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1918年底,學者梁濟問兒子梁漱溟:“這個世界會好嗎?”梁漱溟回答:“我相信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其后整個20世紀,中國與世界幾乎都在動蕩巨變中度過。
百余年后的今天,世紀疫情疊加百年變局,烏克蘭危機更將亞歐大陸拖入動蕩邊緣?!斑@個世界會好嗎?”再次成為時代之問。
“在中華文明的現代進步與道德影響力下,這個世界可以變得越來越好?!蹦杲胖鹊膰H著名哲學家、“第三代新儒家”代表人物、夏威夷大學哲學系終身教授成中英先生日前接受中新社“東西問”獨家專訪時指出,中國既有儒家的“仁心”,又有道家的“道心”以及法家的“信心”,能夠對世界繁榮發(fā)展產生可觀的影響力和轉化力。這樣的世界顯然會更好的。
現將訪談實錄的一個問題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您怎么看百余年前的“梁漱溟之問”?在國際局勢復雜多變的今天,您認為這個世界會好嗎?為什么?
成中英:梁漱溟在五四時期接觸到西方文化。在《東西文化及其哲學》一書中,他認為人的生活態(tài)度有三種,構成三種人類文化,即西洋文化、中國文化與印度文化。第一種生活態(tài)度是把人生的意欲投向未來,盡量求其滿足,因此建立了科學與民主。兩者可以通向未來的開放社會,這就是西方文化的意欲。中國文化則致力于調整自我的意欲,改變自我以適應環(huán)境,以達到平和的生活目標,安于現狀,不思改變。印度文化是人類“最后的出路”,目的是根本消除人的意欲。因此不必設計未來,也無需刻意適應環(huán)境,而是取消自己的意欲,回歸到一個根本的寂靜生活,以至永遠?;谶@一理論,梁漱溟對父親梁濟的回答顯然是:中國人不能走印度的路,但卻需要向西方學習,面對未來生活。他說“世界會逐漸變好”,是有理論基礎的。
這個世界會變好嗎?我認為,本質上可以變好。因為世界本身的存在和人類的存在是一體的,人和人之間的彼此關聯(lián)也是自然和真實的,問題來自于人自身的缺陷。由于不能知己也不能知彼,更由于不理性的“恐他”心理,以及歷史上一些錯誤認知所形成的習慣,人們制造了自身的問題。這個世界因此不可能自動變好,而在于人和人之間的共同努力。
我們也不能把變壞的責任完全歸之于一個方向。的確,西方人喜歡戰(zhàn)爭,自私逞強,這是歷史事實。就中國人而言,我們該有一種能力,來消解西方人的逞強態(tài)度和自私心理。一旦這種理解建立起來,世界就會變好。一旦這種理解消除,西方也可能變色不認人,不但破壞環(huán)境,也將以對方為敵,戕賊生命。因此,即使是較好的發(fā)展,也要注意其可持續(xù)性,從一個長遠的眼光來防止突變。
當然就當前情況來看,21世紀從開始到現在20多年并不太平。首先這是中國復興的時代,也是西方對中國不滿的時代。中國的成功激化了西方人的懷疑和敵意,造成對中國統(tǒng)一的威脅。其實中國統(tǒng)一對他們并不一定帶來害處,反而有很多可以想象的好處??墒怯捎谖鞣饺吮旧淼牟蛔孕牛a生了對中國的負面態(tài)度。這是西方人的不幸,也是世界的不幸,當然也是中國人的不幸。因為這種態(tài)度也影響到中國人的生存、和平與發(fā)展,同時也一定程度上剝奪了中國對世界作出貢獻的機會。只有中國不斷強盛,民眾文化心理不斷變強,才能安頓西方人的焦慮和疑心,進而共同實現對世界的積極建設,對宇宙空間的積極探求,為人類長久的幸福作出貢獻。
作為一個站在時代前沿的古老國家,我們應該相信,中國能夠自給自足,更有余力維護弱小的民族。中國既有儒家的“仁心”,又有道家的“道心”以及法家的“信心”,能夠對世界繁榮發(fā)展產生可觀的影響力和轉化力,這樣,這個世界顯然會變得更好的。但由于20世紀的痛苦教訓,中國也必須警覺這是一個危險的世界,隨時面對它的突變,發(fā)揮強大的平衡作用,這是人們可以期待和依靠的。在中華文明的現代進步與道德影響力下,這個世界可以變得越來越好。
(1)下列對“梁漱溟之間”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DD
A.雖然20世紀里,中國與世界幾乎都是在動蕩巨變中度過,但梁漱溟“我相信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回答仍有積極意義。
B.梁漱溟認為人的生活態(tài)度有三種——著眼未來、改變自我、消除意欲,構成三種人類文化——西洋文化、中國文化與印度文化。
C.梁漱溟認為,印度文化以根本消除人的意欲為目的,因此人不必設計未來,也無需刻意適應環(huán)境,應回到一個根本的寂靜生活。
D.梁漱溟的回答等于告訴父親,中國人不能走印度的路,但要向西方學習,惟其如此,才能面對未來的生活,防止可能有的突變。
(2)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BB
A.人使世界變壞:由于不能知己知彼,由于非理性和錯誤認知所形成的習慣。
B.人應做出努力:就中國人而言該有消解西方人逞強態(tài)度和自私心理的能力。
C.發(fā)展應當持續(xù):中西方理解消除,就會破壞環(huán)境,以對方為敵,戕賊生命。
D.中國不斷強盛:可安頓西方人的焦慮,與之共同建設世界和探索宇宙空間。
(3)下列對成中英先生所說的“三心”理解準確的一項是 CC
A.西方對我們的負面態(tài)度會影響到中國人的生存、和平與發(fā)展,出于儒家的“仁心”,我們應用平常心看待,走好自己的發(fā)展之路。
B.中國統(tǒng)一并不一定會給西方帶來害處,反而有很多可以想象的好處,那么出于道家的“道心”,應該幫他們認識到這些好處。
C.作為一個站在時代前沿的古老國家,中國能夠自給自足,更有余力維護弱小的民族,這種自信與擔當體現了法家的“信心”。
D.中國獨有的“仁心”“道心”及“信心”,能夠對世界繁榮發(fā)展產生可觀的影響力和轉化力,從而使這個世界逐漸變好。
(4)梁漱溟先生和成中英先生都認為“這個世界會變好”,他們的理由分別是什么?結合文本簡要說明。
(5)以下面參考資料所述事實為例,分析文中劃線句子的含義。
【參考資料】中國在疫情初期就與世界衛(wèi)生組織保持了密切合作,及時發(fā)布了疫情信息并與其他國家分享了防控經驗:中國向多個國家提供醫(yī)療援助和防護物資支持,包括口罩、防護服、呼吸機等;中國呼吁全球加強合作,共同抗擊疫情,支持世界衛(wèi)生組織領導的全球抗疫行動:中國還主辦了一系列國際疫情應對研討會和視頻會議,促進國際社會分享經驗和協(xié)調行動。
【答案】D;B;C
【解答】
【點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屬菁優(yōu)網所有,未經書面同意,不得復制發(fā)布。
發(fā)布:2024/5/27 8:0:10組卷:11引用:3難度:0.5
相似題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思維的兩種速度
——丹尼爾?卡內曼(訪談)
問題1:根據您所認為的,我們擁有兩種獲取信息的方式:速度快的模式一和速度慢的模式二,它們的特點分別是什么?
卡內曼教授:這兩個思維模式是互補的。當我們被問到英國的首都在哪里,一個詞馬上自動從腦中冒了出來,不需要花力氣思考,也沒有什么企圖性,這就是模式一。但如果涉及對世界、欲望以及想法的詮釋,最終轉化成信念和決策,那么它就是模式二。模式二更復雜,它控制著思維和行動。和模式一不同,它是間接的,不直接連通到記憶里。它是緩慢的,通常緊跟著一系列有目的性的思考。模式二的運作需要努力,得讓自己成為行為的主導人,“是我在行動,是我在思考……”
問題2:我們能認為模式一簡化了現實,從而簡化了我們的存在嗎?
卡內曼教授:我不知道模式一是不是“從而”簡化了我們的存在,但是它確實簡化了現實,只是時不時會造成認知偏誤,而模式二也可能出問題。如果我認為有些事情是錯的,或者我無法理解相對論,那得歸咎于模式二的運作失敗。我對模式一的理解是:它是一個情感模式,是一種自動產生的情感,它沒有任何目的,是完全主觀的,不管在模式二的運作下接受不接受它,都沒有關系。模式一除了是情感,它還有更多的屬性,它與我們對生活的詮釋、認知,以及我們大部分行為緊密相關。模式二,不僅僅是一種思維,還確保著人們的控制力,這也很重要。
問題3:在什么情況下,模式二必須凌駕于模式一?
卡內曼教授:當我們在發(fā)生問題而沒有找到解決方法時,或者在矛盾的兩端進退兩難時,或者必須違背邏輯和行為規(guī)則,甚至處于驚詫的狀態(tài)下時,我們的精神就會全神貫注,思維過渡到模式二。但模式一和模式二并不會突然互相轉化,因為我們大腦中有一塊專門掌管矛盾的區(qū)域,讓這兩個模式之間有一個持續(xù)往來的通道。
問題4:大腦中的什么區(qū)域牽動這兩個模式呢?
卡內曼教授:我想模式二并不隸屬于一個特殊的區(qū)域管理,盡管它和前額葉有聯(lián)系。我不想展開這個我知之甚少的話題。
問題5:我們不妨更進一步詮釋這個問題,如果我們只有模式一或者模式二,我們的日常生活會是怎么樣的呢?
卡內曼教授:如果我們只有模式一,我們會變得沖動很多,把一切腦子里閃過的事物說出來,就像小孩似的。大家可以想象一下醉酒的狀態(tài),這就是模式二被弱化之后的效果。因此,社會生活就不會再有互相妥協(xié)的和諧了。動物的情感生活很先進,但我覺得它們并沒有模式二的約束。相反如果我們只有模式二,那我們的日常生活就什么都不是了,我們每個人都是一臺低等配置的電腦。
問題6:藝術靈感或直覺,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卡內曼教授:這是從模式一中冒出來的,但卻是由企圖所驅動的。因為模式二完全有能力帶著意圖在記憶里搜索,而即使我們停止搜索,有時也能自主地產生靈感和直覺,就像數學家亨利?龐加菜踏上公共汽車的臺階時,突然想到答案的情況。
問題7:您說模式一一直在解釋我們所經歷的事情,那我們會不會討厭偶然事件的發(fā)生?
卡內曼教授:確實,人生來討厭一切不確定的事物。但說實話,我們其實認不清什么是偶然性。因為我們長期處在一個創(chuàng)造歷史、解釋我們周遭世界的過程之中,這就是模式一的偉大之處。至于模式二,則是讓人類更有意識,并采用模式一的成果。
問題8:心理病理學中遇到的挑戰(zhàn)是兩個模式的不平衡,也就是說當我們運用了過多的模式一或模式二,就會引發(fā)一些問題嗎?
卡內曼教授:當然,如果我們長期地去自我批判,直到自己失能,那我們就是模式二使用太多,無法控制模式一了。模式一也會有病態(tài)的問題產生,比如強迫癥。模式一能快速滲透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模式一不僅驅動我們去開車,也決定了我們的口頭禪,決定了我們自己看待外界的視野,它是我們高度整合的記憶,也是我們所創(chuàng)造的歷史。這一切都不是模式二處于主導地位的結果。
【注】丹尼爾?卡內曼是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名譽教授,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1)根據材料相關內容,下列不屬于“模式一”的一項是
A.當有人問及你的姓名時,你直接告訴對方。
B.騎車經過十字路口紅燈亮起,你選擇停車。
C.商場里播放熟悉的歌曲,自然地跟著哼唱。
D.高考畢業(yè)選擇專業(yè),你認真考慮反復琢磨。
(2)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相比模式一,模式二需要目的性思考,有更加復雜的思維模式。
B.模式一和模式二有各自鮮明的特點,在一定條件下會相互轉化。
C.模式一偏向于情感,模式二偏向于理性,因而模式二更加重要。
D.藝術的靈感和直覺更多由模式一產生,但有時模式二也會參與。
(3)本文的采訪者有何訪談技巧?請結合材料簡要分析。發(fā)布:2024/8/8 8:0:9組卷:6引用:2難度:0.5 -
2.閱讀課文《中國人民站起來了》,完成下列各題。
①諸位代表先生們,全國人民所渴望的政治協(xié)商會議現在開幕了。
②我們的會議包括600多位代表,代表著全中國所有的民主黨派,人民團體,人民解放軍,各地區(qū),各民族和國外華僑。這就說明,我們的會議是一個全國人民大團結的會議。
③這種全國人民大團結之所以能夠成功,是因為我們戰(zhàn)勝了美國帝國主義所援助的國民黨反動政府。在3年多的時間內,英勇的世界上少有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戰(zhàn)勝了美國援助的國民黨反動政府所有的數百萬軍隊的進攻,并使自己轉入反攻和進攻。現在,數百萬人民解放軍的野戰(zhàn)軍已經打到接近臺灣,廣東,廣西,貴州,四川和新疆的地區(qū)去了,中國人民的大多數已經獲得了解放。在3年多的時間內,全國人民團結起來,援助人民解放軍,反對了自己的敵人,取得了基本的勝利。在這個基礎上,召開了今天的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
④我們的會議之所以稱為政治協(xié)商會議,是因為3年以前我們曾和蔣介石國民黨一道開過一次政治協(xié)商會議。那次會議的結果是被蔣介石國民黨及其幫兇們破壞了,但是已在人民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那次會議證明,和帝國主義的走狗蔣介石國民黨及其幫兇們一道是不能解決任何有利于人民的任務的。即使勉強地做了決議也是無益的,一待時機成熟他們就要撕毀一切決議,并以殘酷的戰(zhàn)爭反對人民。那次會議的唯一收獲是給了人民以深刻的教育,使人民懂得:和帝國主義的走狗蔣介石國民黨及其幫兇們決無妥協(xié)的余地,或者是推翻這些敵人,或者被這些敵人所屠殺和壓迫,二者必居其一,其他的道路是沒有的。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之下,在3年多的時間內,很快地覺悟起來,并且把自己組織起來,形成了全國規(guī)模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及其集中的代表者國民黨反動政府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援助人民解放戰(zhàn)爭,基本上打倒了國民黨反動政府,推翻了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統(tǒng)治,恢復了政治協(xié)商會議。
……
⑤我們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制度是保障人民革命的勝利成果和反對內外敵人的復辟陰謀的有力的武器,我們必須牢牢地掌握這個武器。在國際上,我們必須和一切愛好和平自由的國家和人民團結在一起,首先是和蘇聯(lián)及各新民主國家團結在一起,使我們的保障人民革命勝利成果和反對內外敵人復辟陰謀的斗爭不致于孤立地位。只要我們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和團結國際友人,我們就會是永遠勝利的。
⑥人民民主專政和團結國際友人,將使人們的建設工作獲得迅速的成功。全國規(guī)模的經濟建設工作業(yè)已擺在我們面前。我們的極好條件是有四萬萬七千五百萬的人口和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國土。我們面前的困難是有的,而且是很多的,但是我們確信:一切困難都將被全國人民的英勇奮斗所戰(zhàn)勝。中國人民已經具有戰(zhàn)勝困難的極其豐富的經驗。如果我們的先人和我們自己能夠渡過長期的極端艱難的歲月,戰(zhàn)勝了強大的內外反動派,為什么不能在勝利以后建設一個繁榮昌盛的國家呢?只要我們仍然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只要我們團結一致,只要我們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和團結國際友人,我們就能在經濟戰(zhàn)線上迅速地獲得勝利。
⑦隨著經濟建設的高潮的到來,不可避免地將要出現一個文化建設的高潮。中國人被人認為不文明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我們將以一個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現于世界。
⑧我們的國防將獲得鞏固,不允許任何帝國主義者再來侵略我們的國土。在英勇的經過了考驗的人民解放軍的基礎上,我們的人民武裝力量必須保存和發(fā)展起來。我們將不但有一個強大的陸軍,而且有一個強大的空軍和一個強大的海軍。
……
(有刪減)(1)下面對原文內容的理解和賞析,不恰當的兩項是
A.這篇開幕詞,先是歷史回顧,道出了召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的歷史必然性。
B.開幕詞先就代表的地區(qū)分布進行了說明,然后得出結論:這就指明,我們的會議是一個全國人民大團結的會議。
C.這是歷史的偉大轉折,緬懷先烈,既深感勝利來之不易,又有無比的信心,相信人民能夠創(chuàng)造更加輝煌的未來。
D.這次政治協(xié)商會議,為新中國的成立做了組織上和輿論上的準備。
E.開幕詞觀點鮮明,態(tài)度堅決,充滿著無比的自豪、無比的自信。
(2)這篇演講詞總體給人態(tài)度堅決、不容置疑的感覺,原因之一是它運用了不少表示強調的詞語和句式,請在第④段中舉例分析。
(3)簡析⑥—⑧節(jié)在演講稿中構思上的作用。
(4)評析本文思想情感的當代意義。發(fā)布:2024/12/12 20:30:3組卷:30引用:6難度:0.1 -
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關于《紅樓夢》答記者問
詹丹 記者:對于書中女性人物的出場,您認為作者幾乎都當作重要事件來渲染,并且后來者的陸續(xù)上場都是對已有人物不斷進行著烘托、分層和個性細化,這個說法能給我們稍微展開說明一下嗎?
詹丹:這可以從兩方面看。一方面《紅樓夢》主要是揭示女性人物的悲劇命運的、是為閨閣女子作傳的。這也是作者一開始告訴我們的“當日所有之女子行止見識皆出于我之上”,“萬不可因我之不肖,自護其短,一并使其泯滅也”。而小說塑造的許多女性人物,又對主人公賈寶玉發(fā)生過深刻影響,所以,她們的出場,對主人公的人生歷程、對他的心靈感受,當然也是對小說的重要情節(jié)發(fā)展,都顯示了重要意義,從而被作者當作事件來渲染,給他們的出場以各種特寫。與此同時,大部分男性人物的出場,卻被作者有意無意忽視了,以至于有讀者產生誤解,以為《紅樓夢》就是一部寫女性的書,其實從全書出場人物比例看,男性還略多于女性。
另一方面,其對重要女性人物的出場,如以賈寶玉心儀的林黛玉的上場為起點,①對她的塑造,不是一次性完成,而是通過描寫其他相反或者相似的人物,來加以不斷烘托、分層和細化。借助人物影射的創(chuàng)作方式,讓不同階層、不同立場、不同關系的幾位相關女性人物,聚攏在賈寶玉身邊,在形成詩意情感的交流或者不交流中,呈現種種變相。
其一是晴雯。晴雯向來被視為黛玉的影射人物,她去世時,寶玉充滿感傷,寫下最具詩意的《芙蓉女兒誄》。晴雯病中掙扎著為寶玉補雀金裘,這種勇,既是不懼病魔的勇,但更是敢愛敢恨的勇。這樣的勇敢力量,顯然不同于林黛玉那種欲言欲止的羞澀與舉手投足的柔弱,盡管其情感的深沉并不亞于黛玉。
其二是香菱。香菱因學詩和黛玉相處,顯示了大觀園美好的一段詩意時光,也顯示了香菱是一個具詩意氣質的人,這一點與黛玉息息相通。香菱的詩意,也體現在她與黛玉回憶過去時,在與夏金桂談菱角的香味時,都能體現出一種濃郁的詩意。所以,在一個特殊層次上,香菱也成了黛玉的影射,并與賈寶玉發(fā)生了微妙關系。賈寶玉與香菱玩斗草的游戲,拿的是夫妻蕙和并蒂蓮,又十分體貼地讓襲人來為她換弄臟的石榴裙,讓香菱十分感嘆。但畢竟香菱已是薛蟠的侍妾,所以與賈寶玉構成了一種特殊意義的詩意情感關系。
其三是齡官。齡官外貌最近黛玉,王熙鳳因為拿她來比黛玉,引發(fā)眾人哄笑。但相似的又不只外貌。其作為賈府買來演戲的十二位女子之一,剛一出場,就表現出與黛玉相似的孤高自許性格,不肯出演非她慣演的戲目,而寶玉對她也頗有好感。但小說中,齡官作為黛玉的影射者,不同于晴雯和香菱,恰恰是以鐘情于賈薔并拒絕賈寶玉而出場的。但這種拒絕,同樣具有重要意義。因為他啟悟了寶玉,讓寶玉這樣一個公子哥,一個大男子主義者,從傳統(tǒng)的男子中心主義者的普遍占有欲中逐步醒悟過來,使自己的情感慢慢聚焦于黛玉一身。雖然上述三位女性可視為黛玉的影射,都具有詩一樣的特質,但就感情本身言,這里有晴雯對寶玉的深沉而熱烈,有香菱與寶玉的曖昧而后退縮,也有齡官對寶玉始終如一的冷淡和拒斥,體現出相似女性人物形象譜系中,與寶玉交往的豐富復雜。
記者:您在書中談到認為賈寶玉對女孩子的用情存在著情感表達與禮儀的裂縫,這個怎么說?
詹丹:費孝通《鄉(xiāng)土中國》的“男女有別”一篇,正好涉及這個問題。他在解讀傳統(tǒng)中國特點時說:“要維持固定的社會關系,就得避免感情的激動。”在傳統(tǒng)的禮治社會,情感是受禮治制約的,發(fā)乎情止乎禮義。但賈寶玉恰恰不是這樣的人。按道理說,在賈府中是不允許賈寶玉和女孩子有這樣自由交往的天地的。但小說把人物的年齡設計得相對偏小,這樣可以讓大人放心,即便賈寶玉和黛玉已經為了情感鬧得天翻地覆,老祖宗、王熙鳳等還是把他們視為“兒戲”。②如果說這里有一個不完全受禮儀控制的裂縫,那是作者的藝術策略所營造的。
【鏈接】
戀愛是一項探險,是對未知的摸索。這和友誼不同,友誼是可以停止在某種程度上的了解,戀愛卻是不停止的,是追求。這種企圖并不以實用為目的,是生活經驗的創(chuàng)造,也可以說是生命意義的創(chuàng)造,但不是經濟的生產,不是個事業(yè)。戀愛的持續(xù)依賴于推陳出新,不斷地克服阻礙,也是不斷地發(fā)現阻礙,要得到的是這一個過程,而不是這過程的結果。從結果說可以是毫無成就的。非但毫無成就,而且使社會關系不能穩(wěn)定,使依賴于社會關系的事業(yè)不能順利經營。
(費孝通《鄉(xiāng)土中國》)(1)下列對畫浪線句“男性還略多于女性”相關內容的評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指出“男性略多于女性”的事實,糾正了讀者的錯誤認知。
B.產生女性多的誤解,是因為作者精心設計女性出場而忽視男性。
C.作者重點寫女性,是為了揭示眾多女性對寶玉成長的深刻影響。
D.對男性的描寫難以引起讀者關注,因為女性行止見識超出男性。
(2)下列對第一處畫橫線句“烘托、分層和細化”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紅樓夢》為了渲染重要女性的出場,以對相近相反后來者的描寫,來烘托映襯。
B.晴雯與黛玉都情感深沉,晴雯敢愛敢恨的勇,與黛玉兼澀柔弱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C.香菱與黛玉的詩意氣質相通:香菱與寶玉的斗草游戲暗示了香菱愛而不得的痛苦。
D.齡官外貌與孤高性格最近黛玉,但她是以拒絕寶玉出場的,這也是對黛玉的影射。
(3)第二處畫橫線句中提出了“裂縫”的概念,作家是怎樣營造這一“裂縫”的?
(4)結合鏈接資源,分析賈母、王熙鳳等對寶玉愛情的態(tài)度。發(fā)布:2024/11/21 20:30:1組卷:23引用:5難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