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學年江西省撫州市黎川二中高二(下)期中語文試卷
發(fā)布:2024/5/3 8:0:9
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1小題,17分)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材料一:
近些年,重寫文學史一直是學術界的熱門課題。木齋著《先秦文學演變史》是中國新文學史中特別的一部,該著作體現了邏輯思考與原始文獻新解讀的統(tǒng)一,因此能區(qū)別于眾多傳統(tǒng)的先秦文學史寫作,當然也有爭議和爭鳴。
文學源頭是先秦文學史書寫中首先要面對的問題。先秦文學一向被視為是零散的碎片,其源頭也眾說紛紜,文學史書寫中,或認為開端于神話,或以上古詩歌為首章,或認為文學起源于民間,或以為文學起源于勞動。木教授注意到這些說法的邏輯矛盾:“在理論上,詩歌被視為中國文學最早的體裁;而實際的文學史寫作,往往是以神話為開篇?!蹦窘淌谠诒嫖鲋?,否定了文學起源于神話說,他指出:“當下文學史以神話作為開端,主要是采用《山海經》《淮南子》等后來之文獻,是以寫作題材所顯示的所謂遠古內容替代了寫作時間,是以想象替代了中國文學史發(fā)生的時間次序。其中少量認為出自《詩經》雅頌的關于禹的部分,出自《尚書?百刑》(成于西周)的上帝、蚩尤故事,楚辭《天問》等中的后羿射日故事等,都不能說明中國文學最早的題材是神話故事?!彼M一步指出,“不論是詩歌早于散文之說,還是神話為中國文學之起源的說法,都主要是基于意識形態(tài)的推斷,這是一個時代的集體誤區(qū)?!安坏貌徽f,這一觀點頗具有震撼力。但若仔細研讀其中的邏輯思考過程,又覺得結論的得出是自然而然的。
在《詩經》的演變論述中,木教授顛覆了傳統(tǒng)以風、雅、頌為產生次序的說法,認為《詩經》演變史當為“《周頌》一《大雅》一《小雅》—十五《國風》”,指出“詩六義”也是一個歷時性演變的結果。他探討了先秦詩歌與《詩經》之間的關系,認為詩三百是兩周禮樂制度的產物,伴隨禮樂制度的興起而興起,伴隨禮樂制度的衰亡而表亡,“王者跡息而詩亡”,換言之,兩周詩歌的寫作史,即為詩經寫作演變史。這一觀點與“采詩說”“刪詩說”等觀點截然不同,給學界帶來全新的視角?!断惹匚膶W演變史》以西周禮樂制度變革作為歷史文化背景,以甲骨文向竹簡文變革作為文字載體背景,首次闡發(fā)《詩經》的產生緣起及其寫作史演變歷程,被著名詩經研究學者劉毓慶先生稱之為“學術史之第一部詩經寫作史”。《先秦文學演變史》還解析了諸子散文儒、墨、道、法的演變次序,確認了老子及《老子》一書的產生時間,被有些學者評為是中國學術史意義上的第一部先秦文學演變史。
既然是論述先秦文學的演變史,就要涉及到文學史的分期問題。先秦詩歌的演變歷程,即為詩三百的演變歷程。木教授從詩歌與散文的關系角度,將先秦文學分為三個時期:從甲骨文到《尚書》的出現,可以視為先秦文學的第一階段,即先秦文學的濫觴時期;從西周早期的“詩”出現,則可以視為是先秦文學演變歷程的完整展現,此為先秦文學的第二階段;以孔子作《春秋》為界碑,則開始了從詩歌向散文回歸的階段,也就是先秦文學的第三階段。貫穿這一演變歷程的核心觀點,也同樣體現在他的其他論述中,如《古詩十九首與建安詩歌研究》及《曹植甄后傳》等相關論著。詩歌的演變之外,散文的演變史如何呢?木教授注意到部分文學史中的散文史寫作是凌亂的,因此他將先秦諸子的產生次序進行了新的闡說,認為儒、墨、道、法應為先秦哲學的產生次序,也是先秦散文的歷史演進歷程。
(摘編自劉宏輝《先秦文學史的重塑》)材料二:
《先秦文學演變史》一書文史并重,視域寬闊。作為一部新穎的文學史著作,需要具備充足的文學史料與突出的文學史識,作者木齋自然有所考慮,強調需將文學史“視為一個前后聯系的有機的整體,而非孤立的、靜止的、局部的、片段的總和”,并致力于探究“文學史的起源、演變的歷時性關系”。先秦文學作為中國文學的光輝起點,有著比后代文學更寬廣的內容范圍,體現出文史哲融為一體的綜合形態(tài),如中國文學最早的經典是“六經”,所以研究者不能不涉及此時期的經學、史學、哲學的研究。文史并重,如木齋致力于梳理《詩經》中《風》、《雅》、《頌》三類作品的寫作年代與演變歷程,或排定先秦諸子散文儒、墨、道、法的發(fā)展次序,主張《老子》一書應晚于《論語》、《孟子》,而早于《莊子》等,并對此進行了相關的考釋、論證,勇于提出新說。視域寬闊,如書中論及“甲骨文”“金文”時,關注到書寫工具、載體對于散文寫作的制約與影響;第二章《周公制禮作樂與先秦文學的發(fā)軔》,從重大的政治制度變革、文化史變革的歷史背景,探討其對先秦文學的催化作用,并肯定《詩經》是兩周禮儀制度的產物等,這些都是頗具特色的視角。
(摘編自王瑞芳《先秦詩文演變的新探索》)(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先秦文學的源頭眾說紛紜,木齋注意到這些說法的邏輯矛盾,他否定了文學起源于神話說,但也未能給出明確答案。
B.以寫作題材所顯示的所謂遠古內容替代寫作時間,以想象替代中國文學史發(fā)生的時間次序,木齋認為這是不符合邏輯的。
C.木齋對風雅頌的重新排序,完全否定了傳統(tǒng)的“采詩說”“刪詩說”等觀點,獲得著名詩經研究學者劉毓慶先生的肯定。
D.從甲骨文到《尚書》的出現,可以視為先秦文學的第一階段,這一階段主要以散文為主,諸子散文是其直接繼承者。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閱讀木齋的《先秦文學演變史》,能夠讓人們換一個角度重新認識先秦文學史,對其有爭議與爭鳴也是必然的。
B.出自《尚書?百刑》的上帝、蚩尤故事,楚辭《天問》等中的后羿射日故事等,都不能證明神話是文學源頭。
C.木齋的《古詩十九首與建安詩歌研究》及《曹植甄后傳》等論著,也是專門研究先秦文學史演變歷程的論著。
D.要想寫好文學史,就要將文學史看成前后聯系的有機整體,而不是“孤立的、靜止的、局部的、片段的總和”。
(3)根據材料內容,下列各項中不屬于先秦文學史研究范疇的一項是
A.《莊子》成書研究
B.《孟子譯注》研究
C.《詩經》年份研究
D.《左傳》作者研究
(4)兩則材料在論證時都引用木齋“先秦諸子散文儒、墨、道、法的演變次序”的說法,論證的側重點有何不同?請簡要分析。
(5)請簡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脈絡。組卷:18引用:3難度:0.2
(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1小題,18分)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文本一
愿每個城市都不被閹割
蔡崇達 應該是在一九九八年的時候,阿爸一度打定主意要把老家小鎮(zhèn)上兩百多平方米的老石頭房子賣掉,到廈門買套六十多平方米的。當時促使他做這個決定的原因是,臺灣電視劇看多了,看到電視劇里描述的那種都市生活,無論怎么對比,總覺得那種生活比現在的樣式好。
終于阿爸決定要帶著我去探路了。他說順便讓你見識一下大城市的生活。當時老家這個海邊的小鎮(zhèn)還看不到太多的車,從我老家到廈門每天就早上六點半一班,所以小鎮(zhèn)的人很多會暈車,包括我。我暈車是受不了那種刺鼻的汽油味。所以從一上車,往廈門的路上,難受就壓過興奮。好不容易到了廈門,下了車我一口吐了出來,我看到的是一排排車屁股對我冒著煙。阿爸以前是海員,見怪不怪,說會習慣的。
當時小孩子的鼻子敏感,覺得這座城市怎么到處都是油味,我試圖激起自己的興趣,比如擠公交車,比如看兩旁整齊的綠化帶,比如高樓——但顯然一切都是在預料中。我知道阿爸也似乎在激發(fā)我的興趣,一路指著,你看這棟樓有幾層你數數,我說不數了,電視上還有更高的,他說你看這道路都鋪磚,我說這個電視上也有,他說你看好多車,我說我也看過了,你看有紅綠燈,我說書本上讀太多了。最終我實在提不起興趣了,城市里似乎太多已知,我老家的一個小水池都有好多未知。
我們去拜訪的是表哥家,雖然是表哥但年紀和我爸爸相仿,他有個兒子比我小六歲左右??次覠o精打采,便讓這個小侄子帶我出去走。本來想能有什么好玩的,其實就是四處走,叫我數樓有幾層,看地面上的瓷磚。然后還有學規(guī)矩,一路上都在叫喚,不準隨地扔東西、要排隊上公交車、要走斑馬線。當時小孩子的我一直在心里慶幸還好自己不是這里的人,而且看著大片大片望不到盡頭的水泥地,我覺得好悲哀——沒有各種奇特的植物沒有長有小蝌蚪和五彩魚的水池沒有可以挖地道的地方。
現在我是在空氣更不好的北京寫這個東西,當然鼻子已經麻木,聞不出好空氣的味道了。不過我覺得曾經的鄉(xiāng)土讓自己變得相對渾厚些——因為渾濁所以厚實。我所說的渾厚有個最簡單的解釋,從一個小鎮(zhèn)的生活再到一個縣城一個地級市一個大城市,順著這根鏈條下來,每一個層次的生活都不一樣,你經過對比,對以往的更能理解而且吸收,對現在的也更能知道自己所處的位置。而比起一生下來就在城市的孩子們,我們有太多他們覺得奇特和不可思議的故事了。
我并不是說廈門不好,只是我覺得城市不好。特別是中國的城市不好。廈門和中國大部分城市的建設都有個基礎——人家國外的城市是怎么樣的,以及人們該怎么被組織的,然后再依據這樣的標準建設。中國近代的城市不是長出來的,不是培植出來的,不是催生出來的,而是一種安排。因為初期必然要混亂,所以中國的城市也表現出強大的秩序意識,人要干嗎,路要怎樣。生長在這樣環(huán)境的人,除了維護或者反抗秩序,似乎也難接受第二層次的思維了。
我一直覺得有生命力的地方在于渾濁。一潭池子里的水和放在觀景臺上的水,永遠是池子豐富也美麗。就一個池子,它里面的各種生物以及各種生活在這世界的故事都可以讓一個孩子開心一個下午,而城市里的孩子只能盯著被安排好的景色開心這么一瞬間。
現在國外的建筑師常用一個詞來諷刺中國,“千城一面”,無論哪個城市,都只能從國外的標準去解釋當時為什么這么建,而不能說出這個建筑這條街道和人群的生活是如何自然地演變融合,骨肉相連的。中國的許多城市就這么倉促地被一個標準給閹割了。
我更喜歡北京而不喜歡上海。在我看來,北京不是城市,而是“世界上最大的農村”。我現在住的地方是王府井旁邊的小胡同,從大路走過來還是流光溢彩,突然一拐就是吊嗓子的老大爺,開做茶館的四合院,蹲著吃東西的大媽,在路邊擺棋的老人。我會覺得這樣的地方有驚喜,因為你不知道你拐的下一個彎會有什么——因為層次太多,東西太雜。而在上海,第一眼非常喜歡,它已經是城市化的代表,但你在一個角落住一個星期,你就知道這個城市其他所有地方的樣子了——都是類似的。
泉州和廈門剛好也構成這樣的相對吧。我常這么比喻,廈門是泉州的整容版。在泉州你會看到亂闖的行人和車、粗糙的老建筑,甚至低陋的生活習俗。我是會喜歡環(huán)島路上的精致風景,但絕不是被打動或者感動。感動我的,會是走在泉州石頭巷子突然聽到隨便哪戶人家里飄出的悲戚的南音,會是十五佛生日的時候,整個城市家家戶戶在門口擺上供品燒上香齊聲祈禱平安。
文本二
蔡崇達認為,“古老的生活狀態(tài)是一代代人傳承下來的,是一代代文明雕刻出來的,最終形成了固有的生活方式。就像我們泉州一個簡單的儀式背后,記載著很多故事,這個就是我們文化的特質”。頑固的精神秩序下慢慢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價值體系、信仰體系和文化體系,就像深埋在地底的根系,是一種束縛,也是一種依靠?!昂芏嗳萑送獬鲫J蕩,最終落葉歸根想盡辦法也要回來,就是因為一種對文化的認同感?!?br />“這并不是說不要發(fā)展,泉州的文化應當朝著多元化這條路走?!辈坛邕_表示,現在泉州文化發(fā)展的方向是對的,老城區(qū)把傳統(tǒng)的美好的生活狀態(tài)保存下來,新城區(qū)則嘗試一些更國際化的元素,“長出”新的樣子。
蔡崇達認為,泉州有著豐富的內涵,只不過沒有好好地整理,“比如有些元素就應該時尚化,有些元素就應該古樸化,這些文化又要如何抵達一個合適的人群?還有一個就是泉州的整體形象,這都是如今泉州文化發(fā)展所應當考量的”。
(摘編自《泉籍知名文化人訪談系列之五蔡崇達:泉州文化最缺的是營銷》)(1)下列對本文一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第一次去廈門“我”就很抵觸,一路上“難受就壓過興奮”,父親在廈門買房的計劃因此擱淺,“我”才繼續(xù)在鄉(xiāng)村成長。
B.作者提及“空氣更不好的北京”并非刻意去批評北京空氣質量,更多的是為了與前文相呼應,使文章銜接更自然。
C.作者認為,“安排出來的”中國近代城市沒有獨特性,表現出強大的秩序意識,生長在這樣環(huán)境的人思維也不易突破。
D.一個城市可以因為“亂闖的行人和車”讓人不喜歡,也會因為石頭巷子的南音、佛生日家家戶戶的祈禱讓人感動。
(2)下列與文本有關的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本一屬于敘事議論抒情結合的散文,既有兒時經歷,又有對城市的見解,同時融入對家鄉(xiāng)的深情,感性和理性結合。
B.作者用筆精到,“吊嗓子的老大爺,開做茶館的四合院,蹲著吃東西的大媽……”典型意象排比,北京小胡同躍然紙上。
C.作者善用類比表達自己對城市的喜好,相對于中國城市更喜歡國外城市,相對于上海更喜歡北京,相對于廈門更喜歡泉州。
D.作者在泉州會被感動,與泉州保留著的古老生活方式有關,這些生活方式是一代代文明雕刻出來的、泉州獨特的文化特質。
(3)蔡崇達希望“每個城市都不被閹割”,結合文本二分析蔡崇達對泉州文化發(fā)展的建議。
(4)文本一以第一人稱“我”行文,視角卻又富于變化,從1998年的“我”寫到現在的“我”,請結合文本賞析其效果。組卷:9引用:2難度:0.5
(二)語言文字運用II(本題共1小題,9分)
-
7.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千百年前熠熠生輝、色彩斑斕的藝術品,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變得光澤黯淡、體質“孱弱”,甚至一觸即“灰飛煙滅”,在文物工作者們 之際,不少博物館紛紛與科研機構合作,或者干脆自己組建實驗室,將高新科技運用到文物傳承保護、活化利用中。
中國絲綢博物館技術部是一支沖鋒在前的文物修復隊,隊伍數次攜帶重達數百公斤的大型科研設備奔赴拉薩,克服高原反應,發(fā)揚“格?;ā本?, 地開展紡織品文物保護修復工作。舉世聞名的“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錦護臂,是一塊漢代的織錦。10470根經線,84片花綜,2片地綜,國絲技術部歷經一年多的時間,將它成功復制出來, 了漢代高超的織錦技藝。
“文物以載道”,士以弘道。為了讓文物承載的價值 ,為了提升國民的文化自信,文物人一直在努力。心之所曾,是每位文物人的心聲。
(1)依次填入文中橫線上的詞語,全都恰當的一項是A.束手無策 堅韌不拔 再現 人所共知 B.力不能支 堅韌不拔 再現 路人皆知 C.力不能支 自強不息 展示 路人皆知 D.束手無策 自強不息 展示 人所共知 組卷:5引用:2難度:0.5
四、寫作(60分)
-
8.近期,“躺平”這個詞火遍整個網絡,引起各種各樣的討論,甚至衍生出大量段子和表情包。面對著學業(yè)的壓力、工作競爭壓力、過高的房價以及快節(jié)奏生活方式等社會現實,許多人選擇了“躺平”。生活中,“躺平”表現為不焦慮、不擔心、不奢望,沒有太多的需求,對生活沒有什么想法和目標。工作中,“躺平意味看沒有上進心、沒有什么目標感、每天就是完成任務即可。
“躺平”貌似是一種個人選擇,而實際上,它對于個人、社會乃至國家危害巨大。對于“躺平”現象,你怎么看?
請以“莫讓‘躺平’誤了你的人生”為題寫一篇議論文。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組卷:5難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