里黑咕隆咚,一股又一股煙臭、腳臭和汗酸氣撲向俞小荷。從前她對這些氣味并不陌生,但是今天她覺得這房間的氣味真是嗆人。他們和女兒見了面,一家三口就在同仁醫(yī)院附近一個涮羊肉的小飯館吃了晚飯。吃過飯,女兒說學校還有事,要先走。
天已經全黑。這樣的春夜,是催人回家的夜晚,王大學和俞小荷在這樣的晚上雖然無家可回,但有一個旅館的房間在今夜屬于他們,也足夠他們心生喜悅了。他們回到春風旅館,掀起被人掀過無數(shù)次的厚重的旅館門簾,走進已不陌生的前廳,他們被前臺的服務員叫住了。
服務員向俞小荷要證件。俞小荷恰恰忘了帶身份證。她對服務員說早上出來得急,忘帶身份證了。服務員說那就對不起了,你不能和他進房間。俞小荷想過回花源灣去拿身份證,但她很快就打消了這念頭。一來一去需要兩個多鐘頭,往返車錢得花12塊。
不知不覺,到了晚上十一點十分了,坐在屋角的服務員站起來對俞小荷下了逐客令。俞小荷對王大學說,那我就回了。他們一前一后出了春風旅館。黑更半夜,人生地疏。比起別處,還是旅館門前最安全。一會兒,俞小荷指著旅館臨街一扇亮燈的窗戶說,那不是102房啊?兩人就奔到窗下。王大學說,你看屋里屋外其實只隔一扇窗戶,在這兒多站一會兒,沒準兒我真當這外頭是屋里,那屋里是外頭呢???,咱這“屋里”的地方比那“外頭”還寬綽!俞小荷附和道,也是。兩人就又開始在便道上來來回回地走。一陣夜風襲來,王大學“哼”了一聲說,外頭到底不比屋里,還是冷啊。俞小荷說,再冷也不是冬天那股勁了。
夜深人靜,如果不能安睡,就是訴說衷腸的好時候。春風旅館亮燈的窗戶一扇接一扇地黑了,只有102的窗戶亮著,就像為俞小荷、王大學的團聚固執(zhí)地照著明。他們在這扇明窗的照耀下說了很多總也沒工夫細說的話,他們的兒女,積蓄。也說到老人和買房。他們盤算著一家人往后的光景,盤算著他們最終會在哪里安家……凌晨五點了,俞小荷看看手機提醒男人說。王大學說,那你也回吧。俞小荷說,下趟什么時候過北京?王大學說,沒個準頭,哪兒有貨,車就往哪兒開。
俞小荷回到花源灣時,趙女士一家還在安睡。劉姐問俞小荷怎么回來這么早,俞小荷講了緣由。俞小荷的手機來了信息,是王大學發(fā)來的,上面寫著俞小荷要他當面說給她聽的那句話。俞小荷鼻子一酸,就要掉下淚來,可她忍住了。
俞小荷打量著溫暖、寬敞的廚房,打量著興致不錯的劉姐,一陣困意襲了上來。這里也不是她的家,但這里能夠讓她歇息。是人都需要歇息,不管你前邊還有多遠的路。她有點不甘,又有點知足,在這兒閉一小會兒眼,她該去樓梯旁邊的工具間拿她的拖把和抹布。
房間傳出老人的咳嗽聲,就這樣,新的一天開始了。
(有刪改)(1)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俞小荷是千千萬萬農家主婦之一,在這個普普通通的女人身上,卻深藏著優(yōu)秀的品格,她干活踏實賣力,也是一個有責任心的母親。
B.作者精心設計細節(jié),俞小荷他們窩宿在與102房一墻之隔的街頭,卻無法穿越這個堅硬的壁壘,象征性地濃縮了底層民眾的現(xiàn)實處境。
C.小說為我們展現(xiàn)了豐富的現(xiàn)實社會生活畫面和情感內涵,底層民眾的家庭現(xiàn)狀和負擔,以及在不無艱辛的生活中,對未來的憧憬,等等。
D.小說結尾部分,寫俞小荷回到主人家里的感受,展現(xiàn)了她矛盾的心理,“新的一天開始了”暗示著俞小荷已經擺脫了內心的傷痛。
(2)小說為什么要詳細描寫俞小荷洗澡的事?請簡要分析。
(3)小說以“春風夜”為題,有什么用意?請結合全文,簡要分析。組卷:33引用:6難度:0.6
(三)實用類文本閱讀(本題共1小題,10分)
-
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材料一:
文化遺產包括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人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和保護是有一個逐漸深化的過程的。為保護人類文化與自然遺產,1972年11月16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通過了《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該公約規(guī)定保護的時象是自然遺產和文化遺產,公約中提到的“文化遺產”只包括文物“建筑群”和“遺址”三類,顯然不包括非物質文化遺產。直到2003年10月17日,聯(lián)合國科教文組織第32屆大會通過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這才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概念作了界定。這是人類歷史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事業(yè)的重要里程碑。
與此同時,中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也加緊了步伐,特別是立法保護進程加快。2003年11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民間傳統(tǒng)文化保護法草案》形成;2005年3月國務院辦公廳頒發(fā)了《關于加強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中國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也有望于近期出臺。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已經邁入了有法可依、依法保護和實施的階段。
(摘編自中新網(wǎng))
材料二:
我國一些地方現(xiàn)在已經制訂了“非遺”保護的法規(guī),最早的是云南。但是,國家立法由于牽涉的面比較廣,有一些波折,這里面存在學界和文化主管部門溝通不夠的原因,還有認識上的原因,比如該立什么樣的法,是行政法規(guī)還是基本法,認識上一直存在分歧。此外,社會各界對于傳統(tǒng)文化也存在不同意見,比如有人認為傳統(tǒng)文化有優(yōu)秀、糟粕之分,不能立法統(tǒng)統(tǒng)保護起來。其實,這是認識上的誤區(qū)。從文化學的角度講,很少會粗暴地將文化分成優(yōu)秀的部分和糟粕的部分??陀^上說,傳統(tǒng)文化中確實有些東西需要揚棄,但不能因為一個文化中有這樣或那樣的與當代倫理價值觀不相契合的部分,就認為這一文化存在諸多問題。我國是一個文化傳統(tǒng)深厚、文化遺產豐富的國家,文化具有多元的特點,各民族呈現(xiàn)的文化面貌豐富多彩。因此,進行適當?shù)谋Wo是必不可少的,出臺有關法律的迫切性也就更加強烈了。
(摘編自《人民日報》)
材料三:
湖北宜昌市長陽縣80多歲的農婦孫家香,一輩子生活在山村里,從小喜歡從父母鄉(xiāng)鄰那里聽故事,然后按照自己的實際生活體驗消化吸收,用樸實生動的口語轉述出來。老人家連自己的名字都不認得,卻能講述600多個故事。老人被中國文聯(lián)、中國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聯(lián)合授予“中國民間文化杰出傳承人”稱號。當?shù)卣埶錾?,住進縣“光榮院”,每月補貼200元。
華中師大從事民間文化研究的林繼富博士從1997年開始一直“跟蹤”研究孫家香,收集了她前后講過的幾百個故事。他通過比較發(fā)現(xiàn),出山后離開鄉(xiāng)土情境和鄰里社會的孫家香,口中那些散發(fā)著泥土芳香的故事漸漸少了,過去激情講述故事的場面不再出現(xiàn)。她開始迎合山外人的口味,講些比較時尚現(xiàn)代的故事。
不止一個孫家香。傳承人維系著口口相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興衰”,保護傳承人,在某種程度上就是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按照這一思路,各地紛紛提高傳承人的生活待遇,有的甚至將其安排在條件更好的居所。但是,在研討會上,專家認為,當前國內非物質文化傳承人的保護策略,有待調整。
“只有活水才能養(yǎng)活魚”。透過“孫家香們”的轉變,林繼富認為,對傳承人的保護要特別注意維持“民間文化生態(tài)”,讓傳承者、風俗活動、傳承對象處于一個相時穩(wěn)定的文化小系統(tǒng)內,使他們在一個
適宜的環(huán)境里傳承創(chuàng)新。
(摘編自搜狐網(wǎng)《非遺保護二十年憂思:文化成生活表面油珠》)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人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和保護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直到2003年才第一次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概念作了界定。
B.中國政府一向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自2003年起,多項相關法律相繼出臺,使非遺保護工作逐步走向有法可依。
C.傳統(tǒng)文化中確實有些東西不符合當代倫理價值觀,但是我們不能據(jù)此否定這一文化,而應當保護它們,使之存在并傳承下去。
D.各地提高傳承人生活待遇的做法出發(fā)點沒錯,但更應該讓傳承者、風俗活動、傳承對象府先后頒發(fā)一系列法律法規(guī),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有法可依,取得了顯著效果。
(2)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從材料一可以看出,中國政府先后頒發(fā)一系列法律法規(guī),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有法可依,取得了顯著效果。
B.從材料二看出,“非遺”保護工作立法出現(xiàn)波折,其原因是學界和主管部門溝通不夠,對傳統(tǒng)文化存在不同意見。
C.材料三將同為非遺傳承人的孫家香和劉德培進行了對比,清楚地顯示出適宜的環(huán)境對于非遺傳承工作的重要性。
D.材料一主要說明了相關法律的制定;材料二主要從理論角度進行分析;材料三用鮮活事例說明問題,作用更大。
(3)根據(jù)上述材料,我國文化遺產有什么特點?請概括說明怎樣才能有效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組卷:1引用:1難度:0.8
三、語言文字應用(18分)
-
9.下面是疫苗從研發(fā)到投入市場的流程圖,請把這個圖轉寫成一段文字介紹,要求內容完整,表述準確,語言連貫,不超過100個字。
答:組卷:15引用:32難度:0.7
四、寫作(60分)
-
10.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2017年“海外高層次人才座談會”上,87歲的袁隆平以卓越的科技貢獻和精彩的演講內容獲得了觀眾熱烈的掌聲。國際友人稱頌他培育的雜交水稻,是中國繼“四大發(fā)明”之后,對人類作出的“第五大貢獻”。袁隆平堪稱“中國驕傲”!
深圳7歲小女孩袁媛,在家里煤氣泄漏、父母昏倒的危急時刻,處亂不驚,成功挽救了父母的生命。袁媛因此被當選為年齡最小的“中國驕傲”。
不久前,在某央視主持人與娛樂圈的口水戰(zhàn)中,網(wǎng)友得知偷稅漏稅的某女星曾獲得“國家精神造就者榮譽”一事,眾人一片嘩然。
什么樣的人可以成為“中國驕傲”?“國家精神”應該是什么?你有怎樣的思考?請綜合材料內容,并結合自己的感悟,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好角度一明確文體(詩歌除外),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少于800字。組卷:10引用:4難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