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2021-2022學年云南省昆明三中高二(下)期中語文試卷

發(fā)布:2024/10/31 11:30:2

一、現(xiàn)代文閱讀(36分)(一)論述類文本閱讀(本題共1小題,9分)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屈原的《離騷》與蘇軾的詞,都展現(xiàn)出了鮮明的“自我形象”,這種“自我形象”的塑造無疑帶有生活的真實印記,但更多融入了詩人的人生理想與追求,是其人格精神與藝術精神的外化。兩人作品中的“自我形象”有諸多相通共鳴之處,但由于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性格品性的陶塑,二者又存在諸多差異。
          屈原作為楚國貴族,一心想振興楚國,無奈的是,懷王并非知人善任之君,后來聽信一些奸佞之臣的讒言,棄屈原而不用。到了頃襄王,則干脆把屈原放逐到江南。屈原具有強烈的自我意識,因此,政治上的失意對他來說,就不僅僅是地位與名利的喪失,而是整個人生理想、人生信念的崩塌,這給他帶來了巨大的心靈創(chuàng)傷,這種創(chuàng)傷彌漫在《離騷》整個作品中。
          蘇軾因詩獲罪,被貶黃州之后便不在詩歌中放縱自我,這在他與朋友的往來書信中多有提及。而在當時多“綺羅香澤之態(tài)”與“閨門淫媟之語”的小詞,恰好成了他寄寓情感、抒發(fā)自我的不二選擇。蘇詞中也常常彌漫著失意的傷感、無助的寂寥,比如《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睂τ谶@首詞的主旨,眾人說法不一,但總體來看,詩中應有政治寄托,只是這種孤寂之情表達得更為含蓄蘊藉、空靈飛動。蘇詞中對時光流逝、人生無常也頗多感慨,但又希望在更深的根基處化解一切對立與沖突,將一切愁苦化作淡淡的輕煙隨風而逝,從而達到一種物我兩忘的澄明之境,而不似屈原那樣苦苦掙扎和自我煎熬。
    《離騷》中的“自我形象”除了悲苦失意,更突出的是怨憤、不屈,乃至迷狂。劉小楓在《拯救與逍遙》中說:“屈原的偉大恰恰就在于他始終以社會的命運和歷史的命運為自己的命運,就在他的價值自居的人格精神?!彼^價值自居就是把某種超越個體的更高的價值追求內(nèi)化為自身的感性生命,把無限寓于有限,在這種價值擔當中,個體完成了對自身的超越。所以屈原對楚王和奸臣充滿了怨憤的情緒,這種怨憤不是個人政治失意的發(fā)泄,而是對人生價值的堅守,詩人與巫卜溝通,與神靈對話,幾乎陷入了迷狂之境。
          蘇軾滿懷治世理想,入仕后卻屢遭小人排擠,多次被貶。他詞作中的“自我形象”也時時流露出隱隱的怨憤之氣。但與屈原不同的是,蘇軾沒有選擇劍拔弩張式的抗爭,而是于當下的生活中尋求生命本真的意義,個人的寵辱、政治的得失全都在煙霞霧靄、清風明月的審美境界中化解于無形。蘇詞中的“自我形象”更多的其實是灑脫曠達,是面對風雨來襲的坦然淡定,如《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詞人借冒雨徐行,表現(xiàn)了雖處逆境屢遭挫折而不畏懼不頹喪的曠達胸懷。有此胸懷,自然“覺從前皆非今是”“我今忘我兼忘世”,在物我兩忘中達到更高的境界。
          作為豪放詞的開拓者,蘇詞中的“自我形象”自然也有一些雄豪的氣息在,“且趁閑身未老,盡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渾教是醉,三萬六千場?!币粋€“渾”字將悲憤之情化為磊落之氣。蘇軾之狂,更多的是一種意氣風發(fā)。這種狂放不是糾結焦慮不知出路所在的迷狂,而是超越個人境遇的偃蹇困頓,跳出生活之外反觀生活的淡定灑脫,這也正是宋王朝知識分子所熱衷追求的古仁人之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摘編自李菲、韓偉《<離騷>與蘇軾詞中“自我形象”的比較》)(1)下列關于原文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屈原的《離騷》與蘇軾詞中塑造的“自我形象”并非源自真實的生活,而是他們各自人生理想與美好追求的化身。
    B.與屈原相比,蘇軾的詞也常常彌漫著傷感與寂寥,但卻能擺脫一切煩擾羈絆,從而進入一種物我兩忘的澄明之境。
    C.屈原之迷狂源自以“價值自居”,完成了對自我的超越;蘇軾之狂放則是一種意氣風發(fā),一種跳出生活外的淡定灑脫。
    D.蘇軾與屈原所處時代的文化背景不同,宋人所推崇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生活態(tài)度直接影響了蘇軾的性格。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采用先總后分的論證結構,主體部分又分別從兩個方面比較二者塑造的“自我形象”的同與異。
    B.文章善用舉例論證,如舉蘇軾《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一詞說明蘇軾抒寫孤寂之情含蓄靈動。
    C.文章引用劉小楓《拯救與逍遙》中的話,意在說明屈原的偉大之處就在于他的價值自居的人格精神。
    D.《離騷》中的“自我形象”與蘇詞中“自我形象”同中有異,怨憤之中,前者不屈、迷狂,后者灑脫、曠達。
    (3)根據(jù)原文內(nèi)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屈原強烈的“自我意識”導致其心靈上遭受了巨大的創(chuàng)傷,而這種巨大的心靈創(chuàng)傷也彌漫在《離騷》的整個作品之中。
    B.屈原把社會的命運和歷史的命運當作自己的命運,蘇軾將政治得失化解于無形,兩相比較作者并未厚此薄彼。
    C.蘇軾因詩獲罪,被貶黃州后便多以小詞寄寓情感、抒發(fā)自我,這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蘇詞的內(nèi)容,拓展了意境。
    D.面對相似的人生際遇,屈原大膽的批判、嚴厲的斥責,怨憤不屈;蘇軾雖然沒有放棄抗爭,但卻能夠胸懷曠達。

    組卷:8引用:9難度:0.6

(二)實用類文本閱讀(本題共1小題,12分)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每當遠征月球的宇航員重返地球時,都會戴上大口罩,舉起雙手,什么也不觸碰地走入無菌箱。無菌箱被高高吊起,懸渡到休斯敦的另一個密封室里,等待四十天檢疫隔離期滿。在此期間,人們不安地看著被接種了疫苗的動物和培養(yǎng)的組織,害怕真的出現(xiàn)什么兇兆。直到這長長的滅菌隔離儀式完成之后,宇航員才能重見天日。
          假如月球上有生命,我們首先要怕它,必須提防著它,免得沾染上什么?;蛟S是一個細菌、一條核酸鏈、一個酶分子,或者是一個狡黠的無名小東西。不管是什么,人類單憑想象認為陌生的異類絕非善類,一定要把它關起來甚至殺死。
          真是奇事一樁,我們竟能全盤接受這種做法,好像這是遵從了某條自然法則一般。但有一些碎片化的證據(jù)說明我們錯了。事實上,已知的大多數(shù)生物之間基本上是合作關系,是不同程度的共生關系。共生是指兩種不同生物之間所形成的緊密互利關系。在共生關系中,一方為另一方提供有利于生存的幫助,同時也獲得對方的幫助。這種關系對生物的生存發(fā)揮著重要作用。一種生物若要使另一種生物染病,那需要長時間親近、長期和密切的共居才能辦到。假如月球上有生命,它就會為我們接納它加入“球籍”而孤獨地等待。
          據(jù)估計,我們真正熟知的微生物,很可能只占地球上微生物的一小部分,因為它們中的大多數(shù)不能單獨培養(yǎng)。它們在相互依賴的、密集的群體中共同生活,彼此供給營養(yǎng)、維持對方的生存環(huán)境,通過一個復雜的化學信號系統(tǒng)調控不同種間數(shù)量的平衡?,F(xiàn)有的技術還不允許我們把微生物一個個地分離出來,單獨培養(yǎng),正如我們不能把單只蜜蜂從蜂巢取下,而使它不致像脫皮的細胞般干死一樣。
          細菌為研究不同生命形式在不同層面的相互作用提供了相當好的模型。它們靠合作、適應、交流和以物易物生活。那些生活在昆蟲組織內(nèi)的細菌,比如跟蟑螂和白蟻的含菌細胞結合在一起的那些菌類,看上去好像是寄主身上的特殊器官。至今,我們還不清楚它們?yōu)槟切├ハx做了什么,但已經(jīng)知道,如果沒有它們,這些昆蟲是活不長的。
          今天,共生關系還影響著大多數(shù)海洋生物。比如??街诩木有匪木拥穆輾ど?,通過寄居蟹的運動而擴大其取食范圍,反過來,寄居蟹可以利用??拇碳毎麃矸烙鶖澈?。
          然而,在調節(jié)動物關系的過程中,生物界有時會有一些貌似即興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但即便是在必須爭個輸贏的情況下,也未必是一場戰(zhàn)斗。西奧多用一系列實驗證明,將兩個同種的海扇放在一起密切接觸時,其中較小的一個總是先解體。這種自我毀滅,是由裂解機制調控的一種自我解體行為,完全由較小者控制。它沒有被逼退戰(zhàn)場,沒有一敗涂地,也沒有彈盡糧絕,它只是自愿退場。知道生物界還有這樣的事,雖然未必會感到舒服,但尚算是情理之中的意料之外。
          在進行組織培養(yǎng)時,將遺傳學上毫無聯(lián)系的細胞放在一起,無視種的不同,融合成一些雜種細胞,這乃是一種自然趨勢。炎癥和免疫機制的強大設計,一定是為了把我們這些生物彼此分開。如果沒有這些復雜的機制,我們或許已進化為某種在地球上四處流動的合胞體,那么,大地上連一朵花都不會生發(fā)出來了。
    (摘編自劉易斯?托馬斯《細胞生命的禮贊:一個生物學觀察者的手記》,有刪改)(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宇航員回到地球后需隔離滅菌,是害怕宇航員帶回的細菌危害地球,但作者認為宇航員帶回的細菌并沒有想象的那樣可怕。
    B.所有生物之間都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一種生物的存在需要依賴其他生物,以此構成所有生物間的合作關系或共生關系。
    C.一些生活在昆蟲體內(nèi)的細菌對寄主的作用很大,雖然目前還不知道這些細菌的具體作用,但離開這些細菌昆蟲壽命會變短。
    D.炎癥和免疫機制是把生物們分開的有效機制,如果沒有炎癥和免疫機制,那么地球上的生物們可能會進化為流動的合胞體。
    (2)下列對材料相關內(nèi)容的分析和評價,正確的一項是
     

    A.“狡黠的無名小東西”等表述增強了文本的趣味性,同時也表現(xiàn)出了作者對可能從外星球來到地球的細菌等的蔑視態(tài)度。
    B.宇航員帶回地球的月球生命想要使人類染病,需要長時間親近、長期密切共居才能成功,這些生命正在為被接納加入“球籍”等待著。
    C.我們不能把單只蜜蜂從蜂巢取下而使它不致像脫皮的細胞那樣干死,因為在目前的技術條件下,我們還不能單獨培養(yǎng)微生物。
    D.當兩個同種的海扇密切接觸時,較小的海扇通過裂解機制調控進行自我解體這一行為,不是自然界生物之間共生關系的體現(xiàn)。
    (3)文中畫橫線句子中所說的“重要作用”具體有哪些?請根據(jù)材料簡要說明。

    組卷:16引用:8難度:0.5

(三)文學類文本閱讀(本題共1小題,15分)

  • 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汾河的圓月
    蕭紅
          黃葉滿地落著。
          小玉的祖母雖然是瞎子,她也確確實實承認道已經(jīng)好久就是秋天了。因為手杖的尖端觸到那地上的黃葉時,就起著她的手杖在初冬的早晨踏破了地面上的結著薄薄的冰片暴裂的聲音似的。
    “你爹今天還不回來嗎?”祖母的全白的頭發(fā),就和白銀絲似的在月亮下邊走起路來,微微地顫抖著。
    “你爹今天還不回來嗎?”她的手杖格格地打著地面,落葉或瓦礫或沙上都在她的手杖下發(fā)著響或冒著煙。
    “你爹,你爹,還不回來嗎?”她沿著小巷子向左邊走。鄰家沒有不說她是瘋子的,所以她一走到誰家的門前,就聽到紙窗里邊咯咯的笑聲,或是問她:“你兒子去練兵去了嗎?”
          她說:“是去啦,不是嗎!就為著那盧溝橋……后來人家又都說不是,說是為著‘三一八’什么還是‘八一三’……”
    “你兒子練兵打誰呢?”
          假若再接著問她,她就這樣說:“打誰……”
    “你沒見過?”
    “那還用看,有眼睛的要看,沒有眼睛也必得用耳聽,看不見,還沒聽人說過……”
    “你聽誰說的?”
    “聽誰說的!你們這睜著眼睛的人,比我這瞎子還瞎……人家都說,瞎子有耳朵就行……我看你們耳眼皆全的……耳眼皆全……皆全……”
          汾河邊上的人對于這瘋子起初感到趣味,慢慢地厭倦下來,接著就對她非常冷淡。也許偶爾對她又感到趣味,但那是不常有的。今天這白頭發(fā)的瘋子就空索索地一邊嘴在咕魯咕魯?shù)叵笫囚~在池塘里吐著沫似的,一邊向著汾河邊走。
          小玉的父親是在軍中病死的,這消息傳到小玉家是在他父親離開家還不到一個月的時候。祖母從那個時候,就在夜里開始摸索,嘴里就開始不斷的什么時候想起來,就什么時候說著她的兒子是去練兵練死了。
    可是從小玉的母親出嫁的那一天起,她就再不說她的兒子是死了。她忽然說她的兒子是活著,并且說他就快回來了。
    “你爹還不回來嗎?你媽眼看著就把你們都丟下啦!”
          夜里小玉家就開著門過的夜,祖父那和馬鈴薯一樣的臉孔,好象是浮腫了,夾起來的地方突得更高了。
    “你爹還不回來嗎?”祖母那夜依著門扇站著,她的手杖就在蟋蟀叫的地方打下去。祖父提著水桶,到馬棚里去了一次再去一次。那呼呼地,喘氣的聲音,就和馬棚里邊的馬差不多了。他說:
    “這還像個家嗎?你半夜三更的還不睡覺!”
          祖母聽了他這話,帶著手杖就跑到汾河邊上去,那夜她就睡在汾河邊上了。
          小玉從媽媽走后,那胖胖的有點發(fā)黑的臉孔,常常出現(xiàn)在那七八家取水的井口邊。尤其是在黃昏的時候,他跟著祖父飲馬的水桶一塊來了。馬在喝水時,水桶里邊發(fā)著響,并且那馬還響著鼻子。而小玉只是靜靜地站著,看著……有的時候他竟站到黃昏以后。假若有人問他。
    “小玉怎么還不回去睡覺呢?”
          那孩子就用黑黑的小手搔一搔遮在額前的那片頭發(fā),而后反過來手掌向外,把手背壓在臉上,或者壓在眼睛上:
    “媽沒有啦!”他說。
          直到黃葉滿地飛著的秋天,小玉仍是常常站在井邊;祖母仍是常常嘴里叨叨著,摸索著走向汾河。
          汾河永久是那么寂寞,潺潺地流著,中間隔著一片沙灘,橫在高高城墻下。在圓月的夜里,城墻背后襯著深藍色的天空。經(jīng)過河上用柴草架起的浮橋,在沙灘上印著日里經(jīng)行過的戰(zhàn)士們的腳印。天空在遼遠的,高的,不可及的深遠的圓月的背后,在城墻的上方懸著。
          小玉的祖母坐在河邊上,曲著她的兩膝,好像又要說到她的兒子。這時她聽到一些狗叫,一些掌聲。她不知道什么是掌聲,她想總是一片震耳的蛙鳴。
          一個救亡的小團體的話劇在村中開演了。
          然而,汾河的邊上仍坐著小玉的祖母,圓月把她畫著深黑色的影子落在地上。
    (選自1938年漢口《大公報》副刊《戰(zhàn)線》,有刪改)(1)下列對小說相關內(nèi)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祖母的“手杖”、祖父的“水桶”,分別融入了二人特定的情感和性格,而且作為日常生活用品,增添了小說的生活氣息。
    B.“趣味”“厭倦”“冷淡”等勾勒了汾河邊上的人的群像特征,反映出戰(zhàn)爭使人們的精神世界變得空虛、麻木、迷茫。
    C.小玉對面鄰居的詢問,“把手背壓在臉上,或者壓在眼睛上”,這一情節(jié)令人動容,作者以細膩的筆觸,通過孩子的舉動,展示人物內(nèi)心的悲苦。
    D.小說善于用人物語言表現(xiàn)人物心理,如祖母重復斷裂的語言,表現(xiàn)出祖母喪子深受打擊而不愿相信事實的心理。
    (2)分析文中畫線部分的作用。
    (3)小說是如何運用“以小見大”的手法來表現(xiàn)主題的?請簡要分析。

    組卷:6引用:1難度:0.7

(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1小題,11分)

  • 8.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聽君一席話,如聽一席話?!薄把┍赖臅r候,沒有一片雪花是不崩的?!薄斑@個西紅柿有一股番茄味?!薄叭诵?,必有三人”……近期,“廢話文學”悄然流行于社交網(wǎng)絡,引起年輕人的極大興趣。
          說起“廢話”,它和文學沾邊,①          。比如魯迅在《秋夜》里寫的那句“在我的后園,可以看見墻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就是著名的“廢話”。朱自清甚至專門寫過一篇《論廢話》,其中便提到:“所有的話到頭兒來全是廢話?!庇纱丝梢?,廢話源遠流長,并非今日之網(wǎng)絡才獨有的現(xiàn)象。②          ,或許也和當下較為普遍的社交焦慮不無關系。很多人活躍于網(wǎng)絡,面對看不見的陌生人侃侃而談、毫無戒備,但是在面對面的現(xiàn)實交流中,卻小心翼翼、吭吭哧哧起來,甚至還有了“社交恐懼癥”一說。這樣看來,有的人在現(xiàn)實中畏懼表達,到了網(wǎng)絡便會有一種找補心態(tài),想怎么說就怎么說,哪怕是廢話連篇。
          廢話或許是無用的,但可有趣。金圣嘆說:“不為無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林語堂也曾表示過:得有點廢話,我們的生活才有意思。因此,③          ,就是在包容一種寬松的說話空間、輕松的交流心態(tài),以及由此帶來的松弛、融洽的人際關系。一句話:廢話也是話,不必廢除它。
    (1)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shù)恼Z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nèi)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個字。
    (2)文中畫線部分可改為“在我的后園可以看見兩株棗樹”從語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你認為哪句話表達效果更好,為什么?

    組卷:3引用:4難度:0.7

四、寫作(60分)

  • 9.閱讀下列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這是一個崇尚英雄的時代,戍守邊防的戰(zhàn)士,火災現(xiàn)場逆行的消防員,隱姓埋名數(shù)十年、將自己的一生奉獻給祖國核潛艇事業(yè)的彭士祿,歷經(jīng)失敗、砥礪拼搏終至亞洲巔峰的“中國女足”……我們感動于他們心中無我的境界。
          這也是一個崇尚自由的時代,我們喜歡街舞的自由與釋放,我們喜歡生活的隨性之樂,我們不斷地制造著“小確幸”與“儀式感”……我們越來越心中有我,想要凸顯自我的個性與價值。
          請結合材料,以“心中無我與心中有我”為主題,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組卷:1引用:2難度:0.6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yōu)網(wǎng)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xié)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wǎng)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wǎng)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wǎng)聯(lián)系并提供證據(jù),本網(wǎng)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