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人教部編版選擇性必修上冊《第二單元》2020年單元測試卷

發(fā)布:2024/4/20 14:35:0

一、現(xiàn)代文閱讀(36分)(一)論述類文本閱讀(9分)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先秦時期在文學史中是一個特殊的時期,這個時期的文學學科沒有建立。在這一時期里,沒有后世的詩人、作家身份,沒有以文學寫作為目的產(chǎn)生的文本,早期的文獻都是國家檔案,以及適應國家禮樂教化和與國家宗教職能、政治職能等相關的文獻,如《尚書》是上古時期流傳下來的各代檔案,《詩》與《樂》則是禮樂教化的基礎文本,《春秋》是圍繞著王與侯活動的國家大事件的記錄,《易》與卜筮有關,產(chǎn)生于宗教活動,《禮》是周人治理國家的規(guī)范。這些文獻當然與文學寫作無關。至于春秋以后,學術下移,諸子并起,百家爭鳴,則為各自所代表的階級和階層提出學術主張,亦無關文學寫作。
          鑒于先秦時期學術發(fā)展的特殊性,因此,與漢魏以后的文學文獻的認定不同,先秦文學文獻的范圍就不簡單地限定在集部以及與作家活動相關的資料。先秦文學的發(fā)展既然是在國家的宗教、政治、文化活動等文字記錄文獻中逐漸呈現(xiàn)出來的,那么所有的文字文獻其實都應視為文學文獻。因此,先秦時期的文字資料、經(jīng)、史、子以及神話、傳說,甚至圖象,都應視為文學文獻。比如說甲骨文,這是最早的文字,它的價值首先體現(xiàn)在古文字研究中,其次,先賢利用以研究殷商時期的歷史和文化。但是文學史研究則利用甲骨文探討中國上古時期的寫作狀態(tài)和敘事的觀念、手段,并可以探研當時應用文體的寫作狀況、文體與載體間的關系等等。從甲骨文以至金文、簡帛文字,都是如此。
          甲骨文、金文、簡帛文字,與傳世紙質(zhì)文獻相比,屬于出土文獻,出土文獻自古以來就有,如西漢時發(fā)現(xiàn)的孔壁古文、西晉時發(fā)現(xiàn)的汲冢古文等等。早期的出土文獻,經(jīng)過歷代學者的整理、研究,對我們來說,已經(jīng)不能簡單地看作出土文獻了,這種文獻連同歷代學者的研究,已經(jīng)成為傳世紙質(zhì)文獻的一部分,處理這部分文獻應當與現(xiàn)當代出土的文獻有所區(qū)別。現(xiàn)當代出土的文獻數(shù)量、質(zhì)量,是超過以往的,這是當代學者的幸運。當代歷史學者和思想史學者對出土文獻表現(xiàn)出極大的熱情,研究成果也非常豐碩,但是中國古代文學研究者似乎關注不夠。這個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還是和部分學者對文獻不夠重視,對先秦文學的性質(zhì)、特點理解不夠有關。我們不能簡單地從當代的文學觀念出發(fā),對認為是文學作品的材料才去了解、研究,如古代學者對先秦包括兩漢時出土的辭賦材料、《詩經(jīng)》材料略加關注,而對大量的子、史文獻則往往視而不見。這些當然是不正確的觀念,需要糾正。同時,在使用出土文獻時,也還應該正確處理好其與傳世文獻間的關系,當代學者往往熱衷于研究出土文獻,而又往往對傳世文獻重視不夠,甚至對傳統(tǒng)文獻并沒有深入地學習和了解,便大談出土文獻,這也是一種偏誤。余嘉錫先生為楊樹達先生《積微居小學金石論叢》作序說:“學不窮根柢而但求其枝葉,譬之未知叔重何所道,錢、段何所明,而讀甲骨文;班、范之書,荀、袁之紀,未能通曉,而考金石刻。其于學也,庸有當乎!”前輩學者的研究經(jīng)驗是值得我們認真思考的。
    (摘編自傅剛《先秦文學文獻學的性質(zhì)、特征及研究方法》)(1)下列關于原文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先秦時期文學學科沒有建立,無人以作家、詩人的身份創(chuàng)作以文學寫作為目的的文本。
    B.作者認為先秦時期所有文獻都是文學文獻,因為先秦文學的發(fā)展是在當時的文獻記錄中逐漸呈現(xiàn)的。
    C.甲骨文、金文、簡帛文字屬于出土文獻的范圍,歷代學者的研究則是傳世紙質(zhì)文獻的一部分。
    D.古代學者不認為先秦兩漢出土的大量子、史文獻是文學作品,這種觀點是不正確的。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首先指出先秦文獻的著述不同于后世的文學創(chuàng)作,論證先秦文學文獻在文學史中的特殊性。
    B.文章舉甲骨文為例論證先秦文學文獻的認定范圍與后世不同,并推論及金文、簡帛文字。
    C.文章以對比論證的手法突出強調(diào)了古今學者的偏誤,論證要兼顧傳世文獻與出土文獻。
    D.文章引用余嘉錫先生觀點,從正反兩方面論證了文獻學研究的根基是傳世經(jīng)典文獻。
    (3)根據(jù)原文內(nèi)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與先秦文學文獻不同,漢魏以后被認定的文學文獻范圍主要是在集部和與作家活動相關的資料。
    B.先秦文學研究者可以利用上古神話、傳說分析創(chuàng)作者的著述觀念和當時的寫作狀況。
    C.當代出土文獻經(jīng)整理研究后也將成為傳世文獻的一部分,因此要處理好出土文獻與傳世文獻的關系。
    D.當代的文學觀念常常影響古代文學研究者對文學作品材料的選擇,使上古文獻的文學價值被低估。

    組卷:4引用:2難度:0.7

二、實用類文本閱讀(12分)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問題。
    材料一:
    感悟國學經(jīng)典大型交響詠誦會在京舉行      3月7日,“先人與我們同行--感悟國學經(jīng)典大型交響詠誦會”在北京民族文化宮大劇院舉行。這是“中華經(jīng)典系列詠誦”活動的一次精品展示。
          為深入挖掘中華經(jīng)典的文化內(nèi)涵及其當代價值,中國文聯(lián)于2008年啟動“中華經(jīng)典系列詠誦”項目。
          詠誦會用演唱、舞蹈、朗誦等多種形式詮釋經(jīng)典,加深當下人們對傳統(tǒng)經(jīng)典的理解。推出后,受到觀眾熱情歡迎。
          十年間,“中華經(jīng)典系列詠誦”項目先后推出了《道德經(jīng)》《詩經(jīng)》《孫子兵法》《論語》《孟子》《孝經(jīng)》《大學》《屈原》和《王陽明》等10部舞臺詠誦藝術作品?!跋热伺c我們同行--感悟國學經(jīng)典大型交響詠誦會”,是從已推出的這10部作品中精選出4篇經(jīng)典原文、7篇解讀經(jīng)典的散文和9首感悟經(jīng)典的歌曲,經(jīng)過精心編排而成的,集中展現(xiàn)了中華經(jīng)典的精髓神韻。
          據(jù)詠誦會主辦方介紹,對“中華經(jīng)典系列詠誦”活動進行一次“巡禮式”的全面演繹,就是為了緬懷和祭奠先人先賢,感悟古圣先賢們博大精深的思想,感受他們洞悉宇宙萬象的智慧,體味他們深刻入微的人文關懷,進而激勵國人重視經(jīng)典,閱讀經(jīng)典。
    (摘自中國新聞網(wǎng),有刪改)材料二:
    經(jīng)典因性質(zhì)相異而不同
          對于經(jīng)典,可以分為兩類:以社會認知、觀點闡發(fā)為基礎的“社會經(jīng)典”類,比如《國富論》;另外是以文學才情、藝術靈感為主的“文學經(jīng)典”。我的觀點是文學經(jīng)典的“必讀性”一般會大于社會經(jīng)典。主要原因在于優(yōu)秀的文學往往可以獨立于時代如傳世的青花瓷自顧自美麗,而社會經(jīng)典在開拓了時代的同時往往也會依賴其時代,寫作背景的底色褪去也難免造成書頁的泛黃。
          比如斯密的《國富論》一書,對于工業(yè)化肇始時期的西方世界來說無疑是醍醐灌頂黃鐘大呂般的聲音,其書的的確確也對市場經(jīng)濟的建立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如今,經(jīng)濟學家們關心的早已不是斯密用盡半生心血所疾呼吶喊的理論,而是更加關注政府與市場分界線的具體劃定以及政府干預經(jīng)濟的方式和手段??梢院敛豢鋸埖卣f,現(xiàn)在絕大多數(shù)的大學經(jīng)濟學教授對經(jīng)濟的認知能力都超過了斯密。但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他文字的歷史價值不減,人格力量依舊,但是作為對社會的認知和闡釋,當初的洞見已經(jīng)被社會觀念水位的上漲淹沒,這部分的價值也就無形中被稀釋消解,對于現(xiàn)代的讀者而言,其增益也就遠不能與作者創(chuàng)作的時代相提并論了。如果一個人想學習經(jīng)濟學的基本知識,那么今人薩繆爾森的《經(jīng)濟學》一書一定比上述作品告訴他的更多也更符合社會的實際。當然,薩氏的這本著作雖然優(yōu)秀,但也并非“必讀”,我們還有眾多的其它選擇。
          與社會經(jīng)典受制于時代不同,文學經(jīng)典的魅力多見于情感和表述,受時代影響不大,甚至會隨時間的流逝歷久彌香。文學不同于社會學的另一個區(qū)別還在于后人不大容易站在前人的肩膀上進行再次開發(fā)和繼續(xù)建構,也不太具有可替代性。例如,我們?nèi)绻蛔x李白,就無法感受李白那種獨有的天縱才情,這種感受杜甫無法替代,徐志摩也不能,反過來,李白也無法替代杜甫和徐志摩。極端的例子里,極致的文學作品甚至還會對后世造成一種壓制。當初李白登黃鶴樓,正準備慷慨賦詩一首,抬頭望見崔顥的大作《黃鶴樓》,不禁心生退縮,一句“眼前好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便斷了詩興。所以文學類的經(jīng)典一旦登頂便成“絕唱”,就算后世有相同主題的作品超越,也僅僅是錦外添花,而不會造成原作價值的折損,我們閱讀的體驗也不會受到影響。
    材料三:
    儒學經(jīng)典的生命力來自于不斷的自我更新      在思想史領域,儒學“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的自我更新能力,表現(xiàn)最為突出。從原始儒學到兩漢經(jīng)學,到宋明理學,到陸王心學,改革、變革精神內(nèi)在于傳統(tǒng)文化之中,一部儒學史,便是一部儒學自我更新的歷史。
          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孔子,就是注重通變的典范??鬃訛橐笊毯笠?,但在文化選擇上,他卻說“周監(jiān)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鬃又员蛔馂槭ト瞬⑹艿饺寮抑粮咧磷鸬耐瞥?,重要原因之一,在于他被認為是能夠認識并把握歷史法則的人,是孟子所謂的“圣之時者”。
          儒家最強調(diào)變的經(jīng)典,是五經(jīng)之首的《周易》?!耙捉?jīng)”就是變經(jīng),是對變革規(guī)律的總結。這是一部專門闡述事物發(fā)展變化過程與法則的經(jīng)書。“易”之三義--簡易、變易、不易,都以承認和重視外部世界的不斷發(fā)展變化為前提。陰陽、剛柔、乾坤等,都是古代中國為描摹、探索宇宙、自然、社會等運行機制、變化規(guī)律所創(chuàng)立的概念。在其他儒學經(jīng)典中,都充滿著這種自我更新的意識,如《詩經(jīng)》歌頌“周雖舊邦,其命維新”,《禮記?樂記》借上古言變化:“五帝殊時,不相沿樂;三王異世,不相襲禮?!?br />      在不同的歷史時代,針對不同的歷史境遇,儒學以其強大的自我更新能力,一次又一次成功地回應了不同時代的挑戰(zhàn)。其中,特別是在佛教盛行而“儒門淡薄,收拾不住”之際,成功應對了佛教的挑戰(zhàn),后來,它又遭遇了基督教的挑戰(zhàn)。
          總之,以儒家為代表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一個變革的文化、富有彈性的文化,富有巨大張力的文化,或者說是一個開放的文化,不是一個保守的文化、僵化的文化、封閉的文化。
    (摘自《中華讀書報》)(1)下列對材料有關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錯誤的一項是
     

    A.“感悟國學經(jīng)典大型交響詠誦會”只是詮釋經(jīng)典的一種形式,我們要真正重視經(jīng)典,體悟經(jīng)典,還需要做很多工作,付出很多努力。
    B.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斯密的《國富論》的洞見已經(jīng)被社會觀念水位的上漲淹沒,書的價值也就無形中被稀釋消解,它也就不再被后人看重而成為經(jīng)典。
    C.材料二中列舉了斯密和李白等事例,既豐富了文章的內(nèi)容,也使作者的觀點更具說服力,更容易讓人理解。
    D.文學經(jīng)典有著自己獨特的情感和表述,一旦形成“絕唱”,就很難超越。
    (2)比較材料一和材料二,簡要說明兩則材料有什么不同之處。
    (3)材料三說:“一部儒學史,便是一部儒學自我更新的歷史?!边@體現(xiàn)在哪些方面?請結合材料進行分析。

    組卷:4引用:2難度:0.7

三、文學類文本閱讀(15分)

  • 3.莊子的翅膀 
    葉春雷
        ①人到中年,活著感覺越來越沉重。這種沉重就像一個人陷入沼澤,你拼命想掙脫泥水的圍困,想讓自己的身體變得輕盈,從而從泥沼的吸引中脫穎而出,但是你似乎越掙扎,陷得越深。
          ②感覺自己正陷入這種恐懼。我周圍的生活就像一個巨大的泥沼,我深陷其中,不能自拔。這時候我想到了莊子,想到了那個貧窮而中年喪妻的莊子。這只蝴蝶,或者大鵬。這是長翅膀的莊子,從人世的巨大泥沼中超脫出來從而變得輕盈無比的莊子。比起我生活的時代,莊子的周圍才真正稱得上是一個巨大的泥沼,一個恐怖的陷阱。莊子,包括和莊子一樣地位卑微的“士”以及比莊子地位更加卑微也更多數(shù)的“庶”,他們只是君主的獵物,被圍困在君主的苑囿里,君主什么時候高興了或者不高興了,就宰殺一只,純粹為了娛樂。那是一個毫無生命尊嚴的時代,那是一個人命低于草芥的時代。
          ③莊子也是一只獵物呀,被君主圍捕,但卻沖破君主的包圍圈,勝利大逃亡了。對于“士”,君主不是純粹用刀劍來對付,他們還用蜂蜜和甜酒,用玉帛和銅幣。他們要讓一部分獵物成為自己的寵物,供自己取樂,同時也會為自己充當爪牙,去獵殺更加低級的“庶”。
          ④莊子被誘惑。楚王派使者持千金來了。楚王要降服這一只桀驁不馴的獵物。溫柔的大網(wǎng)張開了,暗藏殺機。但莊子就是不入其彀中。莊子選擇了突圍。莊子沖天而起。莊子就是這樣被逼出了一雙翅膀。
          ⑤莊子從此不再是一只獵物。莊子完成了自己。因為有了翅膀,因為舍棄。莊子獲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自由是什么?自由是你一無所有之后,還能自信地對所有的人說:“我富甲天下。”我們有這種氣魄嗎?沒有。所以我們成不了莊子。
          ⑥莊子曾經(jīng)向監(jiān)河侯貸粟,因為莊子家貧。莊子從來不是迂腐的伯夷叔齊,莊子知道生命的可貴。但莊子從來不向君主搖尾乞憐,像那些君主豢養(yǎng)的哈巴狗。莊子是有翅膀的人。莊子的靈魂在天上,在與天地精神相往還的浩渺宇宙間。莊子是能夠吞吐宇宙的人,“摶扶搖直上者九萬里”,莊子寧愿在污泥中曳尾,因為曳尾污泥,那是在與大自然肌膚相親。
          ⑦莊子就這樣拔地而起。莊子在我們靈魂的仰望中翩翩起舞。莊子是雄渾的,莊子也是嫵媚的。莊子一會兒是大鵬,力拔山兮氣蓋世;一會兒是蝴蝶,流連戲蝶時時舞。莊子讓當時的社會吃驚,更讓后人吃驚。這個長著翅膀的怪物,滑過陰暗的宮廷,滑過君主的刀叢,竟然毫發(fā)無損。憑什么?憑他的一對翅膀。
          ⑧人到中年,我感到生命的沉重。因為我沒有莊子的翅膀。說到底我沒有莊子那樣徹底的思想。思想使人輕盈。金錢使人沉重。在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每個人都被捆縛在欲望的戰(zhàn)車上,每個人都在沖鋒陷陣,都在拼命拼殺。這是另一個尸橫遍野的戰(zhàn)場,沒有硝煙,但比起戰(zhàn)國的刀光劍影、血肉橫飛,絲毫也不遜色。我們沒有翅膀,我們只有欲望。
          ⑨沉重是自找的。
          ⑩莊子是戰(zhàn)國時最偉大的散文家。因為莊子的散文也有一雙翅膀。能夠飛翔的散文才是好散文,而能夠在飛翔中不被大風刮散架的散文才是散文中的珍品。莊子的散文在歷史的大風中飛翔了兩千多年,不僅沒有散架,沒有像羽毛一樣被刮得無影無蹤,反而在風沙的打磨中日益錚亮,這得益于莊子翅膀的輕盈,還有堅實。
    ?我飛不起來。因為我的沉重。這種沉重是污濁的,散發(fā)著生活的枯枝敗葉的腐朽氣息。我的生活中堆積著那么多腐朽的枯枝敗葉,但我一點也不舍得丟棄,反而視若珍寶,所以我注定無法輕盈。
    ?我想飛,卻怎么也飛不高。那是許多年前的一首老歌。一首老歌訴說著我們對飛翔的夢想,而一雙綁縛著沉重黃金的翅膀,是怎么也飛不起來的?。?br />?還是不要胡言亂語了。讓我們的心,老老實實地在股票與基金的浮沉中,飛翔一生吧。
    (選自《散文》2008年第3期)(1)下列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不正確的兩項是
     

    A.題目“莊子的翅膀”作者用借代的手法,使題目有吸引力,更加生動形象表現(xiàn)莊子思想的特點。
    B.作者第一段詳細描寫了自己的“沉重”感受,是為了與超脫的莊子“輕盈”的生活構成對比,突出下文“莊子的翅膀”對于現(xiàn)代人生活的重大意義。
    C.第二段中,作者寫莊子生活的時代:一是為了作對比,突出莊子生活的時代是一個毫無生命尊嚴、人命低于草芥的時代;二是為了在結構上為下文寫莊子的翅膀做鋪墊,以突出莊子的翅膀是被時代逼出來的。
    D.第三段中“獵物”是指在君王的統(tǒng)治之下,被君王任意宰殺,毫無生命尊嚴的“士”階層?!皩櫸铩笔侵冈诰踅y(tǒng)治之下,接受君主豢養(yǎng),供君王取樂同時充當其爪牙的“庶”平民階層。
    E.文章第十段寫到莊子的散文用意是:進一步說明莊子思想的偉大和歷史影響的深遠,與我被欲望所綁縛而無法自拔的沉重形成鮮明對比。
    (2)結合全文說說標題“莊子的翅膀”的含義是什么?作者對他有何評價?
    (3)第⑨段中作者為什么說“沉重是自找的”?請根據(jù)文意作簡要概括。
    (4)有人認為結尾段表現(xiàn)了作者消極的情緒。請結合主旨,談談你的看法。

    組卷:13引用:3難度:0.3

七、語言文字運用(20分)

  • 8.仿照下面示例,再以“儒家、道家”,為話題,另寫一句話,要求語意連貫,句式與示例大體一致。
          儒家教會人們把握人生的勇氣,道家教會人們笑對命運的智慧:我們需要勇氣,我們也需要智慧。

    組卷:9引用:6難度:0.9

八、寫作(60分)

  • 9.根據(jù)以下材料,選取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體不限,詩歌除外。
    《經(jīng)典詠流傳》在央視熱播,它傳承和傳播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遞向上向善的主流價值,讓經(jīng)典的力量深入人心。經(jīng)典是人類共同的記憶,它凝聚了一個民族、一個時代的精神精華,具有一種無限的力量。品味經(jīng)典,無論是文學經(jīng)典,還是藝術經(jīng)典,都能讓人們感受到那穿越時空的力量。

    組卷:8引用:2難度:0.7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yōu)網(wǎng)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xié)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wǎng)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wǎng)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wǎng)聯(lián)系并提供證據(jù),本網(wǎng)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