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2021-2022學年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qū)李兆基中學高二(下)期中語文試卷

發(fā)布:2025/1/7 16:0:3

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I(本題共1小題,19分)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材料一:
          各種藝術都同時是一種學問,都有無數年代所積成的技巧。學一門藝術,就要學該門藝術所特有的學問和技巧。這種學習就是利用過去經驗,就是吸收已有文化,也就是模仿的一端。
          古今大藝術家在少年時所做的功夫大半都偏在模仿。米開朗琪羅費過半生的功夫研究希臘羅馬的雕刻,莎士比亞也費過半生的功夫模仿和改作前人的刷本,這是最顯著的事例。中國詩人中最不像用過功夫的莫過于李太白,但是他集中摹擬古人的作品極多,只略看看他的詩題就可以見出。社工部說過:“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陰鏗。”他自己也說過:“解道長江靜如練,令人長憶謝玄暉。”他對于過去詩人的關系可以想見了。
          藝術家從模仿入手,正如小兒學語言,打同球者學姿勢,跳舞者學步法一樣,并沒有什么玄妙,也并沒有什么荒店。不過這步功夫只是創(chuàng)造的始基。沒有做到這步功夫和做到這步功夫就止步,都不足以言創(chuàng)造。
          像格律一樣,模仿也有流弊,但是這也不是模仿本身的罪過。從前學者有人提倡模仿,也有人唾寫模仿,往往都各有各的道理,其實并不沖突。顧亭林的《日知錄》里有一條說:“詩文之所以代變,有不得不然者。一代之文,沿襲已久,不客人人皆道此語。今且千數百年矣,而猶取古人之陳言一一而模仿之,以是為詩可乎?故不似則失其所以為詩,似則失其所以為我?!边@是一段極有意味的話。但是他的結論是突如其來的,“不似則失其所以為詩”一句和上文所舉的理由恰相反,他一方面見到模仿古人不足以為詩,一方面又見到不似古人則失其所以為詩。這不是一個矛盾么?這其實并不是矛盾。詩和其他藝術一樣,須從模仿入手,所以不能不似古人,不似則失其所以為詩;但是它須歸于創(chuàng)造,所以又不能全似古人,全似古人則失其所以為我。創(chuàng)造不能無模仿,但是只有模仿也不能算是創(chuàng)造。
          凡是藝術家都須有一半是詩人,一半是匠人,他要有詩人的妙語,要有匠人的手腕,只有匠人的手腕而沒有詩人的妙語,國不能有創(chuàng)作;只有詩人的妙悟而沒有匠人的手腕,即劍作亦難盡善盡美。妙悟來自性靈,手腕則可得于模仿。匠人雖比詩人身份低,但亦絕不可少。青年作家往往忽略這一點。
    (節(jié)選自朱光潛《談美》,有刪改)材料二:
          亞里士多德認為,文藝起源于人的模仿天性和天賦的美感能力。模仿出自人的天性,人們既從模仿中獲得知識,又從模仿的作品中獲得快感。因此,文藝作為模仿,總體上是一種理性的創(chuàng)造行為,其中也包含著感性的愉悅。
          文藝模仿的對象是現實人生。在《詩學》中亞里士多德明確指出,文藝的模仿對象是“在行動中的人”。在談到悲劇時他又指出,悲劇的模仿對象是人的行動、遭遇、性格和思想??梢姡瑏喞锸慷嗟率前讶说纳畲_立為文藝的模仿對象。
          模仿的文藝能夠揭示出現實生活的普遍本質和必然規(guī)律。亞里士多德把詩與歷史作了比較,認為“寫詩這種活動比寫歷史更富于哲學意味”。也就是說,與歷史相比,詩對生活的描述更具有普遍性與必然性。之所以如此,在于歷史敘述的是已經發(fā)生的個別事情,而詩則描述可能發(fā)生的事情,“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發(fā)生的事”??梢?,在亞里士多德看來,詩的可貴之處不在于它對生活中的事件做出如實的模仿,而在于它描寫的事情符合事物的內在規(guī)律和發(fā)展趨勢。一方面,歷史學家記述的事情是真實發(fā)生過的,但可能是偶然的、個別的,未必具有普遍必然性;而詩人所描述的事情,則是某一種人,可能或必然要做出的事情。另一方面,在歷史學家的記述中,兩件前后發(fā)生的事情之間可能只有時間上的承續(xù)關系。但在詩人的描寫中,前后相繼發(fā)生的事情之間存在著因果必然關系。因此,詩人所描寫的事件,雖然也是特定人物的特定行動,也具有個別性,但其中卻能見出普遍必然性。
          為了達到更高的藝術真實,文藝需要虛構,需要對現實生活進行提煉加工。亞里士多德認為,詩的模仿對象主要有三種:過去有的或現在有的事、傳說中的或人們相信的事、應當有的事。其中,他更加推崇第三種模仿對象。可見,為了達到更高的藝術真實,詩人不必受現實真實性的局限,他可以虛構一些現實生活中并不存在的事物,只要他虛構的合情合理,能夠體現出事物的普遍必然性。亞里士多德的這些主張表明,文藝創(chuàng)作不應照搬現實,而要對現實生活進行藝術地提煉和加工。
          總之,亞里士多德既強調現實生活是文藝的最終源泉,又認為文藝應當對現實生活進行虛構和加工,以達到更高的藝術真實,因而對文藝和生活的關系作出了科學的闡釋。
    (馬工程(亞里士多德的藝術模仿論))(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朱光潛認為藝術家進行創(chuàng)作都需要經歷模仿和創(chuàng)造兩個階段,這是通往藝術殿堂的必由之路。
    B.亞里士多德認為,為達到更高的藝術真實,創(chuàng)作詩歌可虛構一些現實生活中不存在的事物。
    C.藝術家要有詩人的妙悟和匠人的手腕,前者強調對藝術的領悟能力,后者強調手腕使用技巧。
    D.藝術模仿既可指模仿別人的藝術作品,學習該門藝術的學問和技巧;又可指模仿現實人生。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古今藝術家的成長經歷告訴我們,一個人在少年時代應致力于模仿,成年后再著眼于創(chuàng)造。
    B.藝術創(chuàng)作者,如果能從模仿入手,又具有創(chuàng)造意識,就一定能創(chuàng)作出盡善盡美的藝術作品。
    C.能不能揭示出現實生活的普遍本質和必然規(guī)律,是區(qū)分文藝作品和非文藝作品的根本標準。
    D.歷史敘述已發(fā)生的事情,貴在體現生活真實;詩歌描述可能發(fā)生的事情,貴在體現藝術真實。
    (3)結合材料內容,下列選項中最能支撐材料二核心觀點的一項是
     

    A.沒有人能通過模仿別人而成名。(塞繆爾?約翰遜)
    B.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元好問)
    C.藝術源于生活,卻又高于生活。(車爾尼雪夫斯基)
    D.美術一旦脫離了真實,即使不滅亡,也會變得荒誕。(托卡萊爾)
    (4)簡要分析材料一的論證結構。
    (5)齊白石先生有句名言:“作畫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太似為媚俗,不似為欺世?!闭埥Y合材料二,談談你對“作畫妙在似與不似之間”這句話的理解。

    組卷:7難度:0.1

(二)現代文閱讀II(本題共1小題,共16分)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白洋淀邊的一次小斗爭
    孫犁
          有一天,我送一封信到同口鎮(zhèn)去。把信揣在懷里,脫了鞋,卷起褲腿,在那漫天漫地的蘆葦里穿過。蘆葦正好一人多高,還沒有秀穗,我用兩手撥開一條小道,腳下的水也有半尺深。
          走了半天,才到了淀邊,撥開蘆葦向水淀里一望,太陽照在水面上,白茫茫一片,一個船影兒也沒有。我吹起暗號,吹過之后,西邊蘆葦里就嘩啦啦響著,鉆出一只游擊小艇來,撐船的還是那個愛說愛笑的老頭兒。他一見是我,忙把船靠攏了岸。我跳上去,他說:“今天早啊?!?br />      我說:“道遠。”
          他使竹篙用力一頂,小艇箭出弦一般,竄到淀里。四周沒有一只船,只有我們這只小艇,像大海上飄著一片竹葉,目標很小。就又拉起閑話來。
          老頭兒愛交朋友,干抗日的活兒很有癮,充滿勝利情緒,他好打比方,證明我們一定勝利,他常說:“別看那些大事,就只是看這些小事,前幾年是怎樣,這二年又是怎么樣啊!”
          過去,他是放魚鷹捉魚的,他只養(yǎng)了兩只鷹,和他那個干瘦得像柴禾棍一樣的兒子,每天從早到晚在淀里捉魚。剛一聽這個職業(yè),好像很有趣味,叫他一說卻是很苦的事。那風吹雨灑不用說了,每天從早到晚在那船上號叫,敲打魚鷹下船就是一種苦事。而且父子兩個是全憑那兩只鷹來養(yǎng)活的,那是心愛的東西,可是為了多打魚多賣錢,就得用一種東西緊緊地卡住魚鷹的嗓子,使它吞不下它費勁捉到的魚去,這更是使人心酸可又沒有辦法的事。老頭兒是最心疼那兩只鷹的,他說,別人就是拿二十只也換不了去;他又說:“那一對鷹才合作哩,只要一個在水里一露頭,叫一聲,在船上的一個,立刻就跳進水里,幫它一手,兩個抬出一條大魚來?!?br />      老頭兒說,這兩只鷹,每年要給他拾上一千斤魚。鬼子第一次進攻水淀,在淀里搶走了他那兩只魚鷹,帶到端村,放在火堆上燒吃了。于是,兒子去參加了水上游擊隊,老頭兒把小艇修理好,做交通員。
          老頭兒樂觀,好說話,可是總好扯到他那兩只鷹上,這在老年人,也難怪他。這一天,又扯到這上面,他說:“要是這二年就好了,要在這個時候,我那兩只水鷹一定鉆到水里逃走了,不會叫他們捉活的去。”
          可是這一回,他一扯就又扯到雞上去,他說:“你知道前幾年,鬼子進村,常常在半夜里,人也不知道起床,雞也不知道撒窠,叫鬼子捉了去殺了吃了。這二年就不同了,人不在家里睡覺,雞也不在窠里宿。有一天,在我們鎮(zhèn)上,鬼子一清早就進村了,一個人也不見,一只雞也不見,鬼子和偽軍們在街上,東走走西走走,一點食也找不到。后來有一個鬼子在一株槐樹上發(fā)現一只大紅公雞,他高興極了,就舉槍瞄準。公雞見他一舉槍,就哇一聲飛起來,跳墻過院,一直飛到村外。那鬼子不死心,一直跟著追,一直追到葦垛場里,那只雞就鉆進了一個大葦垛里?!?br />      沒到過水淀的人,不知道那葦垛有多么大,有多么高。一到秋后霜降,幾百頃的蘆葦收割了,捆成捆,用船運到碼頭旁邊的大場上,垛起來,就像有多少高大的樓房一樣,白茫茫一片。
          老頭兒說:“那公雞一跳進葦垛里,那鬼子也跟上去,攀登上去。他忽然跳下來,大聲叫著,笑著,往村里跑。一時他的伙伴們從街上跑過來,問他什么事,他叫著,笑著,說他追雞,追到一個葦垛里,上去一看,里面藏著一個女的,長得很美麗,衣服是紅色的。——這樣鬼子們就高興了,他們想這個好欺侮,一下就到手了。五六個鬼子餓了半夜找不到個人,找不到東西吃,早就氣壞了,他們正要撒撒氣,現在又找到了這樣一個好欺侮的對象,他們向前躍進,又嚷又笑,跑到那個葦垛跟前。追雞的那個鬼子先爬了上去,剛爬到葦垛頂上,剛要直起身來喊叫,那姑娘一伸手就把他推下來。鬼子仰面朝天從三丈高的葦垛上摔下來,別的鬼子還以為他失了腳,上前去救護他。這個時候,那姑娘從葦垛里鉆出來,咬緊牙向下面投了一個頭號手榴彈,火光起處炸死了三個鬼子。人們看見那姑娘直直地立在葦垛上,她才十六七歲,穿一件褪色的紅布褂,長頭發(fā)上掛著很多蘆花?!?br />      我問:“那個追雞的鬼子炸死了沒有?”
          老頭兒說:“手榴彈就摔在他的頭頂上,他還不死?剩下來沒有死的兩三個鬼子爬起來就往回跑。街上的鬼子全來了,他們沖著葦垛架起了機關槍,掃射,掃射,葦垛著了火,一個連一個,漫天的濃煙,漫天的大火,燒起來了?;饛脑绯恳恢睙教旌?,照得遠近十幾里地方都像白天一般?!?br />      從水面上遠遠望過去,同口鎮(zhèn)的碼頭就在前面,廣場上已經看不見一堆葦垛,風在那里吹起來,卷著柴灰,凄涼得很。我想,這樣大火,那姑娘一定犧牲了。
          老頭兒又扯到那只雞上,他說:“你看怪不怪,那樣大火,那只大公雞一看勢頭不好,它從葦子里鉆出來,三飛兩飛就飛到遠處的葦地里去了。”
          我追問:“那么那個姑娘呢,她死了嗎?”
          老人說:“她更沒事。她們有三個女人躲在葦垛里,三個鬼子往回跑的時候,她們就從上面跳下來,穿過葦垛向淀里去了。到同口,你愿意認識認識她,我可以給你介紹,她會說得更仔細,我老了,舌頭不靈了?!?br />      最后老頭說:“同志,咱這里的人不能叫人欺侮,尤其是女人家,那是情愿死了也不讓人的。可是以前沒有經驗,前幾年有多少年輕女人忍著痛投井上吊?這二年就不同了??!要不我說,假如是在這二年,我那兩只水鷹也不會叫兔崽子們捉了活的去!”
    1945年
    (選自《孫犁集》花城出版社)
    (1)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老頭總是說起他的魚鷹,是自己“心愛的東西”,魚鷹是小說的線索。
    B.老頭反復在說“這二年”,主要是因為“這二年”他做了交通員,干了很多抗日的工作。
    C.雖是一次“小斗爭”,卻也驚心動魄,從下文“你愿意認識認識她,我可以給你介紹”看出,葦垛里紅衣少女等確有其人。
    D.小說在情節(jié)設置上看似隨意,其實頗具匠心,以大紅公雞開始引出紅衣少女,而后用手榴彈消滅了鬼子,緊扣了“白洋淀邊的一次小斗爭”。
    (2)下列對小說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葦垛“垛起來,就像有多少高大的樓房一樣,白茫茫一片”,寫葦垛著了火,“照得遠近十幾里地方都像白天一般”,讀來令人如臨其境。
    B.“他們沖著葦垛架起了機關槍,掃射,掃射,葦垛著了火,一個連一個,漫天的濃煙,漫天的大火,燒起來了”,使用反復、夸張手法和短句,是為了凸顯斗爭形式依然嚴峻。
    C.為了刻畫“紅衣服姑娘”的形象,作者既用了白描,又用了細節(jié)描寫。
    D.文中多次對茂盛的蘆葦進行描寫,起到渲染氣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強抒情韻味的作用,也體現了孫犁小說的重要特點。
    (3)小說著力刻畫了一個老頭形象,他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請結合文本加以分析。
    (4)孫犁的這篇作品和《荷花淀》一樣,都不因循傳統(tǒng)套路,“以‘牧歌’方式處理戰(zhàn)爭題材”。請結合文本賞析該小說的詩情畫意。

    組卷:9引用:5難度:0.7

(二)語言文字運用II(本題共1小題,9分)

  • 7.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小城的小可能出乎你的意料,小得讓你難以發(fā)現①        。
          雖然處在大理和麗江之間,小城卻顯得有些木訥,(  )。在古城里隨處走走、閑談之余,愛好書法和繪畫的人會很輕易的覓著喜愛的字與畫,或許字跡寥寥卻能蒼勁有力,②        ,你會欽佩寫字之人的筆勢的流利,你也會贊嘆作畫之人的靈動。字、畫、門聯、牌坊、牌樓,無門不對聯、無壁不書畫、無樓不成歌,涉足在街巷的幽深里,除了嘆惘,恐怕再也找不到其他的言辭來修飾心中的思緒了吧!
          小城里的老房子都是用土墻圍成的,③        ,便成了條街巷,夜晚不知名的人兒嘴唇里吐出幾聲沙啞白曲調子,便打發(fā)了一個個安靜的夜晚。時間深處噠噠的馬蹄聲,慢慢的逝去在三月的春帷里,跫音漸次低沉,小城已老!
    (1)下列填入文中括號內的語句,銜接最恰當的一項是
     

    A.她的美你只有抽出好些天慢慢閱讀著才會嘆服、才會驚訝。
    B.對她的美,你抽出好些天慢慢閱讀著就會驚訝、就會嘆服。
    C.她的美只要你抽出好些天慢慢閱讀著就會嘆服、就會驚訝。
    D.她的美只有你抽出好些天慢慢閱讀著才會驚訝、才會嘆服。
    (2)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個字。

    組卷:0引用:3難度:0.6

四、寫作(60分)

  • 8.近來,“躺平”一詞躥紅社交網絡。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深感心累,只想躺平在地,不再雞血沸騰。如職場白領逃離大城市,轉身回到三四線的家鄉(xiāng),從此過著與世無爭的日子:日常工作中,沒有什么目標感,每天應付完成基本任務即可;大齡男女青年不戀愛、不結婚,不買車、不買房,一個人掙錢一個人花……當下社會,“躺平”已成為部分年輕人的生活態(tài)度。
          在河南大學畢業(yè)典禮上,程民生教授致辭時說:“可不敢一直躺平,躺得了初一,躺不到十五啊!”馬克思說:“一個時代的精神,是青年代表的精神;一個時代的性格,是青春代表的性格。”宋儒呂祖謙有言,“天下之勢不盛則衰,天下之治不進則退”“自安于弱,而終于弱矣:自安于愚,而終于愚矣”。
          以上論述有哪些啟示意義?請結合材料寫一篇文章,體現你的感悟與思考。

    組卷:823引用:3難度:0.7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yōu)網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xié)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聯系并提供證據,本網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