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2022年貴州省黔東南州高考語文一模試卷

發(fā)布:2024/10/26 21:0:3

一、現(xiàn)代文閱讀(36分)(一)論述類文本閱讀(本題共1小題,9分)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面對文物,我們盡管可以馳騁自己的想象,但終究難以窺見先民們豐富的內(nèi)心世界。而先民們的內(nèi)心世界恰恰存在于人類早期書寫(包括文字和圖像符號)里,根據(jù)它們進行人類精神考古,其意義不亞于實物考古。
          要進行人類精神考古,就必須以物質(zhì)考古為前提。有幸的是,當下豐富的物質(zhì)考古成果,正在為中華民族精神考古提供有力支持。近百年來,考古學界對于從舊、新石器時代到夏商周三代的一系列考古發(fā)掘,基本上弄清了中華文明的發(fā)展進程。這一條考古學所構建起來的中華文明史的鏈條,與中國早期書寫中所勾勒的從五帝到夏商時代的歷史進程是基本一致的。如二里頭文化大體對應夏文化和早商文化,陶寺遺址與傳說中的“堯都”有關,無論從考古遺址、出土文物還是從年代測定角度來看,都可以得到基本的證明。因此,參照當代考古學的豐富成果,必將把中國早期文明研究推向新的高度,實現(xiàn)從物質(zhì)考古到精神考古的深入。而這一切,都離不開對中華文明早期書寫的研究。
          我們知道,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沒有間斷的文明。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我們有悠久的書寫傳統(tǒng)。中國人很早就發(fā)明了文字,設立了史官,有意識地把中華早期的精神文明記錄下來。從考古發(fā)掘來看,早在20世紀60年代,在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遺址中就發(fā)現(xiàn)了一百多個陶器刻畫符號,時間距今7000~5000年前。雖然我們至今尚未發(fā)現(xiàn)殷商以前成體系的文字書寫遺物,但是先秦典籍中并不乏相關的記載?!蹲髠?召公十二年》:“左史倚相趨過,王曰:‘是良史!子善視之。是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编嵭ⅰ蹲髠鳌芬舱J為《三墳》《五典》就是“三皇五帝之書”。
          人類何以發(fā)明書寫(包括文字和早期圖像符號)?就是要通過一種以物質(zhì)文明為載體的有效手段,將人類的歷史、經(jīng)驗、智慧記載下來,用以回顧過去,指導未來。作為中國早期書寫最重要的成果,有幸傳承下來的就是“六經(jīng)”(《詩》《書》《禮》《樂》《易》《春秋》)。仔細分析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中國早期書寫的主要目的并不是記史。在“六經(jīng)”當中,單純記史的只有《春秋》,而且它的產(chǎn)生最晚。其實,即便是《春秋》,所記史事也極其簡單,更重要的是通過史事記載孔子對這些事件的評價。其余“五經(jīng)”所記載的分別是先民們的詩、樂、舞,治國理政的經(jīng)驗,日常生活規(guī)范和國家制度,以及對于宇宙人生的思考與智慧,等等。要而言之,中華民族的早期書寫,雖然建立在物質(zhì)文明史的基礎之上,但它不是對這一歷史過程的簡單記錄,而是在此基礎上生成的人類早期的文化記憶,是對生活的理解,對宇宙的觀察,是人的精神成長過程,是中華文化知識譜系的建構。
    “書寫”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概念,其本義指的就是寫字的行為,其后則引申為書寫的內(nèi)容、表達的情懷、寄托的思想。而我們今天則將“書寫”當作一種以精神生產(chǎn)為目的的人類主體活動,對其進行綜合研究,最終則落實到人類精神文明的建構。由此我們能充分利用當代考古學和出土文獻的豐富成果,弄清中華民族早期的物質(zhì)文明與精神文明的關系,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何以形成等重大問題。
    (摘編自趙敏俐《從早期書寫探求中華精神文明史》)(1)下列關于原文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實物考古雖然不能讓我們直接窺視先民們的內(nèi)心世界,但它為我們進行人類的精神考古提供了十分有力的支持。
    B.中華文明成為世界上沒有間斷的文明之一,是因為中國人發(fā)明文字的時間很早,有著悠久的書寫傳統(tǒng)。
    C.中華民族早期書寫的內(nèi)容包羅萬象,其中既有先民們的日常生活,又有國家大事,也有他們對宇宙人生的思考等。
    D.我們今天對“書寫”的研究,不僅針對寫字行為,而且針對書寫的內(nèi)容、表達的情懷、寄托的思想等人類主體活動。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第一段闡明了先民們的內(nèi)心世界與人類早期書寫的關系,指出人類的早期書寫在精神考古中的重要作用。
    B.陶寺遺址對應了傳說中的“堯都”之例,證明了考古學所構建的中華文明史的鏈條與早期書寫所體現(xiàn)的歷史進程基本一致。
    C.文章從歷史視角出發(fā),僅通過對中國早期書寫與考古發(fā)掘文物間關系的闡述,論證當下研究人類早期書寫的重要意義。
    D.文末總結指出當下我們該如何研究“書寫”,并延伸到要利用考古學及考古成果弄清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形成等問題。
    (3)根據(jù)原文內(nèi)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在對中國早期文明進行研究并將其推向新的高度的過程中,對中華文明早期書寫的研究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huán)節(jié)。
    B.歷史證明,殷商以前沒有成體系的文字書寫,但先秦典籍對殷商以前的歷史有相關記載,如《左傳?召公十二年》所述。
    C.我國很早就設立了史官,他們記載了中華早期的精神文明;了解其記載的內(nèi)容是我們明確當時物質(zhì)文明建設情況的唯一途徑。
    D.“六經(jīng)”中《詩》《書》《禮》《易》《樂》一開始并沒有記史的傳統(tǒng),后出現(xiàn)的《春秋》打破了這一傳統(tǒng),但只有簡單的記載。

    組卷:15引用:7難度:0.6

(二)實用類文本閱讀(本題共1小題,12分)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材料一:
          顛覆性技術是指能夠帶來突發(fā)的或意料不到的效果的創(chuàng)新技術。顛覆性技術具有兩面性,既可能產(chǎn)生正面結果,也可能帶來負面影響。它可能對已有的技術和市場帶來革命性影響,甚至改變世界力量平衡。通常,這類技術的出現(xiàn)沒有規(guī)律,更難以預測。
          顛覆性技術和新興技術既有共性,也有區(qū)別。一般來說,顛覆性技術可以是科學技術突破的結果,如電子的發(fā)現(xiàn)。而新興技術也有可能是顛覆性的,其剛剛出現(xiàn)時顛覆性可能沒有馬上顯現(xiàn)。但當它被創(chuàng)新性地應用時,其顛覆性就會得以充分體現(xiàn),如臉譜(臉書)等社交網(wǎng)站。鑒別新興技術會不會成為顛覆性技術,我們可能要問三個問題:第一,哪些技術有潛在的顛覆可能?第二,對于哪些區(qū)域、領域,它是顛覆性的?第三,實施時間表是怎樣的?
          同時,判斷一項技術是否具有顛覆性,可以考察它的傳播性。高傳播性的技術易復制,基礎建設投資少。低傳播性的技術需要大量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如半導體技術、太陽能電池技術。這些邊界條件對有些具有商機的技術并不適用,如柔性太陽能電池、大規(guī)模殺傷性武器等,盡管傳播受限,但影響很大。
          回顧科學技術發(fā)展史,有兩種顛覆性技術經(jīng)??吹剑阂环N是漸進式取代已有的技術的技術,如從馬車到汽車;還有一種是創(chuàng)造了新的市場或生產(chǎn)力的技術,如電腦。以史為鑒,顛覆性技術可能具有以下屬性:第一,某個因素(成本、使用率、性能等)取得突破或出現(xiàn)新的應用;第二,對其他技術產(chǎn)生影響;第三,涉及多個學科;第四,由有遠見的企業(yè)家主導,如蘋果的喬布斯。實際評估中,我們還要考慮技術是否達到了之前達不到的生產(chǎn)力水平;是否結合其他技術,在生產(chǎn)力、社會、經(jīng)濟方面有所突破;是否改變了通常的產(chǎn)品和技術范式,帶來競爭性優(yōu)勢等因素。
          大量事實表明,顛覆性技術可在政治、經(jīng)濟、科技、軍事、文化等方面產(chǎn)生諸多影響,發(fā)展顛覆性技術對實現(xiàn)我國科技創(chuàng)新跨越式發(fā)展具有重要戰(zhàn)略意義。
    (摘編自《光明日報》)材料二:
          2016年,“顛覆性技術”被寫入中國《國家創(chuàng)新驅(qū)動發(fā)展戰(zhàn)略綱要》和《“十三五”國家科技創(chuàng)新規(guī)劃》。2017年,中共十九大報告提出,要“突出顛覆性技術創(chuàng)新”,讓顛覆性技術更引人注目。
    “這個時候我們提出這個概念很合時宜?!睆埜淮赫f,在科技發(fā)展方面,中國與發(fā)達國家差距已經(jīng)比較小,從跟跑進入并跑階段,然而要從并跑到領跑還要全新的東西,現(xiàn)在重視顛覆性技術創(chuàng)新“自然而然”。
          鄔賀銓說,直到今天中國擁有的原始創(chuàng)新仍比較少,中國在高速度發(fā)展的階段,可以利用別人的技術和自己的市場把應用做大,但從高速度發(fā)展轉到高質(zhì)量發(fā)展,很重要的一點是有關鍵原始創(chuàng)新作支撐,原始創(chuàng)新中有可能出現(xiàn)顛覆性技術。
          向濤持類似觀點:“中國要成為世界科技的領跑者,還需做原創(chuàng)性強、有顛覆性的工作,開辟新的研究和應用領域。只有這樣,中國才能在世界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引領科技發(fā)展?!彼J為,基礎創(chuàng)新與技術創(chuàng)新是因與果的關系,顛覆性技術必須要有高水平的前沿基礎研究作支撐。
          從全世界看,哪些國家有望率先在顛覆性技術上取得突破?畢馬威公司最近對800多位全球科技領域領袖的調(diào)查顯示,26%受訪者認為美國最有希望,中國以25%的得票率緊隨其后,表明中國突飛猛進的科研實力獲得認可與關注。
    (摘編自新華網(wǎng))材料三:
          在楊衛(wèi)看來,顛覆性技術創(chuàng)新要求極高,實現(xiàn)起來非常不易,需要進行全方位的突破。首先要有思想理念的突破。以產(chǎn)生新思想、新理論、新方法為榮,不能“言必稱希臘,賢必舉歐美”,同時在研究選題上不能在已有研究工作的夾縫中選擇題目。
          其次要有科學手段的突破。大科學儀器、大科學工程將成為顛覆性技術創(chuàng)新的基礎。如何支持這些投入巨大、有回報也有風險的科學手段建設,將成為考驗各個研究資助機構的試金石。
          最后要有評價體系的突破。現(xiàn)有的評價是基于對已有學術價值觀的共識和已有學術數(shù)據(jù)的延續(xù)。但若要避選出真正的“領跑者”,需要采用非共識評價、顛覆性評價、創(chuàng)新度評價、交叉式評價等非常規(guī)評價體系。楊衛(wèi)介紹說,科學基金正在這方面進行探索。
          除專門的學術研究機構外,羅暉認為,我們還需要關注小企業(yè)。“很多事例說明,顛覆性技術往往產(chǎn)生于小企業(yè)。大公司被小公司趕著創(chuàng)新,甚至不惜資本收購小公司,以避免自身被超越。我們應為小微企業(yè)培育成長環(huán)境,讓小微企業(yè)引發(fā)的‘鯰魚效應’激活市場的創(chuàng)新活力。”
    (摘編自《科技日報》)(1)下列對“顛覆性技術”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顛覆性技術的誕生是沒有規(guī)律可循的,這就決定了其兩方面的特征,以及帶來正反兩方面的影響。
    B.顛覆性技術都是由新興技術發(fā)展而來的,當新興技術能夠被社會創(chuàng)新性地應用時,就具備了顛覆性特征。
    C.顛覆性技術有些具有高傳播性,但也有一些傳播受限的技術,因為具有某些商機,同樣具有顛覆性效果。
    D.顛覆性技術具有四個方面的突出屬性,它一般表現(xiàn)為漸進式取代已有技術或創(chuàng)造新的市場或生產(chǎn)力。
    (2)下列對材料相關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2016~2017年,顛覆性技術多次被寫入國家級的文件之中,體現(xiàn)了我國政府對發(fā)展顛覆性技術的高度重視。
    B.專家都認為,我國只要在原始創(chuàng)新方面做出努力,并取得顛覆性技術上的突破,就可以在國際競爭中獲勝。
    C.中國目前在全球科技領域領袖的調(diào)查中以微弱差距位列美國之后,表明中國科技水平獲得了長足發(fā)展。
    D.顛覆性技術創(chuàng)新要從思想理念、科學手段和評價體系三個方面進行全方位的突破,并關注小企業(yè)的發(fā)展。
    (3)三則材料都談了“顛覆性技術”,但各有側重。請結合材料談談你的看法。

    組卷:8引用:4難度:0.6

(三)文學類文本閱讀(本題共1小題,15分)

  • 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黃昏時分
    肖復興
           舊時京城,黃昏時分,即使普通平民院落,屋頂上的魚鱗瓦鋪展連成一片,如同海浪翻涌,平鋪天邊,是只有北京見得到的風景。各家開始做晚飯了,即便都是簡陋的煤球或蜂窩煤爐子,炊煙裊裊中,有千篇一律的蔥花熗鍋的香味繚繞,也是分外讓人懷想的。
          那個時候,我和我的一位女同學,從我家小屋出來,便是在這樣的炊煙裊裊和熗鍋的蔥花香味中,以及街坊們好奇的眼光中,穿過深深的大院,走到老街深巷里,一直往西走,走到前門大街,過御河橋,往東一拐,來到22路公交車總站的站臺前。它的一邊是北京老火車站,一邊是前門的箭樓。黃昏時分夕陽的光芒,正從西邊的天空中潑灑過來,灑在前門的箭樓上,金光流瀉。雨燕歸巢,一群群墨點一樣在金光中飛舞,點染成一幅點彩畫面。
          我們是同住在一條老街上的發(fā)小兒,讀高中,為了能夠住校,她考上了北航附中。幾乎每個星期天的下午,她都來我家找我復習功課和聊天,黃昏時分,我送她到前門,乘坐22路公交車回學校。每個星期天如此,從高一一直到高三畢業(yè)。前門箭樓前的黃昏,涂抹著我們15歲到18歲青春燦爛的背景。
          高中畢業(yè)后,我去了北大荒,在七星河南岸荒原靠西頭的二隊,生活了整整六年。一望無際的荒原,荒草萋萋,無遮無攔,一直連到遙遠的地平線。我們開墾出來的地號,都在東邊,按理說,每天收工都要往西走,回隊上吃晚飯。正是黃昏,一天晚霞如錦,夕陽橫在眼前,在荒原上應該格外醒目。奇怪的是,我竟然一次都沒有注意到黃昏的情景。也是,干了一天的活,如果趕上豆收,一人一條壟,八里地長,彎著腰一直往東割,割到頭,已經(jīng)累得跟孫子一樣,再好看的黃昏風景,也沒心思看了。
          六年后的早春二月,我離開北大荒,回北京當老師。中學同學秋子,趕著一輛老牛車,從二隊送我到場部,準備明天一早乘車到福利屯火車站回北京。老牛破車,走得很慢,走到半路,天已黃昏,忽然回過頭往西張望,想再看看生活了六年的二隊。二隊家家戶戶炊煙四起,淡淡的白煙,活了似的,精靈一般,裊裊地游弋著。西邊,晚霞如火,夕陽如一盞碩大無比的橙紅色大燈籠,懸掛在我頭頂,然后像大幕一樣緩緩地垂落。我從來沒有見過夕陽居然可以這樣巨大,大得像神話中出現(xiàn)的一樣,那是我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見到。
          我真的有些驚訝,一句話說不出來。秋子見多不怪,頭都沒有回,只是默默地趕著馬車。黃昏,這樣的壯觀;忙碌了一天,夕陽謝幕時,這樣的從容,讓半個天空伴隨它一起輝煌無比,和即將到來的夜晚交接班。
          歲月如流,人生如流。無數(shù)個日出日落,構成了逝者如斯的歲月與人生。前年到美國看孩子,一眨眼似的,我的孩子都有了孩子,少年和青春,輪回在兒子和孫子的身上。每天接送小孫子上學放學,將孩子送到家門前不遠的路口,等候校車。黃昏的時候,眺望遠方,盼望著黃色的校車,從樹木掩映的小路上,像一朵橙黃色的云朵一樣蜿蜒飄來。
          校車出現(xiàn)的前方在西邊,茂密的樹木遮擋住天空,看不見夕陽垂落。正是晚秋時節(jié),有幾株加拿大紅楓,高大參天,看不見夕陽,卻看得見夕陽的光芒打在樹上,讓本來就紅彤彤的楓葉,更加鮮紅,如同燃燒起一樹樹騰騰向上直躥的火焰,映徹得天空一派輝煌。
          如果沒有蔓延全球的疫情,今年這時候,我可能還會在那個路口守候孩子放學,看到夕陽燃燒加拿大紅楓的情景。因為不是送別,不是分手,而是守候,有了期待,有了盼望,燦爛的黃昏,顯得更加燦爛,而且,多了一份溫情。
          前兩天,偶然又聽到美國老牌民謠歌手安拉唱的一曲英文老歌《黃昏》,不由自主聯(lián)想起這幾個難忘的黃昏。安拉的《黃昏》,唱的是失戀,傷懷悼時,感嘆余音裊裊在耳,卻昨是而今非。這只是這首老民謠唱的黃昏,和我記憶中的黃昏不同,它不過讓我望文生義想起了我的黃昏而已。我的黃昏,無論是告別,分手,守候,都是美好的。黃昏時分,走在寂靜幾近無人的街上,想起這首老民謠,也想起郁達夫?qū)扅S昏的詩:遙街燈火黃昏市,深巷簾櫳玉女笙。記憶中存在的,眼前浮現(xiàn)的,是美好的值得期待的黃昏。
    (1)下列對文章相關內(nèi)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作者回憶青春時光的黃昏,將歸巢的雨燕喻為在夕陽金色光芒下飛舞的一群群墨點,生動形象地突出了雨燕數(shù)量之多和景色之美。
    B.面對離開北大荒時黃昏的壯觀景象,“我”和秋子的態(tài)度形成了對比,既表明了各自的日常生活狀態(tài),也突出了秋子不能回城的失落感。
    C.作者由日出日落,聯(lián)想到歲月、人生,運用電影中的蒙太奇技法,由過往時光巧妙過渡到前年在美國接孫子放學時欣賞黃昏風景的事。
    D.本文以“黃昏時分”為題,既讓讀者了解了文本的主要寫作對象,又引發(fā)讀者遐想——黃昏時分哪些人發(fā)生了什么事,抒發(fā)了怎樣的情感。
    (2)結尾寫安拉的《黃昏》和引用郁達夫?qū)扅S昏的詩作用有何不同?請簡要分析。
    (3)作者曾說散文寫作在語言風格、文氣(行文)和心地(內(nèi)容)等方面都要講求“清”的境界,請結合文本談談你對作者這一創(chuàng)作觀的理解。

    組卷:18引用:3難度:0.5

(二)語言文字運用II(本題共1小題,11分)

  • 8.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為了讓土壤保持生產(chǎn)力,①       。秸稈覆蓋作為一種易于管理、高效的作物殘留物管理方式,已被廣泛應用。但人們并不清楚秸稈覆蓋頻率、數(shù)量如何影響生態(tài)系統(tǒng)、土壤及其中的微生物。
          研究團隊依托該所的保護性耕作研發(fā)基地,研究了高頻每年連續(xù)覆蓋、低頻每三年間隔覆蓋兩種秸稈覆蓋頻率,少量、大量兩種秸稈覆蓋量對土壤細菌群落和土壤健康的影響。結果發(fā)現(xiàn),秸稈覆蓋量對土壤細菌群落結構沒有顯著影響。高頻率的秸稈覆蓋增加了土壤中碳源的可利用性,土壤細菌群落②       ,共生網(wǎng)絡復雜而緊密,且潛在代謝功能多樣化,增加了土壤全磷和全鉀的儲量并提高了玉米產(chǎn)量;③       ,土壤細菌群落以寡營養(yǎng)菌為主,共生網(wǎng)絡簡單而松散,且潛在功能以細胞過程為主。因此,少量、高頻的秸稈覆蓋可以讓土壤更健康、更肥沃。該研究將指導秸稈的優(yōu)化利用。
    (1)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shù)恼Z句,使整段文字語意連貫完整,內(nèi)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2個字。
    (2)簡述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內(nèi)容。要求使用包含“與……相比,……更……”句式的句子,表達簡潔流暢,不超過40個字。

    組卷:5引用:3難度:0.6

四、寫作(60分)

  • 9.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①歌德發(fā)現(xiàn)斯特拉斯堡大教堂按古典規(guī)則衡量,是不規(guī)則、不對稱乃至古怪的,但認真審視,就不能不承認它是美的,其獨特氣質(zhì)有一種自發(fā)之美。他強調(diào):如果它的影響力源于深刻、和諧、獨立的感覺,源自自我獨特、不顧任何外界事物的感覺,那么它都是完整而鮮活的。
          ②英國女作家麗貝卡?韋斯特發(fā)現(xiàn)巴爾干當?shù)厝恕皬拇髮W畢業(yè)回來,對農(nóng)民的服裝、舞蹈、禮儀之美完全視而不見,覺得它們都帶著野蠻氣息”。她強調(diào),這會讓人喪失自身根底,無法看到自身之美。
          ③當下,很多人想變美,并竭力向大眾審美中的美人標準靠攏,有人還整出明星臉,“想通過變成別人來變美”。這引起熱議:到底是應堅持本色還是顛覆自己?
          今天的中國讓世界看到它的美,也讓我們多了一份清醒、自信和對審美的再認識。這不僅是回到我們自己的文化根源,也需要千千萬萬的普通人重新理解自身的本質(zhì)和獨特價值。
          上述材料能給我們啟示,請結合自己的認識,以“美的認知”為主題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組卷:11引用:7難度:0.7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yōu)網(wǎng)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xié)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wǎng)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wǎng)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wǎng)聯(lián)系并提供證據(jù),本網(wǎng)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