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華東師大版八年級下冊《第2章 光 單元測試(A)》2023年單元測試卷

發(fā)布:2024/8/15 0:0:1

一、選擇題

  • 1.在“五岳”之一泰山上,歷史上曾多次出現(xiàn)“佛光”奇景。據(jù)目擊者說:“佛光”是一個巨大的五彩繽紛的光環(huán),與常見的彩虹色彩完全一樣?!胺鸸狻毙纬傻闹饕蚴牵ā 。?/h2>

    組卷:266引用:14難度:0.9
  • 2.關于光。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h2>

    組卷:196引用:2難度:0.9
  • 3.一只小鴨浮在平靜的湖面上,圖1中能正確表示小鴨和它在水中倒影的是( ?。?/h2>

    組卷:30引用:7難度:0.9
  • 4.如圖所示的光現(xiàn)象中,屬于光的折射現(xiàn)象的是( ?。?/h2>

    組卷:195引用:4難度:0.7
  • 5.用透鏡對著太陽光,移動白紙,直到白紙上形成明亮的清晰的光點,此時白紙離透鏡10厘米,則下列判斷中正確的是( ?。?/h2>

    組卷:21引用:1難度:0.8
  • 6.一凸透鏡的焦距為20厘米,若將一物體放在距焦點5厘米的主光軸上,則物體經(jīng)凸透鏡所成的像一定是( ?。?/h2>

    組卷:37引用:4難度:0.7
  • 7.在研究平面鏡成像的實驗中,在豎直的玻璃板前后各放一支蠟燭,對著玻璃板可以看到前面蠟燭在玻璃板后所成的像,同時又可以看到放在后面的蠟燭,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h2>

    組卷:69引用:6難度:0.7
  • 8.物體放在凸透鏡前12cm處,在透鏡另一側(cè)的光屏上成一個倒立放大的像。當物體距凸透鏡8cm時,所成的像( ?。?/h2>

    組卷:32引用:2難度:0.9

五、解答題

  • 23.某小組同學在做“驗證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實驗過程中發(fā)現(xiàn):發(fā)光物體通過不同凸透鏡所成實像的高度有時是相同的,有時是不同的。為了研究發(fā)光物體通過凸透鏡所成實像的高度與哪些因素有關,他們把不同高度的發(fā)光物體A、B分別放在焦距為F1和F2的凸透鏡前,按正確的方法安裝和調(diào)節(jié)好實驗裝置,進行了多次實驗,每次都在光屏上得到發(fā)光體清晰的像,并記下相應的物距u和像距v,測出像的高度h,記錄數(shù)據(jù)如表一、表二和表三所示。
    表一:發(fā)光物體A
    凸透鏡的焦距為F1
    實驗序號 u(厘米) v(厘米) h(厘米)
    1 20 60 1.8
    2 30 30 0.6
    3 60 20 0.2
    表二:發(fā)光物體B
    凸透鏡的焦距為F1
    實驗序號 u(厘米) v(厘米) h(厘米)
    4 20 60 2.7
    5 30 30 0.9
    6 60 20 0.3
    表三:發(fā)光物體B
    凸透鏡的焦距為F2
    實驗序號 u(厘米) v(厘米) h(厘米)
    7 16 48 2.7
    8 24 24 0.9
    9 48 16 0.3
    ①分析比較實驗序號
    中的數(shù)據(jù)及相關條件,可得出的初步結(jié)論是:發(fā)光物體通過凸透鏡所成實像的高度與發(fā)光物體的高度
    (選填“有關”或“無關”)。
    ②請進一步綜合分析比較表二和表三中的數(shù)據(jù)及相關條件,并歸納得出結(jié)論。
    (a)分析比較
    中的數(shù)據(jù)及相關條件,可得出的初步結(jié)論是:
    ,像的高度是相同的。
    (b)分析比較
    中的數(shù)據(jù)及相關條件,可得出的初步結(jié)論是:
    。

    組卷:97引用:2難度:0.1
  • 24.小金和小玲在學習了凸透鏡成像的知識后,進一步探究凸透鏡成實像時像距的變化規(guī)律,她們分別在光具座上進行實驗。每次實驗時,她們先固定發(fā)光物體與光屏的距離,再通過移動凸透鏡的位置,使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表一、表二分別記錄了她們通過實驗獲得的部分數(shù)據(jù)。
    表一:小金的實驗數(shù)據(jù)(焦距:12cm)

    物屏距離(cm) 物距
    (cm)
    像距
    (cm)
    像距和物距的差值(cm)
    1 64 16 48 32
    2 52 19 33 14
    3 49 22 27 5
    4 50 30 20 -10
    表二:小玲的實驗數(shù)據(jù)(焦距:15cm)

    物屏距離(cm) 物距
    (cm)
    像距
    (cm)
    像距和物距的差值(cm)
    5 90 19 71 52
    6 69 22 47 25
    7 61 28 33 5
    8 62 35 27 -8
    (1)分析比較表一(或表二)中像距隨物距的變化關系可初步得出:同一凸透鏡成實像時,
    。
    (2)分析比較序號
    中的數(shù)據(jù)可初步得出:不同凸透鏡成實像且物距相同時,凸透鏡的焦距越大,像距也越大。
    (3)進一步綜合分析比較序號1、2、3(或4、5、6)中“像距和物距的差值”隨“物屏距離”的變化關系可初步得出:同一凸透鏡成實像時,
    。
    (4)根據(jù)(3)的初步結(jié)論,并基于序號4和8中“像距和物距的差值”變?yōu)樨撝档氖聦?,可以做出如下推理:凸透鏡成實像時,物屏距離存在一個最小值,此時
    。
    表三:實驗設計
    實驗
    序號
    焦距
    (cm)
    物屏距離
    (cm)
    物距
    (cm)
    像距
    (cm)
    9
    / /
    10
    / /
    兩位同學猜想這一“最小值”可能與凸透鏡的焦距存在某種關系,為了驗證猜想,她們決定用上述實驗器材繼續(xù)探究。請在表三的第二、第三列中填入她們擬進行實驗的數(shù)據(jù),以達到研究目的。

    組卷:173引用:2難度:0.1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yōu)網(wǎng) | 應用版本:5.0.6 |隱私協(xié)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wǎng)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wǎng)組織的資源外,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quán),請立刻和本網(wǎng)聯(lián)系并提供證據(jù),本網(wǎng)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