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學年山東省菏澤市鄄城一中高二(上)月考語文試卷(9月份)
發(fā)布:2024/9/11 4:0:9
一、現代文閱讀(29分)(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1小題,17分)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材料一: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無為,主張順自然、因物性,而儒家思想的核心是有為,強調制名(禮)教、規(guī)范人性。這兩種類型思想的不同和對立是顯而易見的,而兩者在歷史上相互補充、相互吸收,共同構成中國文化的基本格局、中華民族的主要精神,同樣也是顯而易見的。誠如班固所說,“其言雖殊,辟猶水火,相滅亦相生也”“相反而皆相成也”。
人們經常把道家的無為理解為一種消極逃避,什么都不去做。其實,這很不全面,也不準確。應當指出,在道家內部存在著消極無為和積極無為兩種不同的學說,他們對于無為思想精神的理解是很不相同的。道家的莊子學派總的說來比較偏向于消極的無為,他們追求一種“墮肢體,黜聰明”的“坐忘”(《莊子?大宗師》)和“形如槁木”“心如死灰”的“吾喪我”(《莊子?齊物論》)的自我陶醉的精神境界。而道家的老子學派所說的無為就不完全是消極的了。老子所謂的無為,主要是“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老子》六十四章)。他強調的是“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老子》五十章)和“不自見”“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老子》二十二章),即不自作聰明、不自以為是、不自居功勞、不自我夸耀。所以,老子的無為并不是什么也不為,而是主張為而不恃,是要以退為進、以曲求全、以柔勝剛。荀子在批評莊、老二家學說時,一則說“莊子蔽于天而不知人”(《荀子?解蔽》),一則說“老子有見于詘(曲),無見于信(伸)”(《荀子?天論》),對于兩者思想精神的不同之處,抓得相當準確,點得十分明白。
韓非在吸收老子無為思想時,強調的只是君道的無為,而臣道是應當有為的。韓非認為,君主的任務主要是把握原則、任用百官,如果事必躬親,不僅忙不過來,也做不好,而更嚴重的是,它將極大地妨礙和打擊臣下百官的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所以,君道的無為可以更好地發(fā)揮臣下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漢初黃老之學所強調的無為而治,又進一步表彰臣道的無為。漢初的主要政治經濟政策是與民休養(yǎng)生息,強調盡可能少地去擾民,充分調動和發(fā)揮百姓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以利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和經濟的復蘇,漢初黃老之學同時表彰臣道無為,正是出于這樣的背景。今存《淮南子》一書中,保存了不少漢初黃老的學說,其中論及無為思想處,有許多積極的方面。如其說:“無為者,非謂其凝滯而不動也,以其言莫從己出也。”(《主術訓》)總而言之,“所謂無為者,不先物為也;所謂無不為者,因物之所為也。所謂無治者,不易自然也;所謂無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原道訓》)這里所講的無為,都具有相當積極的含義,是很值得我們注意的。
由此可見,道家的無為思想并不是與有為截然不相容的,而從其積極精神方面講,道家的無為是為了達到更好的有為,乃至于無不為。
同樣,儒家的有為思想也不是截然排斥無為的,儒家主要經典《論語》,也記載有孔子稱頌天道自然無為的言論,如說:“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陽貨》)又說:“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衛(wèi)靈公》)儒家對于自然界的法則也是極為尊重的,強調人類在生產活動中定要按自然界的法則去行動。如荀子說:“養(yǎng)長時則六畜育,殺生時則草木殖。”“草木榮華滋碩之時,則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絕其長也。黿鼉、魚鱉、鰍鱔孕別之時,罔罟、毒藥不入澤,不夭其生,不絕其長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時,故五谷不絕,而百姓有余食也;污池、淵沼、川澤謹其時禁,故魚鱉優(yōu)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斬伐養(yǎng)長不失其時,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保ā盾髯?王制》)這些防止人類有為活動的隨意干預,積極尊重自然法則的無為思想,是儒、道兩家一致認同的。
(摘編自樓宇烈《中國文化中的儒釋道》,有刪改) 材料二:
孔子世界觀中的懷疑論因素和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知其不可而為之”等等),一方面終于發(fā)展為荀子、《易傳》的樂觀進取的無神論(“制天命而用之”),另一方面則演化為莊周的泛神論。孔子對氏族成員個體人格的尊重(“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一方面發(fā)展為孟子的偉大人格理想(“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另一方面也演化為莊子的遺世絕俗的獨立人格理想(“彷徨乎塵垢之外,逍遙乎無為之業(yè)”)。表面看來,儒、道是離異而對立的,一個入世,一個出世;一個樂觀進取,一個消極退避;但實際上它們剛好相互補充而協(xié)調。不但“兼濟天下”與“獨善其身”經常是后世士大夫的互補人生路途,而且悲歌慷慨與憤世嫉俗,“身在江湖”而“心存魏闕”,也成為中國歷代知識分子的常規(guī)心理及其藝術意念。但是,儒、道又畢竟是離異的。如果說荀子強調的是“性無偽則不能自美”;那么莊子強調的卻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前者強調藝術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后者突出的是自然,即美和藝術的獨立。如果前者由于以其狹隘實用的功利框架,經常造成對藝術和審美的束縛、損害和破壞;那么,后者則恰恰給予這種框架和束縛以強有力的沖擊、解脫和否定。浪漫不羈的形象想象,熱烈奔放的情感抒發(fā),獨特個性的追求表達,它們從內容到形式不斷給中國藝術發(fā)展提供新鮮的動力。所以說,老莊道家是孔學儒家的對立的補充者。
(摘編自李澤厚《美的歷程》)(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在歷史上,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雖存在不同與對立,但相互補充、相互吸收,都是顯而易見的。
B.把道家的無為理解為一種消極逃避,什么都不去做,這很不全面,也不準確,其中老子學派所說的無為就完全是積極的。
C.韓非和黃老之學都吸收了老子的無為思想,但與有為并不是截然不相容,都是為了達到更好的有為。
D.荀子強調藝術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莊子則強調美和藝術的獨立,二者既對立又協(xié)調,促進中國藝術的不斷發(fā)展。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班固論述儒、道兩家思想時說“其言雖殊,譬猶水火,相滅亦相生也”,最早指出了儒、道兩家的核心思想不是絕對不可調和或相互統(tǒng)攝的。
B.在我國古代的各個歷史時期,道家的無為可以充分調動和發(fā)揮百姓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更有利于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和經濟的復蘇。
C.對藝術和審美的束縛、損害和破壞,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強調藝術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淡化美和藝術的獨立造成的。
D.儒、道表面看來離異而對立,但實際上剛好相互補充而協(xié)調,因為它們都是由孔子的世界觀發(fā)展演化而來。
(3)根據材料內容,下列選項中不能支持“儒家的有為思想也不是截然排斥無為的”這一觀點的一項是
A.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孟子)
B.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荀子)
C.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周易》)
D.唯天為大,唯堯則之。(孔子)
(4)請簡要分析材料一的論證思路。
(5)“‘兼濟天下’與‘獨善其身’經常是后世士大夫的互補人生路途”,請從陶淵明、蘇軾等中國古代文人中任舉一例,結合材料談談你對此句的理解。組卷:3引用:9難度:0.5
(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1小題,12分)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莊子:在我們無路可走的時候
鮑鵬山 當一種美,美得讓我們無所適從時,我們就會意識到自身的局限?!吧疥幍郎?,目不暇接”之時,我們不就能體驗到我們渺小的心智與有限的感官無福消受這天賜的過多福祉嗎?讀莊子,我們也往往被莊子撥弄得手足無措,有時只好手之舞之,足之蹈之。除此,我們還有什么方式來表達我們內心的感動?這位“天仙才子”,他幻化無方,意出塵外,鬼話連篇,奇怪迭出。他總在一些地方嚇著我們,而等我們驚魂甫定,便會發(fā)現: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是朝暾夕月,落崖驚風。我們的視界為之一開,我們的俗情為之一掃。同時,他永遠有著我們不懂的地方,山重水復,柳暗花明;永遠有著我們不曾涉及的境界,仰之彌高,鉆之彌堅。
“造化鐘神秀”,造化把何等樣的神秀聚焦在這個“槁項黃馘”的哲人身上啊!“莊子釣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內累矣。’”
先秦諸子,誰不想做官?“一朝權在手,便把令來行。”“在其位,謀其政?!薄熬又耍衅淞x也?!闭l不想通過世俗的權力,來杠桿天下,實現自己的烏托邦之夢?莊子的機會來了,但莊子的心已冷了。這是一個有趣的情景:一邊是濮水邊心如澄澈秋水、身如不系之舟的莊周先生,一邊是身負楚王使命,恭敬不怠、顛沛以之的兩大夫。兩邊誰更能享受生命的真樂趣?這可能是一個永遠聚訟不已,不能有統(tǒng)一志趣的話題。對幸福的理解太多樣了。我的看法是,莊周們一定能掂出各級官僚們“威?!钡姆至浚笮」倭艂冇肋h不可能理解莊周們的“閑?!睂φ嬲松囊饬x。這有關對“自由”的價值評價。這也是一個似曾相識的情景——它使我們一下子就想到了距莊子約七百多年前渭水邊上發(fā)生的一幕:八十多歲的姜太公用直鉤釣魚,用意卻在釣文王,他成功了。而比姜太公年輕得多的莊子(他死時也大約只有六十來歲),此時是真心真意地在釣魚,且可能毫無詩意——他可能真的需要一條魚來充實他的轆轆饑腸。莊子此時面臨著雙重誘惑:他的前面是清波粼粼的濮水以及水中從容不迫的游魚,他的背后則是楚國的相位——楚威王要把境內的國事交給他了。大概楚威王也知道莊子的脾氣,所以用了一個“累”字,只是莊子要不要這種“累”?多少人在這種累贅中體味到權力給人的充實感及成就感?這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莊子持竿不顧?!?br /> 好一個“不顧”!濮水的清波吸引了他,他無暇回頭看身后的權勢。他那么不經意地推掉了在俗人看來千載難逢的發(fā)達機遇。他把這看成了無聊的打擾。
莊子曰:“往矣,吾將曳尾于涂中?!?br /> 你們走吧!我也是這樣選擇的。這則記載在《秋水》篇中的故事,不知會讓多少人暗自慚愧汗顏。這是由超凡絕俗的大智慧中生長出來的清潔的精神,又由這種清潔的精神滋養(yǎng)出拒絕誘惑的驚人內力。當然,我們不能以此懸的,來要求心智不高內力不堅的蕓蕓眾生,但我仍很高興能看到在中國古代文人中有這樣一個拒絕權勢媒聘、堅決不合作的例子。是的,在一個文化屈從權勢的傳統(tǒng)中,莊子是一棵孤獨的樹,是一棵孤獨地在深夜看守心靈月亮的樹。當我們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時,月亮為什么沒有丟失?就是因為有了這樣一兩棵在清風夜唳的夜中獨自看守月亮的樹。
一輪孤月之下一株孤獨的樹,這是一種不可企及的嫵媚。
一部《莊子》,一言以蔽之,就是對人類的憐憫!莊子似因無情而堅強,實則因最多情而最虛弱!莊子是人類最脆弱的心靈,最溫柔的心靈,最敏感因而也最易受到傷害的心靈……
胡文英這樣說莊子:
莊子眼極冷,心腸極熱。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腸熱,故悲慨萬端。雖知無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熱腸掛??;雖不能忘情,而終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
這是莊子自己的“哲學困境”。此時的莊子,徘徊兩間,在內心的矛盾中作困獸之斗。他自己管不住自己,自己被自己糾纏而無計脫身,自己對自己的無所適從無可奈何。他有蛇的冷酷犀利,更有鴿子的溫柔寬仁。對人世間的種種荒唐與罪惡,他自知不能用書生的禿筆來與之叫陣,只好冷眼相看,但終于耿耿而不能釋懷,于是,隨著諸侯們的劍鋒殘忍到極致,他的筆鋒也就荒唐到極致;因著世界黑暗到了極致,他的態(tài)度也就偏激到極致。天下污濁,不能用莊重正派的語言與之對話,只好以謬悠之說,荒唐之言,無端崖之辭來與之周旋。他好像在和這個世界比試誰更無賴,誰更無理,誰更無情,誰更無聊,誰更無所顧忌,誰更無所關愛。誰更赤條條來去無牽掛,從而誰更能破罐子破摔。誰更無正義無邏輯無方向無心肝——只是,有誰看不出他滿紙荒唐言中的一把辛酸淚呢?對這種充滿血淚的怪誕與孤傲,我們怎能不悚然面對,肅然起敬,油然生愛?
(有刪改)(1)下列對本文相關內容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美得讓我們無所適從”“幻化無方”“意出塵外”“落崖驚風”是作者告訴我們讀一篇美文的感受。
B.文章引用“莊子釣于濮水”的故事,是為了表現莊子拒絕楚使的聘請,不愿意做官,追求自由。
C.文章引用八十多歲的姜太公直鉤釣魚,其意在釣文王的故事,目的在于表現作者對他的不屑一顧。
D.文章從作者閱讀莊子的感受開始,到對莊子才智的評價結束,給讀者提供了廣闊的思索和聯(lián)想空間。
(2)下列對本文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第一段多采用整句,節(jié)奏鮮明,音調和諧,易于上口,強烈地表達了莊子的卓絕才華和永恒魅力。
B.文章引用胡文英評價莊子的話,強調莊子哲學內外兩面的特點,體現了莊子的“哲學困境”。
C.“曳尾于涂中”采用比喻的手法,生動形象地寫出了莊子寧處惡劣環(huán)境,追求自由自在生活的特點。
D.作者寫莊子,發(fā)思古之幽情,表達對莊子的推崇。語言風格委婉含蓄,深沉典雅,樸素無華。
(3)面對無路可走的人生困境,古人做出了不同的選擇:屈原投江,陶淵明歸隱,項羽放手一搏……人生道路不總是一帆風順,我們在生活和學習中都可能面臨許多困境,文本中莊子的選擇給了我們怎樣的啟發(fā)?請簡要分析。組卷:1難度:0.5
二、古詩文閱讀(49分)(一)課內文言知識(15分)
-
3.下列對課本中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h2>
組卷:6引用:2難度:0.5 -
4.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全都正確的一項是( ?。?/h2>
組卷:3難度:0.5
(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1小題,6分)
-
1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鐘聲還在空氣中震蕩的時候,鼓響起來了。這時我正好走到“大悲殿”的前面,看到逐漸光明的鼓樓里站著一位比丘尼,身材并不高大,與她前面的鼓幾乎不成比例,但她所擊的鼓竟完整地包圍了我的思維,甚至包圍了整個空間。她細致的手掌,緊握鼓槌,充滿了自信,鼓槌在鼓上飛舞游走,姿勢極為優(yōu)美,或緩或急,或如迅雷,或如飆風……我站在通往大悲殿的臺階上看那小小的身影擊鼓,不禁癡了。那鼓,密時如雨,不能穿指;緩時如波濤,洶涌不絕;猛時若海嘯,標高數丈;輕時若微風,拂面輕柔;它急切的時候,好像聲聲喚著迷路者歸家的母親的喊聲;它優(yōu)雅的時候,自在得一如天空飄過的澄明的云,可以飛到世界最遠的地方……那是人間的鼓聲,但好像不是人間,是來自天上或來自地心,或者來自更邈遠之處。
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可改寫成“鼓聲有時候很綿密,接下來有點兒和緩,仔細聽,有時高亢有時輕柔”,從語義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達效果更好,為什么?組卷:4引用:2難度:0.7
四、作文(共60分)
-
1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荀子說:“與人善言,暖于布帛?!笨诔錾蒲?,是我們在與人交往中應該珍視的美德,善于說話亦即“善言”,也是為人處事之智慧,因此“善言”在寫作、勸諫、冰釋前嫌乃至化干戈為玉帛等情境運用中屢試不爽。
魯迅身處風雨如磐的年代,曾慷慨激昂地說過:“青年人先可將中國變成一個有聲的中國:大膽地說話,勇敢地前行,忘掉一切利害,推開古人,將自己的真心話發(fā)表出來?!辈浑y看出,在關乎國運、解開蒙昧、推動社會進步等形勢下,魯迅先生更鼓勵青年“敢言”。
同學們很快就要投身社會、報效家國,你認為“善言”“敢言”哪一種對成長中的青年更重要?請比較“善言”“敢言”的益處,結合上述材料,聯(lián)系實際,寫一篇文章,體現你的權衡與思考。
要求:題目自擬,自選角度,確定立意;不少于800字的議論文。組卷:8難度:0.5