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
與高司諫書
歐陽修 修頓首再拜,白司諫足下:某年十七時,家隨州,見天圣二年進士及第榜。而足下廁其間,獨無卓卓可道說者,予固疑足下,不知何如人也。其后更十一年,予再至京師,足下已為御史里行。予友尹師魯說足下“正直有學(xué)問,君子人也”。予猶疑之。以不可屈之節(jié),有能辨是非之明,又為言事之官,而俯仰默默,無異眾人,是果賢者耶?此不得使予之不疑也。自足下為諫官來,始得相識。予自聞足下之名及相識,凡十有四年而三疑之。今者推其實跡而較之,然后決知足下非君子也。
前日范希文貶官后,足下詆誚希文為人。予始聞之,疑是戲言;及見師魯,亦說足下深非希文所為,其疑遂決。希文平生剛正、好學(xué)、通古今,其立朝有本末,天下所共知。今又以言事觸宰相得罪。足下既不能為辨其非辜,又畏有識者之責(zé)己,遂隨而詆之,以為當(dāng)黜,是可怪也!足下家有老母,身惜官位,懼饑寒而顧利祿,不敢一忤宰相以近刑禍,此乃庸人之常情,不過作一不才諫官爾。今乃不然,反昂然自得,了無愧畏,便毀其賢,以為當(dāng)黜,庶乎飾己不言之過。夫力所不敢為,乃愚者之不逮;以智文其過,此君子之賊也。
且希文果不賢邪?抑天子驟用不賢之人?足下身為司諫,乃耳目之官,當(dāng)其驟用時,何不一為天子辨其不賢,反默默無一語,待其自敗,然后隨而非之。若果賢邪?則今日天子與宰相以忤意逐賢人,足下不得不言。是則足下以希文為賢,亦不免責(zé);以為不賢,亦不免責(zé)。大抵罪在默默爾。
伏以今皇帝即位已來,進用諫臣,容納言論,如曹修古、劉越雖歿,猶被褒稱。今希文與孔道輔,皆自諫諍擢用。足下幸生此時,遇納諫之圣主如此,猶不敢一言,何也?前日又聞御史臺榜朝堂,戒百官不得越職言事,是可言者惟諫臣爾。若足下又遂不言,是天下無得言者也。足下在其位而不言,便當(dāng)去之,無妨他人之堪其任者也。
昨日安道貶官,師魯待罪,足下猶能以面目見士大夫,出入朝中,稱諫官,是足下不復(fù)知人間有羞恥事爾!所可惜者,圣朝有事,諫官不言,而使他人言之,書在史冊,他日為朝廷羞者,足下也。
前日足下在安道家,召予往論希文之事。時坐有他客,不能盡所懷。故輒布區(qū)區(qū),伏惟幸察。不宣。修再拜。
(選自《歐陽文忠公文集》,有刪改)
【注】高司諫:名若訥,字敏之,時任右司諫。
(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予再至京師 |
再:第二次 |
B.然后決知足下非君子也 |
決:斷定 |
C.便毀其賢,以為當(dāng)黜 |
黜:貶黜 |
D.抑天子驟用不賢之人 |
驟:屢次 |
(2)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景祐年間,范仲淹譏切時弊,被貶謫外地。高若訥身為司諫,卻附聲詆毀范仲淹。歐陽修激于義憤,撰文斥責(zé)高若訥見風(fēng)使舵的卑劣行為。
B.本文開篇通過“三疑”,揭露高若訥的口是心非,并斷言其“非君子”,引出后面對他的正面駁斥,使全文首尾貫通,一氣呵成。
C.作者列舉范仲淹曾被器重的事實,運用類比論證,指出無論范仲淹賢與不賢,高若訥的“默默”都是失職,怒斥他是“君子之賊”。
D.文章語言犀利,氣勢逼人,言辭激憤,讀來令人有痛快淋漓之感。充分顯示了歐陽修嫉惡如仇、無私無畏、不避險惡、仗義執(zhí)言的性情。
(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予自聞足下之名及相識,凡十有四年而三疑之。
②以智文其過,此君子之賊也。
③足下在其位而不言,便當(dāng)去之,無妨他人之堪其任者也。
(4)文章第二段,歐陽修運用了事理對比,這樣寫有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