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下面的短文,完成下列各題。
讀書的“體”與“用” 從某種意義上說,人是一種“讀書”的動物。以往,“讀書人”的稱謂專屬于少數(shù)人;如今,在“全民閱讀”的時代,讀書已成為大眾普遍擁有的權利。伴隨人類文明的發(fā)展,尤其是知識生產(chǎn)的積累,讀書越來越成為現(xiàn)代人的一種生活方式。然而,為什么讀書?讀什么書?怎樣讀書?讀書有用抑或是無用?這些圍繞“讀書”而產(chǎn)生的問題似乎都懸而未決。
關于讀書,可以從“體”與“用”這兩個方面來理解。大致上說,“體”指的是事物的本性、本根、本體,而“用”則是指“體”外化而生成的功用功能。
從“用”的層面看,開卷有益,學以致用。這里的“有益”和“致用”都意在表明讀書確實包含著實用的功利訴求。從這個角度考量,讀書利國利民、利人利己。通過讀書,人們可以獲得生存技能以創(chuàng)造財富改善生活;通過讀書,人們可以到達更高的社會階位而改變命運。
然而,對實用功利的追求只是讀書的一個方面,過分地強調(diào)讀書的實用功能,往往會遮蔽讀書的根本要義?!案患也挥觅I良田,書中自有千鐘粟。”“男兒欲遂平生志,五經(jīng)勤向窗前讀。”這種勸學篇,主要用讀書的好處和用處來激勵人們學習,會養(yǎng)育狹隘的讀書觀念。
從“體”的層面看讀書,也就是探究讀書這件事情的根本意義是什么。當我們說“人是一種讀書的動物”時,就意味著讀書是一種專屬于人的活動,讀書與做人幾乎就是同一件事情。讀書的根本要義是“人性養(yǎng)成”,“人文化成”。從這種意義出發(fā)來理解讀書才可能達到讀書的至境。
一般來說,受功利之“用”驅(qū)使的讀書可歸為“要讀書”一類,而懷有“體”之情懷的讀書則可稱之為“好讀書”。“要讀書”乃是“五經(jīng)勤向窗前讀”,與之相反,“好讀書”偏偏是“閑來無事好讀書”。以前讀陶淵明的《五柳先生傳》,里面說到“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常常覺得不著邊際。因為既然是讀書,便應該正襟危坐,皓首窮經(jīng),衡量得失,怎么能“不求甚解”呢?讀書而不好好學習,興之所至,隨性自然,算是什么好學上進?后來,漸有所悟,是因為明白了孔子的感嘆:十年有五而志于學,五十而知天命。這是孔子對于知識與人生宿命的感嘆,“知天命”后也就熄滅了“志于學”的功利之心,最終達到“從心所欲”、領悟人生的境界了。
歸根到底,“要讀書”致力于實用知識,“好讀書”致力于人生體悟。后者往往可以不執(zhí)著于書本身,前者卻陷于斤斤計較。帶著患得患失的心去讀書,有時候就會執(zhí)著于一念而忘記了風來水面與月到中天。
雅文深境,幽思明悟,在一方局促的生命空間里,俯仰于天地大化之間,不正是讀書的根本意義之所在嗎?
(文/楊平,有刪改)(1)下列對讀書的“用”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BB
A.讀書的“用”是指讀書能滿足人的實用功訴求。
B.人與一般動物的區(qū)別就在于所有的人都追求讀書之“用”。
C.追求讀書的“用”,在閱讀時往往會執(zhí)著一念,衡量得失。
D.過分強調(diào)讀書的“用”會讓讀書的觀念變得狹隘。
(2)下列對讀書的“體”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DD
A.讀書的“體”指的是獲得超越實用功利的人生體悟。
B.從“體”的層面看,作者對“不求甚解”的讀書方法是認可的。
C.不斷追尋讀書的“體”,就可能逐步達到“從心所欲”的境界。
D.“好讀書”就是從“體”的層面專心讀書,只關注書本身的內(nèi)容。
(3)下列對讀書的“體”與“用”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CC
A.讀書的“體”與“用”從不同方面回答了“為什么讀書”這一問題。
B.讀書的“用”就是讀書的“體”外化而生成的實用功能。
C.讀書的“體”與“用”的差別就是讀書有用與無用的差別。
D.對讀書的“體”與“用”的不同追求體現(xiàn)了不同的價值追求。
【答案】B;D;C
【解答】
【點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屬菁優(yōu)網(wǎng)所有,未經(jīng)書面同意,不得復制發(fā)布。
發(fā)布:2024/12/9 2:30:1組卷:149引用:9難度:0.5
相似題
-
1.閱讀《山水畫的意境》節(jié)選文字,完成各題。
畫山水,最重要的問題是“意境”,意境是山水畫的靈魂。
什么是意境?我認為,意境就是景與情的結合:寫景就是寫情。山水畫不是地理、自然環(huán)境的說明和圖解,不用說,它當然包括自然地理的準確性,但更重要的還是表現(xiàn)人對自然的思想感情,見景生情,景情結合。如果片面追求自然,花、鳥都會成為死的標本,畫風景也缺乏情趣,沒有畫意,感動不了自己,更感動不了別人。
在我們的古詩里往往有很好的意境。雖然關于“人”一句也不寫,但是,通過寫景,卻充分表現(xiàn)了人的思想感情,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這里包含著朋友惜別的惆悵,使人聯(lián)想到依依送別的情景:帆已經(jīng)遠了,消失了,送別的人還遙望著江水,好像心都隨著帆和流水去了……寓情于景。這四句詩完全描寫自然的景象,卻使人深深體會詩人深厚的友情。
……
山水畫意境的產(chǎn)生,有賴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產(chǎn)生,又與對客觀事物認識的深度有關。要深入全面地認識對象,必須身臨其境,長期觀察。齊白石畫蝦,就是在長期觀察中,在不斷表現(xiàn)的過程中,對蝦的認識才逐漸深入了,也只有對事物的認識全面了,達到“全馬在胸”“胸有成竹”“白紙對青天”“造化在手”的程度,才能把握對象的精神實質(zhì),賦予對象以生命。我們不能設想齊白石畫蝦,在看一眼、畫一筆的情況下能畫出今天這樣的作品來;而是對蝦的精神狀態(tài)熟悉極了,蝦才在畫家的筆下活起來的。對客觀對象不熟悉或不太熟悉,就一定畫不出好畫。
寫景就是為了寫情,這一點,在中國優(yōu)秀詩人和畫家心里是很明確的。無論寫詩還是作畫,都要求站得高于現(xiàn)實,這樣來觀察、認識現(xiàn)實,才可能全面深入。毛澤東《沁園春》開頭兩句“千里冰封,萬里雪飄”,就充分體現(xiàn)了詩人胸懷和思想的崇高境界。
中國畫不強調(diào)“光”,這并非不科學,而是注重表現(xiàn)長期觀察的結果。拿畫松樹來說,在中國畫家看來,如沒有特殊的時間要求,早晨八點鐘或中午十二點,都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表現(xiàn)松樹的精神實質(zhì)。像五代畫家荊浩在太行山上畫松樹,朝朝暮暮長期觀察,畫松“凡數(shù)萬本,始得其真”。過去一位作者出外寫生,兩個禮拜就畫了一百多張,這當然只能浮光掠影,不可能深刻認識對象,更不可能創(chuàng)造意境。如果一位畫家真正力求表現(xiàn)對象的精神實質(zhì),那么一棵樹就可以唱出一出重頭戲。記得蘇州有四棵古老的柏樹,名“清”“奇”“古”“怪”,經(jīng)歷過風暴、雷擊,有一棵大樹已橫倒在地上,像一條巨龍,但枝葉茂盛,生命力強,使人感覺很年輕的樣子。一棵樹、一座山,觀其精神實質(zhì),經(jīng)過畫家思想感情的夸張渲染,意境會更加鮮明,木然地畫畫,是畫不出好畫的。一個山水畫家對所描繪的景物,一定要有強烈的、真摯的、樸素的感情,有的畫家沒有深刻感受,沒有表達自己親身感受的強烈愿望,總是重復別人的,就不會有意境的獨創(chuàng)性。畫畫要有意境,否則力量無處使,但是有了意境還不夠,還要有意匠;意匠即表現(xiàn)方法、表現(xiàn)手段,簡單地說,就是加工手段。齊白石有一印章“老齊手段”,說明他的畫是很講究意匠的。
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畫的兩個關鍵,有了意境,沒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杜甫說“意匠慘淡經(jīng)營中”,又說“語不驚人死不休”。詩人、畫家為了把自己的感受傳達給別人,一定要苦心經(jīng)營意匠,才能找到打動人心的藝術語言。
(1)下列關于山水畫意境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山水畫創(chuàng)作中,畫家表達自己親身感受的愿望越是強烈,對所描繪的景物思想感情越是真摯、樸實,意境也就越是鮮明。
B.意境的產(chǎn)生有賴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產(chǎn)生源于畫家對客觀事物身臨其境地長期觀察和全面、深刻的認識。
C.意境在于有情趣有畫意,山水畫不是地理、自然環(huán)境的說明和圖解,那些追求自然的畫作說不上有意境,難以打動人。
D.意境就是景與情的結合,畫家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繪表現(xiàn)深厚的思想情感,山水畫如果沒有了意境,也就沒有了靈魂。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描寫的是送別友人時的自然景象,雖然沒有直接抒寫情感,但情寓于景,讀者能夠體會詩人深厚的感情。
B.齊白石對蝦的神態(tài)和精神熟悉極了,蝦才在他的筆下活起來,可見,畫家對客觀對象的認識、感悟越是深刻,畫出的畫越是傳神。
C.寫景就是為了寫情,比如毛澤東《沁園春?雪》開頭兩句“千里冰封,萬里雪飄”,就能充分體現(xiàn)詩人的胸懷和情感。
D.只要對客觀事物有深入全面的認識,就能產(chǎn)生思想感情,從而創(chuàng)造出山水畫的意境。
(3)根據(jù)原文內(nèi)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無論寫詩還是作畫,要創(chuàng)作出融思想性和藝術性于一體的作品,不能僅靠長期觀察來反映現(xiàn)實,還應該站到高于現(xiàn)實的層面。
B.五代畫家荊浩在太行山畫松樹“凡數(shù)萬本,始得其真”,有位畫家寫生十幾天畫了一百多張,可見,畫作的數(shù)量影響著意境的創(chuàng)造。
C.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畫的兩個關鍵,沒有意境,畫畫時力量無處使:沒有意匠,意境就會落空。因此,二者不可偏廢。
D.齊白石畫畫很講究手段,杜甫作詩“語不驚人死不休”,可見,表現(xiàn)方法、手段對藝術家創(chuàng)造出感人至深的作品至關重要。發(fā)布:2024/12/9 4:30:2組卷:42引用:3難度:0.6 -
2.課內(nèi)現(xiàn)代文。
紀念白求恩
毛澤東
①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產(chǎn)黨員,五十多歲了,為了幫助中國的抗日戰(zhàn)爭,受加拿大共產(chǎn)黨和美國共產(chǎn)黨的派遣,不遠萬里,來到中國。去年春上到延安,后來到五臺山工作,不幸以身殉職。一個外國人,毫無利己的動機,把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yè)當作他自己的事業(yè),這是什么精神?這是國際主義的精神,這是共產(chǎn)主義的精神,每一個中國共產(chǎn)黨員都要學習這種精神。列寧主義認為:資本主義國家的無產(chǎn)階級要擁護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爭,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無產(chǎn)階級要擁護資本主義國家的無產(chǎn)階級的解放斗爭,世界革命才能勝利。白求恩同志是實踐了這一條列寧主義路線的。我們中國共產(chǎn)黨員也要實踐這一條路線。我們要和一切資本主義國家的無產(chǎn)階級聯(lián)合起來,要和日本的、英國的、美國的、德國的、意大利的以及一切責本主義國家的無產(chǎn)階級聯(lián)合起來,才能打倒帝國主義,解放我們的民族和人民,解放世界的民族和人民。這就是我們的國際主義,這就是我們用以反對狹隘民族主義和狹隘愛國主義的國際主義。
②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精神,表現(xiàn)在他對工作的極端的負責任,對同志對人民的極端的熱忱。每個共產(chǎn)黨員都要學習他。不少的人對工作不負責任,拈輕怕重,把重擔子推給人家,自己挑輕的。一事當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別人打算。出了一點力就覺得了不起,喜歡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對同志對人民不是滿腔熱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關心,麻木不仁。這種人其實不是共產(chǎn)黨員,至少不能算一個純粹的共產(chǎn)黨員。從前線回來的人說到白求恩,沒有一個不佩服,沒有一個不為他的精神所感動。晉察冀邊區(qū)的軍民,凡親身受過白求恩醫(yī)生的治療和親眼看過白求恩醫(yī)生的工作的,無不為之感動。每一個共產(chǎn)黨員,一定要學習白求恩同志的這種真正共產(chǎn)主義者的精神。
③白求恩同志是個醫(yī)生,他以醫(yī)療為職業(yè),對技術精益求精;在整個八路軍醫(yī)務系統(tǒng)中,他的醫(yī)術是很高明的。這對于一班見異思遷的人,對于一班鄙薄技術工作以為不足道以為無出路的人,也是一個極好的教訓。
④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見過一面。后來他給我來過許多信??墒且驗槊?,僅回過他一封信,還不知他收到?jīng)]有。對于他的死,我是很悲痛的。現(xiàn)在大家紀念他,可見他的精神感人之深。我們大家要學習他毫無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從這點出發(fā),就可以變?yōu)榇笥欣谌嗣竦娜?。一個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這點精神,就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
(1)閱讀①一③段,請分點概括毛澤東同志號召全黨學習白求恩同志的哪些精神。
(2)文章多處運用對比手法,試舉一例并分析其表達效果。
(3)下面對選文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選文整體上是總一分-總的結構,以說理為主,兼敘述和抒情,是紀念文章的典范之作。
B.第②段對白求恩既有正面介紹,又有側(cè)面介紹?!皬那熬€回來的人”和“晉察冀邊區(qū)的軍民”對白求恩同志的佩服和感動就是正面介紹。
C.第③段毛澤東號召大家學習白求恩對技術精益求精的態(tài)度,意在說明作為一名革命者,單純講政治是不夠的,還要專心業(yè)務,精研技術。
D.第④段先記敘同白求恩的交往,后從“我”的心情推及到大家的心情,從而自然過渡到論述學習白求恩精神的意義。發(fā)布:2024/11/16 3:0:1組卷:72引用:6難度:0.7 -
3.閱讀《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完成文后小題
①從公開的文字上看起來:兩年以前,我們總自夸著“地大物博”,是事實;不久就不自夸了,只希望著國聯(lián),也是事實;現(xiàn)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國聯(lián),改為一味求神拜佛,懷古傷今了——卻也是事實。
②于是有人慨嘆曰: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
③如果單據(jù)這一點現(xiàn)象而論,自信其實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來信“國聯(lián)”,都沒有相信過“自己”。假使這也算一種“信”,那也只能說中國人曾經(jīng)有過“他信力”,自從對國聯(lián)失望之后,便把這他信力都失掉了。
④失掉了他信力,就會疑,一個轉(zhuǎn)身,也許能夠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條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漸玄虛起來了。信“地”和“物”,還是切實的東西,國聯(lián)就渺茫,不過這還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賴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虛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時就找不出分明的結果來,它可以令人更長久的麻醉著自己。
⑤中國人現(xiàn)在是在發(fā)展著“自欺力”。
⑥“自欺”也并非現(xiàn)在的新東西,現(xiàn)在只不過日見其明顯,籠罩了一切罷了。然而,在這籠罩之下,我們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
⑦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雖是等于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梁。
⑧這一類的人們,就是現(xiàn)在也何嘗少呢?他們有確信,不自欺;他們在前仆后繼的戰(zhàn)斗,不過一面總在被摧殘,被抹殺,消滅于黑暗中,不能為大家所知道罷了。說中國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則可,倘若加于全體,那簡直是誣蔑。
⑨要論中國人,必須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誆騙,卻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無,狀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為據(jù)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1)下列說法錯誤的一項是:
A.本文論證的主要特點是:先用駁對方論證過程的方法間接批駁,又用正面立論的方法直接批駁,從而徹底駁倒對方謬論。
B.文中劃橫線的兩個“中國人”,前者指所有中國人,后者指國民黨反動統(tǒng)治者及其御用文人。
C.“自信力的有無,狀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為據(jù)的”,這句話呼應的是上文中提到的“公開的文字”中所提到的那些叫囂“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等謬論。
D.文章的⑥-⑧段,作者在批駁敵方的基礎上擺出了自己的觀點,并且用舉例論證的方法,論證觀點的正確。
(2)文章開頭連續(xù)列舉的三個“事實”,有什么作用?
(3)本文語言尖銳犀利,富有戰(zhàn)斗力,帶有嘲諷意味,請從用詞、修辭等角度任舉一個例子加以剖析。
(4)[鏈接材料]
今年是中國實行改革開放40周年。這是中華民族和新中國歷史上令人難忘的很不平凡的40年。四十年的發(fā)展巨變,四十年的劈波斬浪,40年中國夢想實現(xiàn)了起飛,我們的新時代比任何時候都接近中國夢想。四十年間,在改革開放號角的催征下,勤勞的中華兒女,團結一心,艱苦奮斗,用熱血和奉獻,用拼搏和汗水,在神州大地織出了錦繡篇章。四十年后的今天,我們的祖國已經(jīng)發(fā)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蛟龍?zhí)枬撏Т蚱剖澜缟顫撚涗?,和諧號列車高速邁進新時代,中國工程享譽世界,第二艘航母出海試驗,神舟系列飛船彰顯大國風范,長征運載火箭凸顯中國實力……一項項榮譽,一次次進步,讓我們的民族越發(fā)耀眼。歷史車輪滾滾向前,時代潮流浩浩蕩蕩。憶往昔崢嶸歲月稠,看今朝,中華兒女多奇秀。
文中提到了四種“中國的脊梁”,結合鏈接材料談談在實現(xiàn)中國夢的今天,這些“中國的脊梁”又有何種時代特征?請舉例說明。發(fā)布:2024/11/14 17:30:1組卷:29引用:3難度:0.7
把好題分享給你的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