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2023-2024學年云南省昆明八中高一(上)月考語文試卷(9月份)

發(fā)布:2024/9/3 12:0:9

一、現(xiàn)代文閱讀(35分)(一)現(xiàn)代文閱讀I(本題共1小題,17分)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材料一:
          詩歌傳情達意有兩大基本手段,即音韻節(jié)奏和意象形象。詩的音韻節(jié)奏作用于人們的聽覺感受和內在的節(jié)奏感受,而意象、形象則作用于人們的視覺,想象和知解力。要完美地鑒賞,理解一首詩,必須充分調動人們的這兩大類感覺能力。任何一類感覺能力的缺乏,都會導致對詩歌理解的障礙。
          當我們僅專注于意象的顯現(xiàn)和內涵時,往往就會對音韻節(jié)奏的表現(xiàn)作用“聽而不聞”,甚至把它當作一件可有可無的東西。尤其面對那些沒有什么意象,而主要訴諸音韻節(jié)奏的詩時,我們就會顯得木然無知,處于一種所謂的“失語”狀態(tài)。這種能力的缺乏還容易導致出現(xiàn)另一個毛病。由于對音韻節(jié)奏的感悟本是一種關系性的、整體性的感悟,這種能力的缺乏就會帶來對詩歌的整體感受,把握能力的缺失。于是就會出現(xiàn)這樣一種詩歌解讀現(xiàn)象,往往在一些局部(通常都是意象或所謂象征)大加穿鑿,大加發(fā)揮。在詩歌的理解中經常出現(xiàn)的那種“闡釋過度”的毛病,就常常是由這一原因引起的。
          與音韻節(jié)奏感悟能力缺乏的毛病相對,在詩歌理解中出現(xiàn)的另一個毛病就是對意象的領悟能力欠缺。一旦詩有一些稍深厚復雜的意象或象征,就感到不知所措。尤其是當一些詩主要并不依賴于音韻節(jié)奏而主要借助意象的新穎深厚以及意境來表現(xiàn)時,他們就基本失去了領悟詩歌的意旨及其巧妙之處的興趣。這樣一種對待詩歌的態(tài)度對于理解詩歌,尤其是理解新詩往往會造成很大的障礙。這樣對待詩,對待那些缺乏音韻節(jié)奏的詩,實則也是偏頗的。因為詩,本來就是音樂因素與造型藝術因素的混合物。它有時這個方面的因素重一點,有時那個方面的因素重一點,對詩而言都屬于正?,F(xiàn)象。當一首詩主要訴諸意象等因素時,我們就應當主要從意象、形象的角度去欣賞它,而不要再計較于它的音韻節(jié)奏是否優(yōu)美。
          當然,我們也希望,詩能夠在音韻節(jié)奏和意象兩方面總是能和諧統(tǒng)一,但我們也要知道,詩作為一門混合型的藝術,它有時候的確能夠做到如此,但有時候的確會有所偏重。那么,我們欣賞詩,就應當具有兩副眼光,而且有時候要更多地用這一副眼光,有時候要更多地用另一副眼光。
    (摘編自譚德晶《現(xiàn)代詩歌理論與技巧》)材料二:
          綜觀20世紀中國新詩,從創(chuàng)作實踐到理論批評,從語言形式,表現(xiàn)手法到觀念題旨、藝術精神,繼承了中國古典詩歌的諸多優(yōu)良傳統(tǒng)。不過,這種繼承不是亦步亦趨的墨守成規(guī)的仿效,而是在橫向移植的外來參照之下的現(xiàn)代創(chuàng)造性轉化。
          胡適的《嘗試集》作為白話新詩的發(fā)軔,其秉承古典詩歌的遺傳基因即至為明顯,胡適自己就承認,他的新詩“實在不過是一些刷洗過的舊詩”。胡適之后,白話詩人的創(chuàng)作或強或弱、或顯或隱、或多或少,都無法完全遠離古典詩歌傳統(tǒng)的一脈血緣。
          古今詩歌意象,詩句之間,像戴望舒名篇《雨巷》的中心意象“丁香”,即來自李璟《攤破浣溪沙》詞句“丁香空結雨中愁”,卞之琳就說《雨巷》“讀起來好像舊詩名句‘丁香空結雨中愁’的現(xiàn)代白話版”。余光中《碧潭》有句“如果舴艋再舴艋些/我的憂傷就滅頂”,活用李清照《武陵春》詞句“只恐雙溪航猛舟,載不動,許多愁”。
          古今詩歌作品之間,鄭愁予名篇《錯誤》的藝術構思,顯然借鑒了蘇軾《蝶戀花》下片中的無焦點沖突和戲劇化情境;舒婷名篇《船》表現(xiàn)的咫尺天涯的永恒阻隔,與《古詩十九首》)中的《迢迢牽牛星》同出機杼。
          古今詩人之間,像郭沫若詩歌的豪情氣勢與李白詩歌,艾青詩歌的深沉悲郁與杜甫詩歌,戴望舒、何其芳詩歌的辭色情調與晚唐溫李詩詞,卞之琳詩歌的煉字琢句與南宋姜、吳雅詞等;古今詩體之間,像胡適之體的淺白與元白體的淺俗,俞平伯、嚴陣、流沙河詩歌的語言節(jié)奏與古代詞曲句式,郭小川的新辭賦體詩歌與古代辭賦歌行,白話小詩的體式與古代絕句小令等;古今詩歌流派之間,像新邊塞詩的激昂豪邁、地域特色顯明,與盛唐邊塞詩的激情悲壯、異域風光獨特等;古今詩歌主題之間,像社會政治主題,愛國主題,愛情主題,時間生命主題,歷史主題,自然主題,鄉(xiāng)愁主題等;古今詩歌形式手法之間,像構句分節(jié)押韻,意象化,比興象征,構思立意,意境營造與氛圍渲染,敘事性和戲劇化,互文與用典等;其間均有著千絲萬縷的內在聯(lián)系。
          開展扎實有效的古今詩歌傳承研究工作,有利于古代詩歌研究者擴大視野,完善知識結構,形成關于中國詩歌史發(fā)展演變的整體觀,理清20世紀新詩的詩學背景和詩藝淵源,從而對古典詩歌的現(xiàn)代價值和現(xiàn)代新詩的藝術成就,作出較為準確的評估;并以輝煌燦爛的古典詩藝為參照,剖析新詩藝術的利弊得失,提升新詩的藝術水準;促使古典詩藝的現(xiàn)代性轉化;它還有望在中國詩學領域拓展出一片邊緣交叉的新墾地,形成一個新的分支學科;而在廣泛的意義上,它更有益于培養(yǎng)現(xiàn)代學人豐富的審美趣味、弘通的歷史視野和對優(yōu)秀的民族文化傳統(tǒng)進行創(chuàng)造性轉化的能力。
    (摘編自楊景龍《古典詩歌的現(xiàn)代傳承》)(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詩的音韻節(jié)奏作用于人們的聽覺、內在的節(jié)奏感受,詩的意象、形象作用于人們的視覺,想象和知解力,二者都有助于理解詩歌。
    B.只關注意象的顯現(xiàn)和內涵會讓我們處于一種“失語”狀態(tài),出現(xiàn)對詩歌過度解讀的毛病,同時失去了領悟詩歌意旨及其巧妙之處的興趣。
    C.中國新詩對古典詩歌的繼承不是墨守成規(guī)式仿效,古今詩歌在作品之間、詩歌體裁之間以及詩人之間等,都有著千絲萬縷的內在聯(lián)系。
    D.胡適的《嘗試集》發(fā)軔之后,白話詩人的創(chuàng)作在詩歌風格、遣詞造句,詩歌主題、詩歌體式等方面、都體現(xiàn)出古典詩歌傳統(tǒng)的一脈血緣。
    (2)根據(jù)材料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詩是音樂因素與造型藝術因素的混合物,當一首詩中的意象較多時,說明其缺乏音樂節(jié)奏之美,在鑒賞時對音韻節(jié)奏無需關注。
    B.作為一門混合型藝術的詩,其在音韻節(jié)奏和意象兩方面總是能和諧統(tǒng)一,我們欣賞詩,就應當具有兩幅眼光。
    C.只要實現(xiàn)在橫向移植的外來參照下的現(xiàn)代創(chuàng)造性轉化,中國新詩就能繼承古典詩歌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實現(xiàn)對古典詩歌的現(xiàn)代傳承。
    D.我們研究古今詩歌的傳承,對評估古典詩歌的現(xiàn)代價值和現(xiàn)代新詩的藝術成就、提升新詩的藝術水準等方面,具有深遠意義。
    (3)下列選項中不能作為材料一論據(jù)的一項是
     

    A.“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云彩。”這首詩優(yōu)美的語言節(jié)奏如舒緩的音樂旋律,踏歌而來,雖只有“云彩”這一個意象,但讀之如飲佳釀。
    B.李商隱的詩愛用偏僻意象與典故,容易引起讀者的誤解或過度解讀,如《海上謠》中“劉郎舊香炷”的“香柱”,隱射漢武帝晚年求仙問道之事,富有象征暗示色彩。
    C.鄭愁予《錯誤》中的“東風不來,三月的柳絮不飛”一句,用“東風”“柳絮”營造氛圍,“不來”“不飛”讀起來如低吟淺唱,達到了音韻節(jié)奏與意象的和諧統(tǒng)一。
    D.艾青在《我愛這土地》中發(fā)出“死了”以后連“羽毛”也要“腐爛在土地里面”的呼號,表達刻骨銘心、至死不渝的愛國主義感情,“土地”在詩中具有多重象征意義。
    (4)材料一與材料二在論證上有何不同之處?請簡要說明。
    (5)請結合材料,談一談我們應該如何提升對現(xiàn)代詩歌的鑒賞力?

    組卷:4引用:5難度:0.5

(二)現(xiàn)代文閱讀II(本題共1小題,18分)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硝煙下的流泉
    符浩勇
          戰(zhàn)火前沿陣地最大的難處是供應中斷。雙方都斷了水,但是水就在眼皮底下。在雙方交界處右側的小山溝里就有股清泉,它日夜流淌,無人敢去汲水。那里暴露在雙方的火力網下,一旦有人去汲水,只會白白犧牲而不會搞到水,所以斷水三天來沒有人打過它的主意。
          前沿陣地斷水后,最為心焦的是炊事員老蘇,他認為前沿的同志吃喝不上水是他的失職。戰(zhàn)爭年代沒有比失職更可怕的了。他雖然是個炊事員,但他有獨特的見解:“老虎也有打盹的時候”。在前沿斷水三天之后,他帶了一筐蘿卜在敵人炮火封鎖區(qū)前等待了一天一夜。第五天清晨,無名高地漫了一層濃霧,他安全地通過了敵人的封鎖區(qū),未到前沿陣地,只是蘿卜太少,每人分了兩個,輕傷員三個,戰(zhàn)士們拿到蘿卜后,連泥也顧不上擦,就吃了起來。老蘇找到白連長,白連長正閉著眼貼在石壁上吸涼氣,這個壯漢子聽見響動睜開眼對他笑笑,算是對老蘇送蘿卜的表揚。
    “白連長,我想到下邊山溝里汲桶泉水來?!崩咸K在白連長面前蹲下說。
    “什么?”白連長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我到下邊提桶泉水來?!崩咸K要求著。
    “不行!”白連長忽地坐起來,“不行,對面敵人的幾挺重機槍不是吃素的,你看——”他拉老蘇來到一個狹小的道口,在地上拾了一個廢罐頭盒,裝上土,用力向山坡上甩去,霎時,招來了敵人輕重機槍的密集射擊,連長說:“聽見了吧!你就是鐵人也休想取回水來?!薄白屛以囋嚢桑 崩咸K還是要求去。
    “不行,我要對你的生命負責!”白連長惱火了。
    “你對我負責,我也要對全連負責,五天了沒有喝上水,誰能受得了,你知道不少人渴得喝尿嗎?”老蘇和白連長爭論起來。
    “我們沒有水,敵人也沒有水,他能忍受,我們?yōu)槭裁床荒苋淌???br />“我們不是和敵人比賽誰耐渴,帝國主義要喝水,無產階級也要喝水,兩家都到了快要渴死的時候,為什么不能夠去汲水?”老蘇繼續(xù)爭辯。
    “小心敵人打你的冷槍。”白連長說。
    “他不讓我們喝,他自己也喝不上,他讓我們喝,我們也讓他們喝,現(xiàn)在就看誰能主動采取行動,敵人既不愿意死,又不會主動去提水,雙方都得耐性留火了,現(xiàn)在正是我們采取主動的好機會?!崩咸K發(fā)表了見解。
          白連長覺得老蘇講得有些道理,向他點頭,意思是你去試試。
          經過周密的布置,老蘇開始行動了,在坑道里找了一只S國加侖桶(一種手提汽油桶),站在交通溝里,中午十二點鐘,雙方陣地都停止了射擊,沉寂得連對面敵人的咳嗽聲都能聽見。他把水桶舉過頭頂,暴露在敵人的眼皮底下,用石塊“當當……”敲了五下,然后又把水桶放下,過了四五分鐘,他又把水桶舉到交通溝上部,暴露給敵人,又敲了十來響,S國兵沒有絲毫動靜,他們既沒有射擊,也沒有投彈,好像裝著沒有看見一樣。老蘇心里有底了,他對白連長笑笑,白連長對機槍班長命令:“如果敵人開槍,你們輕重機槍一起掩護?!崩咸K冒著生命危險爬上交通壕,他高舉著水桶,彎著腰觀察地下可能埋下的地雷,順著山坡向泉水走去,他步子穩(wěn)健,沒有絲毫驚慌,好像經常去汲水一樣。對面敵人被這突如其來的反常行動驚呆了,他們“咿里哇啦”地喊叫起來,一會,也從交通壕里爬出來一個黑人士兵,提著水桶向山泉走去。
          從此以后,想不到在敵我接壤地帶竟出現(xiàn)了沒有經過談判就達成的?;鸬囟巍C刻熘形缡r,雙方各派一人去泉邊汲水。據(jù)說老蘇曾送給那個黑人士兵兩包大前門香煙,對方也回贈了兩包馬蹄牌S國煙,連里怕敵人在煙里施放細菌,送到團部化驗去了,老蘇覺得沒有抽到S國煙開開洋葷,實在是一輩子的遺憾!
    (選自《2020中國微型小說年選》)(1)下列對小說相關思想內容的分析與概括,正確的一項是
     

    A.老蘇“帶了一筐蘿卜在敵人炮火封鎖區(qū)前等待了一天一夜”和“戰(zhàn)士們拿到蘿卜后,連泥也顧不上擦,就吃了起來”等內容凸顯戰(zhàn)場缺水斷糧形勢嚴峻。
    B.老蘇和白連長精彩的對話描寫,表現(xiàn)了老蘇對敵我雙方形勢的精細分析,豐富了人物形象,推動了情節(jié)進一步向前發(fā)展。
    C.“老蘇曾送給那個黑人士兵兩包大前門香煙,對方也回贈了兩包馬蹄牌S國煙”說明老蘇通過贈送物資才達成不經談判而?;鸺乘哪?。
    D.“連里怕敵人在煙里施放細菌”,把兩包馬蹄牌S國煙送到團部去化驗的舉動表現(xiàn)了我軍不信任對方,行事過度謹慎的風格。
    (2)下列對小說藝術特色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小說一線串珠,情節(jié)緊緊圍繞“硝煙下的流泉”這個線索展開,不蔓不枝,結構嚴謹,文脈清晰,中心突出。
    B.小說將主人公老蘇置于與白連長的不可調和的激烈矛盾沖突中,通過描摹他在矛盾沖突中的言行舉止來表現(xiàn)人物的性格。
    C.小說開頭對前沿陣地供應中斷和汲水困難的敘述,為下文人物出場和情節(jié)展開做鋪墊,后面白連長拾廢罐頭盒試探敵人的情節(jié)與之呼應,表現(xiàn)汲水難度的確很大。
    D.小說結尾互送香煙的情節(jié)出乎意料之外,但又在情理之中,增加了小說情節(jié)的生動性,同時也帶給讀者思考的空間,體現(xiàn)小說體裁獨特的藝術魅力。
    (3)小說是如何塑造老蘇這一人物形象的?請聯(lián)系文本進行簡要分析。
    (4)小說標題“硝煙下的流泉”有何意蘊?請結合文本談談你的理解。

    組卷:44引用:11難度:0.6

(二)語言文字運用II(本題共1小題,9分)

  • 7.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6600萬年前,雄霸地球的恐龍消失了。①_____?是小行星撞地球,是氣候變化,還是大面積火山爆發(fā)?②_____——來自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和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等機構的科學家對陜西山陽盆地恐龍化石開展了系統(tǒng)性研究,提出了一種恐龍滅絕可能的新機制:在晚白堊世時期,隨著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和恐龍自身的協(xié)同演化,恐龍多樣性發(fā)生了持續(xù)性衰退,③_____,導致其無法在由火山爆發(fā)或小行星撞擊等重大災害事件所引起的環(huán)境劇變中生存和復蘇,從而最終走向滅絕。
          恐龍屬于卵生動物,恐龍蛋的孵化成功率直接決定了恐龍種群的繁盛與否??铸埖暗姆趸枰线m的溫度、濕度甚至二氧化碳濃度。專家說:“環(huán)境變化等因素導致恐龍蛋孵化成功率降低,進而影響到恐龍的多樣性。遇到重大災害后,恐龍種群無法為繼,這可能就是恐龍滅絕的原因。
    (1)下列句子中的“這”和文中畫線處的“這”,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時間晚了,我這就走。
    B.老是瞻前顧后,怕這怕那,什么事也做不好。
    C.你要覺得這方案不好,就另外提出一個。
    D.他這才知道運動的好處。
    (2)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shù)恼Z句,使整段文字句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8個字。

    組卷:0引用:2難度:0.7

四.寫作(60分)

  • 8.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在回答“‘符合社會和他人期望的自己’和‘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的自己之間’你會如何選擇”這一問題時,日本學者上野千鶴子表示:“請一定要對自己保持誠實,過那種自己滿意、認可的人生。”
          對此,你有怎樣的認識和思考?請結合材料寫一篇文章,表達自己的認識與思考。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組卷:1引用:3難度:0.5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yōu)網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xié)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聯(lián)系并提供證據(jù),本網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