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2020-2021學年黑龍江省哈爾濱師大附中高三(上)月考地理試卷(10月份)

發(fā)布:2024/4/20 14:35:0

一.單項選擇題(共21小題,每小題2分,共計50分)

  • 1.如圖為蒙古國自然帶分布圖。完成1~2題。

    據(jù)圖中信息可判斷出該國( ?。?/h2>

    組卷:0引用:0難度:0.60
  • 2.如圖為蒙古國自然帶分布圖。完成1~2題。

    下列能正確反映烏蘭巴托氣溫和降水量變化的是(  )

    組卷:0引用:0難度:0.60
  • 3.讀“東亞部分地區(qū)圖”,完成3~4題。

    圖中甲、乙、丙三地氣候特征的差異最明顯的表現(xiàn)是 ( ?。?br />①氣溫年較差
    ②降水量的季節(jié)變化
    ③夏季風風向和影響時間長短
    ④高溫期與多雨期不一致

    組卷:0引用:0難度:0.50
  • 4.讀“東亞部分地區(qū)圖”,完成3~4題。

    日本1月0℃等溫線與38°N緯線基本吻合,而中國1月0℃等溫線與33°N緯線基本吻合,此特征將導致日本( ?。?/h2>

    組卷:0引用:0難度:0.50
  • 5.讀某區(qū)域等降水量年較差(即某地降水量最多月和最少月之差)分布圖,完成10~11題。?
    該地最可能位于( ?。?/h2>

    組卷:0引用:0難度:0.80
  • 6.讀某區(qū)域等降水量年較差(即某地降水量最多月和最少月之差)分布圖,完成5~6題。
    影響該地降水量年較差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h2>

    組卷:0引用:0難度:0.90
  • 7.熱帶沙漠中的尼羅河泛濫區(qū)孕育了古埃及農耕文明。尼羅河在每年6~10月泛濫,從上游帶來的類似肥沃土壤的沉積物,與上游來水和周邊區(qū)域的植物資源,都對農耕文明的形成意義重大。據(jù)此完成7~9題。
    熱帶地區(qū)原始的耕種方式多為刀耕火種。古埃及人在刀耕火種方式出現(xiàn)之前,能夠在沉積物上直接耕種,是因為尼羅河泛濫區(qū)(  )

    組卷:0引用:0難度:0.80
  • 8.熱帶沙漠中的尼羅河泛濫區(qū)孕育了古埃及農耕文明。尼羅河在每年6~10月泛濫,從上游帶來的類似肥沃土壤的沉積物,與上游來水和周邊區(qū)域的植物資源,都對農耕文明的形成意義重大。據(jù)此完成7~9題。
    尼羅河下游泛濫區(qū)沉積物主要來源地的降水特點為( ?。?/h2>

    組卷:1引用:0難度:0.60

二.綜合題(共四道大題,共計50分)

  • 53.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
    西班牙是歐洲發(fā)達國家中發(fā)展水平相對較低的國家。西班牙阿爾梅里亞?。ㄎ恢靡妶Da)的甲地附近干旱少雨。1956年當?shù)乜碧降缴顚拥叵滤螅喔绒r業(yè)得到發(fā)展。1971年引入滴灌技術,日光溫室(不需人工增溫)快速普及,生產的蔬菜、瓜果等農產品出口量大增,主要出口西班牙以北的歐洲發(fā)達國家。20世紀90年代以后,甲地溫室農業(yè)進入集溫室安裝維護、良種培育與供應、產品銷售、物流等為一體的集群式發(fā)展階段,產品出口量加速增長。圖b示意甲地最低氣溫和降水量的年內變化。

    (1)從氣候角度分析甲地普及日光溫室的原因。
    (2)分析20世紀70~80年代甲地溫室生產的農產品出口西班牙以北歐洲發(fā)達國家的優(yōu)勢條件。
    (3)分析甲地溫室農業(yè)集群式發(fā)展對提高農產品出口競爭力的作用。
    (4)你是否贊同在甲地擴大溫室農業(yè)生產規(guī)模?請表明態(tài)度并說明理由。

    組卷:380引用:9難度:0.1
  • 54.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各題.
    葡萄的糖分含量越高,釀制出的葡萄酒酒精度越高.葡萄生長過程中,特別是成熟期的光照及晝夜溫差與其糖分積累呈正相關.圖a中甲、乙兩地均為優(yōu)質葡萄產地.圖b為乙地典型的葡萄種植園景觀.世界上酒精度最高(16.2度)的優(yōu)質葡萄酒就是使用乙地及其附近所產的葡萄釀制而成的.

    (1)分析甲地有利于種植葡萄的地形、氣候條件.
    (2)分析乙地葡萄種植園地表鵝卵石堆積的原因.
    (3)簡述乙地氣候類型和特點,并說明氣候條件以及葡萄種植園地表鵝卵石對葡萄生長的影響.

    組卷:108引用:5難度:0.3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yōu)網(wǎng)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xié)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wǎng)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wǎng)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wǎng)聯(lián)系并提供證據(jù),本網(wǎng)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